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dministrato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12、“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11-15 11:21:41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5-11-15 07:06
有疾病才有临床事实。而十二经循行路线不等于疾病。您提出的用临床事实证明其合理性,这个要求合理吗?

       有正确的医学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否则就是乱治。

       请看明白,本辩题的名称就是“  第一、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     第二、针灸是通过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因此我方要求贵方首先辩论“十二经循行路线存在与否”一点也不过分。

点评

我因老伴急病,无时间答辩。 1,【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 】是不承认千年临床,存在的根据是穴位。 2,【针灸是通过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这个循环就是经络。 3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5 11:36
22
发表于 2015-11-15 11:36:14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1-15 11:21
有正确的医学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否则就是乱治。

       请看明白,本辩题的名称就是“ ...

我因老伴急病,无时间答辩。
1,【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 】是不承认千年临床,存在的根据是穴位。
2,【针灸是通过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这个循环就是经络。
3,十二经表里由阴阳定,以呼出与吸入为据,
后会有期。
23
发表于 2015-11-15 12:14:11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11-15 07:36
我因老伴急病,无时间答辩。
1,【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 】是不承认千年临床,存在 ...

我因老伴急病,无时间答辩。
1,【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 】是不承认千年临床,存在的根据是穴位。

——————————————————————————
       首先预祝先生的夫人早日康复!并祝您全家生活幸福、事事如意!
       然后回复先生提出的问题:
       中医的千年临床,必然有对有错。弄清十二经循行路线的存在与否,恰恰可用以证实一部分临床对在哪里,错在何处,总结这部分经验以便于后来的中医人借鉴。





2,【针灸是通过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这个循环就是经络
——————————————————————————————————————————————
【针灸是通过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这个循环就是经络(现象)。——将经络改成“经络现象”这就符合临床事实了。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循行路线存在与否”,关系到临床用药、针灸等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临床疗效的有无、大小等。这一关键问题关系到中医的发展与否,甚至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因此,这是每一个中医生都不能回避、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五行存废”辩论赛中更不能、也绝对不许可回避。否则,这样的“五行存废”辩论赛辩论的是什么?那岂不是一场闹剧?
24
发表于 2015-11-15 12:52:39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1-15 08:44
经络现象有周流现象,请问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有周流现象吗?神经怎么周流?

        现在先请贵方用通常要求我方做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证据链” 论证方式,来证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为什么存在。其中的证据必须用临床事实,不是笼统地塞上几句所谓的“经”文。双方即可展开辩论。       另外,通知老懂:
1、发帖子时,要用回复功能,以便让对方知晓。
2、不想或不会用临床事实论证的话,就到一边看着学习。
25
发表于 2015-11-15 13:14:05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1-15 08:56
请问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里的循环是什么循环?

现在先请贵方用通常要求我方做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的证据链” 论证方式,来证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为什么存在。其中的证据必须用临床事实,不是笼统地塞上几句所谓的“经”文。双方即可展开辩论。      

另外,通知老懂:
1、发帖子时,要用回复功能,以便让对方知晓。
2、不想或不会用临床事实论证的话,就到一边看着学习。
26
发表于 2015-11-15 22:20:4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1-14 18:20
你们说,经络是神经,请问:针刺足三里,神经冲动通过哪条神经,传递到脊髓的哪里,经过哪些神经 ...

