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5-22 09:27: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壶中人先生:实践出真知。
22
发表于 2009-5-23 10:35: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四)
   理解并把握脉学理论对具体脉象的描述,是临床诊脉的理论前提。因为我们的大脑被标准紧紧地束缚住了,没有了标准可据,脉象的活动变化又缺乏静态稳定,就不知道如何切脉了,就不明白脉象的生命真实性了。
  《脉诀汇编说统.总序》:“切脉不可执成见,当有揣摩活动之灵机,以心中之灵机,探脉中之微妙。”生命“神气”十分复杂,生命的人十分复杂,脉象反应同样十分复杂,缘木求鱼的标准确定,不适合生命疾病的能动性反应,更不适合切脉。
学习脉学理论,不是掌握标准,而是明确脉象表现的一般特征和反应的一般规律,然后运用脉学理论,指导切脉,从就诊病人实实在在的生命反应中,获取就诊病人的脉象。清代易云《喉科种福》:“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若胶柱鼓瑟,必至张冠李戴,贻害无穷。”
   我在从事中医的前十多年,临床切脉,脑子里先想书本上的脉象描述,甚至不停地背诵“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等等歌诀,不仅很难切出和书本上一模一样的脉象,连指头下的脉动状况都感觉不真切了,后来,脑子什么都不想,书本上关于脉象的任何描述都不考虑,所有心思都全神贯注在三根指头上,恰当运用指尖、指腹,通过轻、中、重、按的不同指力,从三部的位、数、形、势、力等方面实实在在地体认,切脉技能才逐渐有所提高。
23
发表于 2009-5-24 09:27: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五)
   学习脉学理论要进得去,把握浮沉迟数滑涩等等脉象特征,明确“藏象有位也,三部九侯有则也”等规范,切脉实践则要出得来,认真体验位、数、形、势、力的具体状况,在体验就诊病人脉象具体状况的前提下,运用脉学理论作出判断。
  切脉,位、数、形、势、力多种要素特征既要分辩、又要综合,临床病人情绪精神会影响脉象,医生精神状态、诊脉水平会干扰脉诊。
   生命反应是不恒定、非静态的,不能机械地加以固定,所以临床脉象常常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一个病人不同医生切脉结论不同。如果临床脉诊结论都一样了、都那么容易把握了,反倒是很奇怪的事,与生命“阴阳神气”的时空动态联系相悖了。
  可时常听到有人将不同医生摸出不同脉象作为否定中医的例子,这其实是无知的表现。不仅脉象,就是血压也具有动态时空关联性特征。有的病人,只要走进医院,就十分紧张,血压肯定升高,无论怎么休息,都是高血压,可一离开医院,血压完全正常。就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也是动态变化的,不同医生可能测出不同的血压值。我临床给病人测血压,前后数次的血压值大都不一样,差距有大有小,常常是给病人测三次,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以第二次的血压值为准。
  我们既不能因为血压存在不确定性而否定血压,也不能因为脉象存在不确定性而否定脉诊。何况就是利用再先进的仪器,检验静态、固化的实验标本,结果还会因为温度差异、试剂差异和仪器差异而不同。不管怎样,如同不能怀疑活人才有病,尸体没有病一样,不能怀疑脉象的真实性。作为中医,自己一时没有掌握好诊脉技能,就心浮气躁放弃脉诊,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中医的。
24
发表于 2009-5-24 20:31: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六)
   脉象表现于寸口,生命家园和生活家园的状况都可以通过脉象反应(参阅个人空间博文:证候反思-拂去蒙上中医的积尘 第二章第一节)。
   从生命家园看,寸口之脉,内与先天肾精、后天脾胃、五藏神气、气血营卫、经络血脉整体关联,生命整体状况都可以通过脉象反应出来。《内经博议.脉原》:“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而见于营之行。营之行也,其根源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化精液以输肺,以治节施之隧道,故营血之能通流,实胃气为之充澈,此脉之本于胃气也。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于阳明之盛气同住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而备五十营。脉至五十营,则先后天之气合,五藏之真备矣。”
   从生活家园看,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氛围的影响对生命都会发生作用,生命感应而后通过脉象反应出来。《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春天生发,生命应之,则脉如“鱼之游在波”;夏天长养,生命应之,则脉“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气收敛,生命应之,则脉似“蛰虫将去”;冬天内藏,生命应之,则脉象“蛰虫周密”。
25
发表于 2009-5-24 20:38:1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七)
   脉象反应内在的生命状态,是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随时空节律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但这样的变化,是生命适应性的必然,无过无不及,过则病,不及亦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脉象应时,不同季节出现“弦”“钩”“软弱”“毛”“石”节律性变化,但应而有度,不同季节的应时脉象都具有“微”的特征。
26
发表于 2009-5-26 16:31: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八)
  中医十分重视脉象的“胃、神、根”。
   生命和季节变化保持内在协调性,就是有胃气的表现,从脉象反应出来,则春天“微弦”、夏天“微钩”、长夏“微软弱”、秋天“微毛”、冬天“微石”,《难经集注.十五章》:“弦钩毛石皆当微见,即是有胃气也,但独见四时之脉,皆无胃气也。”
除了脉应四时,有胃气之脉还具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应手中和,意思欣欣”(《医学入门》)的特点。
  “神”则为生命之本,脉象是生命内外关联性的,不仅反应生命应时的与外界自然同步,而且反应生命“神气”的内在状况,《脉诀阐微》:“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实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
  脉贵有根,根有二,一指尺部肾脉,一指沉候脉象,一般脉象是否有根,反应生命预后,有根之脉,病虽笃重,尚有生机,脉若无根,也许肾气已败,预后欠佳。但就自己临床体会,有的病人脉呈短象,根之有无需要细心体会,预后判断需要四诊合参。
