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期——孙曼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8 18:2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是中医里的张海迪,让人生敬。
谁说“自学”不成才,那就是对中医还不了解!
22
发表于 2009-1-8 19:57: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1/08 09:3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1/07 11:04pm 发表的内容:
我相信,古人辨证论治的方法产生于那个运用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的认识论的时代,因此我们就只能遵循他们的方法才能够掌握之,而今天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却不能离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发展史,才能够更快的掌握辨证施治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整理中医文献,同时学习中医的方法论来进行临床实践,而不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代替中医固有的方法论,否则就永远也不能掌握辨证论治的操作方法,这就是我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最深切地体悟。
古人源于“取象比类”之方法,今人则不宜止于“取象比类”,而当超越于“取象比类”之方法。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1月08日 08:04pm 时添加 -=-=-=-=-
呵呵,皆为一已之见。还请孙版主继续谈,谈学术、谈生存、谈奋斗历程,为诸位会员网友增添些人生与事业前进的动力与启迪!
23
发表于 2009-1-8 20:45: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9/01/08 08:52pm 第 1 次编辑]

回#13李先生:
    在经过多年的思考以后,我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各种建构,其实都是取象比类的推演,就连比较“玄”的脉学也是如此。比如,洪为火热之火光炎炎,又为气虚的涣散不收,弦为寒为痛之收引拘束,滑为痰饮之如浆如水,细为气虚阳虚之缩缩涓流,动为惊之厥厥动摇,短为气虚气郁之缩头缩脑,都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在临床上随时应用与病机分析而不必拘泥于28种脉象的分类。又比如药物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不必拘泥于药物功用的一般性论述而是根据其形态色泽结合气味来灵活使用,实践证明,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其实,前人已经是这样做的,比如,玉米是明代以后传入中国,可并不妨碍当时的中医把它作为健脾渗湿降气的药物来使用,用以治疗痿证。又如,皮损的形态在中医的辩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大片的属于胃,属于火,细小疹点状的属于肺,属于风邪郁闭,条状多为经脉伏风,癗癗如豆多为燥结,都具有取象比类的病机病因的辩证意义。而我在这一方面的辩证上,也是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师心自用,临场发挥从而辩证用药的。
24
发表于 2009-1-8 21:02: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看过.自有欣然在其中
25
发表于 2009-1-8 22:18: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在经过多年的思考以后,我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各种建构,其实都是取象比类的推演,就连比较“玄”的脉学也是如此。
===========================================================================
     想要掌握辨证论治,必须体会自然,而不是在理论中、书本中能够运用成熟的。我不否认理论与书本的作用。在体会自然的过程这中,理解书本知识与理论。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1月08日 10:35pm 时添加 -=-=-=-=-
取象比类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是正确的,实验实证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也是正确的,二者怎么沟通呢?!
   脉象肯定是血液流动过程中对血管臂的压力造成的,只是人通过自己的指头感觉出来的,通过取象比类,搞出几十种脉象。
   血压是用血压计测出来的,是科学出来的!只有一套数字。
   脉象与血压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会这样?
26
发表于 2009-1-8 23:43:4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回复#14xyx0353先生:
     我对于经络素无研究,谈一下对于藏象学说的看法吧。
     藏象理论,在教材上总结的那么一些内容有失之浅薄的缺点,而在经典著作与古代医案中,这些理论的运用却是很丰富的。在近代以来,我们总是把这些基本理论看作是“一种用以说理的工具”,于是普遍对于这些理论存在一种不求甚解的做法,对于病机分析,古人的形象思维方式日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干巴巴的概念堆集。 这些问题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毛病,直至好多年以后才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的看法,近一个世纪以来,藏象学说已经不被重视,这也是中医临床能力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27
发表于 2009-1-9 07:38:1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近一个世纪以来,藏象学说已经不被重视,这也是中医临床能力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zQ4WV
确论!

藏象理论,在教材上总结的那么一些内容有失之浅薄的缺点,而在经典著作与古代医案中,这些理论的运用却是很丰富的。
见之深!









28
发表于 2009-1-9 09:13: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藏象理论,在教材上总结的那么一些内容有失之浅薄的缺点,而在经典著作与古代医案中,这些理论的运用却是很丰富的。在近代以来,我们总是把这些基本理论看作是“一种用以说理的工具”,于是普遍对于这些理论存在一种不求甚解的做法,对于病机分析,古人的形象思维方式日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干巴巴的概念堆集。 这些问题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毛病,直至好多年以后才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的看法,近一个世纪以来,藏象学说已经不被重视,这也是中医临床能力日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离开藏象还能是中医么?

     不知先生所阐发的古人形象思维的藏象与现代教材中的藏象的内容 有何区别?
29
发表于 2009-1-9 09:19: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我在#14向先生请教的六经,不是经络之经,是《伤寒论》中的六经   (六病)。
30
发表于 2009-1-9 14:55: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期——孙曼之

回#15gonmai先生:
     1.伤寒论的病机发展演变过程,自从唐宋以来就始终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因此才有各种互相抵牾的不同解释并形成了多家流派。我对于伤寒论病机演变线索的文字解读,自认为是伤寒论已经以来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请参见董红昌《伤寒研究之太阳病三字考证》一文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40487-1-1.html)。当然对于我的研究结果可以提出质疑,我也欢迎提出不同看法。
     2.我否认中医方法论的科学性质,是因为中国古代本来就不存在科学,即我们所说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来都是取象比类式的直观方式,这是古代中国不能在内经时代出现科学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国在春秋时代就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那样的逻辑学的鸿篇巨著的话,那么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工业革命就不会出现在英国而是我们的祖国了。我国对于中医属于科学的说法产生于政治挂帅的特殊年代,而那个时代是不容许也不可能有第二种说法的。对于这种具有政治色彩意义的说法,从来也没有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错误的提法,给中医的传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手段去研究这种现代没有而只是古代才有的中医理论,应用新的科学视角来审视中医理论,一定可以产生许多有益于现代医学的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54 , Processed in 0.0527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