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23:01:54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闰八月朔(9.24)(渔翁注:时在山西考官任)
    微雨,旋作旋止。是日腹泻九次,惫不可当,夜分大吐。
初二日(9.25)微雨。访贺雨峰,雨峰为处肉桂方并赠药物。腹泻不止,服药后胸膈顿开,泄亦止,夜赴心农处饮。。。。
【廿三日(10.16)夜留桂坡饭,题诗于其《守拙居诗稿》后。】
十月朔(11.22)大人常言肢体气血不和,故手指甚冷,胸中忡忡,每日冒寒入值,不能不虑也。(渔翁注:翁心存时届古稀逾一,逝在本年。)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23:02:47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月朔
    初二日(12.22)晨起杨福来,知大人昨日退值后偶不适,今日寅刻倦甚,骨节皆痛,未能入值,亟至城寓省视,觉齁息喘急异于寻常,迨扶起而语言不能清楚,与五兄先商,进姜汁陈皮汤,延宋医来视,据云两关脉皆洪大而数,此火痰凝结胃脘,所虑气闭,高年不能用吐下之法,惟有化痰而已,处一姜汁竹沥方。亟进,神气略清,渐能言语。初更进二次药,吃焦米粥小半盂,惟手足运动不能自如,小便仍未行耳。数日未得大便,鼻端有火气,疑是炭气闭住顽痰,故见此症。
   初三日(12.23)辰刻宋伯欣来处方,仍如昨。午前姜春帆来处方,用秧参一钱为君,馀参化痰之品。又延李述堂来,则云此必先用攻导之药,勿遽投补剂。于是以三子汤为主,去莱菔子而用南星、天麻等佐之,引以苏合丸一粒。白英赞成之。万藕舲来,亦云可先施以消导之法,若有汗出等状,进伊所定生芪、炙甘等周中之药而去,遂定服李医方。傍晚药下,夜分痰动,语言虽不十分清楚,而言从前按试江西所得士,如万藕舲“流民图赋”为试帖中所无,馀言人品亦甚细。。。。。。神气甚清,六脉亦虚和,方谓痰去而疾已矣。
  初四日(12.24)清晨李述堂来,亦云脉气皆平,邪将解之象,仍用前法。午刻进初煎,何白英屡次入视,则云脉气无根,且苏合丸不可屡进。大人神志渐不清,瞶瞶无一语,徒觉气喘而已。傍晚宋伯欣来,则云本是类中,今真中,且右关尺皆劲,而闭目已一日,脾絶之兆,亟投人参二钱、黄芪八钱、炙甘五钱等大建中气,佐以姜汁竹沥。待至夜分而毫无起色,宋医亦去矣。母亲于昨日来住城寓,至于余兄弟与诸侄手足无所措,神昏虑夺而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0日 11:03pm 时添加 -=-=-=-=-
初五日(12.25)辰巳刻脉气渐坏,巳初,忽两眼朦胧有欲开之意,虽不能语言,神气似转,亟进昨药余沥。而万藕舲亦来诊,云尚有可为,遂处一附子、人参、黄芪、炙甘、冬术重剂,姜枣伽南为引,以茶匙频进,两眼有开时,两边顾盼,略有神气,惟右半边皆不能动,左手则屡推按屈伸,力殊大。终日拥护,不令睡倒,亦未见大有起色也。。。。。入夜,右手屈伸拿空不已。。。。。
初六日(12.26)自晨至暮气喘不已,以热巾拭面,辄舒眉捻须,如欲语者。宋医来,谓脉稍转,处方进药。未刻药熟,不能咽。藕舲来,始谓脉散不可为矣。。。。。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08:52:54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二月朔
   廿七日(2.14)母亲小恙。
   
   廿八日(2.15)母亲略用温通之药,精神渐爽,盖肝胃病作,又感风寒,得疏解乃瘥也。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2:55:57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
癸亥正月
     十五日(3.4)慈亲小恙,吐血旧病又发。
     廿八日(3.17)慈亲又发吐红,幸眠食如常。
    二月朔(3.10)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
    三月朔(4.18)晴,暖。母亲旧疾复发,服茅根汤,尚不委顿,夜卧亦安。
初五日(4.22)慈亲感冒发热,入夜尤盛,余住横街,彻夜未眠。
初十日(4.27)晴。日来慈亲稍愈,夜间仍微热,今晨痰中带红,自去冬迄今未断,高年究不相宜。
十八日(5.5)亡妻忌日,设奠。妾病未愈,断为金寒水冷木郁土衰之候,投温中汤,渐有起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1日 01:00pm 时添加 -=-=-=-=-
渔翁按:温中汤有同名多方:  
温中汤
  【处方】当归(切焙.二两)、白术(二两);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蜀椒(去目.炮出汗)、桂心,各一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与主治】治风邪所伤,肌瘦泄汗、寒中泣出。
  【用法与用量】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温中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克 白术4.5克 当归6克 厚朴2.4克 黑姜L2克 茯苓3克 草豆蔻1.8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健脾。
  【主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腹痛无块者。
  温中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良姜 官桂 益智仁 砂仁 木香(另研) 香附 厚朴 陈皮 茴香 当归 玄胡索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服。
