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萧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证候规范导言 - 摘自《中医证候辨治轨范》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11-12 12:21:39 | 只看该作者
将证定义为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这里的疾病,不能够作具体疾病来理解,而是作外感病、内伤杂病的“病”来理解看待。或者这样说:证是“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

——比较传统而公认的看法,认为“证”是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的概括,“证”是对疾病的阶段性认识,“证”与“病”是阶段与过程之关系。

从实际的病症诊治过程来看,这里的“病”,应当是特指的,指外感病和(或)内伤杂病,过程是指外感病和(或)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证”是外感病和(或)内伤杂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如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分别是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分别是外感伤寒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而各脏腑、气血津液证,则是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与反映,所不同的是,它不象温热病、伤寒病(狭义)那样有着较明显的传变规律与顺序,而是随机性较强,或类似于五行一样循环往复,起始无端。但仔细体会时,其中亦有着一些传变规律与顺序存在,如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等。

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16
22
发表于 2016-11-12 12:22:30 | 只看该作者
将证定义为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这里的疾病,不能够作具体疾病来理解,而是作外感病、内伤杂病的“病”来理解看待。或者这样说:证是“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

——所以说,中医辨证论治(特别是在内伤杂病领域),须从症状出发,直接辨证论治,而不能在西医辨病的框架下进行二级诊断辨证论治,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分型论治,丧失了中医临症时灵活的思维,导致辨证论治思维僵化。实践中,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

中西医结合新十六字方针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42
23
发表于 2016-11-12 12:24:21 | 只看该作者
将证定义为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这里的疾病,不能够作具体疾病来理解,而是作外感病、内伤杂病的“病”来理解看待。或者这样说:证是“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理改变,相对于继发性病理改变而称为因)、并发症(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及兼病,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及千变万化的组合性,表现在中医辨证上,即是证型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机械教条的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是不能够反映及应付这种复杂多变的客观存在现实的。可参照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以机体病理过程或状态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定部位,定病性(部位为纲,性质为目,纲举目张,全方位、系统性的审察评判机体的运行状态,网络原野,一网打尽),定彼此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关系,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根据标本转化轻重缓急对机体的各种病理过程或状态给予相应的直接的干预调整(有是证用是治)。

以主动脉夹层为例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弊端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323
24
发表于 2016-11-12 12:2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1-12 06:13 编辑

证候概念: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某些相关的脉症,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为论治提供依据。

——从实际情况分析来看,似可以更改为:

证候是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某些相关的脉症,反映着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包括病位和病性及彼此之间轻重缓急标本转化之关系),为论治提供依据。

点评

陈兄这个修改的定义和原来的已经没有很大差别。即使有,也不至于如之前陈兄所评价那样不堪吧。 但这定义其实不是关键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些定义是古往今来的第一次,随着认识的深入,完全可以有第一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2 17:23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2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1-12 12:27
证候概念: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某些相关的脉症,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 ...
陈兄这个修改的定义和原来的已经没有很大差别。即使有,也不至于如之前陈兄所评价那样不堪吧。

但这定义其实不是关键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些定义是古往今来的第一次,随着认识的深入,完全可以有第一版,第二版……,不断修改完善。如果因为有不完美的可能性而不作为,纯属借口而已。

那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问题的关键在规范两个字,不在定义。如前所述,定义只是起步,有了定义才可能对证候名称内容作出界定,有了证名的界定,才谈得上对辨证作出规范。然而,很明显,有些人(特别是所谓老中医、权威)就是不想被规范,如冷方南在记事中就提到,一些“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与方药中等人一样其实心里反对,只是碍于领导提倡只好持观望态度,而中年中医学者均持支持态度。无他,人性使然:有些人自以为已经“著作等身”,一旦规范出台,许多在其已发表著作中的证候用语以至辨证方法有可能不在规范之中,这不啻是等于把其武功废掉。这与现在所说的“既得利益集团”完全是一回事。改革(从没有规范到进行规范)就是动了这些人的奶酪,利益集团开始形成用各种手段阻挠改革。

最近几年常见到倒骑驴集团从干将到喽啰都举着崔月犁、吕炳奎的旗号说事,印象中崔吕二人好像是倒骑驴集团的大后台似的。看了这段历史,才知道其实不然,崔吕二人在推动辨治规范这工作上方向目的明确,比倒骑驴集团这些干将们高瞻远瞩多了。试想想,如果近~30年前的这项规范工作能够如期推进,现今的中医药立法也不至于举步维艰了。

26
发表于 2016-11-12 20:31:59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11-12 09:23
陈兄这个修改的定义和原来的已经没有很大差别。即使有,也不至于如之前陈兄所评价那样不堪吧。

但这定义 ...

陈兄这个修改的定义和原来的已经没有很大差别。

一一这么说至少萧兄能够认同证不包含病因(实质的、客观意义上的),证是独立于病因而存在的病理状态或过程,中医治疗的实际目标是病理状态或过程,而不是病因?
27
发表于 2016-11-12 20:58:09 | 只看该作者
证候是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

一一证候是"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还是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区别极大。

中医认为:病,又称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这个病,已经是西医病的定义一一一定病因作用下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在这样的定义下,中医辨证论治,必须先辨病,而后才能辨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行的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正是由此而来。

而事实上,传统中医先辨病后辨证,所辨的病如咳嗽病、呕吐病、头痛病、水肿病等,并不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而是主症。传统中医是对主症进行直接的辨证分型论治,并不需要经过辨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阶段。主症与证的关系,是现象与病理本质的关系(一个主症可见于多种病理过程或状态,所以需要辨证分类而治),并不是阶段与过程的关系。



28
发表于 2016-11-12 21:04:56 | 只看该作者
主症与证的关系,是现象与病理本质的关系(一个主症可见于多种病理过程或状态,所以需要辨证分类而治),并不是阶段与过程的关系。

一一以中医头痛病辨证为例:

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风热证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风湿证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从临床症状表现来看,外感头感大多与畏寒发热相关,与感染性疾病相关,是感染性疾病的在发热过程中的一个表现。

『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乎肝潜阳。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
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温里,表里兼治。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瘀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止痛。

——结合以前论坛上的讨论,大致探讨下各种内伤头痛的具体内涵。只是方向性上的讨论,具体细节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以纠正补充完善。

肝阳证:与高血压关联性较大;

肾阴虚证: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

肾阳虚证: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

气血亏虚证:血虚证与贫血关联较大,气虚证与低血压、白细胞减少、低血糖、营养不良等病理改变关联较大;

痰浊证:高脂血症;

瘀血证:脑部血液微循环不良,脑血管动脉硬化、脑梗死……



29
发表于 2016-11-12 21:06:03 | 只看该作者
头痛的鉴别诊断——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p;extra=&page=2
30
发表于 2016-11-13 07:1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1-12 23:59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1-12 13:04
主症与证的关系,是现象与病理本质的关系(一个主症可见于多种病理过程或状态,所以需要辨证分类而治),并 ...

   先生还是把中医的“具体证”搞清楚,再与西医作比较!差之分毫失之千里!
     中医的痰饮,血瘀是怎么回事?先搞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5:04 , Processed in 0.0509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