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又来跟大家唱唱反调。
先说个上大学时经常听到的故事。话说不少大学教授讲课前不备课,到课堂上50分钟一节课专挑些容易的,很详细很详细地从阿妈是女人讲起,讲它40来分钟,碰到难的如果绕不过,就一句“很容易”证明/推导出(某个定理)搪塞过去,反正已快到下课了,刚开始讲不久下课铃声响起,顺理成章叫学生回家自己看书。有一次,有个教授自信太过,一开始就讲某个定理如何推导出来,照例一句it is easy to show (就是这句“至平至易”的意思)……,怎知讲到下课还未见影儿,急得满头大汗,于是成为经典教授笑话。
所以,所谓“至平至易”完全是句无意义、拿来摆显的话。因为首先,难易与否是相对的,刘翔用15秒跑完110米高栏对他来说可能是极端容易的事,但对你我则是这辈子都没法达到的事。柯聪颖过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对他是至平至易的事,对一般人大部分肯定都不一定是至平至易的。但江湖人士特别喜欢此等语言,因为说起来有根有据并非捏造,但对柯来说至平至易等于对你也是至平至易么?所以实质上恐怕很有些像老懂经常叫人去重温大学物理一样,纯属装牛逼自爽而已。
话又说回来,使中医容易学/用是件重要的事,至少我的《自助中医》项目就是以此为使命。但这和柯说的至平至易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既体现在对学习者的低文化门槛要求,更主要是体现在对中医知识内容结构的重组:找出最精华的那20%方剂药物,并重新组成核心/基本/常用3个级别,从核心的证候方药医案开始,循序渐进,在每个进阶都给学习者对所能掌握的知识和应用能力有个明确的预期。其实这与现代各个专业的培训设计没有什么不同,但已远离传统的江湖或家传式的中医成材模式。
总之,中医改革应从中医教育开始,最根本一点就是彻底告别传统的猜谜式、靠所谓“悟”的低效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