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太白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10-25 03:21:23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24 11:42
并非孤证:
曹东义贤棣:

从铁兄以前的帖子看,铁兄还是很多观点不错的,但近几年却严重的倒退了,认同了"纯中医""铁杆中医",紧跟邓老骂别人是中医掘墓人,唉!邓老是凡人,不是圣人,其学识与技术也仅达"下工"水平而已.他本人就是中医掘墓人
22
发表于 2013-10-25 07:01:19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0-24 19:21
从铁兄以前的帖子看,铁兄还是很多观点不错的,但近几年却严重的倒退了,认同了"纯中医""铁杆中医",紧跟邓老 ...

我觉得罗鴻声先生观点有失偏颇。作为一个中医,首先要把中医研究透彻,其次就是要承认别人取得的成就,如果说不能做到这两点,至少不会是一个好中医。
23
发表于 2013-10-25 07:17:4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24 14:04
带中医药报2012.7.20,p3链接回复不了,请铁兄自己查一下这一网页。

中医科普难在破拆“神秘”藩篱
□ 张毅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
  一位省厅级的卫生官员,因推动中医科普知识,却被受众戏谑为“猪蹄厅长”、“
通关厅长”。在毁誉参半的媒体躁动中,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比信任多了许多。一些在
中医学里本来是有根有据的东西,为何总会挑动起人们质疑的神经?中医“神秘主义”
成了中医药知识传播的主要藩篱!

  “神秘”藩篱使人们认识中医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中医和巫术同源异流,从一产生就让中医充满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虽
然最终“医巫揖别”,各走各的路,但是同一基因烙下的相似印迹,使巫的阴影没有完
全从中医里蜕化掉,一旦有时机,还会出现“返祖”事件。从扁鹊的饮“上池之水”、
华佗的“预测死期”,到今天的气功治癌症、“病家不用开口中,便知病情根源”……
无不使人觉得中医吊诡而神秘。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相沿浸染,古籍的普遍传载,老百姓眼里的中医应当无所不能,
他们认为,中医之所以有现在的颓势,全是医者学艺不精。民众的不解与业界对某些中
医理论和行为的“敝帚自珍”,要使中医科普真正撩开其神秘的学术面纱,实在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中医必须高扬科学大旗,用真理的破拆器,清除其“神秘”
藩篱。科学虽不能完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但是,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中医学,如
果任其“切脉辨胎儿性别”之类的基础思维都不理性的现象在中医界蔓延的话,人们对
中医的认识,最终只有从神秘走向异端而变成邪说。

  “博大精深”是中医科普破拆“神秘”藩篱的拦路虎

  中医的神秘还在于古医籍记载的一些难以把握的离奇事件,如“金汁”(处理过的
“人粪清”)可以治“天行热疾中毒”;“头发”可以止血……这无疑会使现代人觉得
突兀而另类,也许用中医传统理论很容易把这些机理讲清楚,但身处在现代社会的人是
否认同这些理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医科普的任务,就是必须对所有古医籍上的
这些“神秘”藩篱进行破拆,用现代话语给受众说明他们为什么可以泻热、止血。如果
经过论证,无法给出答案时,可以存疑待考。如果确认是不可能存在的行为和理论,就
必须还事物本来面目,不要因为中医“面子”,动不动就以“博大精深”、“超科学”
搪塞公众。张悟本们正是运用“博大精深”这一万能的神秘说理利器,把中医一次次推
到违背科学常识的风口浪尖。当然,从文化传承方面考量,像中医古籍里记载的神仙灵
怪,难以理解的超自然之类的东西,如“视见垣一方人”、“死而复生”、“服药成仙
”、“悬丝钓脉”等,可以从精神文化方面给予评价和传播,这样也给喜欢传统文化考
据者留下一些想象和研究空间,但必须注明事件本身是虚构的,以避免和中医技术手段
混为一谈,使之滑向虚渺玄冥的神秘之境。

  “心悟”与“语言文字”交流障碍是“神秘”藩篱的构造者

  神秘主义常常以“心悟”为主要传承方式,语言只是“登岸之筏”,文字不过是“
渡津之笺”。语言文字只是心志表达的不得已的无奈符号。神秘主义认为,一旦用符号
来交流表达,就失去了事物本意的原真。这就是道家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
如果可以道说,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医家也说“医者,意也”。医道,是用心体验的技
术。

