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药论辑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6:35:02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用药心得十讲》
第一讲 用药需注意什么?
1.要注意辩证论治:
祖国医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它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临床用“药”要组织处方,组织处方要符合治疗“法”则的要求。治疗法则的确立,有赖于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所以理、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临床用药方面,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举例来说,同是热性药,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是寒性药,石膏的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是发散药,桂枝的发散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是滋阴药,麦冬的滋阴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再如同是一味大黄,在不同的药方中,又可利用对它的配伍或炮制以及用量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其治疗作用,等等。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以帮助提高医疗效果。近些年来,有些用动物做实验的报导,也能说明这一点。例如:用滋阴潜阳药对动物神经原性高血压,有良效,但如将滋阴药、潜阳药分开试验,则降压效果均差,用桂附八味汤则完全无效。对肾性高血压,则桂附八味汤效果良好。单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也很好,而单用肉桂,附子则基本无效。再如用四物汤与八珍汤做动物实验,证明二方对急性贫血状态下的动物,有促进其红细胞增生的作用,而八珍汤的效果,尤较显著。说明了“气血双补”、“阳生阴长”的合理性。还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做实验,证明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收缩作用,并能调整小肠蠕动及肠肌张力恢复的作用,对营养机能是有直接影响的。关于这些机能的亢奋作用和促进营养吸收的影响,与中医理论“补中益气”是相吻合的。所以,要想避免那种不分药性寒热、不注意药量大小、配伍变化,不根据证候虚实寒热、转化转变而呆板硬套的用药方法,就应注意结合辩证论治的理论去运用中药。
2.注意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的变化:
中药的配伍变化很多。药方中药物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例如麻黄本为发仟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风;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如配白芷则偏于治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干治两侧头痛。再如黄连配肉桂可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大黄配甘草可治刚吃完饭即吐的呕吐。药方的组织,也常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增强治疗作用。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健脾补气的方剂,但脾的运化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宋代名医钱乙,在这个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陈皮,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异功散”而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著名方剂。再如用补中益气汤做动物实验证明,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如去掉这两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即现减弱。若单用这两药,则无以上各作用。也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实验,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把茵陈、桅子、大黄(即茵陈蒿汤)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再如有的单位对55个含有黄连的复方,进行了实验和临床观察等研究,结果表明,配伍适宜的黄连复方,确可减少抗药性的形成,提高抑菌效果,增强解毒能力,减低单味药的毒性和副作用。可见药物的配伍变化非常重要。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证不同。再如清瘟败毒饮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川黄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并指出:“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可见用量的变化,在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药物的用量也与年龄的大小、体重的轻重、病邪的猖衰、身体的强弱、气候的冷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用药如果不注意配伍变化和药量大小的变化,即使是立法和处方的大原则基本上是对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或无效。
3.注意药物炮制与生用的不同:
中药的炮制约有两千年 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方法上也不断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炮制与使用经验。中药的炮制虽然已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加工,但是临床医生也必须掌握炮制对药效的影响,以便于处方时选择应用。例如: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部寒邪;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再如:当归用酒洗后适用于行血活血;炒炭后则适用于止血。还有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熟用则敛疮止痒;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苡米生用偏于利湿,炒用则偏于健脾。大黄生用泻力最大,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力缓,适干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大黄炭则泻力很小,但却能止大便下血。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有效药物。牡蛎生用,平肝潜阳、救坚散绪、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等等。仅就以上少数例子即可说明药物生用与制熟用在效能上是有区别的,在处方选药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4.注意煎服方法:
前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也要注意吸取这些宝贵经验。例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一剂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药渣,温服一杯,约过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以助药力,盖上被睡卧约二小时,令遍身潮润出微汗为最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若服这一杯药,病全好了,就停服其余的两杯。若服一杯没有出微汗,就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再照前法服一杯,约在半天多的时间内可连服三杯。若病情较重,则可不分昼夜连续服用。若服完一剂病证仍有,可再煎服一剂。遇汗难出者,可连服二、三剂。“大承气汤的煎服法“用清水十茶杯,先煮枳实、厚朴,取五杯,去掉药渣,放入大黄,再煎到两杯时,去掉药渣,放入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分成两次服,服药取得大便泻下后,其余的药就停服。“《金匮》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的煎服法:“以水十杯左右和蜜,用勺扬二百四十遍,用此蜜水,煮药,取二杯半,温服一杯,其余的一杯半分成两次服。“再如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掉药渣,加入蜂蜜两杯,再煎至水气尽,得两杯,壮人服0.7杯,弱人服0.5杯,如不效,明日再服,不可一日服两次。“再举《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煎服法为例:“…杵为散,每次服六钱,用鲜苇根汤煎药,闻到药味大出,就取下,不可煮得时间太长。病重的,约四小时服一次,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病不解者,原方再服。“还有的药方如“鸡鸣散”,则要求在清晨4时左右服用才有效果。等等。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煎药方法、服药方法,都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但要注意药物的炮制、配伍,方药的组织等,还必须注意药物的煎、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概括起来说:解表药宜急火,煎的时间不要太长(约15~20分钟),约2~⒋小时,服药一次,病好了则停服。补益药宜慢火久煎(约30~40分钟),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可比较长期地服用。攻下药宜空腹服。治上焦病的药宜饭后服。治下焦病的药宜饭前服。治中焦病的药宜在两顿饭之间服。急救服药,以快速为主不必拘泥时间,这是仅就一般而言,具体的煎、服方法,还应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之,我们必须仔细分析病情,根据自己处方中药物组织的要求,详细嘱告病人家属,怎样煎药,哪些先煎,哪些后下,饭前服还是饭后服,约几小时服一次,共服几次…绝不可不根据病情及药方组织要求如何,而都死板地照常规服药,不管外感、内伤,都是早晚各服一次,这样常常发生药方开的虽然符合病情,但由于煎、服方法不对,而致无效。医生遇此情况,如不究其由,而另开一方,则将耽搁病程。
5.要注意药方的随证加减:
