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内经>时代》补注(草稿)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0:24:35 | 只看该作者
⑷时间生物学:时间生物学(英语:Chronobiology;字首来自希腊语Chronos,指时间)又译生物钟学,广为人知的生理时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或曰这些现象的时间机制。生物节律是凭经验总结得出的,但有其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钟学与所谓的生理节律无关。

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周年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互联网《百度百科》

金栋按:生命活动具有其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本身的这种节律性,能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光暗变化、四时寒暑更迭等,并根据自然界的这些节律性变化来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步伐,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开始、进行或结束。研究生命体与时间的关系,或研究生命时间节律特性的学科,谓之时间生物学。
……
对于生命的时间节律特性,《内经》具有系统的观察、客观的认识和比较完整的理论。它的“天人相应”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命过程中的生、长、壮、老、已,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无不与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息息相关,表现出生命的时间特性。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反映了《内经》“人应自然”的思想。然而,这种学术思想却一度被认为是荒诞无稽的东西。或被冠之以“机械唯物论”、“循环论”使其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与发展。在西德慕尼黑,一位名M·波克特(Menfred Porkert)的教授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即使是十分成就的科学,也会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被压抑,或迟迟得不到传播。中医大概就是突出的例子。由于未能对阴阳五行作出正确评价,因而对中医的本质争论不休。”《内经》的作者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描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概括和推衍,用以解释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它所观察记载的现象及由此而升华形成的人体节律理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人体的节律现象,与现代时间生物医学惊人地相似。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又每每能够科学地验证《内经》的时间节律学说。

《内经》关于人体生命与自然界时间节律相应的认识,成功地用于阐明人体生理、病理、指导治疗和诊断,与医疗实践密切联系,与现代时间生物学密切相合,恰好说明这种学术思想的科学本质:是一门具有坚实客观基础、符合科学、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学问。

《内经》所反映的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了自然界各种主要节律:

以甲子为周期的运气变化,阐述自然界六十年为循环周期的运气节律;

以一年为周期的时间变动,阐述了四时阴阳消长节律;
以一月为周期的随月相朔望变化的时间节律;
以一日为周期的昼夜阴阳交替节律;

以各种时间节律为基础,阐述了人体脏腑机能、气血循行、经气流注、病理变化皆表现出相应的同步节律,因而成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

对全部时间生物医学的科学内涵,《内经》几乎都有所反映。它包含了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基本内核,自始至终贯穿着时间生物医学的学术思想,是我国古代对生命科学中时间生物学的重大贡献。(《内经多学科研究·第十六章内经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研究》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7:14:2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1 02:28
龙伯坚的观点,被许多学者引用。如上述“附5: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 ...

有学者认为,州都是“大中正”之官职。

点评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州都:即大中正。魏文帝因陈群之议,设中正,州郡皆置。司马懿执政时,加置大中正。《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2 17:16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7:16:1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2 17:14
有学者认为,州都是“大中正”之官职。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州都:即大中正。魏文帝因陈群之议,设中正,州郡皆置。司马懿执政时,加置大中正。《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

点评

州都,州的都头(最高行政官)?据《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记载:“州置刺史……郡皆置太守。”未见有“州都”之官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2 17:24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7:24:4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2 17:16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州都:即大中正。魏文帝因陈群之议,设中正,州郡皆置。司马懿执 ...

州都,州的都头(最高行政官)?据《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记载:“州置刺史……郡皆置太守。”未见有“州都”之官职。

点评

而据《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刘毅确为州都之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2 17:27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7:27:4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2-12 17:24
州都,州的都头(最高行政官)?据《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记载:“州置刺史……郡皆置太守。”未见有“ ...

而据《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刘毅确为州都之官。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7:30:58 | 只看该作者
又,据《晋书·志第十四·职官》记载,汉代有”都水使者,汉水衡之职也“之官职,不知是否与”州都之官“相吻?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7:36:07 | 只看该作者
中正之官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第四章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第一节 素问的著作时代》云:“<四>《素问》中个别的后代作品--《素问》中还有个别的后代作品搀入在内,例如第八《灵兰秘典论》所说:‘胆者中正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三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可见这一篇肯定是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

龙伯坚的观点,被许多学者引用。如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晓霞在《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6)撰文“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则引用为:“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

