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东方医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8-23 08:54: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们充分使用现代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来提高中医学的诊治水平是不妥的,这句话常多用于行政管理上的套话,但将其用于发展中医学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
22
发表于 2005-8-23 10:3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是不可能提高中医的水平的,恰好相反,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使我们的中医们更不知所措,你要说不相信CT,片子放在你面前,使你不得不在处方里加上抗癌的药,而这一来处方就有点不伦不类。不再是完整的辩证论治了。
中医的治疗是要解决病人目前的问题,目前人体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辩证论治是让人体从不平衡恢复平衡,而不是一篮子解决人体身上所有的病。人体自身也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现在的季节,能解决的解决一点,至于其他则留待以后再讲。西医的检查找到了人体的器质性病变的部位,就要立马解决,不顾人体本身的气血条件,就象帮困一样,他当前的问题是伙仓开不出,你到他家一看,他的住房破败不堪,就自作主张要把他的房子拆了重造。结果真的拆了,但是是拆没了。
人体就象一栋旧房子,虽然破旧,但还可以用,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是只能修修补补的。而不是要求一切完美,西医的检查没错,错在你看到的问题并不是人体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人体今天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18:2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赖狗不上墙2005/08/23 08:54am 发表的内容:
我们充分使用现代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来提高中医学的诊治水平是不妥的,这句话常多用于行政管理上的套话,但将其用于发展中医学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
用西医学的诊断技术只能是提供的西医学诊断而绝不会是中医学的诊断,这对辨证论治没有多大的意义,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这好象是说用化学来发展物理学或者说用还原论来发展系统论的道理一样。
24
发表于 2005-8-26 06:1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史使人们感悟到两者之间难以通约,这本身是一种认识的重大进步。虽然中西医两者的客体对象都是人,但两者的对应域原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理论客体的不同,决定着中西医两者的不可调和性。正确的路经是解读、寻求到了中医理论的客体形式,之后,才能达到两者真正理论层面的结合。否则,所有努力都是徒劳!
25
发表于 2005-8-26 06:32: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陈伟:...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
说:"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这一说法不妥!这不是在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必然么?中医理论如果是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必然,那么,又如何得以呈现疗效?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8-26 07:15: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医学在 2005/08/26 12:30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08 08:51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 ...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6 06:32am 发表的内容:
陈伟:...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
说:"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这一说法不妥!这不是在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必然么?中医理论如果是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必然,那么,又如何得以呈现疗效?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几乎莫不如此。如阴阴、五行、藏象、六淫、七情、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八纲、六经等皆如是!
27
发表于 2005-8-26 21:51: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08 08:51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 ...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6 06:32am 发表的内容:
陈伟:...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
说:"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这一说法不妥!这不是在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必然么?中医理论如果是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必然,那么,又如何得以呈现疗效?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几乎莫不如此。如阴阴、五行、藏象、六淫、七情、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八纲、六经等皆如是!
-=-=-=-=-=>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陈伟先生是把中医理论是(古人的)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理念?如果要真的是如此,那么,中医理论不是成了唯心的医学理论了吗?中医尚有、尚能有科学可言!
事实是恰恰相反,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规律的反映表达。是客观客体理念的古代文化层面的表达。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史、它的长期超稳定性的特点、它的诊疗的有效性等都说明中医理论不是主观理念而是客观理念。主观必然脱离客观。对疾病的认识必须达到主客观的相符才能呈现疗效。
望陈先生不要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原性。
28
发表于 2005-8-26 22:35: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中、西医都是对客观原性的反映与概括,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宏观、整体、运动过程层面,即“道”的层面;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结构、局部、微观层面,即“器”的层面。如此解释不知能否行的通?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8-27 06:4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6 09:51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陈伟先生是把中医理论是(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陈伟先生是把中医理论是(古人的)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理念?如果要真的是如此,那么,中医理论不是成了唯心的医学理论了吗?中医尚有、尚能有科学可言!
事实是恰恰相反,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规律的反映表达。是客观客体理念的古代文化层面的表达。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史、它的长期超稳定性的特点、它的诊疗的有效性等都说明中医理论不是主观理念而是客观理念。主观必然脱离客观。对疾病的认识必须达到主客观的相符才能呈现疗效。
望陈先生不要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原性。  

尚望先生不要在去掉掘文中“现象”“对象”几字下再谈“主观理念”,否则我就有委屈之感了。
30
发表于 2005-8-27 06:4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
中、西医都是对客观原性的反映与概括,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宏观、整体、运动过程层面,即“道”的层面;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结构、局部、微观层面,即“器”的层面。如此解释不知能否行的通?
-=-=-=-=-=>
这样的认知是基本确符的。两者都是客观存在认知的表达,只是客观域原面的不同。表达的文化方式不同。其实中医理论有真理,只是表达的文化是古代文化层面而己。认识到这些很重要。由此可避免在中西医结合操作的盲目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30 20:08 , Processed in 0.0556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