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过程中 出现的数学问题。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12-26 10:55:0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26 02:41
惨败之类的话,就是口号。学术问题上喊口号,可能也就中医论坛有这个现象。

楼主所说的“惨败”,是指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没有能获得成功。

点评

成功不成功,这是一下子不能说的事,要说成功,就是彻底消灭了现在的西医和中医,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才算成功,把不成功前的努力笼统称为“惨败”,毫无道理,甚至是缺乏理性的一种情绪化的表达。 楼主说出个“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6 19:02
中医望五色用五味调五藏象幅射场就是技术是光矢量科学技术是客观事实与真理,中医数学在光色阴阳五行藏象幅射场光速条件下的金木水火土是物质幅振的固有频率交调、解调、间相生相克,即方程组平衡间的解。并不是从尸   发表于 2015-12-26 11:10
22
发表于 2015-12-26 11:3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5-12-26 06:56 编辑

楼主:“有一些概念,例如:身热不扬,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解释”
这里所指的是中医的表实证。有所谓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用汗法解表而治之。当然还要分寒、热,用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此证的病理本质,是因病因本身对细胞膜的侵犯,或病因致人体内环境发生了异常,致引发细胞膜进入到了防御收宿的状态时的一种病理本质。此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处于不畅状态;细胞内物质积聚,引发身热不扬的反应。发汗解表予以治之,其理是,通过兴奋汗腺出汗减缓了内环境总量而缓解了内环境对细胞膜的压力;同时,药味的辛性,辛开了已处于关闭状态的细胞膜,恢复了细胞膜上的通道,复常了治证。此即中医证的证治原理。
所以,中医是在治人而治病,即治证。

点评

岳先生、仁海先生反五行的錯误产生原因在于,对金木水火土是物质幅振的固有频率的无知认识。 中医望五色用五味调五藏象幅射场就是技术是光矢量科学技术是客观事实与真理,中医数学在光色阴阳五行藏象幅射场光速条件   发表于 2015-12-26 11:33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5:56:26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5-12-26 02:36
楼主:
“要说清楚这两个问题,需要比较大的篇幅。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都与其他 ...

     回复:
     谢谢先生的评论,请继续质疑,评论。
     证与西医的疾病不是一个层次。证与病理状态是一个层次。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融合,理论包括:概念、理论构架。理论构架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关联、运动(我把概念的运动称之为概念流易)。
         以表证为例。
          在《伤寒论》中,六经传变是理论构架,太阳表证是疾病的早期,按照六经传变的规律发展变化。在温病学中,卫气营血是理论构架,卫分证是疾病的早期。太阳表证与卫分证是什么关系?卫气营血与六经传变是什么关系?在中西医融合之前,必须把伤寒论与温病学首先统一起来,而寒温之争已经争论了几百年,如同中西医之争一样,各不相让,死去活来!解放后许多人认为中医外感热病学把伤寒论与温病学统一起来,没有成功。当我们把伤寒论、温病学与西医的感染病学放在一起研究的时候,三者能够融合为一体。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太阳表证与卫分证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中西医融合才走上了正确道路。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6:11:40 | 只看该作者
         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点评

证是对整体状态的概括,病是对局部病变或病灶的描述;例如虚证,包括是人体总体功能和物质不足。 而高血压既不是证也不是病,而是某个证或疾病的症状之一。 您之前给我的邮箱地址找不到了,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最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2 13:59
中西医正确结合必须是在光色阴阳五行藏象幅射场推动、控制、机体运动的结合,即无形作用有形,中医领导西医的结合才能成功。  发表于 2015-12-26 19:01
25
发表于 2015-12-26 17:49:2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2-26 07:56
回复:
     谢谢先生的评论,请继续质疑,评论。
     证与西医的疾病不是一个层次。证与病理状 ...

中西医融合观:
" 证与西医的疾病不是一个层次。证与病理状态是一个层次"
先生的这一认识很好呀。但你又何必把是一病理层次上认识概念硬与不是病理层次的病的概念凑合呢?这不是不可能的吗?
先生认为中医证是西医的病理状态,那不是把证所包含的病理状态解读出来,不就破解了中医证的本质了吗?中中医证本质解读出来了,不是就此实现了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了吗?

点评

中西医正确结合必须是在光色阴阳五行藏象幅射场推动、控制、机体运动的结合,即无形作用有形,中医领导西医的结合才能成功。  发表于 2015-12-26 19:02
26
发表于 2015-12-26 18:11:06 | 只看该作者
据楼主先生的相关帖子,先生也已认识到了以往所有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或融合都是失败了。本人也也认为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啊?这是因为,无论是逝者,或现有者,都是没有能认识到,中医所承行的人体客观知识体系是目前西医知识体系所没有含盖到的。总在以现有的西医知识以解读中医理论。如此何以能不碰壁的?其实,中医与现有的西医是各元并行。不是两者的重复与等同。不是你代我或我代你。认识到这一根本点,很重要。否则,就不自觉的活到了以西医解读中医的老泥坑内。

对中医的所有问题,只要是气氛好,都是可以开展讨论的。

点评

中西医正确结合必须是在光色阴阳五行藏象幅射场推动、控制、机体运动的结合,即无形作用有形,中医领导西医的结合才能成功。  发表于 2015-12-26 19:02
27
发表于 2015-12-26 19:02:47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5-12-26 10:55
楼主所说的“惨败”,是指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没有能获得成功。

成功不成功,这是一下子不能说的事,要说成功,就是彻底消灭了现在的西医和中医,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才算成功,把不成功前的努力笼统称为“惨败”,毫无道理,甚至是缺乏理性的一种情绪化的表达。


楼主说出个“惨败”,也不讲什么是惨败,连惨败现象也没有列出来,甚至连一两个例子也没有举。就是一句口号,有什么意义?
这种文章,就是用喊口号来否定几十年中医发展成果,借以宣传自己的所谓“学说”,是治学态度不端正的表现。
28
发表于 2015-12-26 19:5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5-12-27 01:09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5-12-26 11:02
成功不成功,这是一下子不能说的事,要说成功,就是彻底消灭了现在的西医和中医,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才算成 ...

新医学体系不是要消灭现有的中西医,而是两者的叠加。实标是,先生之口说出消灭的话,是不是浮点啊?

点评

是说的不准确,抱歉,大意是想说,中西医结合的最后成功,中医、西医都改变了现在形式和内容。 这个表达,很模糊,不过,因为中西医结合还是属于探索的阶段,想要准确表述结合以后的情形,大概也做不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7 08:18
29
发表于 2015-12-26 20:55:3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2-26 06:41
惨败之类的话,就是口号。学术问题上喊口号,可能也就中医论坛有这个现象。

不是只有中医论坛有这个现象,而是在整个中国科学界中的中医群体中有这个怪现象。
30
发表于 2015-12-26 22:09: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对28楼的“表证”的“表”是如何理解的?它到底是何样的病理状态?
关于伤寒论中的三阳证是存在减由表到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进式的规律的,这些我匀在后讨论。至于三阴证,是关于由消化道疾病病变的论述。
关于伤寒、温病、内伤杂病,都是对人体的相同的解剖结构的各不同的病生状态形态的论述。存在于中医理 论内的框架概念,都是存有着人体的实际解剖结构框架的。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后细细解读。
但在解读这些之前,必首先要认识到,中医理论是别于西医理论元之外的另元性的医学理论。在确立了此一前提后,我们就开始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22:45 , Processed in 0.0607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