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但在每味药物的性味功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还创造了许许多多有效的“方剂”,通过方剂的组织,把药物配伍起来应用,从而更提高了医疗效果。这些方剂的内容、理论和组织方法,是祖国医学中极为宝贵的遗产,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它。但是在使用前人的方剂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不可拘泥刻板地生搬硬套,原方照抄。例如有的同志开了一张四物汤用来调月经,原方中的药物一味也不敢增减。对月经赶前并且血量过多的,也不敢减少川芎的用量,或去掉川芎,加入艾炭等;对月经错后甚至二个多月才来一次的,也不敢加重川芎,或更加入红花等;对血分有些虚热的,也不敢把熟地换为生地。还有的人开八正散,对大黄的用量不敢增减,更不敢去掉,以致造成病人淋病未愈而又变成了泄泻。甚至有的人开方连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都不敢动一动,等等。这样的药方疗效是不会理想的。前人批评这种情况叫做“有方无药”。意思是说你虽然找到了前人的一个有效方剂,但你没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去加减药物,所以效果不会好。也有另一种情况,有的同志在开方时不去借鉴前人有效的方剂和组方原则而是对头痛开上川芎、菊花;脚痛开上牛膝、木瓜;病人还有些眼花,再开上草决明、石决明病人还有些消化不好,再开上焦三仙;还有点肚子胀,再开上木香、槟榔……根据症状现象,开上十味、八味药,药与药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主药、辅助药的分别,没有药物的配伍变化,没有使药物相辅相成的组织,也没有使它们互纠其偏的配合,未曾辩证立法,缺乏理论上的连贯性,就算一张处方。这样的处方效果也不会理想,前人批评这样的情况叫做“有药无方”。意思是说只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各种药物,没有方剂的组织原则或前人有效方剂的借鉴,疗效也不会好。最好是按照辨证、立法的要求,选好一张比较有效的处方,然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再把方中的药味,加以分析,如有不符合目前病情要求的,就把它减去,如需要再加入一两味药的,就选一、二味符合辨证、立法要求,能在这个方剂中起到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增强治疗效果,不会影响本方总的治疗要求的药物,加进来以提高疗效。前人的经验认为这种情况叫做“有方有药”意思是说你开的药方,既符合辨证、立法的要求,又有前人有效方剂的借鉴或是按照方剂组织的原则,根据理、法的要求,组织成了方剂,选用了比较恰当的药物,药与药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这样的药方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例如辨证为少阳证,立法是和解少阳,选用方是小柴胡汤加减,在开方时要考虑到如病人口渴明显的,就去掉半夏。加入天花粉以生津液;如胸中烦热而不呕的,就去掉半夏、人参,加瓜蒌以荡郁热;如腹中痛的,就减黄芩,加白芍以益中祛痛;如口不渴,外有微热的,去掉人参,加桂枝以解肌表;病情较重的,用量要稍大些,病情较轻的,用量可稍小些,夏季生姜可略少,冬季可略多等等,但总的药方组织没有脱离和解少阳以退半表半里之邪的法要求。
综上所述,运用中药,要组成方剂,方剂组织是有一定原则的,而方剂的运用又是极其灵活的,需要随证加减变化。当然,这种灵活变化,也不能漫无边际,必须符合辩证、立法的要求。同时疾病的过程在不断地变化,这一阶段需加减这些药,另一阶段则又需加减另一些药。所以运用中药时,要注意方剂的变化,药物的随证加减,这对捉高疗效是有很大帮助的。
⒍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事物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的丰硕成果,越来越多。我们要及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临床,赋予“辨证伦治”以新内容,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医疗水平。例如: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地丁、黄连、栀子、黄柏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黄芪有强壮保肝等作用;鹿茸含有雄性激素为全身强壮药;白芍、马齿苋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北五加皮有类似毒毛旋花子素的作用;人参、五味子具有“适应原”(Adaptogen)样作用。(注:“适应原”样作用系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能力。这种作用是向着对机体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等等。我们在组织药方时,可根据病情,结合这些科研成果而选择用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还要注意,应尽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去选择应用,不可生搬硬套。例如中医的虚寒痢,单用黄连、白芍、马齿苋等去抑制痢疾杆菌,往往效果不理想,如同时结合中医对,“虚寒”证的治疗原则,加用干姜、吴萸、附子、白术、党参等温补脾肾的药则容易取得效果。再加服用五味子粉剂,可使肝炎患者升高的转氨酶(G. P. T.)下降至正常,但停药二、三周后,多又上升。如结合辨证沦治,随应证的汤药冲服,则疗放巩 固,多不再回升。所以我们既要积极运用现代科研成果,又要注意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遵照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使中西医的长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疗效,把辨证论治提高到崭新的阶段,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提高,有利于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早日形成。
⒎尽量能认识中药饮片:
中药经过加工能放在药斗中配药方的叫做“饮片”。对这些饮片,临床医生应尽量争取能辨认一、二百种左右。在学习辨认饮片的过程中,能加强对药物性状、炮制、质地、气味等的进一步了解,这对临床处方选药也有很大的帮助。过去,曾有的人因为对中药性状、质地等不甚了解,而出过一些偏差。例如在汤药方中开蛤蚧一对;有的开羚羊角一支或一对,也有的开10~15克;有的认为乌贼骨是骨头,一定体质很重,一开就是30~60克;对代储石不知其重,对海浮石不知其轻,用量开不准确;甚至把葫芦巴(本来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当做葫芦的蒂巴;把破故纸当做破旧窗户纸,让病家去找等等。说明能认识中药饮片,确对临床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事物是互相关联着的,所以医生临床用药,并不是只开完药方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必须注意各方面的配合,抓好各个环节,才会有较好的效果。今愿提出以上几点,与大家共同注意。
22
发表于 2009-8-4 18:14:52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临床上遣方用药首先要遵循方剂的“依法统方”和“君臣佐使”原则 ,然后结合病人实际情况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再根据病机 ,正确立法 ,准确选方 ,恰当用药 ,完整地体现出中医治疗学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规律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08月04日 06:17pm 时添加 -=-=-=-=-
现代中医临床面临复杂多变的疾病系统,临床用药时仅以辨证用药或突出某一方面用药很难适应临床需求,因此临床医生多采用多种用药模式,并把多元的用药思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中医临床整合用药思想。
23
发表于 2009-8-4 18:20:53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中医药抗肿瘤——方法研究

胃癌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用药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多发肿瘤,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50~60%。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胃癌居第二位。胃癌的病因与环境因素有关,不良饮食习惯、胃部良性疾病以及致癌物如N-亚硝基化合物、真菌污染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胃癌的致病因素。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胃癌,亦属于反胃、胃脘痛、噎膈、心腹痞、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或邪毒外侵,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蕴,互结于胃所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性为标实本虚,虚在脾、胃,实在气、血、痰、瘀、毒。


【中西结合用药思路】
1.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是根据胃癌的特点及中药、西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认为,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单纯手术切除可获治愈,有转移淋巴结癌灶的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内科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及至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姑息手术及术后复发转移者),内科治疗则占主导地位。中药适于各期胃癌的治疗,它可以配合手术治疗,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可以配合化疗、放疗的治疗,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疗效;对晚期胃癌或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毒副作用小,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延长患者生命。
2.中西医结合用药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药汤剂+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对术后可能并发的术后切口感染,中药可以内服与外敷并用,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生肌扶正,常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术后由于创伤、失血耗精引起的身体虚弱,可根据辨证论治,益气滋阴、健脾益肾,使身体尽快恢复。为了提高手术远期疗效,防止复发,除使用放化疗药外,亦可加用扶正祛邪药以扶正抗癌。
(2)中药汤剂和(或)中成药+化疗   中医药配合化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体质的良好,提高化疗的完成率和远期疗效,中医药对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肾功能下降、心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
