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aoz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复制链接]
21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38:31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其实,以上是我的节选!我将他的末段提供给您!您还是去看全文!
http://www.etiandi.com/
他的全文:
http://www.etiandi.com/dispbbs.asp?boardID=9&ID=8483&page=1
   今日阅毕终章,先是欢喜,后来却又伤感。站在高冈之上,擎精诚剑,遍寻对手而不能得!微风抚过,只有艳阳下自己的影子,似乎同样拿起剑挥舞着,才使得我不能忘却曾经的披荆斩棘,挥汗如雨。我听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感叹与赞许,还有一个是轻蔑的笑声……
    我想到了,我是一个客人,逃避虎狼的追捕而来到一个村庄,却还要看主人家的眼色;(脉色为主,时色、面色为客)我是一个将军,时而甲明枪利,耀武扬威,(以将军之体,喻经络系统)时而冲锋陷阵,欲罢不能,(将军之怒)满身的血污,映衬着那张醉卧沙场的笑脸,道一声“孤胆!”(五月廿五日秉烛读书,自喻孤胆将军);或者我只是一个士兵,赋闲在家里时种种地,或者修修营房,战时,我就要冲到第一线,挖战壕筑碉堡,保卫国家;(营卫之气的比喻)不,我是三军统帅!看吧!我军与敌军在周旋,往来反复,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忽得一场大雨,所有得将士都带着泥泞战斗,更显悲壮!(六经传变,寒热往来)。
     或者我只是我自己,要是问我学了《中基》,会了什么?我会说:“中基者阴阳五行也,其所别于术数者,临床考较”——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谢谢网上各位网友,尤其是精诚社区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不才不会有今天的这些感受,或许连这个文章都会不了了之。我站在高冈之上又如何?自谓孤单将军又如何?独创奇经九脉又如何?给上中大开补中益气汤去甘草重柴胡又如何?一炮二炮又如何?高手眼里,我究竟如何?
    老实说,我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就是学了两个字——【阴阳】可笑吧?上午有湖南中大的学妹对我说,她们放假了,她正在预习下学期的《中药》,我对她说:“再看一遍《中基》吧”。刘力红师兄(我一向叫他师兄的)说:应该多看几遍《内经》,呵呵我不如他们,我只看了一遍《中基》,仅此而已!!
   《中基》,不过阴阳尔!什么营卫生会、六经传变、二十八脉、气滞血瘀、灵兰秘典,全是废物!去他爸爸老婆的《上古天真》,那玩意儿实在天真之致!嗳!中医怎么学?
读一遍《中基》,写个八万九千字的文章,然后去看日出日落!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星期四17时00分——太阳下山喽!
   
   

22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43:3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桂平傷寒論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3&topic=277&show=25

    首先選定一本書,只要覺得有價值,不管深不深,難不難,懂不懂,打開第一頁,就開始讀!首先唯讀原文即可,不必讀注解,以免攪雜。  又問:遇到不懂的文句怎麼辦?則又答:含糊過去!又問:連續幾頁都不懂怎麼辦?  則又答:一一含糊過去!又問:這樣一直含糊過去,有何功效?說是讀經,豈不自欺欺人?則又答:不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說:「讀書如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請不要被那些佶屈而深奧的「盤根錯節」的「節目」所拘絆而畏懼不前,因為縱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應當還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須知讀經典和讀一般知識性的書不一樣,知識性的書是有機械結構的,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的。而經典,是智慧的髮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無論從前面懂起,或從中間懂起,甚至從後面懂回來,均無妨害。可知許多深刻而重要的觀念都往往用淺易的語句表達呢!一本書讀上一遍,行過寶山,隨時掇取,必能多少有所收穫。其實,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兩句一句,有所會心,便不枉費,此便是文化之根苖,教養之開端,或許此一句二句便可終身用之而不窮。
    況且何必唯讀一遍,一個人開始讀一部經典以後,可以讀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舉讀易經為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三十分鐘,三天之內便可讀完一遍,一個月便可讀十遍,一個人若肯咬緊牙根,立志讀它六個月,便可讀上六十遍,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進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內亦可看十家八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而語文能力之浸潤已在其中,文化心懷之涵養已在其中,一個本來對「經典」心懷恐懼的人,漸漸有興趣去閱讀有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而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產生受用,這便是所謂的無師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師指導,則預先有了受教的基礎,其收穫將更為確實。

