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onma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知中医首先是生物医学,则枉有中医学术称号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08:39:09 | 只看该作者
兮招天 发表于 2014-11-20 23:25
此文受到“西方解剖主义”思潮的侵染,无论你是褒奖还是批判中医——因为中医先贤关注的从来不是“人体”这 ...

你是认为,中医不涉人体吗?

点评

而中国及中医呢,仅是“万灵之长”、“倮虫之属”等。其它的几乎都是关注源起、自然联系、活动特征的,比如淮南子“男女媾精,阴阳气化”、董仲书“人副天数”论、《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等  发表于 2014-11-21 12:40
你先搜索一下“人”的概念:西方自古希腊苏格拉底起,就下定义为:两腿行走没毛的动物。近代集大成者,林奈生物命名法。  发表于 2014-11-21 12:40
22
发表于 2014-11-21 08:42:16 | 只看该作者
兮招天 发表于 2014-11-21 07:25
此文受到“西方解剖主义”思潮的侵染,无论你是褒奖还是批判中医——因为中医先贤关注的从来不是“人体”这 ...

谢谢先生交流!

这个““天~地~人”三者的玄易关系”中的“玄易”是何意呢?还望先生赐教,谢谢!

点评

从巫医到易医,再到魏晋玄医、隋唐方医、宋元理医、明清学派(温病派、培元派等)、民国分科,至少有五次大的发展高峰……  发表于 2014-11-21 13:01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道佛兴盛,在老庄学说、王充《论衡》基础上,援入了“道器”思辨,形成了玄学,汉医步入高速发展的方向,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发表于 2014-11-21 13:00
汉医脱胎于巫医,从先秦医家扁鹊仓公开始,这是中医发展的第二高峰期,援入了孔子《易传》阴阳说、邹阳“五行五德终始”说,两大理论体系、并合二为一,代表作《内经》、《难经》  发表于 2014-11-21 12:47
23
发表于 2014-11-21 11:24:43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4-11-20 23:47
医巫、祝由肯定不是生物医学。
“中医首先是生物医学”,即是中医学学术本质是生物医,而不是什么文化、 ...

  我从不认为中医学学术的本质是文化、哲学、。。。之类,但是,中医学的本质也决不是生物学。虽然你没有说明生物学的概念,从能容看你说的生物就是人体。
  中医虽然具有人体解剖的知识,但是古人不可能认识各组织的关系及功能,这就是我说的天高不可测,地厚不可量的意思,也就是说古人不具有认识人体即生物的实践,没有生物实践,怎样认识生物?又怎能成为医学?所以,你说的中医首先是生物学是没有根据的。中医首先是实践医术,或称经验医学,这就是医巫不分的医学和祝由术。
  你的话不能自圆其说,中医既然【应用了认识方法论的认识手段后】,形成了医学,为什么【中医学的主体形式】不是这种【认识方法论的认识手段】呢?的确【中医学的目的是识人、识病、治病】,能够治人的病的医学的本质只能是这种方法而不是生物。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11-21 13:03:3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关注的是“生命”医学,而非“生物”医学——先搜索一下“人”的概念:西方自古希腊苏格拉底起,就下定义为:两腿行走没毛的动物。近代集大成者,林奈生物命名法。

而中国及中医呢,仅是“万灵之长”、“倮虫之属”等。其它的几乎都是关注源起、自然联系、活动特征的,比如淮南子“男女媾精,阴阳气化”、董仲书“人副天数”论、《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等
25
发表于 2014-11-21 13:04:4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五大发展高峰——汉医脱胎于巫医,从先秦医家扁鹊仓公开始,这是中医发展的第二高峰期,援入了孔子《易传》阴阳说、邹阳“五行五德终始”说,两大理论体系、并合二为一,代表作《内经》、《难经》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道佛兴盛,在老庄学说、王充《论衡》基础上,援入了“道器”思辨,形成了玄学,汉医步入高速发展的方向,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从巫医到易医,再到魏晋玄医、隋唐方医、宋元理医、明清学派(温病派、培元派等)、民国分科,至少有五次大的发展高峰……
26
发表于 2014-11-21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五大发展高峰——汉医脱胎于巫医,从先秦医家扁鹊仓公开始,这是中医发展的第二高峰期,援入了孔子《易传》阴阳说、邹阳“五行五德终始”说,两大理论体系、并合二为一,代表作《内经》、《难经》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道佛兴盛,在老庄学说、王充《论衡》基础上,援入了“道器”思辨,形成了玄学,汉医步入高速发展的方向,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从巫医到易医,再到魏晋玄医、隋唐方医、宋元理医、明清学派(温病派、培元派等)、民国分科,至少有五次大的发展高峰……
27
发表于 2014-11-21 15:38:1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客观规律,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那仅仅是影响而已,任何文化都不能够替代中医学,也不是中医学的渊源。巫、易、道、玄、佛等等既不是中医之源,也替代不了中医。

点评

中医是一门思辨实用学说,每一次大发展都是外因在推动着的:从巫医到医家[民神关系],再到易医[性本善恶],又到玄医[道器关系],又再到心医[内外丹论]……中医仅是儒道佛巫文化的分支,而非主干。西医地位依然!!!  发表于 2014-11-21 21:25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7:59: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目的性是识人治病,这个目的性是要明确的。所有引用与应用其它方面的文化,都是为识人治病服务。如果这点都不能明以持,焉能以诊治疾病?!
中医不是停于文化上或所谓的思维上。而是在解读人与归实到人体上。
文化,其它什么是不足以诊治疾病的。

点评

什么是文化?【识人】不是文化?【治病】不是文化?一切思维和认识不是文化?人类的存在,靠的是文化的支撑,人类的进步靠的是文化的进步。世界上不存在单纯的人体生物医学,都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成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2 10:16
帖主所说的正是“道器关系”思辨——中国文化核心命题之一!“唯目的论”就属于『形而下学』之器论矣。魏晋玄学,对之多有深刻讨论……  发表于 2014-11-21 21:1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8:2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4-11-21 22:49 编辑

中医的对人体的四诊实践形式,解读到了四诊信息的与人体内变化间的关联因应性,认识到了体内相关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传变规律。如此就形成了以中医的四诊形式为基础平台而致成的人体生物医学理论。
这种生物医学理论在关联四诊的原始点;而不是关联到解剖为原始起点。当然,中医理论所关联到的结构,也是解剖结构,但这样的解剖结构是从功能信息到结构的。

点评

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是査证,有证才能辩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论治靠的是理法方药,理法方药是阴阳五行理论,是治病,能说是哲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2 10:39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07:13:5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由四诊形式为基础平台而致成的人体生物医学理论,就是从四诊的信息进入认识体内结构与功能的存在形式和这种存在形的变化规律。
“候之所起,道之所生”,中医是从候识道,形成了四诊形式的生物医学理论。
中医的这样的生物医学理论,是以借代,或拟化、喻化、多义性形式等表达手法和这种表达手法相互配合而实现完成表达。

点评

【从四诊的信息进入认识体内结构与功能的存在形式和这种存在形的变化规律。】只能是六经系统及阴阳的升降出入规律,而不是西医的结构与功能。 【 候之所起,道之所生】,中医的候是五行,中医的道是阴阳,【四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2 10: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3:12 , Processed in 0.2002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