(3)中药汤剂+免疫治疗 +化疗  免疫治疗在胃癌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它能调节宿主对肿瘤的反应,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兼有较强的调节宿主对肿瘤的反应的功能,与免疫治疗相辅相成,二者再合并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三年和五年生存率。
(4)中药汤剂+放疗  胃癌对放疗不敏感,在综合治疗中作为补救措施有一定价值,尤其是中晚期胃癌。放疗常见的毒副反应有:放射性皮炎、放射性小肠炎、放射性胰腺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中药汤剂能有效的减轻以上反应,帮助放疗的顺利完成,另外中药还能增加放疗的敏感性。


【西医常规用药方案】
1.化学治疗
(1)单一用药  单药化疗治疗胃癌有效率低,毒副反应也轻,故只用于早期需要化疗的患者,或不能承受联合化疗者。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5-FU)、替加氟(FT-207)、丝裂霉素(MMC)、阿霉素(ADM)、顺铂(DDP)或卡铂、亚硝脲类(CCNU,MeCCNU)、依托泊苷(足叶乙甙,VP-16)等。单药推荐以口服药为好。
①5-FU乳剂(5-氟尿嘧啶):300mg/(㎡d),分3次服,总量10—15g为一疗程。
② FT-207(喃氟啶,替加氟):100—150mg/(㎡次),每日3—4次口服,总量40g。
③UFT(优福定):每片胶囊含FT-20750mg,尿嘧啶(Uracil)112mg,每次2—3片,每日三次,总量20—30g,尿嘧啶在肿瘤组织中抑制5-FU的分解,提高5-FU的浓度,此药本身无抗癌作用。
④FTL(氟铁龙):800—1200mg/d,分3—4次服,连服两个月或每周服五天,连用八周为一疗程,本药有抗恶液质作用。
(2)联合化疗
①UFTM方案
UFT 200mg/次(以FT-207含量计算),口服,3次/天
MMC 10~20mg/次,静注,1次/3周
6周为一疗程。
②FAM方案
      5-FU 600mg/m²,静点,第1、2、5、6周
      ADM 30mg/m²,静注,第1、5周
MMC 10mg/m²,静注,第1周
ADM可用EPI代替,用量50mg/m²,6周为一疗程。
③FAP
      5-Fu 300mg/ m²,静点,第1—5日
      ADM 40mg/ m², 静注,第1日
      DDP 20mg/ m², 静点,第1—5日
     每3周重复,两次为一疗程。
   ④EAP方案
      ADM 20mg/m², 静注,第1、7天
      VP16 120mg/m², 静点,第4、5、6天
      DDP 40mg/ m²,静点,第2、8日
60岁以上者VP16 100mg/ m²,VP16加入0.9NaC500ml静点1.5小时。
DDP使用程序:(1)0.9%NaCl1000ml静点2小时
              (2)10%甘露醇125ml静注
              (3)DDP加入0.9%NaCl2000ml静点2小时
              (4)0.9%NaCl1000ml静点1小时
              (5)当尿量小于150ml时,速尿40mg静注
    ⑤ELF方案
      VP16 120mg/m², 静点,第1—3日
     CF 200mg/ m²,静注,第1—3日
5-FU 500mg/ m²,静点,第1—3日
     每3—4周为一周期,重复3周期为一疗程。
     ELFP方案于第1日加DDP,60mg/ m²,静点。
    ⑥FLP方案
      CF 200mg/m²,静注15分钟注完,第1—5日
      5-FU400mg/m²,静点1小时,第1—5日
      DDP 100mg/m²,静点,第2日
      每4周重复,2—3周期为一疗程。
    ⑦FAMTX方案
      HD-MTX 1500mg/m²,静点,第1日
      HD-5-FUADM 1500mg/m², 静点, 第1日(MTX注1小时后开始)
      ADM 30mg/ m²,静注,第15日
      CF 15mg/ m²,口服,每6小时,每2—4日
      每4周为一周期,两周期为一疗程。
    ⑧MFC方案
      MMC10~20mg/m²,静注,第1日
      5-FU750—1000mg,静点,第1—5日
     Ara-c 50—100顺铂mg,静点,第8—10日
     每4周为一周期,两周期为一疗程。
2.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能调节宿主对肿瘤的反应,有利于治疗肿瘤。在胃癌治疗上肯定有作用的有:香菇多糖,OK-432及PSK。
香菇多糖:为免疫调节剂,活化T淋巴细胞,对NK和K细胞有活化作用。合并化疗三年和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给药方法,每周1—2次,每次1—2 mg静点,连用6—8周。
云芝多糖(Krestin,PSK):可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使免疫功能增强,与抗癌药合用有良好效果,术后辅助联合用药可提高五年生存率。给药方法,1g/次,3g/天,口服,3个月一疗程。
OK-432(Picibanil,沙培林):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给药可肌注,皮内或静脉注射,也可注入腹膜腔与肿瘤内。皮下或皮内从5—10KE/次,每天或隔日注射,渐增至1—5KE,每周1—3次。局部注射于肿瘤或其边缘组织,5—10KE/次,数日一次。浆膜腔内注射,5—10KE/次,每周2—3次。副反应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ALT升高。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
3.靶向治疗
伊马替尼(格列 ):该药主要用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间质细胞瘤。推荐剂量为400mg/天或600mg/ 天,口服,与餐同服并随后饮用一大杯水以求减少胃肠道副反应,如患者对上述剂量能够很好耐受,用药剂量可提高到600或800mg/天。


【西医特殊用药方案】
晚期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产生腹水,腹腔注入抗癌药局部浓度大于血浆浓度达20倍以上,因之全身反应轻,局部抗癌作用强,可于手术时保留插管或腹腔穿刺注药,常用药物有DDp100—150mg,最大量不超过200mg,MMC20mg,5-FU1000—200mg。可二至三种联合用药,控制癌性腹水还采用抗癌药与多巴胺、速尿联合,同时发挥利尿作用,多巴胺20—60mg,速尿40—100mg,每周一次。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1.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胀满,时时作痛,窜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或呃逆,吞咽困难,纳少或呕吐反胃,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1)逍遥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醋炒柴胡6g,制香附6g,广木香5g,炒枳壳9g,川厚朴10g,青皮10g,陈皮10g,砂仁5g,降香6g,杭白芍12g,旋覆花(布包)9 g,代赭石(先煎)15g,法夏10g,木瓜10g,沉香粉(冲服) 6g,全蝎10g,白花蛇舌草30g,八月札10g。
    加减:兼腑实便结,加大黄、槟榔;兼火热内郁,加黄连、栀子 、黄芩。脘胀嗳腐者,加鸡内金、炒山楂、炒麦芽。
    (2)柴胡舒肝散(《中西医临床肿瘤学》)
    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0g,法半夏10g,川芎10g,丹参20g,白芍15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6g。
加减:恶心苔腻者,加藿香、陈皮;泛酸者,加吴茱萸、黄连;脘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或砂仁、三七粉(冲服)。
    2.瘀毒内结证
    主症:胃脘刺痛,痛时拒按,心下痞块,按之疼痛,或呕血便血,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或涩。
    治法:解毒祛瘀,活血止痛。
    方药:(1)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生蒲黄(布包)10g;五灵脂10g,桃仁9g,红花9g,当归尾15g,赤芍15g,丹参15g,延胡索12g,川楝子15g,乌药9g,三七粉(冲服)3g,莪术10g,仙鹤草30g,乌贼骨10g,侧柏炭12g,露蜂房6g,血余炭12g,净蛇蜕6g,干蟾皮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
    加减:出血兼见舌质光红,口咽干燥,脉细数者,加沙参 、生地、麦冬 、阿胶;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者,加炒酸枣仁、黄芪、茯神、远志。
   (2)加减膈下逐瘀汤(《中西医临床肿瘤学》)
    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丹皮15g,赤芍20g,蚤休30g,炙甘草6g。
    加减:肿块明显者,去川芎、丹皮,加三棱、莪术;呕吐宿食者,去香附、郁金,加厚朴、莱菔子、山楂;呕血、柏油样便者,去桃仁、红花、赤芍,加三七粉(冲服)、白及、蒲黄、仙鹤草。
     3.痰湿凝结证
    主症:胸闷膈满,胃脘饱胀或疼痛隐隐,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舌淡,苔滑腻,脉细濡或滑。
    治法:化痰散结,健脾和胃。
    方药:(1)加减开郁二陈汤(《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苏子10g,莱菔子10g,贝母10g,胆南星10g,法夏10g,海藻10g,生牡蛎(先煎)3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0g,夏枯草15g,陈皮10g,生薏苡仁15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脾虚中寒痛甚,呕吐,肢冷者,加人参、干姜、川椒目;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食滞者,加生山楂、鸡内金;气滞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2)加减导痰汤(《临床中医肿瘤学》)
枳实10g,胆南星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生牡蛎30g,山楂15g,象贝母15g,神曲15g,木馒头15g,黄药子15g,海藻15g,昆布15g。
    加减:脘痞腹胀者,加厚朴;便溏、喜热饮、舌淡者,加干姜、草豆蔻、苍术。
     4.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脘隐痛,喜按喜温,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呕吐清水,面白无华,或四肢发凉,神倦无力,浮肿便溏,舌质淡而胖,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缓或弦细而弱。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1)加减理中汤(《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党参15 g,白术10g,干姜3g,红蔻仁10g,吴茱萸6g,丁香6g,柿蒂12g,檀香6g,肉桂5g,制附片6g,法夏9g,诃子6g,石见穿30g,白英15g,半枝莲15g。
    加减:痛甚者,加五灵脂、高良姜、三棱;形寒肢冷者,加肉桂、补骨脂、仙灵脾;恶心呕吐甚者,加灶心土、代赭石。
   (2)加减六君子汤(《中西医临床肿瘤学》)
    党参20g,白术10g,法夏10g,制附片10g,陈皮10g,草蔻仁6g,干姜6g,猪苓15 g,补骨脂15 g,白花蛇舌草 15 g,甘草6g。
