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转贴:
中医以“和”为贵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和”字的转换,从篆体到宋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历来是中国人追求并崇尚的理念,这个理念同样深深贯穿于中医传统治病观。
谈到病,相信现代人头脑里很快就会浮现出:感冒、发烧、咳嗽、口腔炎、扁桃腺炎、过敏性鼻炎、中耳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痛风、脑中风、肝炎、尿毒症甚至癌症等等。近现代医学自从明确了这些病名,很自然地走向了一条“对症下药”治病定式,如感冒者,投以阿斯匹林;高血压者,马上使用降压剂;狭心症或心肌梗塞者,随时准备一粒硝基甘油锭;长了癌肿则以手术割除,再用化疗放疗以希望能对癌细胞“斩尽杀绝”,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对症治疗,满足了患者希望看到的立竿见影效果的心理需求,在一定情形下,临床也确实有“急则治其标”的必要性,但同时留下的药源病和医源病也成为当今社会难题之一。
美国狄恩?博威尔医师曾感慨说:“我们将传授于你的知识中,有一半是错误的。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一半。”这话其实并不夸张,让我们回头去重审一段历史也许会有所悟:1676年荷兰人吕文胡克创制出第一架可放大200倍左右的显微镜,从此人们知道在自然界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存在。再后来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人们又知道了在自然界还有一类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的,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比细菌还要小的微生物——病毒的存在。此后,人们对病毒、细菌等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致病机理以及种类等认识突飞猛进,相应的抗生素也不断被发现,并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人们也确实体会到了杀死病毒细菌那种立竿见影疗效的快感。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逐渐显现,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逐年增加,这种情况不但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额外增加抗生素的消耗量,而且尤为严重的是,抗生素对人类的负作用也是非常大的,突出的危害表现在导致人体内稳态失调。在抗生素代代升级却赶不上致病微生物变异繁殖速度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诸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毒、手足口病毒(肠道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在向人类疯狂地报复,人类处于手忙脚乱地疲于应对状态中。
我们知道,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自我发育而产生的生物圈是来之不易的,有人比喻,一幢富丽堂皇的大厦并不比一方貌似混乱的丛林更有秩序,因为前者是人为因素的产物,称为“他组织”,“他组织”的秩序是一种死秩序,后者称“自组织”,而“自组织”的秩序则是一种活秩序。当遭到外来冲击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自组织”的秩序有自我修复能力。如人体消化道是个微生态环境,其中有100多种细菌,总量可达100兆个。这些细菌必须达到生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人类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严重破坏了人的内稳态,也就是自组织秩序,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类药。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在生物界,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盛衰依存,祸福倚伏,共同形成一张环环互扣、丝丝相连的大网。每一种生物都是它所在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通过食和被食的关系和其他生物相连。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对待自然的智慧和伦理原则极具环保意识。“中庸”这个范畴,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是儒家处世的美德规范。中庸也叫中和,基本涵义是和谐、平衡、恰到好处。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得其位,一切都会走上正确的轨道,万物也会发育成长和繁荣。中医的治病观,正是立足于这种观念之上的治病方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和同于道”是最佳安身立命之道,立足“阴阳失调谓之病”及“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认识高度,治疗方面给予“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的调理,强调主体的自我控制与整体把握,而不是分析中了什么细菌病毒。我们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饭,所以我们的生存是离不开细菌微生物的。大自然给人生存的权利,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存权利。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你如果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你就不会得病,你就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如果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危害你了,你就病了。
中医治疗一切以养为主,以治为辅,以内为主,以外为辅。一切养生和诊治方法都是为了回到主体自身,调动内在的生命因素,靠机体自身的内在功能,去适应自然,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的。所以无论是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还是清热解毒的“银翘散”,还是辛温解表的“麻黄汤”等等历代名方,其根本都是为了提高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能力,以提高健康指数为要旨。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伤寒论》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让致病因子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打破,改善人体的内环境,让你的内环境得到自我修复,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用两千年前的“麻杏石甘汤”治疗今天的肺炎依然有效的原因。中医这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中庸达观”治病观,不仅与西医“短兵相接”、“针锋相对”治病观相辅相成,更是在努力追求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
(牛淑平)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 在 2008年09月09日 08:40pm 时添加 -=-=-=-=-
传统文化是中医的“金招牌”
谷万里 聊城市人民医院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却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和世界的。有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如中国的"景泰兰"和法国的"人头马",就是承载了民族文化特色而富有永久的魅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我们的世界才能多姿多彩。正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不容破坏一样,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需要我们努力呵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地融入世界,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方面要积极地顺应世界大势,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二者不可或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在气势恢弘、意境悠远的中国写意长卷上得以梦幻般展示,一个“和”字寓意深远,凸显出东西方文化的互相理解与交融趋势,向全世界传递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令世界各国好评如潮。当社会上仍在对中医的“科学”性争议不断之时,在运动医学领域,中医的独特疗效早已得到了业界专家们的公认。中医药为姚明等著名运动员治疗伤痛所展示的卓越疗效,已经使世人对中医药刮目相看。不言而喻,中医药的疗效和传统文化才是中医最具优势的“金招牌”。
中西文化的差异正是二者具有互补性的内在原因,定能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西医学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既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又有中西医在实践中结合的可行性和在理论上结合的潜在可能性,必将为人类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开启崭新的篇章。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 在 2008年09月09日 08:41pm 时添加 -=-=-=-=-
太极天球蕴涵中医药文化
——李永昌教授访谈录
□ 周 颖 本报记者
几块黑白相间的有机玻璃插片,顷刻之间变成了五维立体的太极图圆球模型。它点面成体,阴阳相合,十字交叉,动静变化,形象描绘出天体、星辰、自然、气候、人体的运行规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此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这个被称为太极天球的教具,是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武术医疗研究会终身会长李永昌教授发明创造的,去年获得了国家专利。中医的思维方法从何而来?研究太极文化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有什么意义?中医运动医学对人类健康起什么作用?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李永昌。
记者:太极天球与太极图是一回事吗?中医的思维方法从何而来?
