金栋按:有的注家认为三焦(下焦)就是膀胱。如
⑴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六节脏象论》云:“【三焦膀胱】简按:《五脏别论》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本脏篇》云:‘肾合三焦膀胱。’又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经文并言‘三焦膀胱’如此。又《五行大义》论肾命门云:‘犹如三焦膀胱俱是水腑。’不妨两号。今以《大义》之言,参诸经文,三焦膀胱乃是一腑。《灵兰秘典》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盖以通行水道之用,谓之三焦,其实专指下焦而言。以收藏津液之体,谓之膀胱,此云名曰器,则正有名有状之三焦。与《灵枢》‘如沤、如渎、如雾’之三焦、(此乃与《三十一难》所论同。)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行之三焦,各各不同。凡经论中有三三焦,详见于张氏《质疑录》,当参考。(王三阳亦有三焦论,其旨略与张意同,出于《伤寒纲目》。)”
《灵枢识•本输篇》云:“【孤之府也】简按: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而三焦唯属膀胱,无所配合,故谓孤之府也。萧吉《五行大义》云:‘三焦处五藏之中,通上下行气,为中渎之府也。’又《河图》云:‘三焦孤立,为内渎之府。’并与本节之旨符矣。而此所言三焦,专指下焦,张氏《质疑录》论之详也。”
⑵《太素•卷十一•本输》杨注云:“肾间动气,足太阳将原气,别使三焦之气……并太阳之正,入腹络膀胱,下焦即膀胱也。”
《太素•卷第六•脏腑应候》杨注云:“三焦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
(以愚观之,)三焦(下焦)不是膀胱。(三焦)下焦是下焦,膀胱是膀胱。下焦实指回肠之肠系膜。
传统中医认为,下焦是连接回肠(别回肠)与膀胱(属膀胱)的中间组织,称脂膜,呈扇形。如
⑴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三焦精府辩正》条说:“三焦者,有脂膜如掌(手)大,正与膀胱相对。”
⑵宋•苏辙《龙川略志•第二》有论三焦一条,徐遁说曰:“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耳。”
传统中医认为,膀胱有下口无上口(没有发现输尿管),膀胱的水液是由小肠气化而渗入的,如何气化渗入呢?就是通过下焦“济泌别汁”来完成的。如
《营卫生会篇》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又说:“下焦如渎。”《平人绝谷篇》说:“下焦下溉诸肠。”
或云膀胱的上口即下焦,如
《太素•卷第十二•营卫气》杨注云:“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而不内,此下焦处也。”所谓“下焦如渎”,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篇》所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之义。渎是沟,就是下水道。“如渎”是形容下焦的作用,说明下焦就是下水道,并容纳了肠间和或膀胱等器官在内。因此,这个三焦实指下焦而言,上连回肠(别回肠),下连接膀胱(属膀胱),是人体的下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