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六)系统医学(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组织发展情况
1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地段医院的原内科主任杨鸿智医生在研究如何将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时候,将系统理论引进医学,建立了《后现代理论医学》。该项理论和技术受到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的高度重视,2002年9月在其学会内成立了“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参加成立会议的人员有:北京医药信息学会理事长徐国桓,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副主任、北京医药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汪湘,北京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吴增桦,北京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林中鹏,北京医药信息学办公室主任郭强。会议决定由杨鸿智出任主任委员。专业委员会的其他领导成员是:
副主任委员:孙家骧,(北京空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
副主任委员:韩振民,(北京安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秘书长:陈玉才,(原北京崇文区卫校校长)
学会认为后现代理论医学属国际国内首创,是医学理论的本质性,阶段性的发展.该项理论和技术突破了现代医学在器质性病变面前遇到的困境,使这些疾病的治疗水平发生质的提高.这项理论和技术不但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同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非常支持该理论的学术研究和临床推广.
《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正遇上“非典”发生。《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像其他医务人员一样,立刻积极投入到抗“非典”斗争中。在短时间内向卫生部和抗“非典”领导小组发去了大量的治疗建议和理论文章。这些治疗建议和理论文章是:
2003年4月21日 《关于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的建议》
2003年5月15日 《非典型肺炎“反应过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2003年6月 1 日 《关于非典型肺炎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案的讨论》
2003年6月14日 《非典病情中“过度反应”的混沌学原理》
2003年6月14日 《抗非典胜利给我们的启示》
2003年6月24日 《用干细胞应激理论正确认识激素在非典治疗中的作用》
2003年6月26日 《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视角正确认识人与病毒的关系》
2003年6月29日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在非典发病中阿片肽的临床表现》
与此同时,还与抗“非典”主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王士雯取得联系。学会的建议受到他们的重视。钟南山院士联合多名专家向抗“非典”领导小组提出了在“非典”治疗中应用“谷氨酰胺”的建议。(在“非典”治疗中应用“谷氨酰胺”是学会建议的重要内容)王士雯院士在接到学会的建议后曾在电话中表示,希望在忙过抗“非典”工作以后,学会能够到他们科去给他的学生进行学术讲座。
为了加强在抗“非典”工作中的学术交流,学会在抗“非典”的战火中建立了《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网站。网址是:Yanggates.51.net 或者可以直接用汉语“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进行搜索。上网者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并收到许多热情洋溢的支持信件。
在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一所著名大学的支持下,由科技日报社和发现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于2003年9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杨鸿智向大会发去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在后现代科学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化之路,兼论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出现》。该论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该文也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经论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该文又获得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这些表明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个新生事物已经受到我国科学上层主流派的注意和重视。
2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2005年11月6日在上海成立,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与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马普学会Robert Huber教授,系统生物学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代谢组学创始人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icholson教授等出席成立仪式并作主题报告,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院长Christian Bréchot教授到会表示祝贺。陈竺院士任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杨胜利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任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Robert Huber教授、Jeremy Nicholson教授和Christian Bréchot教授任国际学术顾问。新成立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将以肿瘤、代谢综合症、神经变性疾病为重要对象,围绕理论体系和技术创新;重大疾病发生机理;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预测、预警;重大疾病创新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的现代化等五个主要方向开展系统生物医学研究。
“系统生物医学”是我国科学家继1999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系统生物学”后,创造性提出的一大概念,是系统论与医学在全新技术和交叉学科背景下的自主创新型医学研究模式。
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与以往医学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研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将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把人体作为完整系统,深入研究基因组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建立系统分析和预测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机理的新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力求在这些“杀手疾病”的早期诊断、创新治疗以及新型药物和医疗仪器研发取得根本突破。
系统生物医学在国际科研领域炙手可热。据悉,西方医学长期来把人体分割成许多独立部分,采取各个“击破”法,而忽视系统的整体性,所以在许多复杂疾病治疗方面,难有根本性突破。因为这些疾病由多基因引起,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系统生物医学应运而生,它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大规模提取生物信息,研究基因组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
中心的成立,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科学大师?中心主任、中科院副院长陈竺教授分析原因:其一,我国科学家是系统生物医学的最早倡议者,创造性提出将系统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以临床医学中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其二,我国中医学蕴藏着系统论观点,强调整体认识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系统生物医学与古老中医“不谋而合”。其三,我国科研人员在多年之前就尝试用系统生物医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白血病发病机理研究,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带来重大突破,成为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成功范例。
系统生物学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莱洛伊•胡德教授预言:“未来10-20年,系统生物医学可望进入医学实践领域,引领现代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个性化时代。”运用这种医学模式,可以预测你将来会得什么病;知道了预测结果你也不必慌乱,新型的药物可以帮助你预防疾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医生将为你选择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代谢组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杰里米•尼科尔森教授指出,基于单个靶点的传统药物开发已走进“死胡同”,时间长达10-12年,耗资也从原先3-4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8亿美元。药物开发需要新思维。今后,借助系统生物医学平台,可以加速药物发现和开发进程。这位大师对中医情有独钟,认为从中医中可吸取系统生物医学发展的有用东西。
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按照大科学模式构建的研究机构,集生物、医学、物理、电子、数学、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的海内外一流人才,进行学科交叉研究。蛋白质组学奠基人、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院长克里斯汀•布若切特教授对此表示赞赏。“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不是哪个学科、哪个实验室、哪一个国家能单独完成的,大科学需要大合作,包括学科间合作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
中心将致力于应用系统生物医学推动中西医药的结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虽然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与兴起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却蕴藏着许多朴素的辨证分析思想及系统论的观念。目前对中医药的研究日益得到国际上的重视,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将立足于中医学“证、藏象及病机”的整体论的视角和复方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协同性和“方—证”对应性,从以中医方剂为载体的“方证相关”内在规律、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着手,力求在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中医 “病—证—方”相关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走出一条“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衷”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之路。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的结合将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并可能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
以生物系统的网络结构解析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为核心,使我国传统医学在系统生物医学的框架下,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系统生物医学发展新路。这样,将使我国医疗水平迅速推向世界前沿,不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同时也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