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名师只学经典不会成为中医高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7:02:0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8-21 15:28
朱良春的老师是章次公,章次公曾经求学于章太炎。按年齿,章太炎是章次公师长辈。或许章次公在中医学校里 ...

       李老师说的对,是我记错了,朱良春的师父是章次公。
      
22
发表于 2016-8-21 22:11: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西医其实都是经验科学。西医因为学术特点不同,再加上有许多标准化的东西,所以积累经验较容易。一般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市级以上医院工作五年,就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大夫。各科成才时间有点差别,各级医院差别较大,这些是环境条件决定的,与个人努力关系不大。
中医五年成名医的不多,也不是没有,但前提是跟着了一位名师。跟了名师还要老师实心培养,学生用心努力,五年成名的也有一少部分。


这里说的中医西医大学生,都指在校学习成绩好的。不比较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水平一样的医生,提高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跟随的老师。


从培养临床中医大夫上讲,学习经典著作是基础知识范围的事。进一步研究经典著作,不是普通临床大夫的事。
普通临床大夫达到一定水平,想要全面提高,返回来钻研经典著作,可能会更上一层楼。


现代的中医大夫,还有一个必备的知识就是现代医学知识,实际上现在合格的中医医师,西医知识也基本合格,要提高、搞研究,西医知识与研究方法更是必须掌握的。


现在中医院校教学,弱项在实习上,实习效果好的,在县以上医院病房,结果是掌握了西医的常规方法。中医方面,主要是名师太少。名师少不一定是绝对数量少,是学生太多,能带、有条件带、愿意带的老师太少。
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中医方法没有学多少,西医的倒是基本完成了,到了自己临床时,难免就西化了。



23
发表于 2016-8-22 13:30:39 | 只看该作者
谁是高手啊,最好现身说法举个医案看看。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06:5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8-23 07:03 编辑

        我认为,中医继承不力、疗效不高的关健,还是出在辨证施治上。治病经验是中医学、也是西医学的一大特点,医生的经验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一种难治疾病,如果以往没有足够的经验,而是单靠辨证施治这把武器,有时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对于一种不熟悉的疾病来说,即使辨证准确,但中药的选择上,仅凭四气五味和归经,也很难选择好最为有效的药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说,需要补气,到底选哪味药更佳,如何配伍成最佳效果的处方,这些都是未知数。这些未知数, 是因为四气五味和归经是一种非常粗糙的选药手段,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选药手段。对于病理、药理和医理都是模糊的,当然有碰运气的成分。
      这实际上不难理解,以西医学为例,对于化脓菌感染,首选青霉素这是死规诀,只要认准病情,理化检查一佐证,谁用都好使。已形成某种病用某种药的治疗规范性标准。中医辨证施治,没有这种规范,对于任何一种病,都要靠医者自己判断,没有足够的经验,这是疗效不高的根源所在。
      

      如果形成了确实有效的中医治疗规范,谁用都好使,那么,中医疗效提高是必然的。


      人们常说,跟师几年几年,跟了几个师父。什么意思?还不是说,跟老师时间长,学的老师的治病经验多,水平就高。
    由此可知,在现实实际治病中,跟师学经验要比学经典、学中医理论更重要。进一步说,这是因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治病是脱节的,是模糊的,不准确的,不然,怎么都学糊涂了呢?这表明,中医理论本身具有很大缺陷,实用度不高。而究其实用度不高的原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太过粗糙,没有细化,在治疗中难以对号入座。

点评

严格的说,应该是传统中医理论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可以预见,有些人对这个评价会非常的不以为然,所以,应该进一步探讨其原因及改进之道。 我认为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一个是技术性的,二个是思维模式的问题。只有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3 11:14
25
发表于 2016-8-23 11: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16-8-23 11:17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8-23 06:50
我认为,中医继承不力、疗效不高的关健,还是出在辨证施治上。治病经验是中医学、也是西医学的一大 ...

严格的说,应该是传统中医理论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可以预见,有些人对这个评价会非常的不以为然,所以,应该进一步探讨其原因及改进之道。

我认为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一个是技术性的,二个是思维模式的问题。只有从根子上认识到传统中医理论缺陷的原因,才有可能提出改进之道。


术性的问题比较简单,就是在传统理论生成的时代,很多想法没有相应的技术配套手段去支持。譬如说药物的归经,照理应是与脏腑理论衔接的关键,但古代不可能有如现代生物化学那样的手段去验证。但问题是,现在已经具有这种手段,却似乎仍然没有把归经的判断(定性)建立在可以客观验证的基础上,实在很难理解。想想如果归经这个概念不仅能客观定性和细化(譬如对某经的寒凉平温热),甚至进而客观定量,那归经这个“设计”理论上还可运用到方剂上,即是说,一个方剂的效用甚至可以计算出来,作为助检是否对证而达到预判的效果,当然这中间会经历很多曲折,但从归经这个概念来说,理论上应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然讲完归经就把它丢开有什么意思?现实上,因为归经的判断完全没有客观验证的依据,每个药物都讲,而且几乎者是头两句话里讲,好像很重要,然而后面的运用实际上基本上就不再提了,很是莫名其妙。

