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振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与科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4-28 06:53: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科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铁在 2009/04/28 07:03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李振宽2009/04/22 04:38pm 发表的内容:
... 一方面,由于任何一项技术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因此技术的发明必源于科学,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进行创造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科学发现又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将给更深的科学原理的发现提供探索的武器。技术应当升华为科学,科学又需要转化为技术,彼此促进与发展。
我同意先生对科学和技术所作的区分, 但说"任何一项技术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技术应当升华为科学"这个看法可能要修正. 譬如说互联网的关键技术IP协议, 我认为就是100%纯人为的, 其中并没有包含什么科学原理, 也不需要升华为科学. 但技术不能违反逻辑, 而逻辑是理性的底线, 是科学和技术的共同基础 - 如数学就是纯逻辑的东西, 本身不是科学, 但无论科学还是技术都离不开它. 这与我之前提议将传统的迷信-科学二分看成迷信-理性-科学三分的想法是一致的. 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就是技术 - 尤其是高技术(high tech) - 越来越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脱离开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股独立甚至主导的力量.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以上对“玄学”的概述可知,“玄学 ”属于哲学,而我们的中医则属于自然科学,这是两个概念范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混淆着两个概念范畴呢?其原因,是他们只知道什么是中医,而对科学及科学分类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才把哲学社会学混同于自然科学。...
此段之前所讲的三个玄学阶段是狭义的玄学, 广义的玄学简单说就是不需严格科学验证的哲理, 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类. 不是"有人混淆着两个概念范畴", 而是中医在实践中就是用哲理作为某些具体的理论依据. 连先生在接着的"振兴中医的途径"部分(顺便提一提, 这应是第六部分而不是五), 劈头便说"中医把';阴阳五行';的哲理和假说理论凌驾于科学之上". 所以, 说中医是玄学也许不准确, 但中医确实在把玄学作为理论工具来运用. 把"中医不是玄学"作为争辩主题似乎有点失焦. 还有, 所引这句话也与先生之前所说"';阴阳五行';为中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前后矛盾.
我觉得此文花了很多(是太多)篇幅用弯来曲去的定义/修辞来"论证"中医是科学的, 不明白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 我建议可不可以讲得简单一点: 找个中国科学院对"科学"所下的权威定义, 然后按照定义的条条标准, 逐项看看中医符合不符合, 先生不用解释得那么费劲, 大家也不用读得那么吃力. 不然的话, 也不知先生对科学的这套理论或理解是从何而来, 如果每个人对"什么是科学"都各自有一套理解, 谁也说服不了谁, 只会浪费精力又不一定能过到交流的效果.
中医和西医都是自然科学中的医药学,科学是它们的共同属性。那么,为什么中、西医理论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呢?...
先生前面没有提过这个所谓中、西医理论的“不可通约性”, 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含义不清或至少没有成为公众认识的东西不能作为下一步推论的根据.
关于"振兴中医的途径", 应是文章的重点, 但我感觉先生花太多时间/篇幅去争辩所谓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在这方面, 其实不妨多发挥一下"不搞争论"、"只做不说"的智慧. 另一方面, 对诸如
    o 中医药使用的现状, 优势, 弱点;
    o 中医药研发的方向、历史、现状、经验教训
    o 国家在中医药使用、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管理、政策, 其历史/现状和效用评估
    o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展望
这些事关振兴中医更为关键的现状/情况无一涉及, 但这些才是最需要有根据切实的调研、拿得出数据来的情况掌握. 只有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 才能认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有效分配资源, 制定短/中/长期规划, "集中优势兵力"打有把握之仗. 否则, 恐怕在"将中医学的假说上升为科学"之前, 中医就已失去站稳脚跟的"根据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25 , Processed in 0.04577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