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金栋医学论文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1:46:03 | 只看该作者
8、缺乳从肾论治初探

(《辽宁中医杂志》1993年第1期)

产后缺乳之因,不外虚实两端。实者缘于肝郁气滞、乳脉不行,或系痰气壅阻、乳络不通,此乃“气血盛而壅闭不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属有乳而不能下,法当疏通可凑效。虚者乃“血虚气弱涩而不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属无乳可下,法当补之。然验之临床,则数实证者治验多、效果好,虚者之治验少,故本文就虚证缺乳从肾论治,略陈管见。

乳汁由气血所化,与经血同源,故哺乳期一般经血不潮。薛立斋云:“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女科撮要》)李时珍云:“盖乳乃阴血所化……未受孕则下为月水,既受孕则留而养胎,已产则赤变为白,上为乳汁。”(《本草纲目·人部·乳汁》)经血的生成与肾的关系颇为密切,肾藏精,精能化血,为经血来源之根本。《傅青主女科》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女科经纶》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既然如此,那么乳汁的化生亦与肾有关。

肾主生殖,乳房属第二性征,广义生殖之范畴,则乳房隶属于肾。王孟英《妇砚录》云:“男子之气冲于外肾,女子之气冲于两乳。”此“气”当指肾气而言。乳汁乃气血所化生,“资于冲任”(《妇人大全良方》),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上关元至胸中,而冲任又本于肾;乳汁终属阴血类物质,肾阴为“元阴”,系一身阴液之根本,则肾水可化乳汁。足少阴肾经借经络之所行又与乳房相连,如孙一奎《赤水玄珠》云:“足少阴肾起于足心涌泉,由内廉而上在太阴之后,行入乳内,傍近膻中。”因此乳汁的化生与肾关系颇大。若肾精(阴)不足,冲任虚弱,可导致乳汁清稀量少甚或确如。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乳病类》言:“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之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肾为冲任之本,“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素问·上古天真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大奇论》),故冲任虚弱,当与肾精(阴)不足有关。

正鉴于此,对虚证之缺乳,表现为乳房柔软无胀感,乳汁清稀量少,专补气血效果不著者,笔者从肾着手,自拟益肾增乳汤以滋补肝肾,益精生血,效果颇佳。如治一范某,24岁于产后四日,因乳汁不足曾服中药数剂,效果不明显,后不得已加服奶粉,至产后两月余,欲再服中药调治。症见双侧乳房柔软无胀感,乳房发育欠丰满,乳汁清稀量甚少,时头晕乏力,腰酸痛,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脉沉弱。拟益肾增乳汤:熟地24g,何首乌20g,枸杞子、山萸肉各15g,川断30g,女贞子、天门冬、黄精各15g,黄芪20g,当归15g,穿山甲珠10g,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g,桔梗6g。服药4剂后乳汁渐增,后再守方十二剂缺乳缓解而诸症告愈。

方中熟地、首乌、杞果、萸肉、川断、女贞子、天冬、黄精滋补肾阴,益精充血;黄芪、当归补益气血;穿山甲、王不留、路路通通经下乳,桔梗益津生乳且载药上胸至乳。本方对产后缺乳,在服用补气生血之品效果不著且产后时间较长属虚证者,最为理想,

从肾论治,用滋补肾精(阴)之法,治疗虚证之缺乳,可谓又开一端,且弥补单用补气生血之未备,不妨一试。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1:51:25 | 只看该作者
9、《内经》正文词义训诂略例

(《医古文知识》1993年第2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文中不乏训诂内容,其正文词义训诂主要为随文释义,阐明医学义理,解释专业名词和术语,多指训诂范围内特定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中医文献学》(薛凤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3月版)称之为“训释”。兹就《内经》正文中词义训诂之例10种述于次。

一、专篇医学义理训释例
《内经》正文中有专篇训释医学义理者,如以“解”名篇者,有《灵枢》之《小针解》、《素问》之《阳明脉解》、《脉解》、《针解》和《解精微论》等。其中《灵枢·小针解》篇乃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小针”(微针、毫针)的某些问题,如对守神、守机、补泻手法、察色脉、针害等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丹波元简《灵枢识》云:“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上述《内经》诸“解”名篇者,与《管子》有《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韩非子》有《解老篇》和《礼记》有《经解》中之“解”相同。其中《灵枢·小针解》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与《国语·周语》训释《诗经·昊天有成命》中的正文训诂体例相似。

二、词义训诂例
《灵枢·小针解》云:“易陈者,易言也。”等于说:“陈,言也。”《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李善注:“陈,犹说也。”此乃近义词互训。

再《灵枢·根结》篇云:“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等于说:“繇,摇也。”《甲乙经》和《太素》杨注“鹞”均作“摇”,此乃声训。

