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葛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脉学心悟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7-7 08:26:47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请教如何培养手感呢?
同一个人的脉,不同水平的人,诊买的的结果也许有所差别,除了理论方面,主要就是具体手感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2:06:35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涩  脉
  (一)脉象
  关于涩脉的脉象,较难把握。历代都加了很多限定词,列举了很多比喻。本想把涩脉说得更明确,反倒滋生出许多冗词蔓语,使涩脉模糊难识。
  涩脉的本意是往来涩滞,正如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王叔和改为:“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提出了涩脉的五个条件,即细、迟、止、散、往来难,后世多宗此说。如《脉诀汇辨》曰:“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也就是说。涩脉必须具备迟、细、短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李濒湖曰:“参伍不调名曰涩。”在细迟短三条件上,又加上了至数不齐的“参伍不调”。又曰:“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砂容易散。”在细迟短止的四个条件上,又加上了散与虚软无力。综合起来,涩脉的条件是细、迟、短、止、散、虚、往来难七个要素。可是《素问•调经论》载:“其脉盛大以涩”,由句意可知,此涩绝非指尺肤之涩,而是言脉象之涩。涩脉与盛大脉并见,既然盛大,就不会细短,涩脉的条件起码三缺二。可见,短细并非涩脉的必备条件。《灵枢•胀论》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难经》58难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涩当细迟短且无力,而盛紧坚大皆长大有力之脉,何能与涩并见?《伤寒论》363条云:“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涩兼迟,当一息三至,何能与数并见不悖?《伤寒论》274条:“阳微阴涩而长者”。涩脉当短,何以与长并存,涩脉的细迟短散虚与上述的数长盛大坚紧是不可能并见的。可见,涩脉未必细散虚。
  后世医家又提出:“参伍不调名曰涩。”参伍不调,医家多解为三五不调,中有歇止。肺之平脉多浮短而涩,若果有歇止,且三五不调,脉律如此紊乱,肯定不是正常脉,焉能称为平脉?再者,涩脉亦有寸涩、关涩、尺涩之分部,脉本一气相贯,岂能寸脉三五不调,而关尺脉律整齐?所以,涩脉不当有歇止。
  “参伍”一词见于《内经》有二,《素问•三部五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死。”《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参伍”,《说文解字》段注:“凡言参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王冰注:“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据《内经》两处用“参伍”一词的意思,是参校类比以推求的意思。“参伍不调”是指经过参校类比、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把“参伍”当作“三五”的大写,直译成“三五”已谬;而且《内经》两句原文,并没有三五不调的含义,再衍生出歇止的意思,其谬再矣。参伍不调,《内经》中从未指涩脉而言。至于何人首先发明的“参伍不调名曰涩”,尚无确据,后人随之敷衍出涩脉“三五不调,中有歇止”的错误,人云亦云,谬误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涩脉当无迟、细、短、散、虚、止这些条件,仅剩下“往来蹇涩”这惟一的特征了。“往来蹇涩”,若指脉的来去皆艰难,这与迟脉的往来迟慢是一个意思,迟涩二脉就无分别,而是一种脉象。所以,“往来蹇涩”不是指脉的来去艰难迟慢,而是指脉搏起之振幅小。这是由于气血滞涩,或气血虚衰,不能畅达以鼓荡充盈血脉而形成的脉象。笔者临床即以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判断涩脉的惟一特征。无论脉体大细长短,脉力有力无力,脉律齐与不齐,脉率或数或迟,只要脉来搏起之振幅小,就是涩脉。此亦即往来蹇涩之意。
  (二)脉理与主病
  涩脉振幅小,因于气血鼓搏不利所致。气血鼓搏不利的原因,无非是气血虚而鼓搏无力;或气血为邪所阻,不能畅达以鼓搏于脉,致脉幅小而为涩。
  1.气血虚而涩
  血虚可致脉涩,故涩脉主精亏血少。对此,诸医家均无异议。精血同源,血少无以充盈血脉,故脉来蹇涩。因于血少,故见心痛、怔忡、经闭、艰嗣等。