    加减:寒凝血瘀者,加鸡血藤、桃仁、红花、三七粉(冲服)、桂枝;寒凝气滞者,加乌药、木香;肾阳虚甚者,去干姜、草蔻,加肉苁蓉、旱莲草、杜仲;水湿内停明显,苔白腻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桂枝。
5.气血双亏证
    主症:胃脘隐痛,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黄无华,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甚则四肢浮肿,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益血。
    方药:(1)加减八珍汤(《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5g,熟地12g,白芍15g,紫河车10g,黄精15g,阿胶(烊化)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
    加减:兼黑便者,加白及、灶心土。
   (2)加减十全大补汤(《中西医临床肿瘤学》)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枳壳10g,熟地10g,肉桂6g,枸杞12g,菟丝子12g,法夏10g,半枝莲20g,甘草6g。
    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或加西洋参;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陈皮;瘀毒内阻,癥瘕形成者,酌加山慈菇、半枝莲、土茯苓、莪术、生山楂、全蝎、土鳖、蜈蚣等;气滞甚者,加木香、大腹皮、郁金。
     6.胃热伤阴证
    主症:胃脘灼热,口干欲饮,喜冷饮,嘈杂,食后痛剧,纳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质红绛或光红少苔,脉滑或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1)加减养胃汤(《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玄参10g,麦冬10g,生地15g,生石膏(先煎)15g,白芍10g,知母10g,沙参30g,玉竹10g,石斛30g,竹茹10g,天花粉9g,藤梨根15g。
    加减: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嘈杂泛酸者,加黄连 、吴茱萸。
   (2)加减麦门冬汤合益胃汤(《中西医临床肿瘤学》)
    生地15g,玉竹15g,石斛15g,白扁豆15g,谷芽15g,麦冬18g,半夏10g,生鸡内金10g,丹皮10g。
    加减:津少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知母;热毒内蕴甚者,加金银花、玄参、竹茹、黄连;热灼胃络出血者,去白扁豆,加仙鹤草、侧柏叶或生地榆、生石膏;兼气虚者,加西洋参或太子参、生黄芪。


【中医独特用药方案】
1. 潘明继老中医经验
胃癌中晚期主张用理胃化结汤(党参15g,茯苓12g,熟地12g黄芪15g,黄精15g,沙参15g,白术12g,枸杞9g,芡实15g,莲肉15g,白毛藤30g,羊肚枣6g,鸡内金6g,木香6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3g,大枣5个,三七粉1.5~2g(冲服))若脾胃虚寒,加砂仁、蔻仁、附子,重用三七(冲服),酌减白毛藤、沙参、白花蛇舌草;气血两虚、白细胞下降者,加鸡血藤、女贞子、当归,重用生黄芪。
    2.孙桂芝老中医经验
中晚期胃癌主张用异功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味(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炒陈皮10g,生黄芪10g,当归10g,血余炭10g,白芷10g,陈皮1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若肝胃不和者,加白芍、柴胡、佛手、香橼、八月札、绿萼梅、炒枳壳;胃热伤阴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知母;痰湿凝结者,加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藿香、砂仁、生薏苡仁、白蔻仁;脾胃虚寒者,加人参、干姜、桂枝、小茴香、炙甘草;气阴两虚者,加黄芪、肉桂、白芍、熟地、枸杞、女贞子、山药、山茱萸、阿胶;有骨转移者,加透骨草、鹿含草、骨碎补、鸡血藤。
3.潘敏求老中医经验
    (1)胃癌各期体质较虚者主张用益胃散结汤(党参15 g,白术10g,干姜3g,茯苓 10g,法夏9g,广木香10g,女贞子10g,姜黄5 g,莪术12g,石见穿30g,夏枯草15g,半枝莲30g) 若胃脘胀甚者,加膈山消、佛手、炒枳壳;胃热伤阴者,加麦冬、天花粉、知母;气虚,加黄芪、人参;瘀甚,加蜈蚣、全蝎。
(2)胃癌化疗后主张用癌复康加减方(白参(蒸兑)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女贞子10g,早莲草l0g,枸杞10 g,菟丝子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5g)若恶心欲吐明显者,加法夏、姜竹茹、砂仁;白细胞下降者,加仙灵脾、锁阳、巴戟天;心悸气短者,加远志、炒酸枣仁、石菖蒲;谷丙转氨酶高者,加茵陈、蒲公英、虎杖。
    4.黎月恒老中医经验
    胃癌放疗后主张用养阴和胃汤(北沙参30g,麦冬15g,玉竹10g,石斛15g,连翘15g,鸡血藤30g,陈皮10g,姜竹茹15g,木瓜10g,女贞子15g,砂仁6g,鸡内金10g,甘草5g)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代赭石、旋覆花(布包)、法夏;腹痛腹泻者,加山药、乌梅;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者,加黄芪、黄精、当归、生地、紫河车;口腔溃疡者,加天花粉、儿茶。
    5.余桂清老中医经验
    肿瘤化疗中主张用健脾补肾汤(党参15g,鸡血藤15g,枸杞15g,女贞子15g,白术9g,菟丝子9g,补骨脂9g)若肝胃不和,呕吐,呃逆,加降香、白芍、旋覆花、半夏、青陈皮、白木瓜;脾胃虚寒,呕吐清水痰涎,便溏,加干姜、附片、良姜、吴萸、肉桂、半夏、丁香;胃热伤阴,口干,呕吐,胃脘灼热,加知母、花粉、沙参、麦冬、竹叶、玉竹、石斛、竹茹;痰湿凝结,呕吐痰涎,腹胀便溏,加藿香、佩兰、香附、川朴、莱菔子、苏子、半夏、苍术。
6.李佩文老中医经验
胃癌胃脘疼痛主张用加味四君汤(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0g,香橼10g,佛手10g,绿萼梅5g,木香10g,台乌药10g,川楝子10g,刘寄奴8g,荜澄茄3g)  


【中药成药用药方案】
1.复方天仙胶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天花粉、威灵仙、急性子、蜈蚣、蟾酥、龙葵、黄芪、麝香、牛黄、乳香、没药、猪苓、白花蛇舌草、冰片、白术、女贞子、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对胃癌有一定抑制作用;配合化疗、放疗、可提高其疗效。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饭后半小时用蜂蜜水或温水送下(吞咽困难可将药粉倒出服用)。每一月为一疗程。停药3~7天再继续服用。
2.消癌平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乌骨藤。
功能主治:抗癌、消炎、平喘。主治胃癌。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0片,一日3次。
3.去甲斑蝥素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斑蝥。
功能主治:抗肿瘤。用于胃癌及白细胞低下症,亦可作为术前用药或用于联合化疗中。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15mg,每日3次,或遵医嘱。
4.平消胶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郁金、仙鹤草、五灵脂、白矾、硝石、干漆、马钱子粉、枳壳。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主治胃癌。
用法用量:饭后服用,一次4~8粒,1日3次。
5.安替可胶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蟾皮等提取物。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解毒定痛,养血活血。主治胃癌。(中成药,2003,10)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6.金龙胶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等。
功能主治:扶正荡邪,解毒消肿,理气止痛,破瘀散结。主治胃癌。(北京中医,2001,2)
用法用量:每次2~4粒、口服,每日3次,1~2月为一疗程。
7.参一胶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人参皂甙Rg3。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健脾益肺。主治胃癌。
用法用量:早晚饭前空腹口服,每日2次,一次2粒;两个月为一疗程。抗转移治疗用药宜连续服用3个月。
8.肿节风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肿节风水提取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胃癌。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2次;静脉滴注:10~16毫升,每日1次。
9.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苦参等多味中草药。
功能主治:抗癌镇痛。主治胃癌以及其引起的疼痛及出血。(广西医学,2003,9)
用法用量:⑴静脉滴注:以本品10~20ml加入200ml生理盐水中滴入,每日一次,或以本品8~10ml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滴入,每日二次。⑵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二次。⑶瘤体内注入:视瘤体大小而定,一般每次2~4ml,每周二次。       
10.消癌平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乌骨藤。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瘤散结。主治胃癌,也可配合放疗、化疗及手术后治疗应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次1~2支,每日2次。用药30天为一个疗程。
11.香菇多糖注射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主要成分:香菇多糖      
    功能主治:免疫调节剂,用于胃癌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每周两次,每次一瓶2ml(1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或用5%葡萄注射液20ml稀释后静注。
12.榄香烯乳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榄香烯,为中药莪术中提取到的抗癌活性物质。
功能主治: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能增强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有免疫保护作用;与放疗、化疗有协同作用;能为机体提供高能量营养;缓解癌痛;改善微循环;能通过血脑屏障。主治消化道肿瘤。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每日1次,400~600mg/次,15天为一疗程。腹腔注射每次500~800mg,用药1~3次为一疗程。
