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灵异怪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推小百科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28:28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处方:地机血海三阴交行间肝俞
  
  操作:施以徐疾补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治验:丁××,女,28岁,医师。于1959年9月10日初诊。婚后月经不调3年多。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未获显效。现月经周期超前l周,量多,色紫红,伴有两乳作胀,食欲差,少腹与胁部作痛。查:脉弦数。病人共计治疗4次,其经期、经量、经色等趋于正常。
  
  按语:本案例属中医“经行先期”范畴,由于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胞宫蕴热,导致月经不调。治则为疏肝理气,清热调经。故取足厥阴经之荥穴行间配肝俞,以泄肝火而疏气滞;取血海、地机,以和营清热而调胞宫;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能疏肝益肾,健脾统血,凉血调经。五穴合用,各奏其效则月事自调。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28:53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暂定的针灸治疗范围

  现代医学认为,针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功能,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针灸尚有抗炎、止痛、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个区域内研讨会上,暂定了以下可以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名单,这一疾病名单的确定是基于临床经验,而不是临床对照研究。另外,针灸治疗对于所列出的某些疾病的有效程度尚未确立。
  
  上呼吸道疾病: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对儿童和无并发症的患者较有效)。
  
  眼科疾患:急性结膜炎、中枢性视网膜炎、儿童近视眼、无合并症的白内障。
  
  口腔疾患:牙痛、拔牙后的疼痛、牙龈炎、急慢性咽炎。
  
  胃肠道疾患:食道和喷门痉挛、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缓解疼痛)、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无合并症)、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麻痹性肠梗阻。
  
  神经/肌肉疾患:头痛和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早期,如3-6个月内)、中风后的瘫痪、末梢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早期,如6个月以内)、美尼尔氏症、神经性膀胱功能紊乱、尿床、肋间神经痛、肩颈综合征、冻结肩(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下背部疼痛、骨关节炎。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29:23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针刺的角度 方向 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临证时所取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要、患者体质体形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针刺的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应根据腧穴部位、病性病位、手法要求等特点而定。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直刺法适用于针刺大部分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斜刺法适用于针刺皮肉较为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和在关节部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斜刺法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平刺法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皮部、颜面部、胸骨部腧穴,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和头皮针法、腕踝针法,都用平刺法。
  
  二.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针刺方向虽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横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平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但进计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仅以颊车穴为例,若用作治疗颔病、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歪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而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但治疗牙痛时则用直刺。
  
  三.针刺的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8.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29:47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针灸体位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带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
  
  因此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②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③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⑥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部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30:24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针灸新用 戒毒

  据悉,针灸又有新用途——治疗可卡因毒瘾。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的。
  
  可卡因毒瘾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神经紊乱症。研究人员通过对82名吸毒者进行了为期5至8周的研究,结果发现,用针灸的方法来戒毒不仅成本低,而且几乎无副作用。这种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可卡因毒瘾,已初显成效。
  
  被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在特定穴位进行耳部针灸;第二组在认为没有治疗效果的部位进行耳部针灸;第三组则采用放松疗法,如观看风光片等。研究发现,在第一组吸毒者中,54.8%的人在最后一周治疗中的尿检呈阴性,即没有使用可卡因。而另外两个对照组的阴性率只有23.5%和9.1%。另外还发现,第一组吸毒者对毒品具有更持久的自制力。说明在特定穴位进行耳部针灸,对可卡因毒瘾患者具有特殊的疗效。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30:49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针灸能治疗近视吗

  近视,古称“能近层远症”,是以视近清晰,而视远模糊为主证的眼病。近代医学认为,由于遗传或后天发育不良致使眼轴延长,或者由于睫状肌痉挛,使晶状体曲率改变等因素,致使物像成焦于视网膜之前所致。针灸治疗对后者有较好疗效。近视有局部屈光下正等因素,同时有体质因素,如劳心伤神,使心阳耗损,阳气不能上达,目络瘀阻不畅;或因久病过劳,肝肾亏虚,使精血不足。以上原因再加之久视微细,雪案夜读,使目筋挛急,血络瘀阻,终成本病。因此,治疗近视要重视局部因素,同时要照顾全身残志不残调理,这样才能提高疗效,巩固成绩。
  
  劳心伤神型睛珠前突、去雾移睛、面白乏力、心悸懒言、神疲多梦、失眠。苔白舌淡、脉细无力。取穴:丝竹空、瞳子戮、攒竹、精明、四白、光明、臂膨、风池、神门、心俞、内关。操作:选以上4-6穴,注意远近配合,以毫针行平补平泻法。远端穴宜用毫针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5-7天。
  
