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杏林奇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7: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四)循环原理
《周易》六十四卦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循环运动规律,可以说循环律是《周易》对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最深刻的认识,最重要的发明。《周易》之“周”即是周环、周期。《易经》首次系统、自觉、明确地以卦象符号并结合文字来表述了循环变易的思想。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对《周易》循环律作了如下分析:
1、循环律的表述
在《周易》卦爻象数符号系统中,作为基础符号的“-”和“--”,代表事物对立的属性,代表“阳”和“阴”。阴爻和阳爻可以相互循环转化。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可以由阳变阴、由阴变阳,而变成别一卦。六十四卦可分为三十二组对立卦。如变动一爻或数爻(二至五爻),则可成为其他任何一卦;如六爻全变,则成原卦的对立卦,如乾变坤、坤变乾。可见六十四卦之间是相互沟通、相互转换的,变易的结果必然形成六十四卦的整体大循环。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以既济未济为终,代表宇宙万物变易运动一个大周期。乾坤居首,意味者乾坤在六十四卦中、天地在宇宙万物中的决定作用,也反映阴阳的矛盾统一运动是构成易生生不息过程——生命过程的根本原因,体现对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的高度抽象概括。既济未济居后,既反映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终结,又意味新过程的开始,而这种周期变化是永远不会停息的。
《周易》作者非常注重循环,将宇宙的运动高度概括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象传》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进一步说明往复循环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规律。复卦卦辞还告诉我们:“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利有攸往。”只要能遵循往复之道,则出入、交往、办事都能成功,一切吉利。《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将循环往复看成是天地宇宙的核心规律,是变易运动的第一法则。《易·系辞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以终始循环说明死生之道。
后世易学家对循环律也作了多方位的阐明。北宋邵雍创先后天之学,他的先天八卦次序图和方位图,表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月晦朔弦望、一日昼夜长短以及天地阖辟、日月出入、行度盈缩的循环运动周期变化。《观物外篇》解释:“夫易根于乾坤而生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刚柔、阴阳交复、顺逆构成圆形的循环运动。邵氏还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与次图表述四时推移、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流行周期以及阴阳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循环规律。
宋易中的河图、洛书可看成是阴阳离合、生成相依、兴衰动静的循环运动的数量表达。至于太极图(阴阳互抱图)则形象地表述了宇宙万物阴阳变化循环不已,是宇宙生命圆形运动规律的最佳理论图式。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8: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2、循环律的特征
①周期节律性。宇宙万物在循环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周期和节律。在卦爻象数体系中,至少有:一卦六爻周期节律、八卦周期节律、十二卦周期节律、六十四卦周期节律。
②闭合性与开放性。循环运动是一种圆形运动,首尾相衔、互为终始。与直线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直线运动方向永不改变、永不逆转,运动的结果距离运动的始因只会越来越远,而决不重合,而且一定是前因后果,这样的因果关系也不会逆转。而循环运动从形式上看是圆形的,闭合的。圆形上的任何一点都既是始点又是终点,既是因又是果。在六十四卦循环圆中,任何一卦都是因果和终始的统一体。如未济卦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结又是下次循环的起始。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保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循环圆运动从形式上看是闭合的,从内容上看却具有开放性。两者看似矛盾,实可统一。
③模糊性。循环运动所呈现的圆形形式并不一定是真圆形式。应该说从终点绝对回到始点的圆形循环,无论是在宇宙事物还是在生命的运动过程中,都是不存在的。所谓循环的圆形运动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个“圆”应看成是类圆、似圆。从事物运动的大规律而言,既有前进或后退、上升或下降的单向直线运动,又有有进有退、有升有降的圆形运动。根据现代科学——宇宙演化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物理学,从宇宙整体角度看,圆形运动比直线运动更普遍、更基础。无论是进还是退,是升还是降,都是运动的局部,宇宙的大运动一般都是有升有降、有进有退的,还有大量的无所谓升降、进退的运动。而这一切又都以循环的圆形运动为根本基础。许多上升与下降、前进或后退运动往往是通过不断的循环来实现的。因而圆形运动是宇宙大规律的写照,循环是宇宙万物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8: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3、循环律的普适意义
循环律的提出是中国古贤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循环的观念其实早在先秦就较普遍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述夏代物候、天象、农事活动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吕氏春秋·圜道篇》明确提出“圜道”的概念,认为“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并列举圜道的各种表现。《老子》则更是极力推崇循环之道,五千言中有大量阐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谓复命。”“复归于无物。”“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复归于婴儿”。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之“道”就是循环之“道”。而《周易》则是循环之道的系统表述者,此后循环观便广泛传布开来,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观念之一。
