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技术 70年代后,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明,人类遗传学研究更是突飞猛进。到了80年代后期,DNA多态性标记逐渐为基因定位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分子遗传学的飞速发展,也刺激了群体遗传学的发展。在群体遗传学领域,60年代末70年代初木村资生(MotooKimura)提出的中性分子进化论,70年代尤文斯(WarranEwens)提出的抽样理论,以及金曼(J.F.C.Kingman)的溯祖理论(coalescenttheory)大多运用了高深的概率论和随机过程方法,没有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科班训练的人都很难理解,遑论作研究了。 此外,计算机及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也为快速计算提供了可能。简单分离分析也随之为复杂分离分析所取代。到了90年代,人类遗传学研究又转向了利用家族系谱来进行人类疾病的基因定位。 尽管《群体遗传学导论》中介绍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原理至今仍然有用,但它的用处已经逐渐让位于一些内容更为现代的专业书籍。和其他发展迅速的学科一样,再好的书也只能是各领风骚几年或十几年。但不管怎样,《群体遗传学导论》是一部首次向中国学术界介绍群体遗传学的论着,一经面世就被学术界公认为名着,它对人类群体遗传学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