  肝肾亏损型双目干涩、头晕目眩、腰膝酸弱、舌淡苔少、脉沉无力。取穴:风池、晴明、球后、承泣、四白、攒竹、光明、臂膨、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操作:每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远端取穴宜用毫针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5-7天。
  
  电针疗法取穴:同上,采用国产多种型号电子治疗仪之一,在上述穴组针刺得气后,将电极一端接风池,另一端交替接于其他各穴,电流强度与频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穴电刺激3-5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天,疗程间可休息3天。
  
  耳针疗法取穴:眼、目1、目2、心、肝、肾、神门。操作: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穴3-5分钟。7天一疗程,一般应连续治疗三个月。
  
  梅花针疗法取穴:玉枕至大杼各穴,眼眶周诸穴。操作:颈椎两侧,玉枕至大杼穴用梅花针轻叩5-10遍,以少许出血为度。眼眶周围诸穴轻叩3-5遍,以皮肤潮红,患者自感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
  
  治疗其间尤应注意科学用眼,避免眼肌疲劳。应坚持体育锻练,每天做眼保健操。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31:13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针灸能减肥吗?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使体重超过标准20%以上,即须要减肥。本病多见于中老年,除一部分因内分泌功能紊乱或其他疾病引起者外,多数为单纯性肥胖,针灸疗法对此类有效。某些耳穴及体穴西方可以影响迷走神经的传导,阻断下丘脑饱信号,因此抑制了食欲,减少了食量;有的使神经传导介质(如五-羟色胺)发生变化,从而解除脑内反应而产生抑制食欲的效果;也有的可影响糖代谢、内分泌及消化液分泌过程,从而起到减低食欲作用。
  胃阳亢盛型多食善饥、胃纳亢进、声扬面赤、舌红苔腻、脉象滑数。取穴脾、胃、肺、下角端、饥点。操作: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日食前按压。每穴按2-3分钟,7天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痰湿阻滞型肥胖壅肿、易倦嗜睡、口淡纳呆、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阳萎或遗精、舌肿齿痕重、脉沉缓或滑。取穴:耳穴脾、胃内分泌、肾上腺(屏尖)、三焦、神门。操作:以上各穴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天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2-3分钟,每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2-5天。
  瘀阻血络型身宽体胖、胸疼胁胀、心悸不宁、头晕目眩、舌紫暗或兼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且涩。取穴:耳穴脾、胃、心、小肠、膈、肝、肺、皮质下、神门。操作:以上各穴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天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2-3分钟,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
  电针疗法取穴:梁丘、公孙。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加重捻转,以求较强针感。然后成对接通电针仪,选连续波型,以能耐受为度,连续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
  埋针疗法取穴:中脘、下脘、梁丘、公孙。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用泻法找到针感,并加大捻转幅度,至针感传入腹内。然后将毫针提至皮下,再沿皮平刺1寸许。使针身与经脉呈"十"定型交叉状,用胶布固定针尾后留针,每次3天,每天饭前按压埋针腧穴,每次每穴2-3分钟,有饥饿感时,随时按压之。每三天更换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7天。
  灸法取穴:阳池、三焦俞、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操作:用隔姜灸法,艾炷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每次灸5-6壮,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休息7天。
  穴位按摩法取穴:关元、气海、归来。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电动按摩仪(如北京军区7452厂产MD-1型)按摩其中之一穴。每天每次40分钟,连续治疗2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减胖期间应注意限制饮食的总热量,摄取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食品。应坚持体育锻练,增加热量消耗,以减少脂肪积聚。运动量以心率达110-130次/分为佳。合并心血管等疾病者适应减少运动量。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31:35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脚气的针灸疗法


  脚气,又称脚弱。本病以足胫麻木、酸痛、软弱无力为主症。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本病作了细致的论述。临床根据其症状表现,主要分为干脚气、湿脚气和脚气冲心等。
  
  本病主要是指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此外,营养不良、多发性神经炎等具有类似症状的疾患,亦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为水寒和湿热之邪侵袭下肢,流溢皮肉筋脉;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热流注足胫;或因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耗,经脉、经筋失于涵养所致。如湿毒上攻,心神受扰则心悸而烦,循经窜犯肺胃则喘满呕恶。
  
  辨证
  
  本病初起仅觉两脚无力,渐渐酸重顽麻而纵缓,而后两下肢或见软细,或浮肿。因此可分为干、湿两类:
  
  湿脚气偏于实证,症见足胫肿大,甚则脚肿连膝,脉象濡缓,舌苔白腻;
  