  【主治】虚寒腹痛。
  温中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厚朴(去皮,细锉) 甘草(锉细) 生姜(洗,切) 青州枣(切)各等分
  【用法】前二味药捣碎,再入生姜,又杵令匀,取出,同大枣一起焙令微燥,却入锅内,慢火炒至紫色,又焙干,研为细末,每服3克,擦生姜少许,沸汤调,空腹时服。以知为度。
  【主治】年老体弱,饮啖生冷,多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1日 01:06pm 时添加 -=-=-=-=-
渔翁按:茅根汤有多首,似不类,疑此用“茅根饮子”:茅根饮子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一。
组成: 茅根3两,犀角屑1两,黄芩1两,桑根白皮2两,竹茹1两,刺蓟1两半,紫菀2两(洗去苗土)。
主治: 伤寒,心肺热,因嗽吐血或唾血。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加生地黄汁1合,更煎1-2沸,分温2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细。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3:32:04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四月朔(5.18)日色殷红,晚有云气,夜阴。延张小南为秀官服药,仍投半夏泻心汤。源侄至庙中习字,忽发旧病,扶憩(憩、,读如其)良旧,乘车回横街即卧,此次四十五六日未发,方冀其痊而仍未能除,可虑也。(渔翁:多次提及源侄疾,可谓宿疾,疑似痫证。)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六日(5.23)秀官服药大愈矣。
十一日(5.28)源侄写策一本,是夜又发病。
                渔翁注:策,文体一种。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举者作答,称为“策问”,也简称“策”。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十四日(6.29)延张小南为妾诊脉。
六月朔(7.16)晴,热。晨起着凉,鼻流涕不止,午后作热倦卧。松侄亦发热,延张小南来诊,云是暑风,定发散药,松侄全是暑热,夜热甚呼叫,半夜无所苦矣。
初七日(7.22)源侄发病,松侄仍未愈,颇闷闷。
十一日(7.26)延张小南为妾诊脉,盖饮食仍不能进也,定胃爱丸。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6:40:07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渔翁注:
胃爱丸
药物组成
云片白术1两(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怀庆山药1两(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儿母乳拌湿,候润干晒,微焙),上白茯苓1两(切1分厚,咀片,用砂仁2钱,用茯苓合碗内饭上蒸熟,只用茯苓),清河人参1两(制毕晒干,共为细末),白豆蔻3钱,陈皮(用老陈米先炒黄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6钱,小紫苏(蜜拌透,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5钱,莲肉(去皮心,切片)5钱,甘草(炙)3钱。
处方来源
《外科正宗》卷一。
方剂主治
痈疽溃疡,脾胃虚弱,饮食诸味不喜,用过开胃进食之药不效者。
方剂功效
助脾气,开胃口。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老米2合微焙碾粉,泡荷叶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清米汤送下,不拘时候。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7:53:48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2 01:19pm 第 1 次编辑]

廿二日(8.6)饭后李佑澜(瑞铭,原名惇五)来辞行,将偕心农赴楚也,此君颇精医理,劝余读医书,自言得真传于介休张柳桥(培林)者也,向晚去。(李佑澜医理甚不佳,心农之一侄一妻皆服其药,终致不起。)*
                   *渔翁注:括号为校本原有。可能是翁氏日后所补批之语。
廿四日(8.8)晴热。巳正立秋。为人作书,傍晚慈亲胃气作痛殊剧,服午时茶、神曲等稍安。大约吃西瓜过多兼感暑气也,夜微发热。余留横街,竟夕不寐。
廿五日(8.9)慈亲大愈,惟胃中停滞似尚未化。三嫂亦渐愈。
渔翁注:
午时茶


【出处】
  《经验百病内外方》
【组成】
  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前胡、藿香、川芎、神曲、甘草各300克,桔梗、麦芽、苏叶、厚朴各450克,陈茶1000克。
【功用】
  疏表导滞,化浊和胃。
[编辑本段]【主治】
  ①外感风寒,头痛咳嗽,全身酸痛,恶寒或伴轻度发热。②内伤饮食,湿滞食阻,脘腹胀满,不思进食,或伴恶寒,呕恶腹泻,倦怠乏力。③晕船晕车,水土不服,也可应用。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也可到药房购买成品)。每用10~20克,纳入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约15分钟。频频饮用,1日内饮尽。