13.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鸦胆子。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消癥。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骨髓造血。用于肺癌、肺癌脑转移和消化道肿瘤。
用法用量:静滴,一次10~30ml,加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立即使用,一日一次。
14.华蟾素注射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处方组成:中华大蟾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主治中、晚期胃癌。(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
用法用量:静滴,每次10~20ml加5%葡萄糖液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日或隔日一次。每个疗程4周,用药一周后休息1~2日或按医嘱使用。


【结合用药使用注意】
1.胃癌的治疗一般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2.治疗方案的制定要根据患者肿瘤局部情况和全身的功能状态,根据患者原发肿瘤及局域淋巴结、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期,其次,全面了解患者全身系统器官功能状态、营养状况,尤其肝肾功能、呼吸功能、心功能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以局部手术治疗为主;有转移淋巴结癌灶的早期癌和全部进展期癌,内科治疗占有重要位置,及至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姑息手术及术后复发转移者)内科治疗则占主要地位。
4.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晚期胃癌,也用于根治切除术后辅助化疗,作为辅助化疗时,选择方案应根据患者状况,肿瘤生物学特征和病期而定,不区别对待只采用一种方案并非上策。
5.术后辅助化疗应在手术后2周内开始实施,如无特殊情况,最迟不宜超过手术后4周。
6.病人在初诊时邪盛,首要任务是用中西医各种办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打击和消灭肿瘤,但同时要注意用中药保护正气。待肿瘤负荷大大减低后,则应将治疗重点转为最大限度地促进骨髓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经过一段时间的免疫和骨髓功能的重建后,在必要时还可再转入以打击肿瘤为主的巩固治疗,之后即可转入长期的扶正治疗。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30:37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朱良春:马钱子健胃,宣痹疗瘫 分类: 药 | 被1人转藏 | 2009-06-03 06:54:19
小贴士:想知道口袋那么多用户都在做什么么?


马钱子一药向为医家所畏用,以其有剧毒(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如因误用,或服用过量,或炮制不得法,可引起呼吸麻痹而致死。然马钱于之药效卓著,用之得当,可以起重病,疗沉疴,往往非它药所能替代者。朱老常云:马钱子是中药里的一个。异数”:其味极苦,却大能开胃进食;其性至寒,却大能宜通经脉,振颓起废。谨述朱老使用马钱子的经验于后.供同道参考。
(1)开胃进食
马钱子味极苦,小量内服后可刺激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朱老常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厌食症而见毫无食欲,稍进食胃脘部即胀满难忍的患者,常以制马钱子粉配白术、鸡内金、陈皮、怀山药等健脾助运之品作散剂,1日2次冲服。制马钱子粉的用量,以每次0.03克,每日总量不超过0.1克为度(以下同)。
(2)宣痹止痛
马钱于善通经络,而止痹痛,常用于慢性腰腿痛、风湿性肌炎、慢性肌肉劳损、坐骨神经痛、陈旧性外伤性关节炎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以上病症.皆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临床上大致可分为风寒湿痹(性质偏寒)、风热湿痹(性质偏热,包括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者)、顽痹、虚痹四个大类,前二者大率以祛邪为主,顽痹往往需正邪兼顾;虚人久痹,大法以扶正为主。马钱子原则上可用于其中任何一类痹证,因其有宜通经隧、止痛消肿之长.而其用量又极小,不致损伤正气。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活动严重受限者,即张子和所谓“即遇智者,亦难善图”,如能在补益气血、补肾壮督、活血通络、虫蚁搜剔的基础上加马钱子,亦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病案举例]
夏X,女,43岁,工人。四肢关节肿痛,时轻时剧,已半年余,曾服雷公藤片、蚂蚁粉等乏效。近月来加剧,晨僵明显,不能握拳,手指关节畸形,腕、踝肿胀疼痛,午夜后为剧,自汗淋漓,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血沉64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RF)1:80,免疫球蛋白均增高,血色素0.08(8%)。苔薄腻,边有瘀斑,脉细涩。此顽痹之候,症情正处于活动期,需积极治疗,始可控制其进展,予益肾蠲痹法。
生黄芪、油松节、鸡血藤、泽兰、泽泻各30克,当归、蜂房、地鳖虫、乌梢蛇各10克,仙灵脾15克,甘草4克。7剂。另服益肾蠲痹丸(浓缩型),每次4克,1日3次,食后吞服。
二诊:药后症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重其制而进之。上方加制川乌12克、制马钱子2克。7剂。益肾蠲痹丸继服。
三诊:服上药后,肿痛显减.此温经宣痹之功也,效不更方.续进之。7剂。
四诊:症情有缓解之势,上方加熟地黄15克,继服10剂,益肾蠲痹丸需坚持服3~6十月,始可巩固其疗效,而免复发。
(3)振颓疗瘫
瘫痪为肌肉收缩能力降低或丧失的统称。有截瘫(双下肢瘫痪)、偏瘫(一侧上下肢瘫痪)、单瘫(四肢之一出现瘫痪)和四肢瘫(全瘫)之异。其原因极其复杂,治疗颇为不易。在朱老60年的经验中,马钱子配合化瘀通络药对其中部分病人有效。
①中风后偏瘫: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后遗症,以偏瘫为主要表现者.大致可分为气虚、阴虚二类,前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后者以地黄饮子为基本方,皆可加吞制马钱子粉,有助于偏瘫的恢复。
②外伤性截瘫:1976年秋,朱老曾参加唐山震区来南通的截瘫伤员的治疗工作,曾拟定。龙马起废丹。一方(制马钱子0.15克,鹿角片0.4克,乌梢蛇、炙地鳖虫各1克,地龙、蜂房各1.5克,如法制片每片0.25克),上为1日量,分3次服。此方对于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不能控制,损伤部位疼痛,有一定疗效。
③格林~巴利综合征: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突发的四肢瘫软、麻木,且可迅速向近端或向上发展和加重。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早中期多为湿热壅滞于经络,以清热燥湿利湿为基本治法。朱老经验,常用苍白术、土茯苓、萆薢、苡米、黄柏、牛膝、豨莶草、益母草、车前草、葎草、路路通、丹参、红花、赤芍等,加吞制马钱子粉0.1克,1日2次。有较好疗效。
④面瘫:临床颇常见,发病后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见效甚快,若迁延失治,病程长达半年以上者,疗效则欠佳。朱老曾拟“平肝祛风汤”(全蝎、僵蚕、荆芥、菊花、钩藤,石决明、竹茹、制白附子),内服。配合外治法,即以马钱子、白附子按2:1比例研为细粉,均匀撒布于半张伤湿止痛膏上,贴于地仓穴(嘴角外五分,左歪贴右,右歪贴左,24小时一换)。每在1周左右可获痊愈。
(4)行瘀疗伤
马钱子又为伤科要药。如《正骨心法要旨》散瘀和伤汤,即以马钱子与红花、生半夏、骨碎补、甘草、葱白须同用。《上海中成药》治伤消瘀丸用马钱子配麻黄、地鳖虫、自然铜、投药、红花,骨碎补、泽兰、五灵脂、蒲黄、赤芍。二方均治跌仆碰撞损伤、瘀血结聚、骨折。
外伤所致的脑震荡后遗症,亦可用马钱子。其症多见面色黧黑、头昏痛、神疲健忘、视力减退、周身酸痛、食欲不振、睡眠欠佳,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朱老经验,上述症状为瘀阻脑府,灵窍失慧,虚中央实之候,因其虚必须大补气血,滋养肝肾;因其实,必须化瘀活血,据此而拟定健脑散一方,以制马钱子与红参、地鳖虫、当归、杞于、川芎、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紫河车、鸡内金、血竭、甘草同用。
[病案举例]
李X,男,42岁,军人,在检查工程中,被从上落下的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 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志不清达20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去北京检查,脑组织萎缩四分之一,头昏痛,健忘,欲取某物,转身即忘,记不清老战友的姓名,有时烦恼失眠。苔薄腻、边有瘀斑,脉细涩。予健脑散方:
红参、制马钱予、川芎各11克,地鳖虫、当归、把子各20克,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共研极细末,每早晚各服4.5克,开水进下。
服后1周,头昏痛即觉减轻,夜寐较安,精神略振,自觉爽适。坚持服用2个月,巳能写信,讲话层次清楚,续予调补肝肾气血之品善后。
马钱子的炮制,至关重要。诚如张锡纯所说:“制之有法,则有毒者,可至无毒。”制马钱子法:①张锡纯法:将马钱子先去净毛,水煮两三拂而捞出,用刀将外皮皆刮净,浸热汤中,日,暮各换汤1次,浸足3昼夜取出,再用香油煎至纯黑色,擘开视其中心微有黄意,火候即到。将马钱子捞出,用温水洗数次,以油气尽净为度(《医学衷中参西录》)。②赵心波法:马钱子先用砂锅煮,内放一把绿豆,至开花时,剥去马钱子外衣,用刀切成薄片,晒两三天后.再用砂土炒成至黄色,研末备用(《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③朱良春法:马钱子水浸去毛.晒干.置麻油中炸。火小则中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火大则发黑而炭化,以致失效。在炮制过程中,可取一枚用刀切开,以里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虫类药的应用》)。
[朱琬华、何绍奇整理]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35:20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良方奇效  老药新用
    朱老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即使在担任多种行政职务后仍坚持出诊,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诊疗经验。他根据个人的心得体会,结合前人的经验,挖掘民间验方,融汇贯通,创制了一系列临床上卓有成效的验方。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主的“益肾蠲痹丸”,1990年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奖,1991年获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在首届北京国际展览会上获银牌奖,因疗效卓著,广受患者欢迎,先生也获得了“顽痹克星”的美誉。此外,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复肝丸”,治疗慢性痢疾、结肠炎的“仙桔汤”,治疗痛风的“痛风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胃安散”,治疗偏头痛的“痛宁胶囊”等,皆立蕴宏深,配伍精当,用药大胆泼辣,药味、药量皆随病情而定,体现了先生“辨证既明,用药宜专,证情既变,药随病转”的治疗原则,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疗效可靠。
