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新用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2-27 15:4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2/27 03:40pm 发表的内容:
赵先生你好:
“满招损”,“谦受益”,醉于满者,天下第一,何益?赵先生乃后者,自谦,何不益?知损知益,则无为而为之。顺祝先生合家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
哲医先生的教诲称的上是循循善诱,其实天下根本就无所以第一,有的只是未穿衣的皇帝。

22
发表于 2007-2-27 21:2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02/27 00:12pm 发表的内容:
我就认为李东垣发明了一个补中益气汤。
你不用学习李东垣别的东西,这辈子你也吃不透这个方子,关键要会化裁。这个方子你懂了,李东垣的全部思想尽入囊中。
别总是以为简单。
大道至简,明白吗?

你大道至简的只剩下你孤家寡人一个了!看看论坛上还有几个人支持你?你的明白?
李东垣的脾胃论内涵极为丰富,看不出一个补中益气汤怎么就“全部思想尽入囊中”了?不要只说了不练,愿闻其祥!
辩论就是辩论,好端端的把孙老师拉出来做什么?你是不是又想挑出事端来?莫非你五积散就是老虎的尾巴摸不得的吗?莫非你家老师就只给你教会了不尊敬别人,跟别人吵架不成?
中医是需要德艺双馨的,莫说医术了,但就一个医德问题,你家老师累死了没有?(对不起,是你先这样问我的!)
23
发表于 2007-2-27 21:23: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00:27pm 发表的内容:
所五先生所言差亦,读过赵红军在本论坛以及其他论坛的文章,其中医素养远在古水流之上,我当称之为师才是!
不敢当啊!!!古版主,我只是孙老师的笨徒!欢迎交流,谢谢!
24
发表于 2007-2-27 22:0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7/02/27 09:20pm 发表的内容:
你大道至简的只剩下你孤家寡人一个了!看看论坛上还有几个人支持你?你的明白?
李东垣的脾胃论内涵极为丰富,看不出一个补中益气汤怎么就“全部思想尽入囊中”了?不要只说了不练,愿闻其祥!
辩论就是辩论,好 ...
哈哈哈,五积散不需要支持,支持我是五积散,不支持就不是五积散了?呵呵~~
什么叫大道至简呢?
你看《伤寒论》了没有,你肯定看了,对吧。
那桂枝汤也就五味药,可是张仲景却用它化裁出很多的方剂,几乎占了全书方剂总量的四分之一,对吧。
这就叫大道至简,桂枝汤谁不知道?我儿子都知道。
但是知道不等于理解,明白吗?
补中益气汤的问题如果我计划在你搞懂了桂枝汤之后,再给你讲。
欢迎你常来摸五积散的臀部。
25
发表于 2007-2-27 22:0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古水流 :我觉的【[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这个贴子很有搞头
现在看起来果然是
26
发表于 2007-2-27 22:1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7/02/27 10:04pm 发表的内容:
古水流 :我觉的【学诊脉的一本好书】这个贴子很有搞头
现在看起来果然是
无碍。
如果这次有人敢触犯本版管理条例,那谁再说情也不行了。
27
发表于 2007-2-27 22:27: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我跟着看看,看看谁捣乱?
28
发表于 2007-2-28 00:08: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7 10:37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脉诊,绝对要听五积散的,别的都是瞎扯。
挑拨离间,古水流的看家本领?
29
发表于 2007-2-28 11:34: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7/02/28 11:43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2/28 10:05am 发表的内容:
已在《医理探源》的【医理探源版务意见建议专区】正式对你投诉,投诉你诬陷古水流。
http://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357&start=24#bottom
鉴于论坛管理层能够坚决公证地主持论坛,古水流收回投诉。同时将自己在此主题内与学术交流无关的文字全部在删除,并在自己的电脑内备份。
30
发表于 2007-2-28 11:48: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学诊脉的一本好书

中医脉诊  
脉诊乃四诊之一,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脉诊来源于内.难二经,虽然李时珍做了一个总结,即使把《濒湖脉学》倒背如流,恐怕到临床上仍然感到凌乱,抓不住要点,茫无头绪。原因是医者心不静,另一原因就是传授者原本就不明白。  
《难经》云:“切而知之为之巧。”巧者,技能也,凡按其寸口之脉,辨别虚实,以知变在何脏何腑,这种技能称之为巧。《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持哪有道,虚静为保。“这里的虚静二字,乃指切脉时的环境与医者的心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应当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没有所作。“这种纯洁的心灵,高度的无欲,则是虚静的最好诠释。  
《内经》中阐明阴阳互根,气机升降关系。并在脉诊时须注意关系,浮中沉三侯的阴阳相济关系,左右手之间的阴阳相济关系,才能揆度阴阳,才能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揣测三才之间的阴阳虚实关系。滑伯仁总结《内经》脉学的纲要为“上下来去至止”六个字。在《诊家枢要》中说:“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六字,则阴明虚实不别也。”当然,这六个字还要结合六淫,七情之脉象,具体分析:如风浮,寒紧,暑虚,湿细,燥涩,火数,喜缓,悲短,忧涩 思结,恐沉,惊动,怒急等等。  
学习脉诊,最好参照《内经》《难经》相关内容,如《脉要精微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四时六气旺脉应心中有数,如《难经》“七难: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至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顺序与有何内在关系,还得请教方家。  
《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法常以平旦;本条经文是黄帝问歧伯“诊法何如”时,歧伯所答: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所讲的是脉学要领。因此不能就脉而论脉,而是强调脉诊与四诊合参,与四时合参,神色形态合参,与病因病况合参。更以“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才能真正认识和分辨脉象,方能鉴别病脉。  
脉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临床上非常有用,很多病人舌象上没有任何异常,但脉象就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如左脉大于右脉一倍,张锡纯分析认为:如果寒温之邪传入阳明,其“脉皆右大于左”,因为右脉阳明属脾胃也,因而认为“阳明之脉在右也”;因此,张氏认为“此证独左大于右,乃温病之变证也,故方用小剂白虎汤(生石膏用五钱)重加生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从外感论治,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又如右脉大于左脉,其“脉右部弦硬异常,按之 甚实”张氏认为:其“脉象不为洪实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从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邪,因春萌动,传入胃腑,久而化热,而杆木复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因此,从内伤论治,方用滋阴泻热之法,药用生杭芍,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与腹痛皆愈强半,且”脉象已近和乎”。又将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而痊愈。  
可见脉诊在临床上的指导用药的重要性,“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人对于脉诊是非常重视的。很多老一代的中医先生,其脉诊功底非常深厚,也有很多人用脉诊来评价一个中医先生的医术水平。当然,单凭脉诊一项来诊病论治,还是不全面的。。。。。。。  
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我:电话-0311-88809112,电子邮箱:yindongjie888@yahoo.com.cn网站:bbs.yidir.cn.我们共同学习中医理论,共同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使之为全人类服务。  
印东杰于石家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7:49 , Processed in 0.1197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