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苓散不是利水方 转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6:45:0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0-27 07:41
千总学力深厚,整理的全面。
中医的优势,就在于辨证论治的条分缕析,都是跟《伤寒论》学来的。尊张仲景 ...

谢谢llyyjj先生的回复和分析。
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正如先生所说:“中医不着眼于排水,着眼于气化的恢复,实际是着眼于全身功能的调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可谓一言中的。
22
发表于 2015-10-30 00:29:13 | 只看该作者
不敢苟同《五苓散不是利水剂》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虽引用了仲圣关于五苓散的全部条文,但仅仅是望文生意,不求甚解而已。余不敏一点看法供参考。一   :五苓散证的机理。举个不太适合的例子——大家喝功夫茶的紫砂小壶,壶盖上有个小孔,如果你堵住这个小孔,茶水将无法倒出。原因是空气不能进人壶里,茶水被闭于壶内,五苓散证有若于此。五苓散证阳气浮于外,胃中干燥,水停于水道水腑。其关键在于卫气浮于外不能渗人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而小便不能出。二:五苓散证之渴。这个渴条文中讲的很明白,就是因胃中干燥所导致的消渴烦渴渴欲饮水。胃中干燥阳无所依则阳浮于外而发热汗出。当饮人水可以气化时表现为渴,当饮冷水或水多不能气化时表现为水逆或痞证。三:瘦人脐下动悸吐涎沫而癫眩者用五苓散。脐下动悸亦为无阳以制水,其未发于奔豚而发为癫眩吐涎沫,故以五苓散。四:理既已明,五苓散是否利水剂也就不须辨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06:2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0-29 22:44 编辑
胡子+新疆 发表于 2015-10-29 16:29
不敢苟同《五苓散不是利水剂》一文中的观点。作者虽引用了仲圣关于五苓散的全部条文,但仅仅是望文生意,不 ...

谢谢胡子+新疆先生惠顾和赏评。
先生所说不错,五苓散可以是一个温阳利水剂,用其利水,也是正当其用的。因为其中五味药均有利水作用,均与水液代谢有直接关系。其中泽泻性寒泄热、甘淡渗湿,茯苓、猪苓渗湿利水,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利水,说其为利水剂也是成立的。

但是五苓散更是一个温阳化气剂,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益气,桂枝与白术相配则阳气升腾,属向上向外之运动。五药相配,下焦通利,郁滞尽除,中焦健运,得以正常转枢,上焦得阳气蒸腾而通畅,此可荡涤上下各部位的水道郁滞,使水液代谢之气机正常,此谓通调上下。所以五苓散的作用不只是利水。更是调节全身气机,温阳化湿的方剂。现代人用其治疗尿崩症,小儿尿床,手脚多汗,鞘膜积液,湿疹,头疼等也无往而不利。

至于先生所说“壶盖上有个小孔,如果你堵住这个小孔,茶水将无法倒出。原因是空气不能进人壶里,茶水被闭于壶内,五苓散证有若于此。”这个并不恰当。先生所比喻的是中医的“提壶揭盖”法,那是通过宣肺而达到利水的作用,不是说的五苓散的化气行水。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24
发表于 2015-10-30 16:49:43 | 只看该作者
与四苓散比较,五苓化气、四苓专门利水,就是一味桂枝的区别。《医方考》:湿胜则濡泻。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泻;湿并于大肠,故小便不利。白术燥而淡,燥则能健脾,淡则能利湿;茯苓甘而淡。甘则能补中,而淡亦渗湿矣;猪苓苦而淡,泽泻咸而淡,苦者有渗利而无补益,咸者直能润下而兼渗利。丹溪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5
发表于 2015-10-30 17:37:3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的很精彩,关注中。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0 18:07:2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0-30 08:49
与四苓散比较,五苓化气、四苓专门利水,就是一味桂枝的区别。《医方考》:湿胜则濡泻。故湿生于内者,令人 ...

谢谢先生高论。四苓散:猪苓3钱,茯苓3钱,泽泻1钱半,生于术1钱,椒目5分。确实是属于利水渗湿之剂。没有桂枝,则温阳化气,升阳降浊之功减缓,利水有余,温化不足了。谢谢。


27
发表于 2015-10-30 22: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千秋雪先生:我的比喻果然不适合,让先生误会了。我不大明白提壶揭盖法的具体含义,只是想借此比来说明五苓散的通阳化气利水的作用。五苓散为散剂以白饮合服方寸匕,盖取其散结之意,量又极轻取气味俱薄使阳上通而水下泄。另  服药后多饮暖水者一为胃中干二为助药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7:11:15 | 只看该作者
胡子+新疆 发表于 2015-10-30 14:14
回千秋雪先生:我的比喻果然不适合,让先生误会了。我不大明白提壶揭盖法的具体含义,只是想借此比来说明五 ...