请问:针刺足三里,神经冲动通过哪条神经,传递到脊髓的哪里,经过哪些神经传导通路,到达了哪里,怎么样与胃电图发生了联系?
---------------------------------------------------------
胃电图的出现,和神经传导有关。针刺足三里导致胃电图出现变化,就是针刺足三里对神经产生了作用,这个推论是顺顺的。
  至于您后面的问题,“神经冲动通过哪条神经,传递到脊髓的哪里,经过哪些神经传导通路,到达了哪里”,我说不上来,或许研究者也还没有研究清楚。我没有系统学习过神经生理,也没有做过针剂在神经方面的研究。我只要说明针刺足三里对神经产生作用就行了。您的问题,是进一步的问题。
27
发表于 2015-11-15 22:28:55 | 只看该作者
正方的论点:存在“十二经循行路线”
正方的论据: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功能,且有管道。


对于反方的论点、论据,正方驳斥如下:

  
   驳斥“1、”仁海说不存在就不存在?天下见过一人之言,而没有其他事实来证明,难道这就是证据?
驳斥“1、”,稍微有一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五行与十二经是两个不同学说,十二经的出现与五行没有关系,因此不存在“再加变通而套

生出来的。”由于五行和十二经是两个不同学说,因此三焦与心包络的出现与五行无关,但是不可否认二者有密切联系,故其经脉不存在“由

有五行学说再加变通而套生出来的。”

  
驳斥反方“2、”,反方承认“十二经循行路线、乃至相互顺接的内容,是通过临床所见,”既然承认“临床所见”这个事实,透过现象看本

质,说明不存在“猜测、艺术加工等形式,人为地编制而成。”
  驳斥反方“(1)”、反方说“(1)、脾脏具体所指至今都不明了,其经络起止,就无从谈起。”,那么《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脾与

肾以膜相连耳”说明脾有有具体所指。由于黄帝内经不是解剖的专著,不能因为描述简单而否定。
  驳斥反方“(2)、”反方说“(2)、反方说“(2)、如果说心包络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呢?肝包络呢?而胸腔则更不应该遗漏

。”心包络在内经有记载,至于“肾包络、肝包络”不存在这个事实,因此不存在遗漏。《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而“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胀论第三十五》)”《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从这里

我们不难看出,心的外围是心包络,心包络之内有膻中,其是心主之宫城,其有病,则刺心包络所流。

驳斥反方“(3)、”   反方说“(3)、胆囊、膀胱不过是替肝脏、肾脏贮存胆汁、尿液的一个囊而已,自然不能与心、肺、肝、肾等脏器

的功能相提并论。”你这些话,与你的题目““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表述无需五行学说”,文不对题,是南辕北辙,故我方不用驳斥。
驳斥反方“(4)、”   反方说“(4)、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不能因为其描述简单而否定其经脉的存在。
驳斥反方“(5)、”   反方说“(5)、大脑如此重要器官,竟然没有进入“五行学说”所规定的“经”的范围。”在中医的理论中大脑与

肾相关联,大脑不属于五脏,不能用西医的概念来套中医的概念,就是西医也没有大脑是五脏的之一概念,因此大脑与五行没有直接关联性,

存在间接关联性,因此没有必要直接进入“五行学说”。如果反方认为其进入“经”的范围,加上“大脑经”,就破坏了“如环无端”,因此

没有必要出现“大脑经”,再者,十二经也好,十四经也罢,都是成对出现,一旦加入大脑经,请问反方,大脑经和谁称谓表里关系?

驳斥反方“3、”   反方说“3、经络与神经    针剌时的得气,显然是神经的反应。”如果说“得气”“是神经的反应”,请问足三里腧穴

这个部位的神经没有联通到胃,何以是神经的反应?再,仁海承认有“外周经络”,说明神经不是经络。既然仁海有“外周经络”之说,说明

经络存在。
驳斥反方“6、”   反方说“6、经络与腺体   人体的腺体可分为有管腺和无管腺两大类。有管腺又叫外分泌腺,其分泌物需经导管排出,如

消化腺、汗腺;无管腺又叫内分泌腺,它由腺细胞为主体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没有腺导管,其分泌叫激素,直接进入血管。腺

体分泌的激素,既然进入血管,也就敷布到全身。”
    从反方所述,看不出反方通过论证腺体就是经络的概念,不能因为激素通过血管“敷布到全身”来证明其是经络,我们喝的水,也到达全