三、病因训释例
《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肉痿之因,乃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致湿邪积渐不去,郁而生热,浸渍肌肉而发。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因于湿……为痿。”故言“得之湿地也”。又同篇云:“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于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四、病机训释例
《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在训释胞脉之同时,兼释月经不来之机理。

又《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传,乘之名也。”病气的传遍规律,一般而言传于我克之脏,此乃顺传,即按五行相生而传,如肝病传脾等,故言“传”,乃相乘之名也。正如吴昆《内经吴注》所云:“言传者,亦是相乘之异名耳。”

五、病候训释例
《灵枢·热病》篇云:“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热而痉者死。热而痉者(按:此四字原文无,据《甲乙经·卷七·第一》和《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而加)腰折、瘛疭、齿噤齘也。”此乃热极生风之“痉”病也。其表现为:腰折(角弓反张)、瘛疭(手足抽搐)、齿噤齘(牙关紧闭、咬牙切齿)。《说文·疒部》:“痉,强急也。”《正字通》:“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又《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厥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如《素问·厥论》所云:“厥……或令人暴不知人。”张志聪《灵枢集注》云:“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

再《灵枢·痈疽》篇云:“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故名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此言痈、疽皮色厚薄之异候也。痈、疽皆化脓性之恶疮,其中大而浅在体表肌肉者为痈,故皮色光泽明亮而薄,属阳证;深在筋骨髓者为疽,故皮色晦暗无光而坚厚,属阴证。

六、腧穴部位训释例
《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譩譆(噫嘻)。譩譆在背下夹脊旁三寸所。”譩譆乃膀胱经穴,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又《素问·刺疟论》云:“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五输穴凡六十一穴,在《灵枢·本输》篇中对五输穴部位训释多达五十九穴,唯大肠府之二间、三间未在正文训释,如原文云:“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指端内侧也……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注入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七、脉象训释例
《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也。”以“按之不可得”释“不直手”。滑而不直手,圆活流利,似于无形,此大肠之真脏脉也。

又同篇云:“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偃刀脉系肾之真脏脉也,其脉象为浮取小急而沉取坚大急。

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人以胃气为本,人之死生,全赖胃气之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象亦然。此系展转递训。

八、经脉训释例
《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遂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乃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出于中焦,由胃上注于太阴而后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内贯五脏六腑,即五脏六腑大络中之气血出于中焦胃(脾)。如《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中焦……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遂。”

又《灵枢·邪客》篇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以心主之脉释心之包络。

九、治法训释例
《灵枢·禁服》篇云:“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陷下之机理乃血结寒凝,故宜用灸法温通之。

又同篇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以服药、艾灸与针刺法训释“经”(治)。

十、组织器官名称训释例
《灵枢·癫狂》云:“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清·沈彤《释骨》云:“[脊椎]:末节曰尻骨,曰骶骨,曰脊骶,亦曰骶,曰尾屈,曰橛骨,曰穷骨。”骶骨系正名,此以正名释异名。

又《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21:54:35 | 只看该作者
10、《内经词典》若干注音辨析

(《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3年第3期)

由张登本、武长春主编的《内经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九O年九月出版),对每字音义详加训解,诚系后之学者研读《内经》之可靠津梁。《内经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每字注音包括现代音、中古音(反切、声韵调)、上古音(韵部、声纽),可谓靡不赅备。注音首为现代音,以现代汉语拼音标注。然对某些字之注音,有欠尽完善之处。兹就注音问题,陈述管见。

一、通假字之注音
古籍中用通假(借)字是一种习惯,且愈古愈甚。《内经》中通假字很多。如林亿曾说
《素问》“古文简略,字多假借用者。”(《素问·生气通天论》新校正语)关于通假字的读音问题,古人已有定论,如清·王引之曾云:“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今人亦有章法,如段逸山等云:“一般说,借作某个字,就要读某个字的音。”(五版统编教材《医古文》)音随义转,是字典辞书注音中应当遵循的一条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句中之“能”字,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耐”,读nai音,而非读neng音。即被借之字“能”,亦具有“耐”字之读音而复增nai(耐)音。此种情况,《词典》中不乏其例。如大之有太(tai)音、罢之注疲(pi)音、冯之注凭(ping)音、胞之注包(bao)音和脬(pao)音等,不胜枚举,是本字与通假字之注音并存(罢、冯只注通假本字之音,未注今音),此非常公允。但亦有未注通假本字之音者,如“佩”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背(悖),然《词典》50页只注pei(沛)音,未注bei(背)音,而言“通背”,故应加注或径注bei(背)音才妥。因《词典》“释义及读音以《内经》所用音义为限”(《内经词典·凡例》),如罢、冯便如此。再如“徘”字,《素问·脉解》:“内夺而厥,则为瘖徘,此肾虚也。”徘,本字当为“痱”,《太素》作痱,然《词典》54页,只注pai(排)音,未注fei(沸)音,故应加(径)注fei(沸)音。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虚宜□(注:□代表‘制牛’,为上下结构)引之。”中的“□”字,《甲乙》、《太素》皆作“掣”,本字当为“掣”,应注che(掣)音才妥,然《词典》341页却注chi(赤)音,欠妥。另“能”字,纵观《内经》全书应有四种读音,而《词典》436页仅注出了neng、nai、tai三种读音,疏漏tai(胎)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句中之“能”字,《词典》注tai(态)音欠妥,实际上此“能”是“胎”之假借字,应补注tai(胎)音方妥,清·孙诒让《札迻》已考证。诸如此类未注通假本字之音者,象募(膜)未注mo音(87页),锡(赐)未注ci音,疠(癞)(364页)未注lai音,踹(腨)未注shuan音等等。

