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醒: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量及副作用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1-19 09:32:2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18 21:39
原著: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麻黄6克,细辛6克,制附子10克。水煎,一日服完。
————————————————————

这个量还是可以接受的。
22
发表于 2015-1-19 10:41:16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5-1-19 09:32
麻黄6克,细辛6克,制附子10克。水煎,一日服完。
————————————————————

这个剂量折算是教材《伤寒论选读》里的,和方剂学及临床大夫的一般用量相符。
细辛、附子,如果久煎,也不至于中毒。但用多了,没有什么意义,我用细辛,平时咳喘、牙痛是5克,寒痹重证,风寒感冒重症有用过10克,再没有超过。我见过老中医治顽固头痛用15克的。就是为了止痛,用多了也没有意义。附子因为现在炮制的都过头了,多用点也无妨。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虽然不算毒药,用量大了反应很大,病人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一定要小心。我是最多10克,中风、咳喘、荨麻疹、感冒重症用10克,病不重的都是5、6克。有人喜欢用蜜炙麻黄,以为炙过的可以多用点,其实一样,该反应的炙了也反应。
23
发表于 2015-1-19 23:01:51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18 21:39
原著: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原著: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据一般考证,伤寒论三两,现处方开10克,附子一枚,是10到20克,伤寒论有时候用大附子,这里没说用大的,按小的算。就是,麻黄6克,细辛6克,制附子10克。水煎,一日服完。
---------------------------------
谢谢!
24
发表于 2015-1-25 08:39:22 | 只看该作者
附子用于危重病的抢救,量少确实不能凑效。适当加大用量是可以的。药典规定的是60克吧,起码用个三四十克,先煎一小时,加甘草生姜解毒,问题不大。
某些病用三四十克都无济于事。加大用量也是病情逼出来的,不然就眼见其死亡。这个事和家属要协调好了。

点评

这篇介绍说,附子的药典规定是3--15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09:05
25
发表于 2015-1-25 08:41:35 | 只看该作者
那种动辄200克的用法,我不能苟同,要视病情而定,要同家属沟通好。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09:0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1-25 09:15 编辑
溪流 发表于 2015-1-25 08:39
附子用于危重病的抢救,量少确实不能凑效。适当加大用量是可以的。药典规定的是60克吧,起码用个三四十克, ...


     这篇介绍说,附子的药典规定是3--15克。

      8.7 附子饮片8.7.1 炮制8.7.1.1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药材
8.7.1.2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
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
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本品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柬。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33H43NO10)、次乌头碱(C32H45NO10)和乌头碱(C33H43N011)的总量计,不得过0.010%。 鉴别、检查(水分)、含量测定 同药材。
8.7.1.3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
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D)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本品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第一增补本)删除原【含量测定】总生物碱 项
[1])。
鉴别、检查  
同附片。
8.7.2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8.7.3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8.7.4 用法与用量3~15g,
先煎,久煎。
8.7.5 注意孕妇慎用;不宜与
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8.7.6 贮藏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注:盐附子仅做[
性状]检测。
8.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返回]8.9 参考资料


  •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http://www.wiki8.com/fuzi_56214/#6




点评

药典的剂量,是指符合炮制标准的剂量,实际使用时,还要考虑药材炮制是否合格。谨慎使用。 各产地加工习惯不同,不可能都符合炮制标准,附子、乌头久煎即可解毒,这些年我用的附子乌头好像都炮制的有过之无不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10:49
27
发表于 2015-1-25 10:49:2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1-25 09:05
这篇介绍说,附子的药典规定是3--15克。

      8.7 附子饮片8.7.1 炮制8.7.1.1 附片(黑顺片、 ...

药典的剂量,是指符合炮制标准的剂量,实际使用时,还要考虑药材炮制是否合格。谨慎使用。

各产地加工习惯不同,不可能都符合炮制标准,附子、乌头久煎即可解毒,这些年我用的附子乌头好像都炮制的有过之无不及,用量到30克也没见反应,不过用量超过十克就一定先煎两小时,我是治顽固痹痛用的,抢救急症没用过。

这几年是南星、半夏,炮制不合格的经常见,口尝了几次,舌头疼了一整天,真受不了。后来再不敢丸散中用这两味了。汤剂中用十克未见反应。

点评

个体有差异,因人而异。  发表于 2015-1-25 16:59
28
发表于 2015-1-25 13:3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5-1-25 06:00 编辑

药典的用量,可能是我记错了,是中毒量在15----60克。
但是,我们是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如果大剂量应用某些药物,病人就完全可能救过来,而四平八稳的用药病人必死无疑,如何抉择呢?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
记得80年代治疗一个心肌梗死寒凝血瘀的病人,我知道3、40克附子对病人杯水车薪,但是还是未敢突破,结果病人4天后死亡,我确实很后悔,应当和患者家属商量,大剂量应用附子。
90年代治疗一个雷诺氏病,只用了30克附子,人家吃了12剂药,就不再来了,因为效果不明显。
我总结出,临床处理某些危重病人,不超剂量应用附子是不行的。
平时用药不必冒此风险,不能像李可那样动辄200克附子。
面临非重剂不能抢救的病人,我与患者家属商量,甚至签订免责协议。然后用大剂量用附子治之。确实能挽救一些病人的生命。
药典也应该根据医疗实践作某些实事求是的改革。因为某些病虽超量,只要煎煮合适,解毒药齐备,可以较大剂量应用。我治疗一个动脉血栓的病人,病人79岁,附子每剂30---40克,先煎一小时半,加生姜甘草。应用半年以上(中间只有偶尔两三天不吃),没有副作用,病人由脸色漆黑变成了明快,基本治愈了这个病人。后来总结经验,我认为附子还应该再大些,会缩短疗程。
我治疗一个癌症高烧不退的病人,病人骨瘦如柴,每天的药有石膏250--300克,长达20多天,才退下了高热。
治疗一些痿证病人,黄芪百克以上是常事。非此难以见效。
永远四平八稳的用药,只能是平医一个,疑难大症非以重剂奇方不能凑效。
(药典规定了中药的常规用量范围,但是在部分情况下,也限制了我们对中药的灵活运用。现代许多临床实践都证明,这个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突破的,不能因噎废食,这就如同现代医学对急危重症超常规剂量应用药物的冲击疗法一样。对某些有毒药物的运用,有病则病当之,有故无陨。提倡按照古法运用中药,也并不是鼓励对中药全部超常规运用,通过药物的炮制、配伍、煎煮、剂量以及准确的辨证论治等多方面配合,依据病机病势,审时度势,临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好运用中药剂量的火候)。

点评

我赞成溪流先生的说法,对于病重之人,药轻有时难以奏效,这也是实际情况。从这个角度讲,该加大时,就应加大。 但是,加大必然要冒风险。至于加大到多少会中毒,不同的人反应是不一样的,目前所参照的唯一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17:55
29
发表于 2015-1-25 13:57:1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不是讲辨证论治吗,我觉得,附子的用量可以衡量一个中医医生辨证论治的水平。说的不对请批评。
30
发表于 2015-1-25 14:01:31 | 只看该作者
张仲景老中医用生附子,你连熟附子都不敢用,你说除了因为你辨证论治的水平太凹而心虚以外还会因为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0:29 , Processed in 0.0555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