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江春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9-6 19:56:2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然链球菌进入骨髓则成骨随炎。入肌肉成疔疮、侵犯心脏则成风湿性心脏病。名词概念?
22
发表于 2007-9-6 22:31: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47pm 发表的内容:
以风邪、寒邪为例,中医的治风剂、治寒剂,究竟治的是什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吗?可以将其定性、定量的检测出来吗?
[quote]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47pm 发表的内容:
换句话说,靶点不在病(病毒),而在人(机体这个系统的某种的功能异常状态)。
同样以感冒(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为例,中医上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及气虚感冒型等,难道是感冒病毒的不同,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致?当然不是。是由于同样的病毒,侵犯于不同的机体或同一机体之不同的时段,机体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中医之治风寒、治风热、治暑湿、治益气解表的方药,是针对了机体这种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而去的,而不是针对“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去的。
23
发表于 2007-9-6 23:17: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又比如乙肝病,中医常见有湿热蕴滞型,但此湿热是指的机体的某种特定的系统组织所处于的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而不能将湿热理解等同为乙肝病毒,或将乙肝病毒视作为湿热病邪。事实上乙肝病毒所引发的肝炎,在中医上亦可出现寒湿困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候。而一味的清利湿热来治疗乙肝,在中医上很显然是极为不妥的。
24
发表于 2007-9-7 05:01: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重视"证",而轻视"病",精于辨"证:,而疏于辨"病"。而且经常以“证”代病,或以“症”代病。因而给人以中医看病模糊或浅薄的感觉。中医对“病”的界定失于规范和精确,是中医临床的最大缺陷和遗憾!研究和发展中医,不能总是囿于“辩证施治”,而忽视对“疾病”的确认,只有正确严格的解决了中医对疾病名称的认识和辨别,研究和发展中医才能名正言顺和纲举目张。一味地强调辩证,敷衍辨病,只能使中医越来越脱离时代,脱离群众,以至自我退化和局限起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5
发表于 2007-9-7 09:41: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以风邪、寒邪为例,中医的治风剂、治寒剂,究竟治的是什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吗?可以将其定性、定量的检测出来吗?又如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上,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作用重点究竟是在机体组织器官的炎症状态上,还是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上?]
    中药复方治疗的是病原体还是机体整体状态?回答是肯定的,二者均治.这正是中医药的伟大特长,其双向调节作用真是西医无可比拟的.在太阳表实证患者的咽腔能够检测出引起感冒的病毒存在,在湿热痢患者的粪便中肯定能够检测出痢疾杆菌或者阿米巴原虫.白头翁汤对阿米巴原虫有效,葛根芩莲汤之类对痢疾杆菌有效.许多中药对病原体有效.
     以下麻黄汤,桂枝汤的药理研究证明,是病原体与机体整体状态二者均治.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桂枝汤
     组成: 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药理研究: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
          ①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以促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对于正常大鼠体温,桂枝汤也有降低作用;对耳静脉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所致的家兔发热,注射桂枝汤30分钟内,可以使高热家兔的肛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另一方面,桂枝汤对安痛定诱致的体温降低有显著的回升作用;桂枝汤能够对抗蛙皮素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对体温的双向调节机制的研究颇多,在发热的机体,桂枝汤可阻断发热激活物和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源的作用,降低前列腺素E2(PGE2)和环核苷酸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及作用,促进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降解灭活、抑制乙醯胆碱的作用。对于低体温机体,桂枝汤可提高PGE2和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抑制致冷神经递质蛙皮素与其受体结合,拮抗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的降温作用,从而发挥其升体温的作用。
          ②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明显改善由阿托品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抑制状态,又能拮抗由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使亢进的胃排空和肠蠕动趋于正常。本方对正常动物却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桂枝汤主要影响受抑制或者偏亢进的功能状态。桂枝汤这一双向调节作用与口服阿托品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作用相类似,提示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有关。进一步研究证明,桂枝汤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下丘脑、血液和胃肠局部组织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是近年来从小肠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胃肠激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而发挥作用。桂枝汤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亢进或抑制的过程中,分别使之趋于正常的同时,亦对下丘脑、血浆和空肠组织中过低、过高的SP、VIP、SS含量分别使之趋于正常,这些可能是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③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可以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力及吞噬指数,而且吞噬细胞活动能力随服药次数及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还可增加抗体及提前产生抗体。对正常小鼠则无上述作用。通过玫瑰花环形成细胞(RFC)和空斑形成细胞(PFC)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效能。动物实验还证明:本方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小鼠脾细胞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小鼠脾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IL-2是调节机体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因子,因此认为抑制IL-2的产生是本方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方对于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多种途径。总之,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给药过程和不同的免疫指标所不同,桂枝汤煎剂灌胃对免疫功能已呈抑制的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T细胞百分率,使之恢复正常;对免疫功能已增强的左旋米唑处理小鼠,则可降低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使之接近和恢复到正常水平。
          ④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能够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的血压,提示:本方对大鼠血压具有冒险双向调节作用。
         ⑤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够增加正常大鼠足(拓)部的汗腺分泌,其发汗作用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特点,有利于散热。以阿托品和安痛定肌注分别造成其汗腺分泌受抑制和汗腺分泌亢进的病理模型,应用桂枝汤分别能够增加和抑制汗腺的分泌,说明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桂枝汤能够发汗也能够止汗,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2)抗炎作用;桂枝汤煎剂可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合剂的强度优于分煎。本方能够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给药1小时后即显效,维持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