但是这个观点被胡天雄先生否定。《素问补识》:“龙伯坚氏《黄帝内经概论》以为‘中正和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3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因而‘肯定本篇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天雄按:《灵兰秘典论》较《素问》早期篇章,确为晚出,但不能据此两点,就得出‘是公元3世纪以后的作品’的结论。因为:①中正是不偏不倚之意,是作出正确‘决断’的先决条件,不一定要古代有此官名,否则大肠的传导,小肠的受盛,肾的作强,又是哪一代才有的官名?②魏文帝延康元年(此据《文献通考》,延康为汉献帝年号,公元220年3月改,10月,曹丕称帝,改为黄初),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见中正只是相当于现在地方的‘人事科长’,不是中央的‘组织部长’,和上文的君主、相傅、将军不相称。③《甲乙经》是针灸之书,重点放在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篇章,无关者则舍之,故在《灵枢》除《小针解》是后人所补加,其余全部采用。《素问》则《生气通天》《金匮真言》《阴阳离合》《移精变气》各篇,皆未采入,并不能因此肯定其也是3世纪以后的作品。观本篇君主与十一官并列,至少写成于公元前221年以前,彼时君王可与牛马相比(《气穴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可以把老百姓摆在君王之上(《灵·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在暴秦及其以后,君权高于一切,这种并列的说法,简直是对君王的蓄意嘲弄,是要轻则身死、重则族灭的。”

金栋按: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云:“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对这句话的句读,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应“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句读)。但并未见有“中正”一词。“中正”之官职,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有相关记载。

而“九品官人法”的说法,初见于唐代《通典》卷十四选举二历代制中。“九品中正”则始见于《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说见《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事在曹丕代汉之前夕。然《宋书·恩幸传》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据此则瑛操时已有此法,或陈群据以立为定制。其法,用有声望善识别人才者为‘中正’,州郡皆置。使区别当地人士,分为九等(九品)。政府据其所定,选择任用。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吴有大公平,即中正之任。九品官人之法初建时,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有劝励作用。然任中正者趋势则不暇举贤,畏祸则不敢疾恶,循至只问门第高下,不究贤愚善恶。终如晋刘毅言其流弊,‘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隋废。”

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州都:即大中正。魏文帝因陈群之议,设中正,州郡皆置。司马懿执政时,加置大中正。《晋书·刘毅传》谓毅致仕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由是毅遂为州都。’”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36:3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我感到,就《内经》读《内经》、就中医读《内经》或就医学读《内经》是读不懂《内经》的。即或再带点儿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头脑,也不能左右逢源,了无障碍。

如此说来,这是要否定前人的一切研究成果吗?是说别人都不懂《内经》吗?是说用“控制论”等新学说解释《内经》的作法均不可行吗?当然不是。不过,我至少可以指出,虽有上述研究,至今对《内经》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并未说清楚。后学者读了有关著述后,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很多地方是勉强说得通。有的地方尽力附会也说不通。其中不少问题本来不必等到现在才能研究得比较彻底。毛病就出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


比如五行学说的研究吧。从王冰注《内经》、张景岳编《类经》,直到最近的教科书、最新的大部头《内经》注本,对五行与四季、五方、五味等相配的道理,都从常识出发解释,没有超出《尚书正义》的水平。这种解法只在五行配五味方面大体说得过去。即“木生子实,其味多酸”、“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甘味生于百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卤,卤味乃咸”。(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十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76)可是,许多学问家仍觉此说牵强。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37:53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王冰注《内经》:指王冰注《素问》。

王冰(一作砅),自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因避讳唐玄宗而改字“玄”为“元”)。一般认为是唐代中期医学家,生平不详。但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王冰……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若据此推算,享年当在95岁,与《新校正》所引《唐人物志》“年八十余以寿终”不相符,存疑待考。


《素问》一书,传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冰鉴于此书的重要性,遂立志寻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达12年之久,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8卷分编为24卷81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并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之一。由于对《素问》进行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依据。尽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即七篇大论,颇多非议,怀疑它并非原著,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阐发其义理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6:38:32 | 只看该作者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启玄子·王冰撰(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序》:“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宋·张杲《医说·卷第一》:“元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濮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元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密授妙旨,教冰五脏六气修炼养生之法,草石性理,祛邪去疾神方,由是冰乃注大经《素问》,至一为医家宗范(出《神仙传》)。
王冰自号启玄子:王冰,宝应中为太濮令,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者,大为次注《素问》,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且序曰: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过。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出林光禄《素问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0 08:31 , Processed in 0.0636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