身,难道水也是经络?因此,其说不成立。

   反方论据“2、经络循行路线的实质——古代医家在人本上创建的论理工具 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反方在论证中说:“不是有腔隙的管道,不能容纳“气”和“血”,没有运行“气”和“血”的功能,……从古典文献的记载看,根本没说

“经”或“络”本身有腔隙。所以,在近代,把“经络”说成是人体上有生理功能的一种特殊结构,认为“经络”有运行“气血”的生理功能

,是错误的。”
  正方驳斥如下:

   古典文献有记载“经”或“络”本身有腔隙,且有运行“气”和“血”的功能。如《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

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

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灵枢经·营气第十六》:“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经·玉版第六十》:“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由此可见,经络运行气血不存在错误,而是正确的。由于经络运行气血,而神经不运行气血,经络有腔隙的管道,神经没有腔隙的管道,故神

经不是经络。
  反方论据“3、 现行的经络循行的线条是人为构建的——郑金生先生”,
  反方在论证中说:“什么是经络理论?就是古人观察到体表和体表、内脏和体表的某种联系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形成的东西。,,,。可

是现行的经络循行的线条是人为构建的。”
既然承认“古人观察到体表和体表、内脏和体表的某种联系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形成的东西”的这个事实,根据事实就不能描绘经络循行的

线条吗?根据事实描绘经络循行的路线就是人为构建的?据此推理,我们现在看到植物用线条描绘的图就是人为构建的?岂有此理?
    反方论据“4、否认经络传统循行路线 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的深入认识――刘亦之先生”
      反方在论证中说“四、否认经络传统循行路线    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的深入认识  ――刘亦之先生”

既然反方说针感神经的反应,请问胃痛针刺足三里,这个腧穴的神经没有联通到胃,所以用神经学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如果说“治疗胃病的

主穴在任脉上”,而对脾胃虚寒的胃痛,主穴则是脾腧、胃腧没有联通到胃,也看不到“解剖学中脊神经支配图,再对比一下中医经络的背部

内脏腧穴图,两个图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神经学说就是经络学说不成立。
   顺便说一句,请反方回答融合先生23楼关于神门腧穴的质疑。
结论:仁海承认存在“外周经络”,他自己否定自己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十二经的存在不是五行学说套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二者

有密切联系。
   请反方直面回答我方的质疑,如反方不直面,我方在根据辩论规则而请求锁帖。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8
发表于 2015-11-16 12:15:50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1-15 18:28
正方的论点:存在“十二经循行路线”
正方的论据: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功能,且有管道。

       非常感谢杨鹏举教授的精彩辩辞,且听本人细细评论之:


  由于五行和十二经是两个不同学说,因此三焦与心包络的出现与五行无关,但是不可否认二者有密切联系,故其经脉不存在“由
有五行学说再加变通而套生出来的。”————————————————————————————————————————————
      “无关”与“密切联系”,——这是用己之矛,击己之盾。


  驳斥反方“(1)”、反方说“(1)、脾脏具体所指至今都不明了,其经络起止,就无从谈起。”,那么《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脾与
肾以膜相连耳”说明脾有有具体所指。由于黄帝内经不是解剖的专著,不能因为描述简单而否定。
————————————————————————————
       那么,这个“脾”的解剖位置离肾有多远?








由于黄帝内经不是解剖的专著,不能因为描述简单而否定。
——————————————————————————————
       既然《内经》不是解剖的专著,那么,竟能描绘出位置相对精确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来,今人到目前为止尚无法找到“经”线,这就充分说明《内经》时代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总结临床观察到的大量现象后,通过人为虚构并经过艺术加工等而成。——因为古人也是人,而不是神






  驳斥反方“(2)、”反方说“(2)、反方说“(2)、如果说心包络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呢?肝包络呢?而胸腔则更不应该遗漏
。”心包络在内经有记载,至于“肾包络、肝包络”不存在这个事实,因此不存在遗漏。《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而“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胀论第三十五》)”《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从这里
我们不难看出,心的外围是心包络,心包络之内有膻中,其是心主之宫城,其有病,则刺心包络所流。
————————————————————————————————————————
      ——这等于先生什么也没有说。



