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istrato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7、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10-10 22:56:1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2
发表于 2015-10-11 08:00:06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10 14:49
没本事辩论吧?就凭你那两下子,除了胡搅蛮缠之外,还有什么?用真本事出来走上几步试试?

     《灵枢•本输》原文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中医理论认为 脏腑相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互输应的关系。脏腑经脉相连,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腑输精于脏,脏行气于腑
     所以,我们认为: 脏腑之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藏与藏,腑与腑,藏与腑。在人体内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五脏之间是五行关系,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也就是阴阳关系。所以,脏腑关系就是阴阳五行的关系。
     藏与腑之间的阴阳五行关系,具体的是怎么样实现的?是通过经络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实现的。
    结论:脏腑之间关系的表述,必须用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不能废除。            


23
发表于 2015-10-11 10:27: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11 04:00
《灵枢•本输》原文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 ...

《灵枢•本输》原文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中医理论认为 脏腑相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互输应的关系。脏腑经脉相连,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腑输精于脏,脏行气于腑
     所以,我们认为: 脏腑之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藏与藏,腑与腑,藏与腑。在人体内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五脏之间是五行关系,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也就是阴阳关系。所以,脏腑关系就是阴阳五行的关系。
     藏与腑之间的阴阳五行关系,具体的是怎么样实现的?是通过经络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实现的。
    结论:脏腑之间关系的表述,必须用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不能废除。   
——————————————————————————————————————————————————
       这都反驳了些什么东东?与我下面的论点、论据、论证、结论链对照一下,是否隔靴搔痒啊?


论据:
五行属性归类表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
────────────────────┬───┬────────────────────
      自 然 界         │ 五 │       人    体 
──┬──┬──┬──┬──┬──┬──┤   ├──┬──┬──┬──┬──┬──┬──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行 │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
──┼──┼──┼──┼──┼──┼──┼───┼──┼──┼──┼──┼──┼──┼──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笑 │忧
──┼──┼──┼──┼──┼──┼──┼───┼──┼──┼──┼──┼──┼──┼──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 金 │肺 │大肠│鼻 │皮毛│悲 │哭 │咳
──┼──┼──┼──┼──┼──┼──┼───┼──┼──┼──┼──┼──┼──┼──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呻 │栗
──┴──┴──┴──┴──┴──┴──┴───┴──┴──┴──┴──┴──┴──┴──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例如:肝与胆相连接、肾与膀胱相连接,二对无需用表里关系表达;脾与胃,共同担负消化吸收重担,亦无表里之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二对的关系,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论证:
1、肝与胆
     在生理方面,胆囊仅仅是盛肝内分泌出来的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在病理方面,胆囊炎症可以上行引起肝内胆管的炎症,而肝内胆汁分泌不正常时,或肝脏其它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胆囊的舒缩障碍。因此,二者没有必要弄成表里关系。
2、心与小肠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移热于小肠的实质,即是情志生火后,并在饮水比较少的情况下,抗病能力低下,容易导致泌尿系感染。心脏本是动脉血运行的原动力,而小肠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并将其获得的营养予以吸收。二者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从病理方面,都是本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二者的表里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3、脾与胃
      “脾脏”,从《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以及现代研究之“胰腺”有重要的消化功能来看,传统中医理论中所称的“脾”,理应是“胰腺”。胃的功能,主要是受承水谷,并将之搅拌成糜状及具初步消化的作用等。二者,一个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一个是容纳饮食物的容器。胰腺在病理状态下,可以引起胃的病变,但胃的病变较少能直接波及胰腺。因此,二者的表里关系是牵强附会的。
4、肺与大肠
      传统中医理论中,泄大肠糟粕、积气及积液以降肺气的实质,就是通过通导大便及肠内积气、积液,使腹腔内的压力减小后,胸膈相对下移,胸腔内的容积也就相应增大,从而改善了肺的通气。肺是主司血气交换的器官,大肠进一步吸收肠内容物的水分,并将肠内糟粕排出体外。二者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其表里关系也不存在。
5、肾与膀胱
     肾主泌尿,膀胱贮尿。膀胱有炎症时,可上行感染至肾;肾有病变时,其病理产物亦可对膀胱产生负面影响。二者的生理、病理既明,也就无须用模糊的表里关系进行诊断治疗了,从而其表里关系亦自行废止。

