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anne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14:05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荨麻疹血管炎≠荨麻疹
  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炎,属于一种新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原因不明,诱因主要包括化学物质、药物、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荨麻疹血管炎与荨麻疹有相似之处,如风团与瘙痒,容易造成混淆,但荨麻疹血管炎并不同于荨麻疹,无论是临床特点还是治疗原则都与荨麻疹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了解和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以防止误诊与误治。
  首先,发病机理不同,虽然荨麻疹血管炎与荨麻疹都属于过敏性疾病,但前者为Ⅲ型变态反应,即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反应,而后者为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过敏反应。此外,二者的病理改变也不同,前者有血管炎症改变,后者无血管炎症改变。
  其次,二者临床特点不同。
  荨麻疹血管炎的特点是:①多见于中年女性,30~40岁为发病高峰;②起病时可有不规则发热,随后出现类似荨麻疹样的风团,但持续时间长,往往长达 24~72小时,伴有瘙痒感及灼热感,有时可在病损处见到点状出血,风团消失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③常伴四肢关节痛及关节炎,并可伴有关节肿胀;④多数有血沉增快与血清补体减低现象。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起病时无发热,通常先感到全身皮肤瘙痒,随即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这种风团常突然发生但持续时间短,于数分钟至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一日内可反复发作多次;③有些病人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出现气短、气喘、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但无关节痛及关节炎表现;④血沉及血清补体正常。
  第三,治疗原则不同:荨麻疹血管炎的治疗以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应及早应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分次口服或静脉点滴。而荨麻疹以抗组胺药为主,可用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等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如全身症状严重,方考虑使用强的松和地塞米松。(魏开敏)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21:16:34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报上每期都有好多不错的中西医结合的文章噢~~~~~~~~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2:00:00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美国药典委员会在华建立分支机构
  本报讯  美国药典委员会(以下简称USP)董事会已经批准在华建立一个分支机构,这将成为USP在海外设置的第二个具备实验室功能的分支机构。此前,USP已于2006年2月在印度成立分公司。
  USP中国分支机构的实验设施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实验设施计划于今年2月正式运行,不仅可以提供协同测试、技术支持,还提供客户服务以及培训等。
  USP中国分支机构的成立是USP近来在华活动的一部分。早在2005年,USP就已经与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2.htm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2:01:38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美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基因
  新华社电  据美联社15日报道,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人体中一个与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关的基因,该基因能够明显增加最常见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研制出对抗此病的新疗法。
  科学家对6000多名不同种族老年痴呆症患者的DNA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了可以证明“SORL1”基因的不同版本与老年痴呆症有关的确凿证据。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就说这些基因变体增加多少患病风险,或是指出由这些基因变体导致的病症所占的比例还为时尚早。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专家乔纳森·海恩斯说,尽管如此,如果该发现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同,那么将是“我们在了解老年痴呆症的基因学原理道路上迈出的相当重要的一步”。海恩斯并没有参与该项研究,他与其他科学家表示,通过揭开老年痴呆症的生物学原理,该项研究结果或许能够帮助科学家找到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方法。
  《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站在上周日发表了这篇新的研究论文,研究主要侧重于65岁以上发生的老年痴呆症,即晚发性老年痴呆症,也是老年痴呆症最为常见的一种。论文的作者认为,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SORL1是老年痴呆症的致病基因。
  据估计,在美国,多达45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这种疾病会逐渐摧毁人的记忆和其他大脑功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1.htm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17:56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女性过量饮用咖啡和茶导致缺铁性贫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大约有50%的女童、20%的成年女性、40%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率高达20%~38%。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女性易发生贫血现象。青春期的女孩生长发育旺盛,机体对铁的需求量大,加上月经来潮,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妊娠哺乳期女性要供给胎婴儿营养物质,铁的需要量大为提高,如不额外补充,贫血几乎无可避免。
  中年女性受宫内节育环、子宫肌瘤等影响,月经量较多,铁的流失已成必然。老年妇女胃肠道吸收功能减退,造血功能衰弱,贫血的发生也有增无减。但是,除了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外,女性在饮食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习惯,也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
  补充铁质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要法则,但是仍存有许多误区。
  误区1:多吃肉对身体不好?
  一些女性对一般广告中宣传的肉食损害健康产生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达25%。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约为3%。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在平日饮食中,蔬果与肉类的摄取应均衡。
  误区2:蛋、奶对贫血者多补益?
  牛奶够营养,但是含铁量很低,人体吸收率只有10%。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父母忽视添加辅食,常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蛋黄补铁好,蛋黄含铁量虽较高,但其铁的吸收率仅为3%,并非补铁佳品。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会抑制身体吸收铁质。因此,这两种父母常给孩子吃的食品,虽营养丰富,但要依赖它们来补充铁质则不足取。然而,动物肝脏不仅含铁量高、且吸收率达30%以上,适合补铁用途。除了生理特点,女性在饮食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习惯,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误区3:蔬菜水果无益补铁?