  对于涩主气虚,众医家皆非之。因《内经》云:“涩者阳气有余也。”历代医家多宗此说,认为涩为多气。如《脉经》云:“脉涩者少血多气。”《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气。”《诊家枢要》:“涩为气多血少之候。”《脉确》:“涩脉血少气有余。”果若血少气有余,则鼓荡有力,脉当见浮、芤、革、虚等,而不会出现涩脉,这似乎与《内经》原文相悖。实则《内经》所指的阳气有余,是指气滞而言。如《外科精义》曰:“脉涩则气涩也。”《脉学辑要》曰:“又有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而脉涩者。”《脉学阐微》亦云:“涩脉多见于情志不遂,血运郁涩所致。”至于涩主气虚,仅有少数医家论及。如《景岳全书》云:“涩为阴脉,为气血俱虚之候。”《脉理求真》曰:“涩为气血俱虚之候。”由此可见,气血虚,无功鼓搏于脉,致脉之搏幅小而形成涩脉。因虚而涩者,当按之无力。
  2.邪阻气机不畅而脉涩
  邪阻气机不畅,气血不能畅达以鼓搏血脉,致脉幅小而形成涩脉。起到阻滞作用的邪气,主要为外邪所客、气滞、血瘀、寒盛、热邪、食积等。如《伤寒论》48条:“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此涩,即表邪郁遏使营卫不畅,阳气拂郁不得发越而致涩。《脉理求真》曰:“然亦须分寒涩、枯涩、热涩之殊耳。”指出涩脉可因寒客、阳虚、阴血枯涸、热邪壅塞所致。《脉学辑要》云:“食痰胶固中外,……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皆可致涩。
  正虚之涩,脉涩而无力,邪阻之涩,脉涩而有力。恰如《脉学辑要》所说:“脉涩者,宜甄别脉力之有无,以定其虚实耳。”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2:08:03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虚   脉
  (一)  脉象
  《脉经》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这里提出了虚脉的组成有四个要素,即浮、迟、大、空。后世医家多宗此说。
  古代对虚脉的描述,只有一个要素,即按之无力,并不含有浮、迟、大的意思;《素问•示从容论》:“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素问•刺疟篇》:“疟证脉大虚。”《素问•五脏生成篇》:“黄脉之至也,大而虚。”《内经》是把浮、大、缓作为虚脉的兼脉,则知虚脉本身并不具备浮、大、缓的特征。再者,《金匮•虚劳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将虚与大对举并论,则知虚未必大。《金匮•血痹篇》:“脉极虚芤迟。”迟乃虚之兼脉,知迟非虚脉固有之特征。所以虚脉的主要特征就是按之无力,至于浮否、迟否、大否,都不是虚脉本身固有的要素。
  (二)相类脉
  虚脉的主要特征就是按之无力。与此相似的脉象尚有浮、芤、革、散、微、弱、濡,须加以鉴别。
  1.虚与浮:浮脉轻手而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其不足,仅与浮取相比较而言,并非按之无力。而虚脉是按之无力。
  2.虚与芤:芤脉浮大中空有两边。其中空,按之有陡然空豁之感;虚脉虽按之无力,尚未致空豁。
  3.虚与革:革脉形如按鼓皮,浮取时浮大有力,有如鼓皮绷紧之感,但按之豁然,有出无入。虚脉浮取力不足,不似革脉之浮大有力;按之力益减,尚未至革脉之空豁。
  4.虚与散:散脉浮大极无力,散漫无拘,脉之边际模糊,如杨花散落之飘忽轻虚,踪迹不定。虚脉虽浮无力,然脉之边际尚清,且无力之程度无散脉之甚。
  5.虚与微:微脉浮细无力,其细与无力程度,皆甚于虚脉。
  6.虚与弱:弱脉沉弱无力,不见于浮位,其细与无力程度,亦皆甚于虚脉。
  7.虚与濡:多数脉书皆以浮而柔细称作濡。笔者认为,濡脉就是软脉,非必兼浮细。其软,亦是脉力不足,但不似虚脉无力之甚。若濡果为浮而柔细,则与微脉只是细与无力的程度略有差异,临床上二者难以区分,迳可视为一种脉象。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12:08:27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三)脉理与主病
  虚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脉,因脉以虚实为纲,脉虚则正虚。
  虚脉主正气虚。凡阴阳气血亏虚,皆可形成虚脉。阳气虚,血脉搏击无力,则脉虚。阴血虚者,不能内守而阳气浮;阴血不能充盈血脉而脉不任重按,致成虚脉。临床凡见到虚脉,肯定是正气虚衰无疑,至于究竟为阳虚、气虚,抑或阴虚、血虚,则要结合兼脉以及神、色、舌、症等综合判断。
25
发表于 2006-7-11 11:45:36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下披云在 2006/07/11 11:50am 第 1 次编辑]

说一堆不如感觉一下呀
26
发表于 2006-7-16 00:44:09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谢谢!!!!!!!!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21:35:31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实  脉
  (一)脉象
  典型的实脉,是浮中沉皆大而长,搏指有力。但有些实脉并不很典型,或浮取时不著,而中取、沉取时大而有力;或脉大而有力并不长;或浮中沉皆有力,但不甚大。凡此,皆可称为实脉。所以,实脉的主要特征是大而有力,致于浮与长,不是主要特征。
  (二)相类脉   
  实脉的主要特点是大而有力。与此相类的脉有沉、牢、洪。
  1.实与沉: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内刚外柔,不似实脉之三候皆大而有力,即使沉取时较有力,亦不如实脉之大而有力。