驳斥反方“(3)、”   反方说“(3)、胆囊、膀胱不过是替肝脏、肾脏贮存胆汁、尿液的一个囊而已,自然不能与心、肺、肝、肾等脏器
的功能相提并论。”你这些话,与你的题目““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表述无需五行学说”,文不对题,是南辕北辙,故我方不用驳斥。
————————————————————————————————
       请先生弄明白,本辩题二个分题中的第一题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






驳斥反方“(4)、”   反方说“(4)、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不能因为其描述简单而否定其经脉的存在。
——————————————————————
       没有确切位置、没有事实存在的脏器,何来煞有介事的一“经”?






       如果反方认为其进入“经”的范围,加上“大脑经”,就破坏了“如环无端”,因此没有必要出现“大脑经”,
————————————————————————————————
       古代犯人被砍掉头颅后,这十二经还在“如环无端”的运行?人还能正常存活?




十二经也好,十四经也罢,都是成对出现,一旦加入大脑经,请问反方,大脑经和谁称谓表里关系?
——————————————————————————————————
        必须成双成对,还必须有表里关系?男性阴茎、女性阴蒂,是否也要成对?请问,创立医学理论等同于搞艺术创作,可以随意而为?




驳斥反方“3、”   反方说“3、经络与神经    针剌时的得气,显然是神经的反应。”如果说“得气”“是神经的反应”,请问足三里腧穴
这个部位的神经没有联通到胃,何以是神经的反应?再,仁海承认有“外周经络”,说明神经不是经络。既然仁海有“外周经络”之说,说明
经络存在。
——————————————————————————————
       针剌足三里没有治胃病的效果,纯属心理安慰作用。

       该“外周经络”和称谓,本来写上的是“外周神经”,但为了照顾保守中医们的情绪,而改成“外周经络”。因为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所以,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从反方所述,看不出反方通过论证腺体就是经络的概念,不能因为激素通过血管“敷布到全身”来证明其是经络,我们喝的水,也到达全
身,难道水也是经络?因此,其说不成立。
————————————————————————————
     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只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而这种“经络现象”有激素的参与。





   反方论据“2、经络循行路线的实质——古代医家在人本上创建的论理工具 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正方驳斥如下:
   古典文献有记载“经”或“络”本身有腔隙,且有运行“气”和“血”的功能。如《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
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
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灵枢经·营气第十六》:“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经·玉版第六十》:“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由此可见,经络运行气血不存在错误,而是正确的。由于经络运行气血,而神经不运行气血,经络有腔隙的管道,神经没有腔隙的管道,故神
经不是经络。
————————————————————————————
       几千年之后,先生也成古人了,如果您的书到那时也成经典了,您认为您书中的说辞,几千年之后的人们会认为是绝对正确的?



  反方论据“3、 现行的经络循行的线条是人为构建的——郑金生先生”,
  反方在论证中说:“什么是经络理论?就是古人观察到体表和体表、内脏和体表的某种联系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形成的东西。,,,。可
是现行的经络循行的线条是人为构建的。”
既然承认“古人观察到体表和体表、内脏和体表的某种联系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形成的东西”的这个事实,根据事实就不能描绘经络循行的
线条吗?根据事实描绘经络循行的路线就是人为构建的?据此推理,我们现在看到植物用线条描绘的图就是人为构建的?岂有此理?
————————————————————————————————
       “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例如,经过针剌,病人有时会感到某个线上有或胀、或麻或痛的感觉,这恰好证明是神经传导的功能,因为这种传导并没有按照“经络循行路线”在有感觉的部位处,自起始点至终结点运行完毕。