谢谢先生的回复,先生如此谦虚,坦诚,令人感佩。五苓散确实不属于提壶揭盖发的范畴。伤寒论中确实有“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之述说,但那不是为了宣肺。
下面,转载有关文章如下。及供参考。
一位病人4天不能大便,服用了不少中药西药都不见效。后来去找一位老中医,老中医见其有咳嗽之症,思量片刻,便采用治肺的宣利肺气法,两副药就解除了病人之苦。后来病人登门感谢时说:服药之后,腹中如有气转,大便即下,畅快淋漓,而且咳嗽之症亦除。病人问医生,所处之方并无大黄、芒硝、郁李仁之类通便药,何以有此神效?老中医笑言:便秘治肺实乃开上窍、通下窍之提壶揭盖之法也。
  为什么治肺可以治疗二便不通?这与肺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先从治肺与大便秘结来解析。中医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即手太阴肺经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络肺。因此,大肠的传导功能要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果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亦不下降,故导致大便秘结。若肺阴亏虚,津液不布大肠,大肠失却滋润,亦可导致便秘,养阴润肺、条畅肺气即可解除便秘。因此,《医经精义》点明“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
  通过治肺来治小便不通也有深意。中医认为,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气肃降,将机体代谢后的水液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肺功能失常,行水失职,则水道不通,小便不出。而且,行水失职也使大肠失去水分的润滑,而影响到大肠的功能,导致便秘。
  由于肺属上焦,中医认为治上焦如羽,当用轻浮之品,故临床上可少量投以苏叶、枇杷叶、桔梗、荆芥、防风、独活、白芷、浮萍、杏仁、前胡之类来提壶揭盖,亦可运用桑白皮、白芥子等宣肺之品来调肺揭盖。像老年人因肺气虚所致的小便不利,使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利尿、提壶揭盖,数剂即可去病。(http://www.39.net/zhongyi/bzlz/qtbzff/105460.html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7: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10-30 23:24 编辑

五苓散的方义: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由于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治宜急利其小便,兼解外邪,水气一去,清阳自升,水津四布,则小便通利,烦渴自止。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又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桂枝能入膀胱温阳化气,故可助利小便之功。若欲其解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之气,助人体之阳气,以资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五药合用,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证自除。
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又可用于水湿内盛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盛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而头眩者,为饮停下焦,用本方利水,则饮去悸眩自愈。霍乱属湿浊而兼表邪者,亦可以此方利湿解表而治之。
30
发表于 2015-10-31 07:24: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以证论方十分精彩,在下尝试一下以方论证。

桂枝:味苦,甘,性温。入膀胱经,心,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功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安胎。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经。功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猪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肾,膀胱经。功能:利尿渗湿。

泽泻:味甘,性寒。入肾,膀胱经。功能:利水,渗湿,泄热。

这五味药构成一个组合,五苓散:猪苓18铢,白术18铢,泽泻1两6铢,茯苓18铢,桂枝半两。 

1 从药物的构成作用来看:桂枝与白术,健脾兼通阳化气,正如千总说的,其气机运动,有向上,向外分布的形态,桂枝的温通血脉作用,就是扩展这种气机外散的作用,外散至肢端(指趾尖)而不是出汗,对于水液有重新排布的意思,白术其味香,苦,温,有健脾作用。 茯苓健脾利水,利上焦,中焦水;猪苓,泽泻利下焦水湿。

2 从药物的剂量看:下焦药:猪苓,泽泻用量较大,说明水湿障碍以下焦湿滞为主。

3 从现代西医对中药的药理研究看:泽泻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抗脂肪肝作用,抗炎作用等,临床上湿证兼有小腹前列腺肥大引发的小便不利,以及湿证伴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小便不利,泽泻则是必用的要药。 

4 仿五苓散的其它配伍参考: 桂枝,白豆蔻,佩兰,茯苓,茯神,地肤子,车前子,冬葵子,土茯苓,萹蓄。。。 这样的配伍也属于五苓散的思维方式,不过药力有所重指,比如说地肤子,土茯苓之类,对于下焦明显的湿热,带有浊臭味,或起红疹等,其解毒利湿作用,强于泽泻,而此处的配伍的桂枝用量或可减少,或+丹皮,赤芍之类,以监制其温性,总之临床变化多端,病机相应才是,不能仅守一方。 

点评

2 从药物的剂量看:下焦药:猪苓,泽泻用量较大,说明水湿障碍以下焦湿滞为主。 ------------------------------------------------- 猪苓泽泻量大是为了利水。这一点还需要说明一下。一个方剂中,某味药剂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1 13:12
还以为先生不屑用西医理论来着,原来却不然。  发表于 2015-10-31 10:1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18 19:27 , Processed in 0.0513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