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期——赵洪钧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2-7 10:16:0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2/04 06:51pm 发表的内容:
向赵洪钧先生学习!
     在笔者心目中,赵先生是中医药队伍中的一位将军,和不可多得的探索者,他用了满腔热血于中医事业。虽然本人的思路与赵先生不同,但内心十分敬重他。
   赞同先生的观点!
22
发表于 2009-2-7 10:40:4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怎样学好中医通俗报告答疑
     ——为什么不现身说法地讲这个问题?
       
赵洪钧
按:这是赵洪钧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所作“怎样学好中医?”通俗报告答疑。
讲这样的题目,一般是结合自己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切身体会,同时尽量多地联系他人的经验来阐述。多数人,可能认为那样更好。我没有那样讲——本来是想那样讲的。现在的讲稿,完全没有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几乎没有举他人的经验。
为什么犹豫再三终于没有那样讲呢?
原因有三。
第一是,这样的通俗报告,不宜举专业理论方面的例子。
如果举理论方面的例子,就不能举很简单的。举稍微复杂的,多数听众可能不熟悉。
比如,伤寒厥阴病纲领如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传统理论,说不清厥阴病为什么会消渴。见过热病消渴的人大概很少。气上撞心是什么症状,大概也不是人人清楚。
加之,《金匱要略》的“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五”,开头照用了这一条。于是,伤寒厥阴病之消渴和杂病之消渴有何异同,按传统理论怎么也说不清。
只有中西医结合地讲——或者说参考西医知识,才能说清。
简言之,伤寒厥阴病之消渴,绝大多数不是糖尿病消渴。杂病之消渴,则以糖尿病为主。热病消渴中,最典型的是西医所谓出血热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口渴多饮。感冒或流感后期,也偶尔可见严重的口渴、多饮、多尿,却不是因为肾衰多尿所致。其中的道理很难用几句话让一般听众理解。要说清这一个问题,就需要大约2小时,而且听众要有足够的中西医知识和临床经验。
再如,《难经》的第一句话是:
“十二经皆有动脉”。
动脉是确有所指的,按说应该按实地解剖来解释,于是,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简单。但是,按诸实地解剖,并非十二经皆有动脉。古人和今《难经》注本,从来没有证明皆有动脉——一般只能举三处。要说清为什么古人那样说,也很费事。多数听众大概也不很感兴趣。
再如,五苓散证,不是很复杂。但是,即便按照中医理论,也不能说《伤寒论》所述的五苓散证为停饮、为蓄水、为水气不化、为水蓄下焦。说清这个问题,也必须结合很多西医知识。
第二是,举临床方面的例子,必须详细、深入、生动,要花很多时间。过于专业,就不是通俗讲演。较详细、深透、生动地介绍3、4个病案,大概也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听众必须相当熟悉临床。
第三是,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只能讲如何结合西医,深入理解了有关理论问题,或者治疗复杂、疑难、危重的病人时如何得益于中西医结合。那样,同样会有上述问题。
如果泛泛地讲:如何读书?如何临证?怎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怎样向前人和他人学习?多数人不愿意听那样的老生常谈。
怎样满足不同层次的听众的需要呢?
讲稿就是刚才报告的。
同时准备了以下文稿,今晚或明后天一举贴在沙龙上。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请去沙龙上看。文稿有:
1、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
2、藏五府六考
3、五苓散证新解
4、中西医结合看慢性胃炎(附一案)
5、中西医结合谈高血压脉诊心得
实际上,此前在沙龙上贴过的“中药药理学应说清中医特色”、“呼吁停止滥用皮质激素”、“中医病因学的缺点”、“针刺所致气胸的抢救”和“经络的本意”等,无不现身说法,都涉及相当广而且比较深的理论和临床问题。已经足以证明,只有中西医结合的学习,才能学好中医。
23
发表于 2009-2-7 11:36:3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汇通的内涵与结合完全一致。汇通医家的目的就是要“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他们相信,“合为一体”的医学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而是兼备两家之长。中西医结合的初衷也大体如此。
===========================================================================
    你以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是不是运用西方科学与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运用现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不能把中西医融合为一体?
24
发表于 2009-2-7 12:48:45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9/02/06 10:48am 发表的内容:
有的同道不同意六淫中不该有风——似乎同意不该有火,于是剩了五淫。
我认为风还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病因。否则,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中医说的中风——中的什么风?
2、《伤寒论》用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中的什么风?
3、台风经过的地区,不是该发生很多人中风么?
4、内风——莫非是人体内部刮大风么?
呵呵,个人的理解——
依这样的说法,不只是“风”淫,似乎其余五淫也应当取消?
25
发表于 2009-2-7 12:59:1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我认为风还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病因。否则,请回答以下问题。[ps(
1、中医说的中风——中的什么风?}-~h4$
2、《伤寒论》用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中的什么风?;
3、台风经过的地区,不是该发生很多人中风么?.}ei+
4、内风——莫非是人体内部刮大风么?
荒谬如此!一斑而知全豹!如此而已!
26
发表于 2009-2-7 13:05:1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我认为风还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病因。否则,请回答以下问题。[ps(XHR
1、中医说的中风——中的什么风?}-~h4$@F
2、《伤寒论》用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中的什么风?;<ug
3、台风经过的地区,不是该发生很多人中风么?.}ei+R
4、内风——莫非是人体内部刮大风么?T
此等即所谓:“大家”“学者”“专家”“高手”?此即所谓中医结合?此即所谓中医研究?此即所谓育人?照此而来,中医的希望可以看见啦????哈哈哈哈-------
一群吹鼓手就跟着吹吧。
悲哀啊,这就是所谓的中医现代研究?????这就是中西结合?还抬出毛主席?
27
发表于 2009-2-7 13:11:2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
  《内经时代》(1985内部)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河北卫生年鉴》(策划主持人,副主编,1989河北科技出版社)
《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 1990安徽科技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2007年安徽科技出版社)
《医学中西结合录》(2009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在期刊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约40篇。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有美国宾州大学席文教授作的英文摘要。
《内经时代》和《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撰文评介。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
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
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近年在网上发表的文字,大多可以直接搜索赵洪钧查到。
有以上邪说,
尽可付之一炬!以免污人眼,倒胃口,鱼目混珠!
28
发表于 2009-2-7 13:17:3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POSTISDELETE= ]赵先生说:
我是很透明的人。
补充一下:你应该是浑浊的人。而且胆子很大,敢为天下先那种。又是一个自我感觉很不错的人是吗?关键是日子过的很无聊,没有什么吊事干,所以想干些吓破人胆的事情做?
29
发表于 2009-2-7 14:19:3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07 01:11pm 发表的内容: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
  《内经时代》(1985内部)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如何污人眼目了?我怎么没有看出了,我倒是觉得不乏真知灼见的。
30
发表于 2009-2-7 14:49:3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期——赵洪钧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9/02/06 10:48am 发表的内容:
有的同道不同意六淫中不该有风——似乎同意不该有火,于是剩了五淫。
我认为风还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病因。否则,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中医说的中风——中的什么风?
2、《伤寒论》用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中的什么风 ...
支持先生的中西观,对先生所举的例子,我也有很多疑问,但中医合理的症,还是该保留的,不正确的,是要反问和质疑的。

-=-=-=-=- 以下内容由 哲学家2009年02月07日 02:50pm 时添加 -=-=-=-=-
中医对于风的解释是混乱的,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5 01:15 , Processed in 0.0520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