  干脚气偏于虚证,症见足胫肌肤日渐瘦削,冷麻酸重逐渐加剧,形神萎弱,或兼见便秘溲黄,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或弦数。如见症气逆喘满,心悸烦热,神志昏者,名为“脚气冲心”,实属凶险之候。
  
  治疗
  
  1.针灸
  
  治法取足少阳、阳明与太阴经穴为主。偏实者针用泻法;偏虚者针用补法。
  
  处方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
  
  随证配穴脚气冲心:巨阙内关郄门;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
  
  跗肿麻木:八风太白
  
  方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滞留足胫,流溢肌肤,故取足三里、三阴交泻阳明、太阴之湿;补髓会绝骨,筋会阳陵,充养筋骨而使步履轻健。脚气冲心者,取心募巨阙,心包经内关,郄门以定悸除烦消满。脾俞、胃俞,施补法以健运化湿。八风、太白为治脚气之效穴,泻之使湿热下泄而消跗肿。
  
  2.电针
  
  选穴风市足三里伏兔悬钟
  
  方法通电10—15分钟,采用疏波或疏密波刺激量和频率以病员耐受情况而定。每次选二对穴,每日或隔日一次。
  
  3.水针
  
  选穴曲池外关阴陵泉足三里悬钟
  
  方法采用维生素B1100毫克或维生素B12100微克注射液,每次取2—4穴,每穴注入0.5—l毫升,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31:59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咳嗽的针灸疗法

  咳嗽为呼吸系统疾患的主要症状,根据其发病原因,概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证之发生,其原因有二:一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于是肺气雍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一为它脏病变,累及肺脏而致咳嗽者,加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得下降;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盛烁肺,气失清肃,均可导致咳嗽。
  
  辨证
  
  1.外感
  
  (1)风热:咳嗽咯痰色黄,身热头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2)风寒:咳嗽喉痒,痰液稀薄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脉浮紧,苔薄白。
  
  2.内伤
  
  (l)痰湿侵肺:咳嗽粘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肝火烁肺:咳嗽胸胁引痛,气逆作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疗
  
  1.针灸
  
  (l)外感:
  
  治法?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肺俞列缺合谷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少商尺泽;
  
  发热:大椎外关
  
  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宜浅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相为表里,取其络穴列缺,原穴合谷,配以肺俞,三穴合取,能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肺之功能得以恢复。凡风热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泻尺泽,可清泄肺热以消肿利咽。发热者取大椎、外关用泻法,以疏泄热邪,使邪从外泄而热自解。
  
  (2)内伤:
  
  ①痰湿侵肺: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处方?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
  
  方义?原穴为本脏真气所输注,故取肺原太渊与脾原太白,配合肺俞、章门,健运脾土而利肺气,因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肺同取,为标本合治之法,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化。
  
  ②肝火烁肺:
  
  治法?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方义?肺俞调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清泄肝胆二经邪热。以免肺阴受灼。
  
  2.水针
  ?
  选穴?定喘大杼风门肺俞
  
  方法?采用维生素B1100毫克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选注背部肺俞等穴,每次取穴一对,注射0.5毫升,由上而下,依次轮换取穴。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3.灸法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
  
  方法?采用麦粒灸,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或予艾条灸。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附注
  
  1.咳嗽可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必须明确诊断,以便对其中某些病,配合药物治疗。
  
  2.平时注意保暖,慎避风冷。嗜烟、酒者须戒绝。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9:32:22 | 只看该作者

针推小百科

头穴针刺让白发转黑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院长承担的一项研究课题证实,头穴针刺能让白发转黑,同时证明这一头穴针刺手法对人体生命过程确有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并具有抗衰老和促进生命器官功能再生的作用。
  
  年轻人白发有遗传因素,但老年人的白发却是衰老的标志。为了深入研究针刺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东贵荣教授率领课题组以此为题进行了临床观察。他们共选取86例患者,其中74例为中风和脑病患者,年龄在39~85岁之间,白发历史为2~21年。这当中,白发占60%者15例、占70%者20例、占80%者25例、占90%~100%者26例,伴有秃顶者19例。治疗中选取百会透双侧太阳穴,神庭透上星穴,风府透哑门穴,双风池透风池穴,采用快速进针和快速捻转法。
  
  结果两个疗程下来,白发转黑总有效率达96%,同时秃发再生率达89%。观察发现:白发的比例越大,转为黑发越明显;白发变黑发从发缘向中心发展,从枕部向前额发展;秃顶再生头发为黑发,且从秃顶部分边缘向头发的中心生长;再生的头发先是微细柔软,然后逐渐变粗、变长。
  
  推测这一头穴针刺机理为,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黑色素细胞的功能,以及修复衰老细胞的损伤和促进再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4:21 , Processed in 0.0529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