李永昌:太极天球是在太极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发现了东西升降自然景观,并画成了称为阴阳鱼的太极图。随着观察自然的不断深入,南北动静、四气流行的图也一一形成。三种不同切面的太极图对应组合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称为太极天球。
根据太极天球八区图象的特异性,促成了伏羲氏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节气。后人所说“河出图,洛出书”,都是描述太极天球上面的某种状态以及定位。这个太极天球形成的太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包括哲学、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医药学、军事、武术等。
中医药学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儒、道、佛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就是依据太极天球的思维方法而形成的。这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而且为探索阴阳动变规律以及人体运动医学的应用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太极天球与中医防治疾病有什么关系?研究太极文化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有什么意义?
李永昌:中医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人体存在着经络系统,建立了经络学说,并以此来指导人们防病治病。其实,中医经络、穴位的原始思维就是太极球的点线面体,横竖传导线为经络,共同的交点为穴位。在治疗疾病方面,西方哲学主张把人一分为二,即健康人和病人,进行对抗性治疗;中医则把人一分为三作为哲学基础。给病人看病,中医不是把这个人治成太阳的人或者是太阴的人,而是治成阴阳和谐的人。中医讲整和、调和,和是主要的,调节了人体平衡,就能够预防、延缓或减轻很多疾病。中医所有的用药和诊断,都是以这个标准为前提的。因此,中医防病治病与太级天球是息息相关的。正是由于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以及身与心和谐,讲究“以人为本”、“医本仁术” 和“大医精诚”等等,从而孕育出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数名医。他们探寻“起死回生”术,编撰出浩瀚医书,运用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中医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太极文化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研究,理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影响,不断追溯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以及对民间传承的医术医方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掘其理法方药和秘方绝招,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系列化。
记者:能解释中医运动医学这个概念吗?它包括哪些内容?对人类健康起到什么作用?
李永昌:在中医和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的运动医学叫中医运动医学。它是祖国医学和中华传统运动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具有中国功夫特色的传统医学。其学术思想和临床技术广泛运用于儒、释、道、医、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系统中医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与体育养生有关的中医运动医学问题;发掘、整理、验证、开发、推广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体育和预防疾病的中国养生术;发扬祖国医学与武术气功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利用武术伤科诊疗技术防治运动伤病;运用中医运动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对运动者进行咨询服务、辨证指导。
中医有运动医学,西医有运动医学。各自都有发展,只不过西医运动医学发展较快而已。中医运动医学自古有之,并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由于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中医运动医学不仅仅注重临床效果,同时在医疗、运动过程本身保留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如少林寺的伤科、太极拳、八段锦等,既有显著的医疗养生效果,其动作还具有太极天球的文化理念。武术当中的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八卦。老八卦掌的第一掌叫作前穿掌,运动到一定位置是上面穿掌,下面踢脚,可以养生健体,可以防御对手袭击。这完全是按照太极球的模式编排的。
武术医疗更多的是发挥了武功的特长,然后把武功用到医学领域当中。如传统武术的点穴是一种技法,妙就妙在击打的全是人体的薄弱部位,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精气神是武术的基本修养,呼吸、意念和形体动作三者合一为意气形,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体现这三大要素,同时也是身体锻炼的一种基本要求。中医运动医学正由于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显著的医疗效果,日益受到国际体育界以及医学人士的重视。因此,深入研究开发中医运动医学,对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以及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物链接
李永昌,副主任医师,发明太极天球教具,提出系统中医运动医学。曾任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院长、深圳中华武术医疗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武术医疗研究会首任会长、新加坡体育总会中医按摩医师。现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顾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香港邓信平太极拳总会顾问、美国太极拳中心太极文化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