  “胃、神、根”的生命反应,其实是三位一体的,有的医家认为没有仔细划分的必要。清代石寿棠《医原》:“盖有胃即是有神,和柔轻缓,匀净分明,如鸡践地,从容不迫,所谓胃气者如此,所谓脉贵有神者亦如此。至根字之说,古人以沉候为根,又以尺部为根中之根。诊危证之脉,必求根以为断。然以沉候、尺部为根,仍未得根中之气。……若言根不若言气,言胃不若言神。”
27
发表于 2009-5-26 16:38: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九)
  因为临床脉象是生命的实在反应,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不仅与就诊病人的个体特殊性相关,而且与时空节律的变化相关,我们的理论只能描述脉象,不能标准脉象,我们的临床只能体会脉象,不能规范脉象。
  对于历代医家论述的脉学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同医家有不同的实践对象,不同的时空条件,不同的社会背景,对脉象的认识也就存在许多的不同,关键是我们要虚心学习前人的临床体验,来丰富我们的应象思维。如果在学习阶段,就用实验性思维作为衡量脉象的逻辑方法,就很成问题了,这也不符合标准,那也不符合规范,更不用说不同医家各自不同的体验结论了。
  脉学理论很多都是描述性的,形容词不少,用彼之象明此之情,学习理论不能呆板,要有联系、联想。《瀕湖脉诀》:“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木浮水中形容浮脉特点,浮大中空描述芤脉特点,来盛去衰描述洪脉特点,如果学习的人不去联想,不在实践中去体会,恐怕永远也不会脉诊。
28
发表于 2009-5-26 16:43:2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
  虽然各个医家论述的脉象有所差异,但浮沉迟数滑涩等等的描述都基本相同,具有单值特征,浮脉就是浮脉,滑脉就是滑脉,理论上的脉象特征没有相互含混。但生命是动态多样的,作为临床反应生命疾病的脉象,往往复杂多样,浮滑同见,细弱同见,也许左脉弦右脉细,可能右脉虚左脉革,等等,与就诊病人实际存在密切相关。
  脉诊是生命体验的,临床亲自的脉诊实践,是形成切脉技能必须途径,只是理论背熟了,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明确,就诊病人脉象的真实性,关键在医生脉诊技能的高低,脉学理论只是基础,我们不能本本主义,更不能机械标准。
  生命有健康与疾病之分,脉象有常与异之别。常脉反应健康,有“胃气”,从容和缓,不急不徐,但是否每个人的常脉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以用一定的标准规范下来呢?显然不能。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形体胖瘦、性格缓急都不一样,常脉还要随时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用标准来规范常脉,是违背生命实际的。因此,正常之脉是生命实在的常,不仅与个人实际禀赋性格相吻合,而且与季节变化相一致,生命不同常脉不同,季节不同常脉不同。
   明代卢之顾《学古诊则》:“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俱来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景岳全书.脉神章》:“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禀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变之脉,有攸缓攸急,乍进乍退者,此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类经.脉色类》:“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人,反者为逆。”《伤寒悬解.卷一.脉法上篇》:“肥人肌肉丰厚,故脉气深沉;瘦人肌肉减薄,故脉气浮减。沉者浮,而浮者沉是谓反常,反常则病。”
  常脉因人因时有所区别,病脉也不能绝对化,要根据就诊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正如晋代王叔和指出的那样:“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之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则为逆也”。(《脉经》)
29
发表于 2009-5-30 08:21: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一)
脉象的临床状况十分复杂,或多脉同见,或同脉异病,或症真脉假,不能简单地用理论去刻舟求剑,必须通过自己切身体验来获得脉象。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总见脉法之通义,一病而可见数脉,一脉而可主数病,要在诊脉者以意会也。”怎么意会?生命是动态的,医生不能用静态的标准去衡量,而是要用心,用心去实实在在地和病人进行生命交流,仅仅是三根指头,心不在焉根本不能意会。
指头是医生的生命部分,只有精神专注于寸口,用心体会指下的脉动情况,才可能获得真实的脉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切脉不需要操作方法,方法是体会真实脉象的必要手段,有了正确的方法,加上精神的专注,就能够掌握切脉技能。
《谈切脉》:“切脉的顺序是:先用不同的指法确定脉的浮沉,其次根据脉的至数以定迟数,然后分辨脉的形态、流利程度及强弱,以确定何者是主脉,何者是兼脉。”
30
发表于 2009-5-31 20:47: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期——壶中人

                         生命的乐章-脉象(之十二)
脉象是当时生命的真实反应,对临床证候病机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将脉象神秘化,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以为单凭脉象就可以决定病机,临床没有四诊合参,病机思维就会走偏。
“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没有切身实在的、相当长时期的生命体验,没有丰富的临床积淀,没有可靠的中医修养,一般是不可能的。我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水平,但并不等于别的中医没有这样的水平。
辨证论治是临床确定性的,脉象判断当然也是临床确定性的,理论只是我们认识临床,走向临床真实的逻辑工具,切脉必须与就诊病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与季节变化相联系,判断才具有可靠性。
脉象如同人的面孔,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五官,又都有不同的面孔,但人的面孔相对稳定,脉象却复杂多变,不仅反应了就诊病人的生命实际,而且反应了时空规律的生命感应,反应了社会普遍心态的生命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4:18 , Processed in 0.0821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