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而针对治疗之,所能做的,自然是针对机体的病理状态而诊治之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的时候,病原体不一定不存在,中医的外感热病绝大多数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例如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若以腹痛坠胀,“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者,属湿热痢疾。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细菌性疾病、阿米巴痢疾。中医肯定治疗过,用的是白头翁汤.体外实验证明,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苷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用黄芩,黄连之类效果比较好.中医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能够区分两种痢疾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病人的实验,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创造出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我不反对中药对全身状态的调节,但是,中药复方对病原体(病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针对病原体下手了,只是我们的医圣不知道病原体而已.
[在这些疾病中,病因是唯一的,而病因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则是多样的,变化的]
非常正确,痢疾的临床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有许多类型,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的适应症是急性典型期,前驱期及慢性期不用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而使用许多其他方剂,不能在此一一介绍.这也是与西医在治疗思路上一味使用抗菌素的区别,在慢性期过度使用抗菌素造成耐药性,而中医则有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的方剂,比西医计高一筹.
{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辨';与"治"的不仅是机体状态,而且还有病因病性,审证求因,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事实上同样是在冬季,也会有风热证型出现;同样是在春季,也会有风寒证型出现。机体究竟表现为寒证,或是热证,并不完全取决于病原体,还取决于病人机体的体质,及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
冬春季节出现的风寒证,其病原体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称为伤寒及中风;冬春季节出现的风温其病原体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那些病原体,春温的病原体是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他们的前驱期是风温卫分证.证与病原体(外邪的载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观>中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感冒与太阳病(伤寒及中风)是一个证态,前驱期与卫分证是一个证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