再讲思维模式的两个问题:一是定义;二是验证。传统思维的特点是这两方面都不注重,在古代社会可能恰恰是个优点,因为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是在初级阶段,不严格定义概念(如道呀气呀之类)方便把不同的内容塞进贴了个招牌标签的容器来推销。但时代不同了,过去这种不严格定义验证的思维模式不要说外国不会接受,现代的中国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不从这些根本问题上去认识中医理论改革的必要性,像一些帮闲一天到晚抄一两句内经来说事,好像就是继承传统了,这样下去,中医最后的出路恐怕只剩下申遗一条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07:2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8-24 07:32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6-8-23 11:14
严格的说,应该是传统中医理论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可以预见,有些人对这个评价会非常的不以为然,所以,应 ...

      实际上,中医疗效不高的最重要的问题出在“辨证施治”上。疗效不高,就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施治用药也不准确造成的。
辨证不准确是由四诊不准确造成的,而施治不准确是因为用药不准确造成的。中医界瞎吵吵了几十年,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个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经典不经典的问题,更不是中医西化的问题,而是治病经验问题。这是我一直坚持中医是经验医学的主要原因,中医理论较治病经验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请大家讨论我提出的这个观点。
              

      我这个观点可能会遭到有些人的反对,但只要你拿出来理由和证据说服我,我就信你的。


点评

Well,辨证是目的,四诊是手段,我想这应该没有人会不同意吧。“辨证不准确是由四诊不准确造成的”,当然有可能,但那只是手段问题;如果手段完善(当然也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了,辨证不准确的原因消除了,那问题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1:36
请王教授现身说法举个病例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08:38
27
发表于 2016-8-24 08:38:49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8-24 07:28
实际上,中医疗效不高的最重要的问题出在“辨证施治”上。疗效不高,就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施治用药 ...

请王教授现身说法举个医案看看。

点评

这个不用举例,懂临床者一看就该明白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16-8-24 19:37
这帖是讨论中医人才培养的,一个病案说明不了问题,我给您发几个人才介绍的资料吧: 祝谌予(1914.11.30~1999.8.12),原名续,字慎余。著名中医学家,中西医结合专家。北京市人。19岁拜施今墨为师,跟师学医六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4:16
28
发表于 2016-8-24 11:36:13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8-24 07:28
实际上,中医疗效不高的最重要的问题出在“辨证施治”上。疗效不高,就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施治用药 ...

Well,辨证是目的,四诊是手段,我想这应该没有人会不同意吧。“辨证不准确是由四诊不准确造成的”,当然有可能,但那只是手段问题;如果手段完善(当然也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了,辨证不准确的原因消除了,那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是这样,那24楼所说“中医理论本身具有很大缺陷”的缺陷,逻辑上不可能是指四诊的准确性,那是指什么呢?





29
发表于 2016-8-24 11:4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8-24 08:00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8-23 23:28
实际上,中医疗效不高的最重要的问题出在“辨证施治”上。疗效不高,就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施治用药 ...

实际上,中医疗效不高的最重要的问题出在“辨证施治”上。疗效不高,就是因为辨证不准确、施治用药也不准确造成的。

辨证不准确是由四诊不准确造成的,而施治不准确是因为用药不准确造成的。

这个问题不是经典不经典的问题,更不是中医西化的问题,而是治病经验问题。


——
一、中医中药是以中药与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一门医学,中药只是一种药物,中药与针灸再神奇,辨证论治再高明,其疗效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应用是有一定范围的。比方说,先天性心脏病,外伤脾破裂,必须依靠手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靠辨证论治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二、在中医中药能够起作用的疾病领域范围内,存在着诊断正确性的问题。证诊断的正确与否,固然与经验密切相关,与证的本质不清关联更大些。由于证的本质不清,中医证与西医病概念的关系不清,西医的病诊断及众多的理化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段不能充分的引入到中医证的诊断中来,中医证诊断的依据只能停留在数百年上千年来的症状及体征(舌脉象)水平上,不能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30
发表于 2016-8-24 14:16:35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6-8-24 08:38
请王教授现身说法举个医案看看。

这帖是讨论中医人才培养的,一个病案说明不了问题,我给您发几个人才介绍的资料吧:

祝谌予(1914.11.30~1999.8.12),原名续,字慎余。著名中医学家,中西医结合专家。北京市人。19岁拜施今墨为师,跟师学医六年,并随清光绪年间翰林周介人学习中医经典。1937年于天津悬壶。1939~1943年,赴曰本金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获学士学位。1943年底回国,在北京开办联合诊所。1947年,任…………(中间一段任职经历,略去)1975~198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1983年晋升主任医师。1986年支持开设北京市第一个面向农民的中西医门诊部(1989年改称“顺义国医院”)。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曾任……(任职略去)

代表论著:《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临床常用药物配伍经验集》、《祝谌予临床经验集》、《金匮要略心传:祝谌予课徒实践录》等。

--------------------

待会再找几个。



点评

要医案,不要这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5: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1:27 , Processed in 0.0655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