    反方论据“4、否认经络传统循行路线 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的深入认识――刘亦之先生”
      反方在论证中说“四、否认经络传统循行路线    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的深入认识  ――刘亦之先生”
既然反方说针感神经的反应,请问胃痛针刺足三里,这个腧穴的神经没有联通到胃,所以用神经学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如果说“治疗胃病的
主穴在任脉上”,而对脾胃虚寒的胃痛,主穴则是脾腧、胃腧没有联通到胃,也看不到“解剖学中脊神经支配图,再对比一下中医经络的背部
内脏腧穴图,两个图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神经学说就是经络学说不成立。
——————————————————————————————————
       刘亦之先生用“解剖学中脊神经支配图,再对比一下中医经络的背部内脏腧穴图,两个图有着惊人的相似”的见解,恰好用客观事实证明我们古人的伟大。能在没有精确解剖的情况下,能探索出针剌与神经的关系。这也用事实说明,临床一线医生对针剌作用机理的见解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说服力。
       针剌足三里没有治胃病的效果,纯属心理安慰作用。


        综上所述,杨鹏举先生的辩辞,恰好也证明了“十二经循行路线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人为的通过临床上的一些现象、艺术加工等等形式编制而成”。

     在此,非常感谢杨鹏举教授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辩辞!因为大家都知道,论坛之所以举行五行存废辩论赛,是为了寻求中医学的真理,而非其它。  


点评

无关”与“密切联系”,——这是用己之矛,击己之盾。 ————————————————————————————————————— 正方回答:请反方注意我方的原话:“因此三焦与心包络的出现与五行无关,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6 19:06
29
发表于 2015-11-16 12:23:59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1-16 04:15
非常感谢杨鹏举教授的精彩辩辞,且听本人细细评论之:


       转载:大光明云

     五:经络与五行的关系
以阴经五输穴为例:五输穴+五行
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其作用:井主心下满,荥主身上热,输主四肢关节重,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泻。这些作用从何而来的呢,从两点而来。
1 五行之,木升发,火宣通,土运化,金肃降,水闭藏。
2 五输穴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预指什么呢,它所依据的是针灸经络流向的两大理论(1)向心理论;(2)自我循环理论。 向心理论就是指宇宙的气通过指端部位的穴位向体内输送,通过五个能量集中点来输入,那么起始点的井穴能量最大,冲击力最大,依次是荥,输,经,合,到经合气脉道变宽,输入五脏。
3 五输穴本意:
(1)井主心下满:表示其为外在能量输入人体的压力点,其能量最大,因此针刺此点可以解决一切淤滞,类比于春季之木升发之象,故以心下满来替代
(2)荥主身上热:能量输入,但脉道细微,容易发生热积,;类比于夏季之宣通,针刺此点,可以《1》清热;《2》行气。
(3)输主四肢关节重:此为脉道渐宽之点,力稍弱,容易发生运化不及,以长夏脾土表示,脾主四肢如运化不及则肢体繁重。
(4)经主咳喘寒热:能量流此,脉道变宽,唯输入力道不足,类比于秋之肃降不足,易发生咳喘现象,针刺此穴可以有助于肃降功能。
(5)合主逆气泻下:能量流此入河,即入五脏也, 寓意于冬季的闭藏作用,如秋金肃降不足,则冬季的闭藏不够,称之为气逆;如漏下的泄泻也为闭藏不足。 故,针刺合穴可以治疗闭藏的病。

     综上所述:经络点,循行方向,寓喻五行配属是不可缺少的大系统理论,穴位点的具体功能,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来的,此文仅仅举例五输穴本意来论述,叙述了少量内涵,还有“自主循环论”,原穴论,郄穴论,四门论,头尾相接论,四海论,八脉交会论,上合下合论等等,这些都是穴位点功能的基础,没有这些前提,穴位点的功能是瞎编的吗?反方反经络论,结果必然是反穴位点功能,那么请反方给具体的穴位点,重新下定义,期待反方“穴位点的定位以及功能新论的讲解”,如穴位A,在小腿前侧膝盖下2寸, 功能:促进乙酰胆碱合成,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等; 反方反对没问题,请问你们建立了什么样的针灸理论体系?什么样的具体的穴位点功能? 什么都没有,整个一个嗡嗡乱叫,自觉了不起呢。


