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万里朝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3-13 15:17:57 | 只看该作者
郗纯 发表于 2016-3-11 21:08
如果把这篇文章和医理探源版块的“《伤寒论》三阴三出实质,没有几个人知道”一文对照起来看,到底谁说得对 ...

是你自己不对,三阴三阳是一致的,说得都对。
22
发表于 2016-3-13 15:29:03 | 只看该作者
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并且出神入化立于不败之地。
-----------------------------------------------
  六经辨证为什么能抗衡西方医学?因为六经辨证的人体结构是六经系统,是气化学说。西医认有形,不知有形生于无形。
23
发表于 2016-3-14 22:43:07 | 只看该作者
万里朝阳 发表于 2016-3-5 10:20
第五节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 ...

凡是主张“非经”说的,他们坚决不承认《伤寒论》与《热论》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殊不知如果经络的六经格局被破坏,则《伤寒论》全局皆非。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观规律,则全然不解。我们认为《伤寒论》的问世,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
-------------------------
  刘老此说太软,有理无据。《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根据是六病之脉,脉是经脉。内经为据。

点评

非经论者,废除了经络以后,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5 16:55
24
发表于 2016-3-15 16:55:56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3-14 22:43
凡是主张“非经”说的,他们坚决不承认《伤寒论》与《热论》两书在历史上的渊源。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 ...

  非经论者,废除了经络以后,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素问?皮部论》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大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由此可见,经是受邪之体,也是传入的道路。经言皇皇,为何不见?由于“非经”之说渐深,有的老师讲《伤寒》课不敢提传经,把经络的存在,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岂不咄咄怪事。
--------------------------------------------------------
  高论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皮毛者,太阳所主。
【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大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方有六经邪传。
25
发表于 2016-3-17 17:56:45 | 只看该作者
万里朝阳 发表于 2016-3-5 10:20
第五节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 ...

经络学意义深远,有他的独特理论,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
----------------------------------------
  说得何等好呀,脏腑离开经络是孤立的,营卫气血离开经络无处安身,中医的整体就整在了经络。
26
发表于 2016-3-17 23:00:56 | 只看该作者
  这才是中医的精华,读者悟者不多,叶公好龙呀!
27
发表于 2016-3-19 23:08:17 | 只看该作者
万里朝阳 发表于 2016-3-5 10:20
第五节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 ...

  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因此,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无不与其经脉相关。
----------------------------------------------------
  太阳经脉是巨阳,是六经之长。其脉通过风尾穴与督脉,阳维脉相会,行走于人体背部,,感受的阳气多,主持全身的阳气,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
28
发表于 2016-3-26 23:22:23 | 只看该作者
万里朝阳 发表于 2016-3-5 10:20
第五节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
一种认 ...

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而邪气随经入里,则可出现膀胱腑证。
例如:第124条的“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
第71条的“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系水邪结于膀胱,而使太阳气化不及,上不能润,下不能化,所以渴而小便不利。太阳经证,有伤荣伤卫之分;太阳腑证,则有病血、病气之异。充分反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以及本经发病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然而足太阳经脉又络肾属膀胱;足少阴经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两经互相连系,故太阳与少阴成为阴阳表里关系,构成阴阳互通与“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转化之机。例如:第293条的“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钱璜注曰:“一身手足尽热者,盖以足少阴肾邪,传归足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乃脏邪传腑,为自阴还阳,以太阳主表,故一身手足尽热也。热邪在膀胱,迫血妄行,故必便血也。”而第301条说的更为精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察其发热,则寒邪在表,诊其脉沉,则阴寒在里。表者,足太阳膀胱也;里者,足少阴肾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而为一合,表里兼治。------------------------------------------
摘录于此,清爱中医者,学、悟、思。
29
发表于 2016-3-27 08:14: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0
发表于 2016-3-27 10:58:35 | 只看该作者
郗纯 发表于 2016-3-27 00:14
十二正经只是认识经络的起点,在人体生理、病理、医理中所表现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六经辨证是一 ...

说大话,就是吹牛。说十二正经对人体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什么经才是对人体最有用的呢?请指教。先生说:“真正认知了人体八万四千脉,才能言经络和元气。”请问,人体八万四千脉都是那些脉?先生您认知了吗?那些脉都起了什么作用,请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2:56 , Processed in 0.0487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