    朱老对中药有精深的研究,尤其对虫类药的研究堪称独步医林,出版有《朱良春用药经验》、《虫类药的应用》等书,影响甚大。先生用药不拘成说,不落俗套,马前子有毒但健胃,天南星重用止骨痛,仙灵脾夔理阴阳治失眠,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人参、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黄芪与地龙同用治疗慢性胃炎等都是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对虫类药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先生认为虫类皆为血肉有情之品,治验远非植物药可比。久痹痰瘀必重,桃、红等祛痰逐瘀之品往往难于奏功,先生常以全蝎、地鳖虫、蜈蚣、守宫、白花蛇等伍以益肾扶正之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医顽痹之证,使这些传统药物经过重新认识,灵活搭配,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大大拓展了治疗范围。如全蝎,古方早已有之,《本草纲目》谓其为治风要药。朱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全蝎除传统的息风定惊作用外,尚能搜风通络、开瘀蠲痹、解毒止痛,并全蝎为重要药物,适当配伍,创“蝎麻散”(全蝎20g, 天麻、紫河车各15g, 共研细末,分作20包,每次1包,1日2次)治疗顽固性偏头痛;“蝎甲散”(全蝎30g, 炮山甲45g,共研极细末,每次4~5g, 每日1次,儿童、妇女及体弱者酌减,孕妇忌服)治疗流火丹毒;“抗痨散”(炙全蝎、白芨各12g, 炙蜈蚣、地鳖虫各60g,紫河车120g ,甘草30g,研为细末,每次4g,1日3次)治疗空洞型肺结核,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记中医临床大家朱良春教授


□  《中医文献杂志》 2007年第01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8月04日 06:36pm 时添加 -=-=-=-=-
全蝎的新用
全蝎的新用
\r\n
1、烧伤。活蝎30~40个,放入500g油中浸泡12小时以上,将伤面水疱剪破,涂抹此油。以此治疗8例,均很快止痛,结痂而愈。
2、小儿百日咳。全蝎1只,炒焦为末,用熟鸡蛋一个蘸食之。每日2次,3岁以下酌减,5岁以上的酌增。治疗74例,均在4~7天内治愈。
3、肛门周围炎。全蝎40g,研极细末。每晚睡前以白开水送服,每次3g,每日1次。另以10g蝎末与护肤霜和匀,每晚于睡前将患处洗净后涂擦。1日见效,3日症状消失,再治5日以巩固疗效。
4、乳腺疾病。以全蝎160g、栝楼25个,将栝楼开孔,把蝎子分装于栝楼内,放在瓦上晾干后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3g。治疗乳房肿瘤11例,痊愈10例,治疗乳腺小叶增生243例,均治愈。
5、骨关节结核。全蝎、地龙、地鳖虫各等份,研末为丸,每次3g,每日3次。对治疗骨关节结核、淋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均有良效。
6、慢性荨麻疹。全蝎1只洗净,将鸡蛋在顶部开一小孔,塞入全蝎,破口朝上蒸熟,去蝎食蛋。每日2次。治疗73例,总有效率97%,5~34天见效。
7、化脓性中耳炎。全蝎、枯巩各等份,研细末,将患耳处洗净擦干,撒入药粉少许,每日1次。连用3~5天可愈。
8、偏头疼。全蝎、钩藤、紫河车各18g,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3g)。每次服3粒,每日3次。稳定后药量酌减,每日或隔日服3粒以巩固疗效。治疗26例,均在服药后24小时内头痛缓解,48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r\n
摘自<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著
26
发表于 2009-8-4 18:38:24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臨床用藥策略探討  张玉龙dragon的空间
前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慢性非感染性炎症為特徵的、累及全身小關節病變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相當於中醫“痹證”的範疇。該病發病多呈慢性、進行性、侵襲性,對人體消耗大,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出現關節變形而致殘。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理機制複雜,目前尚未完全揭示其發病機理,其病理變化是多環節與多靶點的,而且其病情反覆,中西藥物的療效都難盡人意,西藥毒副作用大、耐藥性強、遠期療效差,中藥起效慢、針對性不強,而且中醫在臨床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各自的學術觀點,良莠不齊,缺乏一個較為系統的規範。因此,探索一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臨床用藥策略,以提高中醫藥在這方面的療效,是有實際需要的。
一、組方模式
以沈丕安氏在《現代中醫免疫病學》一書中提出的中藥複方君、臣、佐、使模式為基礎,即︰
君藥︰辨證論治用藥部分;
臣藥︰辨病論治和針對體征、理化檢查的用藥部分;
佐藥︰對症治療和解決個別中藥毒副反應的用藥部分;
使藥︰保護脾胃、矯味和引經藥部分[1]。
並結合筆者的讀書心得和臨床經驗提出以下組方模式,
君藥︰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用藥部分;
臣藥︰辨病論治、對症治療以及借鑒現代中藥藥理學成就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病理改變的用藥部分;
佐藥︰解決個別中藥毒副反應或合用後增強主藥藥效的用藥部分;
使藥︰保護脾胃、矯味和引經藥部分。
然後根據中醫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處方及現代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專方專藥的具體用藥,並結合現代中藥藥理學成就,將之組合成一套新的組方模式︰
君藥︰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用藥部分;
臣藥︰辨病論治、對症治療以及借鑒現代中藥藥理學成就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病理改變的用藥部分;
佐藥︰解決個別中藥毒副反應或合用後增強主藥藥效的用藥部分;
使藥︰保護脾胃、矯味和引經藥部分。
二、辨證論治用藥部分
(一). 辨證用藥
辨證用藥是一個處方的主藥,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長期服藥,主藥可選擇一些效果好、毒副作用小、可大劑量運用而達到力宏、效速的藥物。
1.祛風藥︰首選防風、秦艽、羌活、威靈仙、五加皮、崗捻根、徐長卿、金雀根、麻黃;
2.祛濕藥︰首選漢防己、蒼朮、白朮、薏苡仁、土茯苓;
3.散寒藥︰首選桂枝、西藏雪蓮,重證可用制附子或生附子;
4.清熱藥︰首選知母、石膏、黃芩、銀花藤、水牛角;
5.活血祛瘀藥︰首選赤芍、丹皮、桃仁、紅花、當歸、羊蹄根、虎杖、郁金、雞血藤、大黃、丹參、玄胡索;
6.化痰散結藥︰首選瓦楞子、制南星、製半夏、白芥子,重證可用生南星、生半夏;
7.養陰藥︰首選玉竹、北沙參、生地、石斛、白芍、枸杞子、龜板膠;
8.補陽藥︰首選製附子;
9.健脾補氣藥︰首選五爪龍、太子參、黃蓍、黨參、花旗參、靈芝、甘草;
10.補血藥︰首選當歸、熟地、雞血藤、阿膠;
11.補腎藥︰補腎陰首選用熟地黃、女貞子、制首烏、旱蓮草、龜板膠,補腎陽首選用仙靈脾、巴戟天、杜仲、川斷、狗脊、吐絲子、紫河車、鹿角膠;
12.解毒散結藥︰首選制馬錢子、貓爪草;
(二). 分期用藥
1.急性活動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活動期以邪實為主,治療上以祛邪為主,一般需辨以何種邪氣為主而從辨證用藥中選取祛風、清熱、散寒、除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之藥。
2.緩解期
2.1 類風濕性關節炎緩解期因久病入絡,痰濁瘀血阻閉脈絡,滯於骨骱而致頑固難已,故應以通絡為大法。
2.1.1 辛潤通絡法
藥用歸尾、桃仁、紅花、丹皮、赤芍、澤蘭、降香、延胡、旋覆花、蘇木、蒲黃、茺蔚子、青蔥管等血中氣藥,氣行則血行,瘀積自然宣通。活血通絡之法寓於其中。
2.1.2 辛溫通絡法
陰邪聚絡,脈絡阻痹,可用辛溫快利之品,引動絡中久伏之邪。用藥輕如歸須、桂枝;重如生鹿角、細辛、全蠍、川烏等。
2.1.3 辛香通絡法
適用於寒入絡脈者,如良薑、蓽撥、延胡、蒲黃、或薑黃、蒼朮等。另外,辛香穿利之品如麝香、水安息香等具振奮絡氣,推陳致新之功,可佐以治絡方中。
2.1.4 蟲蟻通絡法
絡中瘀久,病根深伏,而蟲類藥具有鑽透走窜,搜風通絡,消腫止痛的特性,故被廣泛用於治療筋骨頑疾。臨床應用一般要跟據各種蟲類藥的特點,進行辨證,擇其優者使用。風濕熱痹證選用清熱通絡袪風的地龍、蜂房、僵蟲、蠶砂。風寒濕痹選用全蝎、蜈蚣、白花蛇。痹兼瘀積選用土蟞蟲、穿山甲。各種証型均可選用烏梢蛇、蘄蛇。但是,蟲類藥都含有異體蛋白,服用者有機會導致變態反應,故應詢問患者有無過敏體質。此外,一般初期最好小劑量使用,無不良反應再增加至常量[2]。
2.2 病者日久,正氣虧虛,加之常爲應用中西藥物日久傷正,故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期病者或緩解期病者,免疫低下者,應以補益爲主,而慎用攻伐之品,可加入五爪龍、雞血藤、紫靈芝、紫河車等補益氣血之品。但是,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病,而許多補氣的中藥都能提高體液免疫,故只可在患者體質虛弱時使用,不宜作為常規用藥;
2.3 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期常伴有骨損傷,須加用大劑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補髓,峻補肝腎,以調補奇經,這些補腎中藥通過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微循環而達到在一定程度防止骨侵襲和關節變形的作用。
溫補元陽藥可用紫河車、鹿茸、鹿角膠、冬蟲夏草、北蟲草等;
填補真陰藥可用龜板、鱉甲、阿膠、豬脊髓、淡菜等;
防止骨侵襲和關節變形的藥物可選用補骨脂、接骨木、骨碎補、狗脊、炙龜板等。
二、辨病論治用藥部分
(一). 雷公藤
雷公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起效快、療效確切,其主要有效成份雷公藤多甙經國內多年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證明有良好療效。雷公藤有大毒,用時可從小量開始,從5g递增至15g,去皮,先煎1小時減毒性,以複方使用為佳。臨床上使用雷公藤,應在服藥頭1周內采用治療劑量的上限量,使血藥濃度達到峰值後,減少用量的1/3繼用,并可將日服量由3次/天改為2次/天,同樣可保持療效不變,但不良反應可明顯減少或輕。在用藥3個月病情穩定後,用原1/3劑量維持治療即可。而連續使用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酌情停藥1~2個月,其間可以它藥代替,以盡量減輕其毒副作用[3]。
(二). 青風藤
青風藤具有抗炎鎮痛,抗風濕,免疫抑制等作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早期可以有效阻斷“滑膜—軟骨—骨”這一病理環節,抑制病情進一步發展[4]。另外,又可通過抑制IL-6等細胞因子的表達來抑制局部關節滑囊的炎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期血管翳的形成以致軟骨的破壞,可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5]。可配合複方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各種證型及各期。