【宜忌】
  感冒高热或食用不洁食物而致食物中毒者均不宜饮用。
【处方】
  苍术 30g 柴胡 30g 羌活 30g防风 30g 白芷 30g 川芎 30g广藿香 30g 前胡 30g 连翘 30g陈皮 30g 山楂 30g 枳实 30g麦芽(炒) 45g 甘草 30g 六神曲(炒) 30g桔梗 45g 紫苏叶 45g厚朴 45g红茶 960g
【作用类别】
  本品为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
【制法】
  以上十九味,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连翘、前胡、陈皮、枳实、紫苏叶、厚朴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山楂、麦芽、甘草、六神曲、桔梗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另将红茶528g投入沸水中热浸20分钟,浸泡液滤过,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分次用余下的红茶吸附,干燥,磨成粗末,地筛,喷加上述苍术等挥发油,混匀,制成500g,分装,入袋,即得。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的袋装药茶;具茶叶香气,味甘、苦。
【鉴别】
  取本品10g,加乙醇4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
  约2ml,加入中性氧化铝1g,拌匀,烘干,照柱色谱法(附录ⅥC)试验,置已处理好的中
  性氧化铝柱(5g,内径约0.9cm,湿法装柱,用乙醇30ml预洗)上,用乙醇40ml洗脱,弃去
  初洗脱液10ml,收集续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枳
  实对照药材0.5g,加水20ml,煎煮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搅
  拌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
  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片上,以氯仿-丙酮-甲醇(5:1:1)为展开剂,展
  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黄绿色荧光斑点。
【检查】
  应符合茶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T)。
【功能与主治】
  解表和中。用于感受风寒,内伤食积,寒热吐泻。
【用法与用量】
  用开水泡服,一次2袋,一日1~2次。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它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医院就诊。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规格】
  每袋装2.5g
【贮藏】
  密封。
【按语】
  此方药用19味,意在解表散寒,祛温导滞,疏通上下。方中羌活、防风、苏叶、白花发汗解表,散寒止痛。柴胡、连翘疏散邪毒,解除寒热。苍术、厚朴、藿香、陈皮辛香燥湿,健脾和胃散满。枳实与厚朴相配,宽中下气,消积去滞。山楂、神曲、麦芽、陈茶健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前胡、桔梗宣肺止咳,疏通气机,解除胸满。川芎活血理气,可解除表里郁结之症。全方药味虽然偏多,但经过多向功能的药物配伍,组合药量分别较小,轻灵活泼,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采自:百度百科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7:54:59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2 01:21pm 第 1 次编辑]

七月朔(8.14)
二日(8.15)三嫂尚未大愈,延张小南、李竹轩诊脉。
十三日(8.26)答高桂坡,桂坡言元参、蜂房、骨碎补、青盐四味可治牙疼,缘余日来牙痛甚剧,与语之也。
十四日(8.27)三嫂大愈,惟心火上炎,仍服药。
八月朔(9.13)
慈亲食盐蟹,昨夜腹泄九次,甚惫。服午时茶、姜、神曲稍安。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13:53:53 | 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六日(9.28)晤吴和甫、蒋霞舫于少鹤坐上。。。。和甫前辈云:有名医俞君传数方皆神效:治羊痫风,用大蚌(音帮)数枚置水缸中数日,以钱嵌蚌口,令滴出白水,净瓷碗盛之,约小半碗,对姜汁少许温服;(但须细香,如有些黑子,即用夏布过去,防有马黄子。)一方菊花叶、野芹菜、梨、均捣汁,对姜汁温服,皆柔筋法也。治秋天痢疾方,用猪肉一、二斤,白水煮极烂,饮其汁即止。治隔气方,用鲜果汁频服,甘蔗汁尤妙。又云曾见一小儿出痘黑陷,诸医束手,俞君亦以肉汁灌之,一夕尽灌浆,得无恙。
十九日(10.1)张小南为筹郎诊脉,云是伏暑,用苦温和解之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21:56 , Processed in 0.0773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