多年以来,人们一但提到“循环”二字,往往被视为“机械论”而全盘否定,“循环论”遭到了长期的、严厉的批判。而今是到了重新认识的时候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循环律是有其合理内核的。循环律是一种周而复始又并非绝对回归于出发点的宇宙普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与“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同义词。当然也不否认有一些论述将“循环”看成是绝对回归圆点的运动,这是需要从理论上理清楚并加以扬弃的。另外循环思维方式在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进取精神,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作为一种规律,它较之其他运动规律更普遍、更根本。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的。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8: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三、阴阳与生命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变化发生的根据,事物从产生到消亡的本源。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对立面构成的,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又都是阴阳这两个对立面互相斗争的结果。作为人这样一个美妙绝伦的生命体,其产生、成长、衰老直到终结的整个过程,自然也就时时离不开阴和阳了。
人体的物质与功能相比,人体的物质(形体、肉体)属阴,人体的功能(神、灵魂或称功能体)属阳,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把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控系统归为阴性调控系统,把人体的精神调控系统归为阳性调控系统的原因。(详见第五章)
阴阳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肉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精神是肉体的功能显化,没有肉体的精神和没有精神的肉体都不能称之为人。人体的生命活动必须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依相存来体现的。这就是“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根”的道理。
阴阳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在不断地运动和斗争的。比如人体在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时,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亦即“阳长阴消”,这种阴阳消长正是推动人体生理相对平衡的必然过程,因而,这种消长是起着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存在的,阴阳既是代表着事物的两个方面,故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一定条件是可以发生转化的,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比如,在生理方面的功能与物质(气和血)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资生的,另一种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或阳不论那一方面,异常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如肉体的修行达到极致,就可以“阳神出壳”,内功的修炼达到极致,就可以“无中生有”(意念搬运)。当然,对此等特异功能之机理,在这里,笔者只是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究竟是否真实,还请各界同道共证。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9: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一)阴阳与生命的产生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祖国医学“整体恒动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针刺类》中,古人就阐发了这一生命观,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
可见,生命在其起跑线上就已是阴阳水乳交融的共同体了,没有父精母血、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接,又怎会有新生命的产生呢?有趣的是在圣经故事中,似乎也有有关上帝造人的类似故事:“上帝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一个人,然后朝他鼻孔里哈了一口气,人便产生了。”在这里人身该是物质的,属阴;气应该是功能的,属阳。阴阳二者的结合产生了人。这究竟是非常的巧合,还是先知们早已都明了生命的真相呢?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9: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二)阴阳与生命的成长和衰老
我们知道,“阴阳合一”、“形神俱备”产生了人的生命。那么,在新生命降生以后,阴阳(形神)与生命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我们讲,形是生命的基础,神是生命的体现,神本于形而生,神依附形而存在,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形为神之体,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与神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也就是说,形——我们的肉体以及我们所摄入的所有营养物质,均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仅有这个形,没有神——没有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想,我们脏腑和机体的各种功能,那么,这个形又与一堆肉有何分别呢?它不能称之为“生命”。