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cid/classics2/handbook/?file=section4.html

23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47:50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孙真人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嗟乎!医之良,尽于此矣。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虑人命至重,一旦差讹,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世未有详谨之十,执行法以伤人;灵变之人,败名节以损已;行方者智必圆也。心小则惟惧或或失,胆大则药如其证,或大攻,或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是胆大适所以行其小心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世皆疑方则有碍乎圆,小则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
            节选自《医宗必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10&show=75
24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49:57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转载:
                     善于治学
      治学之道,一是勤,二是恒,三是精,四是博。勤,就是勤奋读书,医家们都强调背诵,认为对经典著作的背诵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再则是勤问,勤于总结;恒,就是坚持不懈,着名医家几乎都是自学一生,手不释卷;精,就是精研细读,反复揣摩,尤其是对经典著作,强调宁涩勿滑;博,就是涉猎广泛,能精通各种学问,旁及各家著作,112名医家仅数据中记录的学习书目即达200多种。从其学术构成而言又有以下特点。
                             熟谙经典
    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医家张山雷即主张学习中医应从经典入手,看《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必须于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础,阅读后世各家著述,才能有所依据,有所底蕴。其学术基础无一不以经典著作为根本。无论是跟师、自学、科班出身,或是由流及源,即先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即四小经典)开始,或是由源及流,都曾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旁及各家为其川
    很多医家都阅读过的书籍就有:《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丹溪心法》、《脾胃论》、《格致余论》、《景岳全书》、《类经》、《医宗必读》、《内经知要》、《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证治汇补》、《温热论》、《温病条辨》、《成方切用》、《成方便读》、《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学心悟》、《本草备要》、《四言脉诀》、《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类证治裁》、《本草经疏》、《柳选四家医案》、《兰台轨范》、《杂病源流犀烛》、《笔花医镜》、《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张氏医通》、《沈氏尊生书》、《济阴纲目》、《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通过对医家著作的学习,丰富学养,从中受到启迪并进行创新。如岳美中教授说:“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这正说明了医家,通过学习前人之长而为己用的特点
                        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应用于临床,而在临证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医的成长正是因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在看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彭静山说:“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是其最深的感受。着名医家都能做到学以致用,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再通过向书本学,向民间学,吸取各种有用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郭士魁在对冠心病的研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临床实践,在查阅文献中,看到一治牙痛验方“哭来笑去散”而受到启发,终于研制出宽胸丸,使中医对心绞痛的疗效有了明显地提高。岳美中在总结他的学医过程中介绍,其开始只是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久临床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转学温病,再到钻研《伤寒论》继而涉猎《千金方》、《外台秘要》,正是通过他的实际应用,体会出:“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病易涉于轻谈。”的感受。所以说医家的学术,正是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充实。
                     精勤不倦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记述张山雷先生毕生好学不倦,他在晚年仍手不释卷”;陆渊雷“精天算、经学、小学、熟读诸子地理、化学、数学、善书法,曹炳章“对天文、地理、生物、理化、西医理论均有研究,一生爱书,以至‘书富家贫’”;程门雪先生常以“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为铭  
  