三、現代中藥藥理學成就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病理改變的用藥部分
(一).抑制亢進的體液免疫功能,抑制免疫複合物的中藥︰忍冬藤、虎杖、生地、玄參、金雀根、郁金、黃芩、槐花米;
(二).抗變態反應,消炎止痛的中藥︰羌活、崗梅根、忍冬藤、五加皮、漢防己、秦艽、青風藤、細辛、獨活等,解除肌肉酸痛可用威靈仙、忍冬藤、漢防己、薏苡仁,解除骨痛可用生南星、生半夏、馬錢子、川烏、草烏;
(三).改變滑膜血管通透性,消腫化飲,使體液重吸收的藥物︰重用葶藶子,並同用白芥子或桂枝或鹿角片;
(四).增加血流,保護骨質的藥︰接骨木、川芎、川斷、骨碎補、當歸、赤芍等;
(五).提高體內皮質激素水平,起到消除關節炎作用的藥物︰龜板、生地、熟地、知母、補骨脂、仙靈脾、巴戟天、鹿角片、白僵蠶、川牛膝、秦艽、漢防己等;
(六).中樞性鎮痛或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藥物︰烏頭、附子、細辛、馬錢子、羌活、威靈仙、徐長卿、海桐皮、蛇類、蜈蚣、全蠍[1]。
四、對症治療的用藥部分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較為複雜,且有時一些症狀比較痛苦或需迫切解決,因此,有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對症的專藥,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1.環杓關節受累,吞咽時咽喉部有疼痛及阻擋感,可用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
2.顳頜關節受累,張口咀嚼時活動受限者,可用白芷、細辛開骨竅,止疼痛;
3.肩關節受累症見關節疼痛,上抬活動受限者,可用麻黃、細辛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4.四肢小關節以腫脹、灼熱為主者,可選用土貝母、猫眼草、漏蘆、蜂房、細辛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5.兩膝關節腫脹,或有積液者,可用土茯苓、薏苡仁、猫眼草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6.兩踝關節受累,腫脹疼痛,走路困難者,可加用地龍、鑽地風[6]。
7.下肢紅腫加毛冬青,魚腥草;
8.寒痹痛甚用製附子散寒止痛;血瘀痛甚用玄胡索活血化瘀止痛;痰阻痛甚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熱甚用知母、黃柏、白茅根、魚腥草、牡丹皮清熱涼血;濕甚用土茯苓、生薏苡仁祛濕消腫;
五、解決個別中藥毒副反應的用藥部分
(一).運用大量附子時,配伍大劑量生甘草,生薑同煎,可減附子之毒。煎藥時,每劑附子在15g以下者,可與生甘草,生姜同先煎30分鐘,後再下余藥。若加大劑量,15-30g者同上法先煎60分鐘。30g以上可先煎2小時。而長期用藥時,為了避免中毒反應發生,可採用間斷服用的方法。具體方法,重用附子3-5劑後,去附子,加澤瀉,茯苓以甘淡滲瀉其毒,防其逐漸儲積為害。3-5劑後再重新加入附子。如此反覆,10余劑可使痹症之痛止而不傷正[7]。
(二).運用雷公藤時合用適量白芨、甘草可減少對胃的刺激作用;并用製何首烏、蛇床子、甘草可拮抗其毒性;六味地黃丸、五子衍宗丸和烏雞白鳳丸等可分別對抗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損害[3]。
(三).蟲類多溫燥走窜,應用時強調適當配以滋陰養血補肝腎之品如生地、白芍、金雀根、崗捻根、女貞子、旱蓮草等,制其偏性,防其耗血傷陰之弊。
六、合用後增強主藥藥效的用藥部分
如白芍可養血斂陰,緩急止痛,但其藥效不強,加入甘草,有酸甘化陰之妙用,增加其緩急止痛的功效。另外,有一些祛風除濕的藥物,單用效果不明顯,但合用後可明顯增強藥效。如桑枝配桑寄生,羌活配獨活,海風藤配絡石藤,海桐皮配薑黃,穿山龍配徐長卿等。處方選藥時應加以利用。
七、保護脾胃用藥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長期服藥,而且許多中藥太苦,服用後會影響脾胃功能,故應注意固護正氣,尤其是胃氣,以利病者能夠耐受長程用藥,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服用西藥,常引起一些消化道症狀,可在中藥複方中加入麥芽、雞內金、枳殼、海螵蛸、白芨等護胃之品以及陳皮、法夏、佛手、竹茹、生薑等和胃止嘔藥。
八、矯味藥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一般比較苦,可加入甘草、生薑、大棗作為矯味藥,使患者易於接受。此外,這三味藥還有一定健脾補氣的功效。
九、引經藥
(一).上肢用羌活、薑黃、桂枝、桑枝、威靈仙,下肢用獨活、宣木瓜、川牛膝、漢防己、木通、黃柏,肩部用葛根,背部用葛根或鹿角膠,腰部用杜仲、川續斷、熟地、狗脊、女貞子、胡桃肉,全身多處關節受累者可用秦艽。
(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病變部位在關節,而藤類藥善走經絡,選用相應的藤類藥通絡引經,可使藥物直達病所,以增強藥效。如祛風通絡用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清熱通絡用忍冬藤;補虛和血通絡用石楠藤、雞血藤;祛濕通絡用天仙藤等。但藤類藥一般作用較弱,一般只作引經藥,不宜作為主藥。
總結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治療應以辨證論治用藥為主導。在這個大原則下,結合現代醫學的觀點,借鑒現代中藥藥理學成就,加入能消炎止痛、抗血管炎、調節免疫、抗變態反應、提高體內激素水平、消除免疫複合物的中藥,以及保護脾胃的中藥及矯味藥,一起組成處方,確保藥力夠強、副作用小、能長期給藥,這樣才能提高中藥治療的療效。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40:39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守宫的用药经验
注: 转自朱良春的《虫类药的应用》
[药物基源]
  守宫属壁虎科蹼趾壁虎,Gekko chinemsis Gray或同属它种壁虎的干燥体,亦名天龙,江、浙、皖等省均有产。味咸性寒,有小毒,人心、肝二经。
本品功用
  1)法风定惊, 2)解毒消坚,3)通络起废。能治瘰疬结核,历节风痛,中风瘫痪,风痉惊痛,小儿疳痢。因其善于攻散气血之凝结,故常用治恶疽肿瘤。因其具有排脓生肌、促进组织生长之功,故对疮疡久不收口而形成瘘管者,用之多获良效。

[现代研究]
  某单位用守宫制成的组织液,对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壁虎尿液如接触皮肤,需立即清洗,否则经皮肤吸收后,轻则皮下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坏死和肌层中性白细胞浸润;重则损伤脑筋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的严重不良性改变,呼吸麻痹,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捕捉时不可不慎。
[用法用量]
  本品一般用量,煎剂4.5~9克,散剂1~2克。少数病例服后有咽干、便秘现象,以麦冬、决明子各9克代茶,可以改善。
[临床应用]
肺结核、淋巴结核、肾结核、骨结核
  江西省中医院用“抗结核合剂”(守宫末3克,冲服,猫爪草、苡米仁各30克,天葵子、百部、生壮蛎各15克)为主,配合“羊骨虎挣散”(绵羊骨一具,烧灰存性,制马钱子30克,制附片、炒甲珠各60克,共研细末,分为120包,每早晚各服一包,开水送服,甜酒为引,两个月服完。此方用于骨结核效好)及“止痉散”(蜈蚣、全蝎各等分,每早晚各服1~1.5克,对结核病引起的疼痛有效,因此一般是加入上二方中同时使用),治疗上述疾患。在临床实践中,还使用上方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鼻咽癌、甲状腺肿瘤及不明原因的血尿等病,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又杨廷彬等用守宫粉(每服1克,日三次,长期服用)治疗骨结核12例,其中8例痊愈,恢复了劳动力,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病案举例]
  (1)李××,女,18岁,工人。主诉:胸椎已13年,左腹股沟淋巴结核溃烂8×2厘米,已一年,伴有左下肢疼痛。现症:患者5岁时开始背痛,当时未加注意,以后渐渐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经用抗痨药稍有好转,三年后复发,治疗无效,以致脊椎畸形。在2年前左腹股沟发现一肿块,继则溃烂,一年多不能愈合,而来院就诊。当时检查第六、七、八胸椎突出有压痛,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溃烂约8×2厘米,伴有左下肢疼痛。开给抗结核合剂加止痉散五剂,服后疼痛已除,随后给羊骨虎挣散,继服2月治愈(江西省中医院)。
  (2)刘××,女,44岁。患胸椎结核(T10~12),经上级医院摄片2次确诊,用异菸肼、链霉素治疗无效,下肢瘫痪,卧床不起八月余,胸椎1o-ll处有一碗大的冷性脓肿,溃破流脓。经内服守宫粉六月余,创口愈合,下肢瘫痪逐步恢复痊愈(杨廷彬等)。
  按:又方守宫、蜈蚣、地鳖虫各60克,制乳没、三七、红花各30克,炮山甲15克,共研细末,加赋形剂压片,包糖衣,每片重0.5克,每服6片,日二次,主治骨与关节结核,能解毒定痛,破瘀活血。
晚期肺癌
  上海龙华医院用守宫、干赡皮、天麦冬各9克,南北沙参、百部、八月札各12克,夏枯草、葶苈子各15克,鱼腥草、山海螺、金银花、白英、蛇舌草、生牡蛎、苦参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治疗晚期肺癌。效果:共治27例,显效2例,好转15例,无效10例。
  又上海杨浦区中医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扶正抗癌”法治疗晚期肺癌,共治晚期原发性肺癌14例,取得一定疗效。治疗方法有二:一是扶正法,二是攻癌法。关于扶正法:用养肺阴、补肺气,健脾益肾等法。关于攻癌法:分中草药攻癌及化疗攻癌二类。(1)消肿解毒、化瘀软坚法:在癌块较大或有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时,可用守宫粉、蜈蚣粉、地鳖虫粉各1.5克混和,分二次吞,蛇六谷(先煎一小时)、生半夏、生南星、七叶一支花、羊蹄根、铁树叶。蛇舌草各30克,商陆、赡皮各15克,煎服。 (2)抗癌化学药物:联合使用以下3~4种,中等剂量脉冲治疗;每周1~3次。如环磷酰胺0.4~0.6克/次,5-氟脲嘧啶0.5克/次,争光霉素3万单位/次,自力霉素2~4毫克/次,长春新碱1~2毫克/次等。在扶正与攻癌块的具体应用方面,是采取分阶段的有机结合,当机体与癌块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时,用中药扶正加化疗攻癌,以达到抑制病势的作用。当机体与癌块经过激烈斗争后,癌块趋于缩小,机体对化疗耐受性差,反应较大时,就停用化疗,而换以中草药和虫类药攻癌及中药扶正以巩固之,待患者机体情况逐渐得到恢复后,再继续进行治疗。疗效:总有效率为64.3%,其中显效1例,良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
食道癌
  温州市抗癌小组用天龙粉治食道癌4例(均经钡剂造影确诊)。治后吞咽困难消失,食量及体重增加,造影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制用法:将天龙与米炒至焦黄研成粉,每日服1~2条,分2~3次,以少量黄酒调服。
附骨阴疽、流痰走注、顽疮不敛