  许多人不晓得多吃蔬菜、水果对补铁也是有好处的。这是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及苹果酸,这类有机酸可与铁形成络合物,从而增加铁在肠道内的溶解度,有利于铁的吸收。
  误区4:咖啡与茶多喝无妨?
  对女性来说,过量嗜饮咖啡与茶,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质吸收。因此,女性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一天一两杯足以。
  当然,除了营养因素以外,缺铁性贫血还可能由疾病引起。例如痔疮、肿瘤、消化道溃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所以,发生贫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误区5:贫血好转得停服铁剂?
  贫血者根据医生指示,服用铁剂,看到贫血情况改善或稳定后,即停止服用,这也是错误的做法。这会造成贫血情况再次出现的后果。正确的方法是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直到贫血症稳定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补充体内储存的铁元素。(林弘谕)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22:43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冬季孕妇慎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2岁的孕妇夏女士早上一觉醒来,突然头晕眼花、视力模糊,急至医院妇产科诊疗,被诊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孕妇特有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冬季更应引起孕产妇的高度重视。
  襄樊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石萍介绍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20周与产后2周,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风、昏迷等症状,严重威胁母子生命。冬季气温降低,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容易引起血压升高;人体出汗少,散热快,体内血容量增加,血压往往也会升高,因此孕妇冬季更容易引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石萍主任提示,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孕妇须加强预防,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妊娠早期(孕3月)需测量一次血压,以便了解基础血压,以后定期检查;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铁、钙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适当减少脂肪和过多盐的摄入;消除对妊娠及分娩的思想顾虑,妊娠分娩期间要保持心情愉快,亲属们更应给予孕产妇必要的精神安慰,避免孕妇受到不良刺激,这些对于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都有一定的作用。孕妇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尽量采用左侧卧位休息,左侧卧位可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增加回心血量,从而使肾血流增加,尿量增多,减轻水肿,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左侧位休息还可以改善子宫胎盘供血,纠正胎儿宫内缺氧。此外,孕产妇在妊娠20周以后,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眼花等自觉症状,千万不要大意,请及时到医院就诊。(白菲斐  秦安敏)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23:09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儿童心悸可能是心脏神经症
  明明正在小学四年级读书,前一阵子罹患重感冒,经过1周多的治疗病情好转。由于医治感冒耽搁了许多天的学习,再次进入课堂,明明感到在学习压力较大,心里焦急,烦躁,情绪显得低落。但明明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将这些情况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家长工作忙,也没有对明明的情绪变化给予必要关注。中期考试成绩下滑,老师和父母虽然没有指责明明,他却愈发闷闷不乐。
  近日因一件小事与同学们发生口角后,突感胸闷、心慌、心悸,并有发憋感,面红和出汗,老师见状,急忙送明明去校医室检查。校医没有发现明明心率增快,但有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略快,呼气时略慢。校医建议明明妈妈带孩子去附近医院再查一下。
       在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为明明做了心电图检查,除了窦性心律不齐征象外,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各项实验室检查亦无异常可见。医生告诉明明妈妈,孩子的病情可能是与心脏神经症有关,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同时,给明明开了几样药,包括谷维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叮嘱每日3次服用,服用3~5天。医生还对明明妈妈和老师说:心脏神经症可见于学龄期儿童,与性格和情绪变化有关,所以,遇事要注意关心和开导孩子,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使其振作起来,要尽可能避免引起孩子情绪波动的不愉快事情,如斥责孩子,同学矛盾等。
  最后,医生强调说,心脏神经症属于功能性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有关,这种神经症是可以通过心理调理和适当药物调节得以迅速缓解及有效控制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病症具有反复性,情绪波动是复发的主要诱因,因此,要切实帮助患儿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防止反复发作,以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韩咏霞)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09:23:42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关注动脉粥样硬化
  最近北京一次大型体检统计数据表明:42.04%的文化人血脂增高,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人群。有关专家指出,除了遗传原因,这一现象的发生与人们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中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总热量过高、应酬较多、有氧运动消耗热量过少等因素有关。那么,什么时候开始降脂呢?采用什么方法降脂呢?
