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个“气一元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4-9-22 17:04: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22 15:35
本论坛:和各位教授商量,44楼
    【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 ...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22
发表于 2014-9-22 17:06:4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22 16:29
关于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之间的对立关系中,“物质”与“意识”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他们与自然科学中 ...

哲学是哲学,科学是科学,哲学不是科学,科学也不是哲学。
23
发表于 2014-9-22 19:13:39 | 只看该作者
把哲学糟蹋的一无是处,还能做的脸不红,心不跳。

不可理解。

24
发表于 2014-9-22 20:29:29 | 只看该作者
      说中医是哲学的人,目的是企图逃避科学的界定,殊不知哲学也是用逻辑和概念来解释世界的。这就暴露了这些人即对科学的无知,也暴露了对哲学的无知。
25
发表于 2014-9-22 21:4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9-22 21:50 编辑

我说的中医经常把神气并称,形气对称是真的,要不你好好看看黄帝内经。你说一下中医的是什么?不就知道气是什么了吗?
晋代名医葛洪曾说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如果气不是运动方式,活人与死人还有区别吗?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5:4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9-23 07:47 编辑

        “意识”的概念至少有三个。
    哲学中的意识:在哲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与物质这一概念相对提出来的,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这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精神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则相反,认为:存在决定于意识,没有存在就没有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又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观点,人的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感觉体验、理论经验等等,泛指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也就包括了人的心理过程的总和。这样,在哲学中的意识这一概念,成为“精神”、“心理”的同义词。
     心理学中的意识:主要是根据: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命题来叙述的。概括起来,可包括三种涵义:(1)“意识”在心理学中是指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2)意识是自觉的心理过程,即人对外界的反应,是有意识的活动。(3)各种知、情、意活动的总和称之为意识。这样,心理学中的意识概念较为狭隘和具体。
    医学中的意识:是指大脑皮层的清醒程度,清醒状态为有意识或者意识存在,昏迷状态为无意识或者意识丧失。所以医学上所说的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状态,用“意识状态”这一概念描述更为贴切。意识状态涉及意识的清晰程度范围和内容等方面。

     一个词汇,在不同的学科中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词汇可以是几个不同的概念。“物质”这个词汇也同样如此。

27
发表于 2014-9-23 15:4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9-23 15:52 编辑

先生的意思是说中医的神是意识。对吗

点评

因为页面跳动,先打两个字,再编辑,避免跳动。先生跟帖太快了。  发表于 2014-9-23 15:50
28
发表于 2014-9-23 15:5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9-23 15:58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9-23 15:40
“意识”的概念至少有三个。
    哲学中的意识:在哲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与物质这一概念相对提出 ...

我认为中医说的不是意识。否则,心主神明岂不是要改成脑主神明了吗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9-23 08:02 编辑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书中,首次以明确的语言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 用我们大家的习惯语来说,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附带说明一下:在这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 观,都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存在"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 的概念,但当它与思维相对而言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向 也被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使用,总称"物质存在"。为了便于说明物质、意识这两个概念,我们在这里主要使用"意识和物质" 的提法。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08:38: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物质”概念的各种解释:
      哲学中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通常所说的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在这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都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存在"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 的概念,但当它与思维相对而言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向 也被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使用,总称"物质存在"。为了便于说明物质、意识这两个概念,我们在这里主要使用"意识和物质" 的提法。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讲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指物质的结构、实体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所以,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不是指物质结构、实体,而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同义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不能把这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相混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物质的特殊属性、结构和具体形态的认识会不断改变和深化。而哲学的物质范畴,则是永远不会陈旧和被推翻的,只会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证实和丰富。
     
     物质的科学解释: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对于物质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能给我们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由于不断的分析,普通物质、原质、分子、原子、电子等等,科学家已能够把原子分解,而产生极强烈的原子能来。原子分解的结果所得到的是能力,而不是什么再小的东西。
     在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出来的;而哲学中的“物质”不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而是根据所有物质的共性推论出来的。
     物理学、化学、解剖学中的“物质”各有各的解释。解剖学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元素之外,还有细胞、组织、器官等等,而物理、化学中的物质不会包含细胞、组织之类的物质。
      总之一句话,“物质”在不同的学科中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不可混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8 11:23 , Processed in 0.1060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