                           勤于实践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实践而言,医家又有以下特点:
                   勤于实践
    医家在中医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精湛的医术,都是其寻求古训、立足临床的结果。中医强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临床的规律。《褚氏遗书》中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这里的“博涉”、“多诊”、“屡用”都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而“知病”、“识脉”、“达药”都是医家通过实践获得的本领。岳美中自称其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培养出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一是几十年未脱离过临床”;王伯岳在其成功经验中写道:“歧黄之道,渊博精湛,蕴藏真知,旨趋微妙,自成体系,故其治学方法,亦与一般科学有所不一。苟非参透经义,临床验证,则必难登堂入室而味其腴膏也”;贺本绪的经验是:“学贵有恒,实践第一”;沈仲圭强调学中医须“十年读书,十年临证”。有许多医家,虽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仍坚持临床,持之以恒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成为临床大家。
                       精于临证为其巧
    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治病求本”,而“求本”的要求就在于细致分析,得其要领。医家的高妙之处,往往就在精于临证,王伯岳总结其经验时提出治病九要:“一曰明理,二曰识病,三曰辨证,四曰求因,五曰立法,六曰选方,七曰配伍,八曰适量,九曰知变”,体现了其临证时的细微之处;这些都体现了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善于思考、匠心独运的特点。
                      融会古今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自为机杼
    中医在数千年来,因临床医家各自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有了各种不一的流派,如张元素擅长脏腑辨证;李东垣在师承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脾胃学说;朱丹溪学承罗知悌,为河间学说的第三传弟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感,创立了滋阴学说。医家在各自的师承学术观感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特长,自成机杼。如施今墨擅用对药,蒲辅周善治温病,魏长春喜用花类药。这些都表示,临床大医之所以称为医家,多有自己的独自特长,术有专攻,而成为医家。
   

25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58:2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如果,您要与我连络,请您上《大医精诚中医在线》之《医理探源》单元,其中有一个很显着的栏,《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与瑜萱讨论》,因为,我的计算机不喜欢此网,让我要隔六、七天的晚上,才得以上此网!
   
     《大医精诚‧中医在线》
    http://dyjc.net/cgi-bin/leobbs.cgi
之《医理探源》
     http://dyjc.net/cgi-bin/forums.cgi?forum=3
   其中有ㄧ个很显著的栏目《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与瑜萱讨论》瑜萱就是我的真名!  
26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1:23:28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1/19 09:36pm 第 1 次编辑]

     这是我最近写出的帖子,您的慈悲让我心有所感,盼您能好好,体验病人的心情!
      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以此为名也!」