      综上所述,脏与腑的生理、病理均已明了,即使是脏腑表里关系都无需保留,更何谈用五行学说解释脏腑表里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结论: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24
发表于 2015-10-11 12:13:53 | 只看该作者
仁海、李榆军二位“学者”你们的“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在当中,左边列出的是是自然界的相关内容,右边列出的是人体的相关内容。整个表格的字里行间没有看到“表里”二字,其表格明言是“五行属性归类”,仅仅是以列表形式而已,既然这个表格是“五行属性归类”,而没有涉及“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因此你的这个“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的依据不存在。所以,即使我不拿任何证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这是谬论。你们可能说了,那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什么呢?其表里关系是以阴阳来确定其脏腑的属性,以经脉的所处的位置为标志。
  请看:以阴阳来确定其脏腑的属性的依据是:《金匮真言论篇》:“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以经脉的所处的位置为标志的依据是:《血气形志篇》:“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九针论》:“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上述两篇皆说手足之阴阳,那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太阴阳明论篇》:“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不难看出,其这个“表里关系”是指经脉所在的位置来确定的。而“表里关系”是以脏腑的阴阳属性而确定经脉的属性及位置,如《调经论篇》:“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
结论: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以阴阳属性及经脉的所在位置而存在表里关系,根本与反方所谓的“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没有仁海联系,可见反方对中医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的常识就不懂。
对于“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7、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的谬论,正方在辩题4的主贴已经阐明论点,论据,并通过论证,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是因为“五气入鼻”而“存精于”五脏,脏腑相连属,五气能影响脏,必然影响腑,故脏腑之间的关系,必须用五行学说。
  管理监督小组,请反方“直面”我方的问题反驳。反方若不“直面”,请锁帖。

点评

《调经论篇》:“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 结论: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以阴阳属性及经脉的所在位置而存在表里关系,根本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1 16:13
澄清:“没有仁海联系”之“仁海”,为“任何”之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1 12:54
25
发表于 2015-10-11 12:54:02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11 12:13
仁海、李榆军二位“学者”你们的“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在当中,左边列出的是是自然界的相关内容,右边列 ...

澄清:“没有仁海联系”之“仁海”,为“任何”之误。
26
发表于 2015-10-11 16:13:53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5-10-11 12:13
仁海、李榆军二位“学者”你们的“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在当中,左边列出的是是自然界的相关内容,右边列 ...

《调经论篇》:“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
结论: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以阴阳属性及经脉的所在位置而存在表里关系,根本与反方所谓的“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没有仁海联系,可见反方对中医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的常识就不懂。

------------------------------------------------------------
杨老师来的早,我来迟了,不好意思。


杨老师的观点我引来了,我认为杨老师说的对,我也是这么理解的。《中基》教材用列表的方式,讲六腑与五脏的表里关系对应起来,而且经典著作明确是脏与腑是表里关系。这种表里关系是靠经络来联系的。
现在有一个不重要的疑点,说出来,杨老师如果不想谈,也不勉强,不影响我们继续后面话
就是中基的这个表,是不是有经典著作内容为依据?我对经典著作的熟悉程度自然远远不及杨老师,杨老师如果愿意找出《中基》这个表的经典依据,我们可以在那些内容里讨论,看五行与脏腑关系有什么联系。
如果杨老师不愿意谈,我们就不管中基了,说我们的。


先说明一下,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几个常用词的意思明确一下:
1,脏腑关系------指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对应关系。
2,五行演绎-----指上述脏腑关系,是按照五行学说的内容排列出来的。


主要的争论点:
仁海说:脏腑表里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演绎的,因此,废五行,同时就等于废了脏腑关系。
杨老师说:脏腑表里关系是存在的,经典著作有明确的内容。


我总结的二位观点没错吧?要错了,杨老师指出。
因为内容多,一个帖子有时候说不清楚,分几次说,这里我向杨老师提出的请求是:


1,杨老师是否愿意找找《中基》中脏腑表里内容的来历。《中基》是如何与五行联系起来的,联系的对不对?
2,我总结的仁海和杨老师的观点是不是准确,要是不准确,请您指出,咱们在准确的前提下才能讨论。
3,杨老师前面发过帖,说仁海废五行同时要废经络。废经络咱们先不要说,脏腑表里关系是因为经络联系而对应的,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杨老师认为,除经络联系以外,脏腑还可以有什么联系方式?