二、异读字之注音
汉字的注音,古人多采用直音和反切,至一九五八年汉语拼音字母问世后,注音问题才得以解决,既完善有科学。然由于古今音韵未尽相合,反切不同则读音歧异,故导致形体意义相同而读音却相异的异读现象。对这种异读字的注音,各工具书和历代注家不尽一致。如“颃颡”之“颃”字,《辞海》、五版高校教材《内经讲义》注gang(冈)音,而《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类经·经络类》皆注hang(杭)音;《词典》563页亦注“hang,胡朗切”音。对这种异读字之注音,笔者认为宜二音并存,如《中国医籍字典》(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金寿山主编)、《中医难字字典》(李戎编)便如此,即“颃”gang,又读hang,才公正允妥。其他若瞤(shun,又读run)、偻(lv,又读lou)、(疒羣)(wan,又读qun)、(月困)(注:此字困内、木上有一撇)(jun,又读jiong)等,皆应二注。

三、个别字之注音
《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畜,当为嗅之通假字。按:《康熙字典》:“畜,古文兽……许救切,音齅……在野曰兽,在家曰畜……音义与兽同。”段注《说文》:“俗用畜为六兽字……丑六切,又许六切。”实际上畜、兽二字音义皆同而微殊,即动物在家饲养谓之畜(chu),在山野谓之兽(xiu)。故此“畜门”之“畜”即兽(xiu),兽与嗅同音通假,本字当为嗅。《类经·经络类》注:“畜,臭(嗅)同。许救切。”然《词典》351页却注chu和xu音,在“畜门”下注音为xu,显系误注,故宜补注xiu(嗅)音方妥。


另《词典》有读音不详者凡三,即(月困)(注:此字困内、木上有一撇)438页、(血戈)(注:此字戈下,有一戈)478页、(骨盾)577页。其中(月困)当系“月困”字之讹,应注“月困”字之音。血戈当系“贼”字之讹,应注“贼”字之音,《太素》作“贼”,非为“残”字。骨盾,《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一九七六年陆续出版)云:“骨盾,teng,《吴下方言考》音腾。方言。皮肉坚厚处。”故以骨盾为(骨舌)(林亿《素问》新校正)、为腯(马莳)之注音者皆欠妥,而应注teng(腾)音,适合经旨,义同腯,即皮肉坚厚处。

点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背(悖),然《词典》50页只注pei(沛)音,未注bei(背)音,而言“通背”,故应加注或径注bei(背)音才妥。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8 11:36
24
发表于 2018-8-18 11:36:0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7 13:54
10、《内经词典》若干注音辨析
(《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3年第3期)
由张登本、武长春主编的《内经词典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背(悖),然《词典》50页只注pei(沛)音,未注bei(背)音,而言“通背”,故应加注或径注bei(背)音才妥。
===================================
通"佩"。挂,带。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翻译:运动轨迹,聪明的人用行动使用运动轨迹,愚笨的人挂带身上当装饰物。

点评

我就是北中医东直门医院进修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8 12:49
小董先生颇具学者风范了,赞一个!  发表于 2018-8-18 11:5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5
发表于 2018-8-18 12:49:47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8-18 03:3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本字当为背(悖),然《词典》50页 ...