        我的观感是,《大医精诚》,可改为《大医诚精》:以「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为首,其次才是「精」湛医术的追求,因为,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才会生出对「精」湛医术的追求;有对「精」湛医术的追求,不一定会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如果,此人只是一味追求「精」湛的医术,可能在此人的心理,盼望天下的病人越多越好,病势越重越好,好让病人不断地上门求医,使自己的财源,滚滚而来,源源不断!
    我在此,先从纯以本文的内容,来看「苍生大医」的心境!
   要了解「苍生大医」之前,必须先了解「慈悲」的定义。 首先,「慈悲」,是基于人性中,普遍有着离苦得乐的强烈趋向,来作为它的出发点。
     当一个人遭遇到痛苦,有着「恨不得马上就离苦得乐」的强烈渴求时,此人可能会推己及人,其它跟此人一样受苦的人,是不是有跟自己一样的体验,这时候,就会对同样的受苦之人,产生了亲爱之情,也就是所谓的「同病相怜」,这时,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就会出现了!
      本文所谓的「苍生大医」,首先,是个【自己对苦难,有着很深刻的体验,因此,会对天下的受苦之人,抱着极为深重的「慈悲心」】的人,否则,不会在心中,发下「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认真的重誓!
     「恻隐」一词,是出于孟子《公孙丑章》,著名的四端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心见他人受苦」之心。怵惕,是「惊骇恐惧」之意。而杜甫的《梦李白》诗,开头就说,「死别以吞声,生时常恻恻!」可以推知,「恻隐」 ,是指深源于内心的、因见别人受苦,而自己所生的,这种「悲伤、难过的心情」!而再回到「大慈恻隐之心」上来,可以换句话说,就是「大慈大悲之心」!
    面对眼前「疾厄求救者」,因为「苍生大医」的「悲心」深重、且将「悲心」放在自己的信念之首:「大悲為上首」,所以,对激起的「救苦之心」,抱持极为高度热忱、极为专注投入的人,甚至到了「过分狂热」、「浑然忘我」的境界!而在「苍生大医」的治病的过程里,心中就只惦挂着,自己眼前的别人「痛苦」,看见别人「痛苦」而生起的「悲心」,因此,「苍生大医」除了感到「受痛苦」之外,心中别无他物,当然,别人的出身等等为何,「苍生大医」都留意不了!不但留意不了,且顾不了自身的安危了!甚至是,连自身的安危都不管了!更甚至是,可能连「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感受不到,就只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的存心,与这种因为「悲心深切」,而生起之「大无畏」的精神、举动:「一心赴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还有,「苍生大医」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所以,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产生了「深爱之情」,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记得家姊在某一晚上得病,我听到姊姊痛苦的呻吟声,心灵也感到非常的苦痛。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不能入眠;可是越是心急,越觉夜长,干急的等天亮了,好去请医生。而父母见自己的儿女得病,心里总有深重的同情,而且着急得很。」全文摘录于《佛网;修学大悲法门》一文。
      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苍生大医」所生的「慈爱之深、悲心之切」,因此,不自主的,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见彼苦恼,如己有之,深心凄怆」,如果您曾经爱过一个人很深,就会体验到,这种「感受相通」之情!    因此,「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结合上文所说的,「苍生大医」会出现这样的举止,便非常自然了!
     
     「苍生大医」的存心如此是这般,但是,要达到这种境地,不太容易:因为,离苦得乐是每一个人的强烈需求,要作到这种境地而心中无悔无瞋,它,除了自己要对苦难,有着极深刻的体验,而导致的极深重的悲心,因此所生的:对「疾厄求救者」有着极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大无畏精神之外,还需要有很深的忍力,以及因坚定的心愿,所生的「历经身体不适、自我期许的压力,却不放弃」的定力,更不要说,是为了「普救含灵之苦」的「誓愿」,生出对「精」湛医术的追求!表面上这些修养都不相同,但是,都是从一个「因救苦之誓愿」的「诚」心而生,所以,「大医精诚」之所用的「诚」字,可以说,描写、刻画的「名副其实」!
     也许有人会说,「苍生大医」之如此存心,是为了得到「金钱等等的外在报酬」,如果要是「外在报酬」没有得到,就不必这样了!
     在此,请看《大医精诚第二》的末段,谈到为医的本意:「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但,是「只有」的意思!而且从「大慈恻隐」之心的解释来看,可以推知,「苍生大医」的「行医」动机,并不是只为了,得到「金钱等等的外在报酬」!而且,「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苍生大医」因过份专注、投入于别人的「苦痛」,且顾不了自身的安危!甚至是,连自身的安危都不管!冒着这样,可能会因此丧命的风险,「但作救苦之心」,如果因此而丧命,那么,「金钱等等的外在报酬」对「苍生大医」而言,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再说,「医疗业」基本上是一个,医生藉医治病人,来赚钱维生的行业,病人在得到医治的时候,一定要先付医药费,除非,医生以义诊方式来行医!总之,如果这世间没有病苦,「医生」就根本无法生存了!但是,「苍生大医」的「悲心」,极为深重,「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都来不及了,哪有心思、时间,去想到:会不会危害到自己的财源?让自己无法以此生存?
     