  拿着体检结果,许多人不在乎地说:血脂高一点不要紧。然而,专家认为,如果是甘油三脂稍高一点,控制饮食、减肥就可以解决,因为甘油三脂大部分来自饮食;如果是胆固醇高,就要当心了。因为胆固醇大部分由人体合成,它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偏瘫等,危及生命。所以,即使轻度升高,也应引起重视。
  降脂标准——动脉硬化者有特定要求
  老王这次体检后感到很纳闷:尽管他原来因眼底动脉硬化发生过眼底出血,但近几年他血压控制得很好,这次检查却发现了冠心病!“这冠心病是怎么来的?” 他拿着检查结果找医生,医生看后告诉他:原因大概在于他的血脂控制得不理想,而高血脂与高血压一样,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老王又看一遍自己的化验单:总胆固醇5.2(参考值3.1~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89(参考值2.06~3.6mmol/l),便不解地说:“不就是低密度脂蛋白有点高嘛?胆固醇正常。”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心内科副教授孙振祥对他解释说,化验单里的参考值是对正常人说的。对于老王这样已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人来说,胆固醇应当低于 4.68,低密度脂蛋白(也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高于2.6,才算达标。因为这两项指标升高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美国人很重视这项指标,认为降低这项指标能够降低冠心病风险,故主张冠心病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要降至1.7以下。
  饮食疗法——降脂首选方案
  孙振祥说,许多人认识上有个误区,即血脂高了才考虑降脂。其实,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者,当胆固醇高于4.68,低密度脂蛋白高于2.6,就要采用控制饮食、运动、减肥等措施来控制血脂了(对于正常人来说,饮食疗法的开始标准是胆固醇5.7,低密度脂蛋白3.6)。由于调脂药对肝脏有一定损伤,所以,能饮食控制尽量不用药物。
  饮食疗法的具体方案是,每天吃肉不超过75g,最好选用牛羊等瘦肉,吃鸡肉、鸭肉要去皮。每周鸡蛋不超过3~4个,血脂明显升高者两天一个鸡蛋就够了。每天250g牛奶、食用油20g,尽量避免糕点甜食,多吃豆制品、洋葱、大蒜、香菇、黑木耳、海带,和燕麦、粗粮、杂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关蔬菜水果,他强调说,正常人每天要求蔬菜、水果各500g,而高脂血症患者的食谱中,要求蔬菜500g,水果降为50g。这是因为,水果中有过多的糖分,容易转化为脂肪。
  药物调脂——可减少冠心病发病率
  孙振祥说,调节血脂首选控制饮食等方法改善生活方式,如果3~6个月后不见效,正常人胆固醇仍高于6.24、低密度脂蛋白高于4.16,动脉硬化者胆固醇高于5.2、低密度脂蛋白高于3.12,就需要药物治疗了。研究表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还可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
  目前国内降脂药的正规军有两类,一类是以“阿乐”为代表的他汀类降胆固醇药,另一类是“力平脂”等贝特类降甘油三脂药。如果患者胆固醇、甘油三脂同时升高,这两类药不能同时使用。应当先降胆固醇,待其达标后再改用贝特类。如果同时使用,有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萎缩、神经麻木,甚至死亡。服用降脂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持续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要立即停药。对于一些老年人青睐的鱼油制剂和弹性酶等,孙振祥的看法是,这些药可作为保健用药,但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基本没有影响。(詹  建)
http://www.cntcm.com.cn/text/2657.htm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2:36:07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成为医保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本报讯(记者厉秀昀)日前,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北京冶金医院)被确定为医保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07年1月1日起,全市医保患者不受个人定点医院限制,均可直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该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骨科、足踝外科、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特色和优势,医院将以实现中西医结合,突出若干专病、专科特色为目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2:36:42 | 只看该作者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急性心梗  心脏何不报警
  在许多猝死的病人中,以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多见,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病前却无明显症状,耽误了就诊而导致死亡。有人会问,得了急性心肌梗不是胸痛得要死不得活吗?为何有的人无此症状呢?
  我们知道,心脏是一个有疼痛感觉的器官,为啥会出了问题而不发信号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是因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造成的。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是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二是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系统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降低,加上脑萎缩或痴呆,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说不出个所以然,掩盖了病情。三是无痛心梗多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往往累及多级血管,可从冠状动脉主干直到微小动脉,而一般冠心病的病变主要在冠脉主干或大的分支,较少累及小动脉或微动脉。因病变范围广,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较一般病人严重得多,加上糖尿病患者常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受累,这样便会使痛觉变得迟钝甚至没有痛觉。四是与情绪改变有关,如过度紧张、疲劳等,可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变得迟钝。值得警惕的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一般心梗严重得多,有的发病开始就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突然猝死的也并不鲜见。所以,对无痛性心梗一点儿也不能掉以轻心。
  说无痛性心梗是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不发信号,但并非无一点征象。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及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身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征象时,应想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做心电图等项检查,以早确诊早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  (光  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01:58 , Processed in 0.0565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