  比如中医学里的阴阳这一理论,你可以感觉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精细量
化,大到天地,小至原子、中子,都是他的说理对象。然而,这个说理过程中,有一个
神秘的中介衔接过程——“悟”。思维敏捷,悟性自然就高,用之则能“仰观天象,俯
察地理,中通人事”。像阴阳、五行这类传统哲学思辨性概念,普通受众根本无法理解
其中道理,就连现在学理工科的人,也觉得边际太宽泛,凡所能包,无所不包,实在让
人难以捉摸。而中医科普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突破专业技术的“心悟”传承,与普通受
众常识传播时“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在普及中医药常识时,必
须给广大受众搭建一个直观、简明、易懂、“心悟”与“语言文字”相一致的对接交流
平台。

  “神秘”让中医科普与受众之间互动难度加大

  由于中医药理论时代久远,神秘的语境、语意较之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语言
文字表述与主观心悟感受的脱节,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药,与深受西方文化
影响的广大受众,在对事物认知上的反差,造成中医科普与受众之间难以互动起来,笔
者在很多次中医养生讲座中都遇到类似问题,你讲到“心”,病人立即就与西医解剖的
“心”对接,你讲到“五味”,他立即又和现代生理学的味觉“辛、甘、酸、苦、咸”
等同起来,这种你说南,他想北,你普及中医,他联想西医的现象,在中医药知识传播
时,经常会遇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相应的知识与之互动,受众就会按
自已的理解将其运用于生活当中,就很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进而对中医产生反感。

  比如,我们讲到麻黄能发汗,是因为它味“辛”。有细心的受众就会问,我亲口尝
过,麻黄没有“辛”的味道啊?如果你不把它说清楚,就很难再与受众互动下去。我们
就会这样告诉大家,中药的“味”,不仅有“固有味”,更多的时候是指“功能味”。
什么是功能味呢?中医先哲们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像辣椒、生姜之类的辛辣之品,食用
后会大汗淋漓,后来,他们就把食用后即使没有口感“固有辛味”,但能使人出汗的药
物赋予它一个“功能辛味”,这就是包括麻黄在内的很多药物“辛而不辛,味而无味”
的原因所在。然后再举一反三,很轻松地解决了“吃盐补肾”、“吃醋养肝”的错误认
识。可见,只有与受众互动,中医科普才可能证明神秘中医原来是如此“靠谱”。

  现在有一种说法,要普及中医知识,需提高全民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固然重要。但
要让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广大受众反过来学传统理、说传统话、做传统事,这是很困难
的事。中医知识的普及,还得靠我们自己用科学方法,以大众易懂、通俗趣味、符合现
代社会环境和需要的表达与广大受众互动起来,才是中医科普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

点评

哦,原来还是川耗子呀。不过川耗子并不像邓老说的那样,不知道头发与血余炭的区别,没见川耗子给头发打了“”么,这是给不了解中医知识的人看的,怕有人不知道什么是血余。川耗子行文还是比较严谨的,若是说头发炭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25 11:08
24
发表于 2013-10-25 07:18:44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24 14:01
中医药报,2012.7.20,p3

是邓老记错了,应该是7月2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1:08:25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3-10-25 00:14
原文,已经引入,如下:

中医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另一双眼睛

谢谢管理员。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1:08:50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25 07:17
中医科普难在破拆“神秘”藩篱
□ 张毅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
  一位省厅级的卫生官员,因推动中医科普知 ...

哦,原来还是川耗子呀。不过川耗子并不像邓老说的那样,不知道头发与血余炭的区别,没见川耗子给头发打了“”么,这是给不了解中医知识的人看的,怕有人不知道什么是血余。川耗子行文还是比较严谨的,若是说头发炭似乎更严谨些。

川耗子一个小小的县中医院行政领导,话语权可以忽略不计,其言行犹如螳臂挡车,说他是中医的掘墓人真是抬举他了,他是用掏耳勺掘墓吗?与邓老的钩机相比,不过就是班门弄斧,虚张声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1 02:15 , Processed in 0.07085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