    对于「苦楚,不离斯须」的病人而言,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她或他的面前,纵使绮罗满目,丝竹凑耳,珍馐迭荐,醽醁兼陈,大都毫无感受,只有感受痛苦和强烈渴求解脱的愿望,我就有这样的体验。
    而医者在病患面前「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只会增加病人「因求不得健康」而生的难过沮丧、经对比后的自卑情绪等等的心理痛苦,推而广之,莫对失意人讲得意事,此理亦同!因此,「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我在肿瘤科当医生的时候,看见许多喉头插管、完全不能吃东西的癌症病患,及探望病人们的家属:有的会慈悲地保护癌症患者的心,不在病人面前吃东西,引动病人的食欲,增添病人因「吃不得」的懊恼、痛苦;但有的家属比较粗心,没有去体会过患者的感受,就时常在病人眼前,吃得津津有味,还讨论什么食物比较好吃,而病人的眼睛,就只能紧盯着食物,开始流口水;也有病人很生气,怨叹家属都不体谅!我看过太多的这种情形了」〈摘录自郭惠珍医生演讲集〉
        说到这里,我深深的感觉到,暂且放下「苍生大医」对精湛医术的追求,只看「因救苦之誓愿」的而生的「诚」心,「苍生大医」哪里是个普通、一般的医生?是个医圣!
 
27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1:36:39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天下无病,我无忧矣!」《转载》,如果,您要当「苍生大医」,此话盼您记之!
28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1:52:00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1/19 09:53pm 第 1 次编辑]

     內容刪除!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0 10:41:3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真的很感谢各位前辈!
发自内心的!
尤其是 馨香  ,真的很感谢!
我的表达能力不好,所以无法表达我对论坛上这些前辈对我的关怀!
我只有好好学习,等以后好好给病人看病来报答诸位对我的关怀!
30
匿名  发表于 2004-11-20 12:02:0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给 haozi  :
     您既然是一位可造的中医之材,我愿意给您很好的中医网站,里面有很多的中医中籍!只要您现在,对肉蛋奶制品有一些限制,并上网来告诉我!只要您会下载,我就能将它都提供给您!请您记得:「存救苦之心,为医之意也!」
网站简界:
    《其一》中医文言文XML数据库此网并有:中医文献字符串检索 中医文献字符串实时在线检索 (OnLine Search)快速中医药文献字符串检索页(GUEST BOOK)中医药文献字符串检索5000个字符串中医药文献字符串难字(古字)对应表中医文言文方药名词定义:新方八阵数据检索 (360方)古方八阵数据检索(2000方)景岳全书本草正从黄帝内经四大家 (下载) 古方八阵药物检索中医古籍详细分类导览:黄帝内经导读 (FTP)刘河间导读 (FTP)张子和导读 (FTP)李东垣导读 (FTP)朱丹溪导读 (FTP)张景岳导读 (FTP)   中医文言文专书专着导览    2000年2月  千金方方剂  重点整理网页(共2367方)2000年3月  河间六书方剂  重点整理网页(共519方)   
  《其二》中医档案区   共分五大栏: [内科] . [针伤科] . [方药] . [考试] . [其它]   
   
              之所以如此,因为…
     全球饥饿情况 每天平均有24,000人死于饥饿或其相关疾病(世界粮食计划,2001)。换句括说,每3.6秒,就有一个人死于饥饿。 在饿死的人当中,只有10%死于天灾或战乱造成的饥荒,其余绝大部分是因为赤贫,无法取得充够粮食和营养,长期捱饿而致死的(The Hunger Site, 2000)。
   
     世界粮食生产:今天,全球粮食产量足以喂饱全球60亿人口有余。单以谷物为例,每年产量达20亿公吨,如果全部用作人类的粮食的话,每人每年可得到330公斤的谷物(粮农组织,2000)。 世界粮食分布但是,全球粮食的分布却十分不平均。又以谷物为例,一些人平均可获取600公斤谷物,其中大部分用以喂饲牲口;但在贫穷地方,有人每年平均仅可获取低于200公斤的谷物(粮农组织,20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3:32 , Processed in 0.11792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