  2.实与牢:牢脉位沉而实大弦长,浮中不见。牢脉亦可称沉实脉。   
  3.实与洪:洪脉来盛去衰,似波澜涌起,虽浮大,但按之稍减,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有力。
  4.实与长:长脉过于本位,迢迢悠扬,如揭长竿之末梢,不似实脉之大而搏指。若长脉太过,长大而坚搏,亦即实脉。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21:36:01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三)脉理与主病
  1.邪实:
  实脉主实证。邪气亢盛,正气奋与邪搏,鼓荡气血,故见实脉。
  (1)外感:外感六淫,邪气亢盛,正与邪搏,脉可实。或六淫化火,三焦热盛,搏击气血,鼓荡血脉而脉实。治当清热泻火,或通腑逐热,或发汗祛邪,皆宗“实者泻之”之法以逐邪为务。
  (2)内伤:内伤杂病中常可见实脉,这种实脉就比较复杂。若脉实、舌红苔黄,确有热象可据者,属火热亢盛之实证,当清热泻火。若脉实而舌不老红、苔不老黄,无热象可凭者,可因于痰浊、瘀血、食积等,邪气阻隔于里,气机逆乱,正气奋力与邪相搏,气血激荡而脉实。亦可见于肝气横逆,气逆则血逆,气血奔涌,鼓荡血脉而脉实。
  2.正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实脉反主虚证。如胃气衰竭,真气外泄,脉见强劲搏指,失却冲和之象,可见实脉。如《伤寒论》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时实脉,并非实证,乃胃气衰败,万万不可误予攻伐。
  冲气上逆而脉实。张锡纯认为:“八脉以冲为纲”,“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肾少阴经。”当胃虚不固,或肾虚不摄时,冲气上逆,干于气血,脉可实大。张氏曰:“脉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治当培元佐以镇摄。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21:36:30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长   脉
  (一)脉象
  长脉过于本位。上过于寸,下过于尺。不大不小,不疾不徐,直上直下,名之曰长。若仅上部脉长,名之曰溢,若仅下部脉长,名之曰覆。关脉位居寸尺之间,上则为寸(关脉腕端),下则为尺(关脉肘端),无所谓过于本位,所以关脉无长。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脉来悠扬而长,乃气血昌盛之象。强壮高大之人脉可长。此即《内经》所云“长则气治。”
  春脉可长,以春为阳气升发之时,气张而脉长。肝应于春时,其政舒启,肝之常脉可长。
  平脉之长,当迢迢自若,如揭长杆之末梢,悠扬而长。《诊家正眼》曰:“长而和缓,即含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
  2.病脉
  病而见长,当长而搏指有力。因于气血奔冲亢盛,鼓荡血脉而逆长。能够使气血亢盛奔冲的原因,常见于热邪蒸迫及气逆亢盛。
  (1)主肝病:肝气亢逆,气血随之而涌,则脉来搏坚而长。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病肝脉来,盈实而涌,如循长竿,曰肝病。”其症可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胁下胀痛,甚或动风、眩仆等。
  (2)阳热亢盛:阳热盛则激荡气血,搏击于脉而脉长。
  阳热的形成,可由于六气化火,五志化火,以及气血痰食蕴久化热。虽脉皆长而亢盛,但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其症有别,临床当须分辨。
  (3)阴证见长脉:阴证渐见脉长,乃正气来复,阴证转阳向愈之征。如《伤寒论》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长为阳脉,乃气血旺盛之脉,故知欲愈。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21:42:35 | 只看该作者

脉学心悟

短   脉
  (一)脉象
  短脉的特点是两头短绌,寸尺不能满部。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秋之常脉浮而短涩。肺与秋相应,肺之平脉亦浮而短涩。秋气敛肃,人亦应之,气血内敛,不能充分充盈鼓荡血脉,故脉见短。此乃平脉。
  2.病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短则气病。”气病不能帅血而行,充盈鼓荡于血脉,致两头短绌而为短脉。所谓气病,包括气虚与气郁两类。
  (1)气虚:气虚者,既无力鼓荡血脉,又无力帅血以充盈血脉,致脉短。其短,乃因虚所致,故必短而无力。如《伤寒论》211条:“发汗后,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此即阳虚而短。
  (2)气郁:导致气郁的原因,可因七情所伤,亦可因于痰饮、食积、瘀血、火郁等邪气壅遏,阻滞气机,可致脉短。其短,乃因邪实气郁所作,必短而有力,兼有不肯宁静之感。如杨仁斋云:短脉,“无力为气虚,有力为壅,阳气伏郁不伸之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0:13 , Processed in 0.0521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