      (3)镇痛、镇静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脘腹疼痛的发生,与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醯)胆碱、5-HT、P物质、钠、钾、钙的浓度的升高有关,而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诸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阈值,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还有实验表明,桂枝汤能够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可与巴比妥钠协同作用,提高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显示明显的镇静作用。
     (4)抑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对幽门螺旋菌(HP)和幽门弯曲菌(CP)、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较好地杀伤和消除HP和CP,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作用。桂枝汤煎剂能够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
    (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有实验证明本方无平喘作用;
     (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
     (7)抗过敏。
      桂枝汤以上诸多药理作用,基本上解释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26
发表于 2007-9-7 10:04: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之治风寒、治风热、治暑湿、治益气解表的方药,是针对了机体这种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而去的,而不是针对“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去的。].7f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导论,第二章外邪-病因论详尽地论述了风寒,湿温,秋燥,暑湿等外邪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在冬季引起感冒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及呼肠病毒的某些型、EB病毒等就是风寒邪的载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肺炎双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春季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就是风热病邪的载体。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支原体以及其它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称为秋燥,这些病原体就是燥热病邪的载体。许多中药复方对病原体有效,而不是完全无效.当然也针对机体状态.
   
27
发表于 2007-9-7 11:42: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7 11:47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10:04am 发表的内容: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导论,第二章外邪-病因论详尽地论述了风寒,湿温,秋燥,暑湿等外邪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在冬季引起感冒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及呼肠病毒的某些型、EB病毒等就是风寒邪的载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肺炎双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春季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就是风热病邪的载体。
事实上同样是在冬季,也会有风热证型出现;同样是在春季,也会有风寒证型出现。机体究竟表现为寒证,或是热证,并不完全取决于病原体,还取决于病人机体的体质,及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
28
发表于 2007-9-7 11:46: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10:04am 发表的内容:
许多中药复方对病原体有效,而不是完全无效.当然也针对机体状态.
许多中药复方主要是针对机体状态而展开,当然也部分作用于病原体,而不是完全无效。
29
发表于 2007-9-7 13:07: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7 01:28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7 11:46am 发表的内容:
许多中药复方主要是针对机体状态而展开,当然也部分作用于病原体,而不是完全无效。
如果是主要针对病原体而展开,那么,在诊治疟疾、痢疾、结核诸病时,则完全没有必要辨出诸多证型而分治之。在这些疾病中,病因是唯一的,而病因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则是多样的,变化的,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而针对治疗之,所能做的,自然是针对机体的病理状态而诊治之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30
发表于 2007-9-7 16:07: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而针对治疗之,所能做的,自然是针对机体的病理状态而诊治之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的时候,病原体不一定不存在,中医的外感热病绝大多数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例如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若以腹痛坠胀,“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者,属湿热痢疾。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细菌性疾病、阿米巴痢疾。中医肯定治疗过,用的是白头翁汤.体外实验证明,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苷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用黄芩,黄连之类效果比较好.中医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能够区分两种痢疾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病人的实验,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创造出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我不反对中药对全身状态的调节,但是,中药复方对病原体(病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针对病原体下手了,只是我们的医圣不知道病原体而已.
      [在这些疾病中,病因是唯一的,而病因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则是多样的,变化的]
       非常正确,痢疾的临床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有许多类型,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的适应症是急性典型期,前驱期及慢性期不用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而使用许多其他方剂,不能在此一一介绍.这也是与西医在治疗思路上一味使用抗菌素的区别,在慢性期过度使用抗菌素造成耐药性,而中医则有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的方剂,比西医计高一筹.
      {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辨';与"治"的不仅是机体状态,而且还有病因病性,审证求因,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事实上同样是在冬季,也会有风热证型出现;同样是在春季,也会有风寒证型出现。机体究竟表现为寒证,或是热证,并不完全取决于病原体,还取决于病人机体的体质,及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
      冬春季节出现的风寒证,其病原体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称为伤寒及中风;冬春季节出现的风温其病原体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那些病原体,春温的病原体是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他们的前驱期是风温卫分证.证与病原体(外邪的载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观>中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感冒与太阳病(伤寒及中风)是一个证态,前驱期与卫分证是一个证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39 , Processed in 0.1806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