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37:17 | 只看该作者
⑵道教与儒家: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所直接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候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记述修仙方法的,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络绎不绝。(《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38:45 | 只看该作者
⑶追溯道教源于原始的巫教:巫教,巫术之教,即依赖巫术的原始宗教。
卿希泰说:“道教在产生过程中,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使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简明中国道教史·第一章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及其酝酿过程·第二节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傅勤家说:“道教,其义理固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辗转而为秦、汉之方士,又演变而成今之道士。……巫为广泛于世界文野之民间,实一切宗教之起源,而道教亦不能外是也。”(《中国道教史·第五章道教以前之信仰》)
金栋按:巫术,《汉典》云:“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信仰,也和后世天文、历算、宗教的起源有关。”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盖建民说:“巫术医学正是原始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巫术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曾经起到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作用,这从殷墟卜辞中也得到充分的佐证。正如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所言:‘官方的医学把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编成条目,有关这些的知识,曾由各原始文化期的巫医们和女巫们传授下来。’”(《道教医学·第一章以医传道-道教医学流派的肇始和初步形成·第一节道教医学的流派》)
巫医→方士医→道教医学。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40:17 | 只看该作者
⑷墨、法、名家:墨家,《汉典》云:“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墨子为创始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天志)。”
法家,《汉典》云:“先秦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制,反对礼治。”
名家,《汉典》云:“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41:11 | 只看该作者
⑸聚讼纷纭《汉典》云:“聚讼:众中争辩;纷纭:多而杂乱。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42:45 | 只看该作者
⑹《道德经》及其作者《汉典》云:“道德经,书名,即《老子》,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说:“《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作。……老子为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序》:“老子即老聃,《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至晚于战国初。”
金栋按:据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辞海》,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及《汉典》等记载,老子即老聃,李耳也。然亦有不同意此说者。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冯友兰说:“《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关于此说之证据,前人已详举(参看崔东壁《洙泗考信录》,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兹不赘述。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后世所以有此种错误,盖由于司马迁作《史记》,误以李耳及传说中之老聃为一人。其实《老》学(即现在《老子》书中所讲之学)之首领,战国时之李耳也。传说中‘古之博大真人’,乃老聃也。老聃之果为历史的人物与否不可知,但李耳之籍贯家世,则司马迁知之甚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
……
据此则李耳实有其人,不过司马迁误以为与传说中之老聃为一人,故与此李耳传中,夹杂许多飘渺恍惚之谈……于是所谓《老子传》,乃首尾是历史,中间是神话。于是所谓老聃乃如一神而戴人帽,着人鞋,亦一喜剧矣(此段大意采刘汝霖先生《周秦诸子考》)。
然司马迁之致此误,亦非无故。盖李耳既为‘隐君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则其讲究必不愿标自己之名。其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吾人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中国哲学史·上·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范文澜说:“《道德经》五千言,确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道德经》的著者是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崇尚黄老,《史记》在《老子列传》记李耳世系,在《乐毅列传》后记道家传授,体例略同《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叙述李耳乡里世系及师弟传授,如此明确,必有根据,决非虚构。
据《礼记·曾子问篇》,孔子师事老聃,是老聃确有其人。战国诸子创学说,多依托古人,道家书依托尤多。……李耳所依托孔子师老聃,是不足为奇的。《黄帝四经》非黄帝作而世称为黄帝,《老子》上下篇非老聃作而世称为老聃,事同一例。……《史记·老子列传》列举若干荒诞不可通的说法以后,用‘谁也不知道对不对’一句话把那些不可通的说法都否定了。司马迁最后断定说老子(李耳)是个隐君子,不是东周史官;他的儿子名宗,是魏国的将军;李耳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不是教孔子笃守古礼的那个老聃。著《老子》上下篇的人,应根据《史记·老子列传》与班固《汉书·艺文志》肯定是李耳。”(《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第六节老子与庄周》)
又,见第二节补注(老聃)。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44:24 | 只看该作者
⑺专家们对老子其书、其人看法分歧很大:老子其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二、关于老子其书》说:“《老子》其书,历来也是纷争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此书是否老子自著以及成书时间。在对《老子》作者及成书时间的争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下几种看法:
1.认为《老子》就是本人所作,这是传统的观点;
2.认为《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但他仅是口述,《老子》一书则是由他的弟子们记录整理下来的;
3.《老子》的作者不是老子,而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
4.《老子》一书成于秦汉之间,甚至晚至西汉文景之间才出现。
持以上各种观点的学者也均提出各自的依据而长期争执不下。”
老子其人,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前言·一、关于老子其人》说:“今之学者有关老子的争论,集中在《史记·老子列传》中所写到的三个人,即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究竟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谁才是《老子》一书的真正作者呢?
……老子和老莱子为两人,一般是不会混淆的。老子为春秋时期人,长期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而老莱子是位隐者,终身不仕;老子所著书为上下篇的《道德经》,老莱子则著书十五篇。而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可见他并未将二者混同起来,只是两人同为春秋时期人,且都为道家学说传播者,又都是孔子的老师,所以在此附上一笔,不能说司马迁搞不清楚。
至于老子和太史儋的关系,倒需要认真讨论一下。由于两人都为周朝史官,且名字之‘聃’、‘儋’,古音相同而字义相通,皆谓其耳朵长大,兼之传说中老子长寿,有的甚至说他就是古代能活到八百岁的彭祖,所以司马迁显然在记载这两人时有所保留,而有了‘或曰’、‘盖’这样的存疑之词,供后人判断,这反映了司马迁所持的谨慎态度。
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战国时期的周太史儋见秦献公的时间为周烈王二年(前374),此时上距孔子卒年(前479)105年,老子长于孔子,倘若此时仍在世的话应有两百余岁,虽说清静无为的老子长寿,但人的寿命并不可能活得这么长,因此看来老子与太史儋应为两个人。倒是高亨在《老子传笺证》中提出太史儋可能是‘老聃之后’的说法值得参考。因为先秦时教育不普及,某一方面的知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形成家族式的‘世守其职’的状况,因此春秋时的老子之苗裔复为周太史,乃可能之事。”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7:45:40 | 只看该作者
⑻汉初尚黄老:汉初采用黄老之政,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采用黄老的无为之治反拨秦政的苛刑峻法,另外一方面也是借助黄老的刑名之学延续秦政的政治体制格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央政权此时尚没有能力铲平内忧外患,因此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无为”的姿态。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减轻中央财政对于地方财政的过度干预。真正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影响的,是这种取消对民间经济束缚的休养生息政策。(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一章汉初儒学的复兴·第三节汉初儒学与黄老学的关系》)
刑名,《汉典》云:“1. 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
金栋按:黄老学大致盛行于战国中期,既与老子学说相关,又杂用法术思想。《史记》曾提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学之术,而其归本于老子。”韩非本人又师从荀子,其思想的源头不能脱却儒家干系。因此在先秦,黄老、刑名和儒家,其间未必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第一章汉初儒学的复兴·第三节汉初儒学与黄老学的关系》)
28
发表于 2015-8-13 08:05: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9
发表于 2015-8-13 08:06: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0
发表于 2015-8-13 08:19:31 | 只看该作者
        易、儒、道三者的关系,搞医学的没有能力把他们搞清楚,对于哲学,我们是外行,懂一点是可以做到的,说清楚做不到。三者对于中医都有影响,其中的复杂关系,也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清楚。
     赵先生也不例外,请先生三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35 , Processed in 0.09455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