就这样,我们的躯体在人世间走着,一年一年,我们的心也在人世间走着,一年一年,我们吃饭、喝水、呼吸,我们劳动、工作、思考,总之,我们成长着,同时我们也在悄悄地,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不可抗拒地衰老着,慢步走向生命的终结。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9: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三)阴阳与生命的终结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曰:“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明确地指出了“生”和“死”的概念就是形神相合为“生”,形神分离为“死”。
自然,形神矛盾运动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的成长和衰亡的过程了。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生灭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说生命本身就是无常,敢问生从何处来?死往那里去?能答:“生从来处来,死往去处去!”生命的确很奥妙,也很短暂,这个问题还请大家共证。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29:5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四)阴阳与生命的自我调控
生命是一个巨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宏大复杂的系统,与内环境、外环境(人生存的周围环境乃至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都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那么,这许许多多复杂的过程,究竟是由什么部门主管调控的呢?笔者认为正是人体的阴阳两个调控系统,以双轨制的形式密切协作调控着人体的生命。其中阳性调控即神的调控系统为生命的主导调控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阴性调控系统即形的调控系统,它是生命的从属调控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能通过体内物质代谢来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阴性调控系统是阳性调控系统的基础系统,阳性调控系统是阴性调控系统的领导系统,两系统的协奏,使人生命的旋律在天地间跃动着。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30: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五)阴阳调控系统与养生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护养生命。亦即“未病先防”。“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则。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的预防,有“正”和“邪”两个环节,由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养生保健,保护正气,是防病的重要关键。
“神明则形安”是养生的最高原则。
“形与神俱,尽终天年”是养生的根本目的。
那么怎样通过阴阳的双轨调控,来保护正气,护养生命呢?我们说,“神”为生命之主,又是生命的象征,“神者,正气也”,所以,神(阳性)的调控系统在养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守神自可全形,当然,同时也必须注意,保形来全神,“养形”和“养神”同时进行,力争“全神”又“全形”,实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目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1:30: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生命的修炼-易道气功养生

1、阳性调控系统在养生中的应用
(1)修心养性以调神
自古“恬澹虚无”就是养生的一剂良药,所谓“恬”,即内无所营;“澹”,即外无所逐,“虚无”就是心无杂念,安然静乐。“恬澹虚无”是以虚静的主观意识对心身进行能动的调理,以便预防疾病,恢复健康。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提出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的方法来达到“恬澹虚无”,从而使神守心安,形有所主。
但是,在当今社会里,作为一个有社会属性的人,又怎能彻底地“恬澹虚无”“志闲而少欲”呢?再说如果人活着仅仅是彻底的无为,那么生命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笔者认为在修心养性上,除了适当的“恬澹虚无”以外,还必须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情绪使人心旷神怡,才有助于健康和养生。
我国古代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智者寿”的观点,提倡以积极的进取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的时代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也重申这一观点:“心不可无作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又指出“专则虽用不劳”。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的“智”者,其乐在事业中,这比愚昧无知、庸人自扰的愚者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愉快,这种积极的情绪,大大有益于身心健康。
总之,“智者寿”的积极情绪调养和“恬澹虚无”的消极适应,应达成对立的统一,“智”者也不可过用其“神”,否则神伤形损而寿夭。“专则虽用而不劳”,就是因为专心致志思想集中,而杂念全无与“恬澹虚无”统一于静中。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虚无入静”的方法,正如当今一些高寿“智”者介绍经验说:“呆坐养神,实则百念丛生,无所谓静,真正静,就是心神专一。如创造发明,勤学苦练时,兴会淋漓,思想集中,饥饱不知,寒暖不感,呼之莫应,扰之无怒。这可算入静的至高境界。”当今有些科学家认为,衰老的某些方面,可能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予以控制。勤用脑,勤学习,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就是一种重要的积极生活方式。这条经验,当前尤其对退休老人的养生长寿更有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6:23 , Processed in 0.05057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