30
发表于 2015-11-16 15:34:3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1-16 08:23
转载:大光明云

     五:经络与五行的关系

五:经络与五行的关系
以阴经五输穴为例:五输穴+五行
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其作用:井主心下满,荥主身上热,输主四肢关节重,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泻。这些作用从何而来的呢,从两点而来。
1 五行之,木升发,火宣通,土运化,金肃降,水闭藏。
2 五输穴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预指什么呢,它所依据的是针灸经络流向的两大理论(1)向心理论;(2)自我循环理论。 向心理论就是指宇宙的气通过指端部位的穴位向体内输送,通过五个能量集中点来输入,那么起始点的井穴能量最大,冲击力最大,依次是荥,输,经,合,到经合气脉道变宽,输入五脏。
3 五输穴本意:
(1)井主心下满:表示其为外在能量输入人体的压力点,其能量最大,因此针刺此点可以解决一切淤滞,类比于春季之木升发之象,故以心下满来替代
(2)荥主身上热:能量输入,但脉道细微,容易发生热积,;类比于夏季之宣通,针刺此点,可以《1》清热;《2》行气。
(3)输主四肢关节重:此为脉道渐宽之点,力稍弱,容易发生运化不及,以长夏脾土表示,脾主四肢如运化不及则肢体繁重。
(4)经主咳喘寒热:能量流此,脉道变宽,唯输入力道不足,类比于秋之肃降不足,易发生咳喘现象,针刺此穴可以有助于肃降功能。
(5)合主逆气泻下:能量流此入河,即入五脏也, 寓意于冬季的闭藏作用,如秋金肃降不足,则冬季的闭藏不够,称之为气逆;如漏下的泄泻也为闭藏不足。 故,针刺合穴可以治疗闭藏的病。
——————————————————————————————————————————————

这年月还有相信这东东的,真是好可怜啊!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子午流注说的错误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子 午 流 注 示 意 图

--------三焦---胆---肝------------
----------  --→---→--------------
------- ---亥---子---丑  -------------   
-- -----↗ ------------ ↘-----------
----------------------------
-心包络-戌  ------------ -寅--肺---
---↑------------------↓-----
------------------------------
-肾--酉---------------  卯--大肠---
------------------------------
---↑---------------- --↓-----
-膀胱--申--------------辰---胃---
------------------------------
-- --↖---------------↙---------
---------未----午--- 巳----------
------------←---←------------
---------小肠---心---脾-----
-----


                                                         有关子午流注的说明: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的循环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
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也称纳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
       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天干时辰,进行配穴针刺治病的方法。首先推算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再以经脉五输穴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
1、为按值日经的天干,每日分配一经,在该日内开取该经的任何腧穴,都可治疗该经病症。
2、是按时的天干,在这个天干时辰内开取该经的任何一个五俞穴,都治疗该经的病症。
二、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也称纳子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
1、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此方简便易行。
2、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
       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
开穴的原则: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通畅。若本经为实证,则取子穴以泻之。 