这三个请求,看杨老师乐意讲的话都讲讲,讲完了咱们继续。
27
发表于 2015-10-11 16:23:41 | 只看该作者
监督管理小组,鉴于反方不拿证据来直面驳斥我方的观点,因此我方提请锁帖,听候评判结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8
发表于 2015-10-11 22:05:35 | 只看该作者
杨老师急着要锁帖,要锁就锁吧,我把您这条回复了。因为您说我没有直面您的观点,我必须说明。
您在25楼说:
结论: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以阴阳属性及经脉的所在位置而存在表里关系,根本与反方所谓的“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没有任何联系。
我在26楼说:
杨老师的观点我引来了,我认为杨老师说的对,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我引来您的结论,并表示同意您的结论。您怎么能说我没有直面您的观点呢?难道这还算侧面吗?
我认为,您的结论,就是多我方观点的最好支持。我方说“无需”,您说,和五行演绎没有任何联系。
咱们两家原来认识一样一样的啊。

本次辩论,我也记不得是几个回合了,但发现几处双方一致的认识。有意思,当初急着要争个是非,说来说去,观点绕到一块来了,哈哈!

我找观点一样的内容小结一下:


存废辩论赛-正方辩题:1、《内经》中存在不存在阴阳五行学说?
正方论点:

《内经》中存在一个阴阳五行学说。
反方论点:

是存在一个阴阳五行学说。

存废辩论赛-正方辩题:2、阴阳五行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学说?
正方论点 :
《内经》的阴阳五行是一个完整的学说。
反方论点:  
正方的论点虽然有的词语含义不明,但基本可以看出主要观点,就如正方所说,在《内经》中,主要是运气七篇大论中,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确是同时论述,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与我方认识一致,失去了辩论目标,此题没有辩论意义。裁判方可以继续保留正方的发言机会。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3、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反方论点:
脉诊无需五行学说而应该以上、中、下分配寸口法取代脏腑分配寸口法

正方论点:
寸口脉分配脏腑,不属于阴阳五行学说范畴,而属于形体学说范畴,即形体的自相似性,按着现在说法就是全息现象。

反方说不需要,正方说不属于。既然不属于阴阳五行范围,自然不需要。双方演了个哥俩好。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6、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反方论点: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正方论点:
“奇恒之腑,对于人体的作用没有像五脏六腑那样明确地使用阴阳五行归类,这说明《内经》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才把他们称之为奇恒之腑,即不同于正常的情况。”
呵呵,反方提出的观点,正方予以有力的支持。


7、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反方论点:
脏腑之间关系表述无需五行学说
正方论点:
脏腑的表里关系是以阴阳属性及经脉的所在位置而存在表里关系,根本与反方所谓的“利用五行学说的类比推衍方法,将一些脏腑演绎成表里关系”没有任何联系。

既然没有联系,就用不着五行,就是“无需”。
又一个正方支持反方的例子。


不知道剩下辩题还有多少,双方共同观点估计还会出来。


杨老师要锁帖,那就锁吧。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00:06:32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双方的意见,我现在锁帖,请各位管理人员不要在此贴后面跟帖。等所有辩题完成之后,我们会放开所有正反方辩题帖子,到时,让大家自由讨论。谢谢各位的支持。
  同时,请正方提供正方辩题7的相关资料给我,准备发辩题开帖。
30
发表于 2016-1-4 21:52:3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俺先前来清扫街道,尽地主之谊,欢迎老朋友。——将帖子顶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8:31 , Processed in 0.0511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