我就是北中医东直门医院进修出来的。
26
发表于 2018-8-18 12:5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8-18 04:54 编辑

运动轨迹有阴阳五行六气六经,会用的就是聪明人,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不会用就是愚笨的人,自己还在佩戴,胡说阴阳五行六经六气是无中生有。
27
发表于 2018-8-18 14:17:39 | 只看该作者
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等等,然其要一也,就是它们都是相同的;天为阳,地为阴,有五行;男为阳,女为阴,有五行;背为阳,腹为阴,有五行;等等,它们都是相同的;天为阳,地为阴,有六气六经;男为阳,女为阴,有六气六经;背为阳,腹为阴,有六气六经;等等,它们都是相同的。
28
发表于 2018-8-18 14:2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8-18 08:16 编辑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1)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翻译:大小月都有三百六十度的日子形成一岁,一日就是360度。任何周期都是360度,人体运动必须遵循的规律。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18:04:38 | 只看该作者
11银公五草汤治疗急性肾炎60例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8卷第34期)

河间市人民医院   尹继增

笔者自拟银公五草汤治疗青、少年急性肾炎6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36岁,其中12—18岁12例,19—28岁30例,29—36岁18例。全部有血尿,其中镜下血尿37例,肉眼血尿28例;蛋白尿(┼┄┼┼┼┼)18例,白细胞(┼┄┼┼)21例,浮肿者34例,少尿者26例,伴高血压者17例。

2 治疗方法
银公五草汤药物组成:银花15-20g,公英15g,益母草15-30g,仙鹤草15g,茜草10g,白花蛇舌草15g,旱莲草10g,白茅根15-30g,藕节10g,生地榆10g,泽泻10g,木通6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布包)。水煎服。每日一剂。首次尿常规阴转后,加服该方5-7剂以巩固疗效。

西药: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10天。浮肿明显者加双氢克尿塞。

3 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尿常规3次化验皆为阴性)54例,其中14剂以下治愈者6例,20剂以下治愈者25例,30剂以下治愈者16例,30剂以上治愈者7例。其余6例因故中途停药后转为慢性。

4 讨论
成年人急性肾炎,若治疗不当转为慢性者的发生率比儿童(12岁以下)多,西医尚无良策。笔者通过多年来的经验,反复筛选药物,自拟本方治疗成年人急性肾炎,效果颇佳。方中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对抗原发病灶;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尿,清热凉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二药可增加肾脏血流量,缓解肾小管痉挛,是治疗肾炎必用之品,大剂量可用至60g。仙鹤草、茜草、旱莲草、地榆、藕节凉血止血以治血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水以消肿,现代药理证明此3味药皆有降压之功;牛膝补肾活血利尿,诸药配伍,收效满意。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18:0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8-19 18:07 编辑

12、“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辨疑

(《中国针灸》1993年第4期)

《素问·刺疟论》云:“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历代医家多认为“廉泉”系任脉之穴,如《素问·刺疟论》王冰注:“廉泉,穴名,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王注与《甲乙经》之廉泉穴相同,属任脉,位于颔下喉结上、舌骨体上缘之中点,为一穴,但王注有悖经旨“舌下两脉”。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刺舌下两脉出血,乃任脉经之廉泉穴也。”其他如张介宾、张志聪等皆认为舌下两脉系任脉之廉泉穴,上述诸家之注皆欠妥。

又,丹波元简《素问识》云:“诸家为任脉之廉泉,非也。任脉廉泉只一穴,不宜言两脉,此言足少阴廉泉也。”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卫气》篇云:“足少阴之……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少阴肾经“挟舌本”,正系舌下两脉也。如《素问·气府论》云:“足少阴舌下……各一。”王冰注:“足少阴舌下,两穴。”《灵枢·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可见舌下两脉之廉泉当属肾经,丹波元简注是,非指任脉之廉泉穴。

舌下两脉即舌系带两侧之静脉,属经外奇穴,其左为金津,右为玉液,首见于《针灸大成》。杨继洲《针灸大成》云:“左金津、右玉液,两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三棱针出血。”唾津生于舌下,为肾精所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肾为唾。”吴崑《素问吴注》云:“唾出于廉泉二窍,二窍挟舌本;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唾为肾液。”肾所化之液,由肾之经脉向上输布,散于舌下两脉之廉泉,故称其为津液之道。如《灵枢·胀论》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杨上善《太素·胀论》注:“廉泉,乃是涎唾之道。”廉,段注《说文》:“此与广对文。”正狭窄之义;舌下与口腔对言则舌下为“廉”。唾津来自舌下两脉,如泉水之涌。孙思邈《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此或系“廉泉”命名之所由。故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将舌下两脉命名为金津、玉液,盖由于此吧!金津、玉液其操作宜点刺出血,与《素问·刺疟论》之“刺舌下两脉出血”吻合,任脉之廉泉穴无此用法。

综上所述,舌下两脉之廉泉,属足少阴肾经,正经外奇穴之金津、玉液。

后言:《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云:“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王冰注:释具下文)……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此当属正文训诂之范围。然“正文训诂”训释不详,致后世注家所云不一。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文中不乏训诂内容,其正文词义训诂主要为随文释义,阐明医学义理,解释专业名词和术语,多指训诂范围内特定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中医文献学》(薛凤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3月版)称之为“训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30 20:18 , Processed in 0.0557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