——————————————————————————————————————————————

                                                                我的论据: 一、首先说,每个脏器并不是代表一个时辰,或者说,并不是旺于一个时辰。人体的生理功能是诸多脏器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每个脏器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作用,只有大小之分。
       二、如果说十二经相互顺接、四季配属五行、昼夜十二时配属五行都正确的话,那么,寅、卯、辰三时就应该相当于四季之“春”、五行之“木”;巳、午、未三时就应该相当于四季之“夏”、五行之“火”;申、酉、戌,三时就应该相当于四季之“秋”、五行之“金”;亥、子、丑三时就理应相当于四季之“冬”、五行之“水”。既然心属“火”为阳中之阳,旺在“午时”,那么,肾属“水”为阴中之阴,就该旺于“子时”;肝属“木”为阳中之阴,就应该从寅、卯、辰三个时段中找某时对应,而不应在相当于四季的冬天、属水的夜间“丑”时;肺属“金”,为阴中之阳,就应该旺于相当于四季之秋的申、酉、戌三个时段中的某一个时间。因此,子午流注说是错误的。
       三、通过上几场辩论,我们已经知道五行配属脏腑、由五行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五行配属井荥俞原经合自然也是错误的,所以这种在错误的基础上,构建的错误公式,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四、心包只是为了减少心搏时摩擦的囊,胆只是给肝脏贮存胆汁的囊,膀胱只是为肾脏存贮尿液的囊,三焦又是虚拟脏器,她们显然不能与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相提并论。况且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在十二经中竟然还没有位置。因此,十二经尚且不能成立,从十二经循行路线中强硬套出来的子午流注,又有什么理由存在?

        五、至于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上热、输主四肢关节重、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泻下”  的问题,更无科学道理可言。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之:如用塑料做成一个“人形”的皮囊,则无论从什么位置进气,都可以使皮囊充盈;反之,无论从什么位置泄气,都可以使皮囊陷瘪。因此,针剌身体上任一部位(除去重要器官组织、神经血管干线等之外)用泄法,都可以泄热;用理气法,均可以治满病;通行气血法,均可以舒缓关节;以下类推,不再细述。



                                                                  结  论
       综上所述,子午流注说是在五行配属脏腑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环理论、五行配季节、五行配昼夜时辰、五行配穴位等错误理论下形成的,自然是错误的。但古人能通过探索、猜测,创造出这些理论来,以抛弃、冲破迷信的思想,崇尚科学的精神,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人体是一个相对密闭的有机整体,其气血的运行,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所以只要是实证,不管泻什么部位,都有泻火作用。只要是虚证,同样不管补什么部位,都能起到扶助正气,行气血、有益于新陈代谢的作用。只是部位不同,距离病灶远近不同,所产生效果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可以认为,子午流注所选穴位都在四肢远端,即使在针灸时出些许差错,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而对于一些无病呻吟者,以及对患重病已回天乏术者,作为一种安慰剂,也是可以运用的,而且对于相信这些理论者,自会有一定镇静安慰“作用”的。






       综上所述:经络点,循行方向,寓喻五行配属是不可缺少的大系统理论,穴位点的具体功能,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来的,此文仅仅举例五输穴本意来论述,叙述了少量内涵,还有“自主循环论”,原穴论,郄穴论,四门论,头尾相接论,四海论,八脉交会论,上合下合论等等,这些都是穴位点功能的基础,没有这些前提,穴位点的功能是瞎编的吗?反方反经络论,结果必然是反穴位点功能,那么请反方给具体的穴位点,重新下定义,期待反方“穴位点的定位以及功能新论的讲解”,如穴位A,在小腿前侧膝盖下2寸, 功能:促进乙酰胆碱合成,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等; 反方反对没问题,请问你们建立了什么样的针灸理论体系?什么样的具体的穴位点功能? 什么都没有,整个一个嗡嗡乱叫,自觉了不起呢。
————————————————————————————————————————————————————
       就具体穴位有什么功能,其产生功能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自然是比较复杂的。传统中医探索了几千年,近代医学界、科技界大规模研究也有上百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公认的精确论断。因此,这将在本辩论题中的第二小题“针灸是通过神经、循环、淋巴、内分泌等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中,与中西医各位师长同仁、中医爱好者、中医粉丝进行充分地探讨。应该说明的是,我方参与“五行存废”辩论赛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探讨,既希望能推进中医理论的发展,更能借此机会向诸位师长同仁学习。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0:10 , Processed in 0.0525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