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5:2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3 15:3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15:17
《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恐’作‘悲’。《甲乙经》 ...

悲与肝之关系,见于《素问·解精微论》及《灵枢·口问》篇。

点评

因目为心之窍,悲哀心动而眼泪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15:29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15:29: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1-23 15:33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15:28
悲与肝之关系,见于《素问·解精微论》。

因目为心之窍,“上液之道也”(《灵枢·口问》),悲哀心动而眼泪出。
23
发表于 2017-11-23 18:0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同宪 于 2017-11-23 18:07 编辑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     
【  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悲哀心动而眼泪出。
=======================================================
       肝血不足与血不足不是一回事。肝血虚与血虚也不是一回事。
      【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肝血不足于目,所以多悲也。”】是不是有误,注解的不正确?我不知道。
      我对于经典与经典的注解之态度是:反复研读经典的原文,看看对于原文的白话解释,独立思考原文的前后关系,语境等。因为注家的水平、时代背景等等我没有能力探求,能够理解的就是懂了,不能理解的不否定,看看在临床上能不能验证,也就是后世人引用的多不多。     

     

点评

《内经》之理论并非皆源于临床,自相矛盾之处也颇多,所以是否能在临床中验证之,明眼人一读便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3 21:35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3 21:35:39 | 只看该作者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3 18:06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杨注:“肝血有余于肝,所以瞋怒 ...

《内经》之理论并非皆源于临床,自相矛盾之处也颇多,所以是否能在临床中验证之,明眼人一读便知!

点评

多谢指教。  发表于 2017-11-24 06:14
25
发表于 2017-11-24 00:30:2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金老师出的题好,试学而答。
  肝通春气,春气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角者阳气触动,篷勃向上。阳气实,其音如号角连天,其志怒而生势。阳气不足则虚,虚则如冬气之音羽,志恐也。
  心通夏气,夏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徵者阳气盛满,志喜而笑。阳气不足其音如角,志怒生悲。

点评

萧铁 望文生义的习作 ----------------------哈哈,你不懂了,有文必有义。什么是五音?什么是五志?五音是天体日月运行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别相会五星,日月运行之气同五星运行之气相撞产生的振动引发的高低不同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4 10:49
望文生义的习作  发表于 2017-11-24 05:29
26
发表于 2017-11-24 07:0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7-11-24 07:08 编辑

四气调神大论实际调神根于志。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08:21:3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1-23 05:49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 ...

还有记载“肝虚则忧”者,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点评

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张大昌及其弟子多个手抄本有“肝虚则忧”之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4 15:58
经典如《灵枢·九针论》有“精气并于肝则忧”之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4 15:55
28
发表于 2017-11-24 09:07:39 | 只看该作者
      看文章,一定要在原文里理解。同一个词汇,同一句话,同一段短语,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文章里,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在不同的环境下,甚至于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其含义可能大不一样了。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2000多年的发展,著书立说者何止万千,《伤寒论》注家据说1000多家,矛盾百出,很正常,西方科学、西医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中医理论处处矛盾,错误不出,难以理解。中医历史上壮阳派与滋阴派,补脾派与补肾派,伤寒与温病之争……相互斗争,促进了中医学的完善与发展。中西医之争,也是如此。

点评

说的好。  发表于 2017-11-24 16:15
好吧!就说这两句话,是同一个语言环境吧!同一个概念吧!论述的是同一个内容吧!即五脏虚实病证的五志表现。应该使用同一个理论体系去推演、来理解吧?实则不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4 09:45
29
发表于 2017-11-24 09:13: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能把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词汇,同一段短语,不加分析的直接对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敬请批评指正。

点评

说的对,金先生糊涂于此。  发表于 2017-11-24 16:17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09:45:11 | 只看该作者
李同宪 发表于 2017-11-24 09:07
看文章,一定要在原文里理解。同一个词汇,同一句话,同一段短语,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文章里,在不 ...

好吧!就说这两句话,是同一个语言环境吧!同一个概念吧!论述的是同一个内容吧!即五脏虚实病证的五志表现。应该使用同一个理论体系去推演、来理解吧?实则不然!

点评

金老师要先搞明白什么是五行,什么是五志,  发表于 2017-11-24 16:19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两句话,以实证而言,皆与本脏之志有关,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以此推演其他三脏实证之志的表现,则“脾实则思,肺实则悲,肾实则恐”,同道认同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4 09: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17 , Processed in 0.0558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