  虞成英氏祖传治骨痨的秘方“龙虎十将丹”,能促进病灶吸收及受损骨质修复。应用范围:(1)附骨阴疽:主要指深部脓肿及骨结核;(2)流痰走注:主要指皮下痰核、关节肿大畸形及疾病结核等;(3)顽疮不敛:形成漏管、脓水清稀,常年不愈。配制服法:(1)处方:壁虎、蕲蛇各120克,海虎(海马或海蛆亦可用)、蜈蚣、全蝎、炮山甲、地鳖虫、露蜂房、鹿龟胶各60克,斑蝥15克(用一两糯米炒至焦黄)。(2)制法:先将壁虎、薪蛇、蜂房三味分别放置于密闭瓦罐内,盐泥封固,文火焙烧(置于糠火中烧约半小时许)至药物焦黄为度,不可成炭,然后与他药共研细末,充分和匀后以鹿角胶黄酒烊化冲药,最后炼蜜为丸。(3)服法: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9~12克。上药配制药量,一般宜在30~50日服完(依患者体质、年龄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而定)。服完一料,休息十日,续服第二料。一般连服2~3料,即可见功。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辛辣、雄鸡、鲤鱼、牛肉等食物。(2)服药期间及好转后,须静心休息,加强营养。(3)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慎服,或减少服量。如眼药期间出现腰痛、尿急、尿血者,需立即停药数日,并以六一散、绿豆煎汤频服。倘能依法配制,剂章掌握得当,此种反应少见。(4)骨痨溃后,日久不合者,除内服本方外,还须并用外敷拔毒去腐膏(红升丹30克,冰片1.6克,乌铡骨15克,共为细末,以麻油或凡士林调和:或直接用散剂)。 (5)如有较大的死骨存在,疹管日久不合者,可用推车散(蜣螂虫研末)或施行手术,将死骨除尽,方能彻底根治。
[病案举例]
  陈××,男,50岁,工人。右侧骼关节肿痛畸形已八、九年,历经各种中西药物、针灸、电疗、穴注、理疗等均无明显效果。1962年3月酸痛更甚,右骼骨关节延及右膝活动障碍及强直,食欲顿减,体重下降,全身瘦削;继而骼关节隆起突出,局部剧痛,漫肿无头,潮热虚烦。经调线摄片检查,显示髂关节间隙狭小,边缘模糊,般骨头内缘骨质损坏,诊断为右骼骨关节结核。经住院综合治疗三月余,因无效拟作手术,患者拒绝,乃转来我院治疗。诊为“骨痨症”,用本方法治疗,经眼药45日,局部疼痛大减,步履渐方便;至11月服完三料时,局部疼痛完全消失,全身健康状况显著好转。次年二月由我院调线检查证明:“右侧骼骨边缘清晰,坏死骨质已渐增生”。患者在家调养月余后,遂恢复工作。最近随访,并未复发,仅过度劳动后或天气骤变时稍有酸痛不适。
  按:此方全为动物类药,而以虫类为主,其温经通络,推陈致新、解毒攻坚、生肌敛疮之功特著,故于骨结核等阴疽顽疮,死骨瘘管,瘰疬坚核,多能奏效。由于内含斑蝥,宜先用小量,逐步增加,并煮绿豆汤频饮为宜。
毒蛇咬伤
  化毒散(天龙10条,蜈蚣20条,斑蝥5只(去翅足),地龙、全蝎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1.2克,用温开水冲服)治疗毒蛇咬伤中毒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轻中型者每5小时一包,约服4~5包即可;重型而体质壮实者,需服6~7包,孕妇或体弱者,每三小时服半包。服药后如小便涩痛者,另用车前子9克,六一散15克煎汤饮服,或用绿豆120克,茅根60克煎汤频服。
瘰疬
  凡瘰疬已溃穿者,用“守宫散”:守宫五条,切碎,晒干,于清洁瓦上焙成炭,研细外用;每日换一次,2周左右可以收敛向愈。未溃者,可用炙守宫50条,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2~3粒,日三次,小儿酌减。一般2~3周,可以见效。对于颈部癌转移的肿核,用之亦有裨益。
  又,守宫50条,菜油一斤半浸之,或放铜锅内,以炭火煎熬,至守宫化尽为度,再将油露三五夜,退去火性,用此油搽瘰疬患处,未溃可消,已溃能敛。
[病案举例]
  沈×,女,34岁。有肺结核史,平素情绪沉郁,形体消瘦。近半年来,颈部出现硬核,逐步增多、增大,颈两侧累累如串珠,达13枚之多。苔薄,质微红,脉细弦。肝郁痰凝,结为阃疬,治宜攻瘀散结,化痰消坚;以守宫30条,洗净烘干,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三粒,日三次。一周即见缩小,二周显消,三周而愈。
无名肿毒
  活守宫一条放入鸡蛋内,封好,一周即化(骨存);用此涂敷肿处,2~3日可消,山东邹平县明集公社会窝村大队卫生室用此法治蝎、蜂螫伤肿痛,观察20例,均一次治愈。说明其解毒、消肿、止痛之作用,甚为可靠。
切口瘘
  切口瘘多见于胃、肠、胆囊、脓肿切排引流、外伤清创、妇产科等手术以后。王重九等用“守宫散”治疗切口瘘45例,效果比较满意。治疗方法:外用守宫散,内服三七合剂。“守宫散”:将守宫洗刷干净,置瓦片上,用文火焙烤(不可使焦),研成细末,筛净毛衣和。使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拭局部切口,撒上守宫散一层,外用纱布覆盖,勿使污沾,保持创面干洁。每日换药一次。“三七合剂”:参三七、川贝、白芨各2克,地鳖虫1克,研细末,每服1~2克,每日三次。以7天为一疗程,需要时可续用一疗程。
臁疮
  即下肢溃疡。民间用两枚熟鸡蛋黄熬油,再入壁虎一条熬之;以此油涂患处,每日1~2次,收口较速。
[按语]
  白花蛇与守宫均有搜风通络、攻毒定惊之功,皆为治风解毒要药;但前者以透骨搜风见长,
后者以破结消坚为胜;前者血虚津伤者慎用,后者无瘀凝坚核者勿轻施。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44:16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著名医家应用虫类药的经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16 10:29:22
查看( 15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2006年4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
    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我国对动物类药物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为止,药用动物已达444种,其中虫类占24%(107种),再加上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增160种,总数已达600种之多。这些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慢性痼疾、严重痛症和某些肿瘤、炎症,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各种生化制剂也层出不穷,前景十分广阔,故对其进一步研究、发掘将有重要意义。
   (一)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应用动物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革新,以药用动物广泛治疗多种疾病,并别具匠心提出血肉有情之品可养奇经,栽培体内精血,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兹就《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以虫类药通络除坚之王姓案,作一探索。
   王骑射驰聘,寒暑劳形,皆令阳气受伤,三年来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盖经络系于脏腑外廓,犹堪勉强支撑。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症瘕,怒劳努力,气血交乱,病症旋发,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总之,未能讲究络病功夫。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停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录法备参来议。
   蜣螂虫 虫 归须 桃仁
   川郁金 川芎 生香附 煨木香 生牡蛎
   夏枯草
   用大酒曲末加水稀糊丸,无灰酒送。
   叶天士根据“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的治疗原则,常以仲景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化裁,治疗积聚。他认为,用以松透病根,治疗一些干血、恶瘀积聚之劳伤血痹等顽痛痼疾。常用一二种虫类药配合其他药物,用虫蚁迅速飞走诸灵,气可宣通,可制成丸剂缓攻。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较多的是穿山甲、蜣螂、虫。它如用地龙舒筋活络,以全蝎透风搜邪,以蜂房祛风散热等,亦常选用。每与辛润通络、清润通络、辛温通络、行气活血相配合。本案以蜣螂、虫为主,配合归须、桃仁润利活血,郁金、川芎行气活血,以及香附、木香之理气行滞,佐牡蛎之软坚、夏枯草之消结。取酒性之走窜,意在渐消缓削,不损正气。所以叶氏指出,这是与“徒入脏腑,攻积除坚”不同的一种法则。
   (二)动物类药物的生理活性十分显著,有异于一般植物性药物。它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可滋人体之精血,且其性行走攻窜,更可以活血祛瘀,舒筋活络,豁痰开窍,以毒攻毒。如应用得当,配伍有法,常能收到理想的疗效。当代著名医学家朱良春先生,潜心研究虫类药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归纳虫类药的主治功用有八个方面:
   1.机体的脏器发生病理变化,形成坚痞肿块,如内脏肿瘤、肝脾肿大等,用之以攻坚破积。如鳖甲、虫、蜣螂、蜂房、鼠妇、全蝎、蜈蚣、斑蝥等。
   2.机体的循环瘀滞或代谢障碍,出现血瘀征象,用之以活血化瘀,推陈致新。如水蛭虻虫、虫。
   3.肝风内动,出现昏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可用以熄风定惊。如蝎尾、乌梢蛇、蜈蚣。
   4.热性病早期,邪热郁于肌表,见发热,疹发不透,用僵蚕、蝉衣以宣风泄热,化毒透邪。
   5.麻风、风湿性关节炎等历节诸症,可用乌梢蛇、僵蚕、全蝎、地龙、蜂房等搜风解毒。
   6.气郁血滞所致之脘腹胀痛,可用虫类药行气和血。如九香虫、蜣螂等。
   7.阳痿不举、遗尿、小便失禁等肾阳虚衰证,以蜘蛛、蜂房等可以壮阳益肾。
   8.毒邪壅结,导致痈肿、恶疽、顽疮等,可用蚰蜒、斑蝥等消痈散肿。
   从上述功用可见,虫类药在临床应用上,确有独到之处,是中医学中值得发掘的一个领域。 虫类药的独特医疗作用
2002年7月10日 朱良春
-
    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
   于疗效。所以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
   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颇
   能提高疗效,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在此简述实践体会之一二。
   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其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由
   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命活性,所
   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从文献记载来说,始于《山海经》、《内经》。
   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运用虫类药的方剂,法度严谨,寓意
   良深,如下瘀血汤、抵当汤(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对
   后世应用虫类药起着示范、推动的作用。成书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
   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早的书籍,其中列载虫类药28种,占全书所
   载药物的8%强,占所收动物药(65味)的43%强。这说明在汉代对
   虫类药的使用就已取得宝贵的经验。此后,代有发展,东晋葛洪的《
   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更将虫
   类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所用品种,有所增加。宋代许
   叔微的《本事方》,也较多地应用虫类药,创订“麝香圆”,对类风
   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之疼痛剧烈者,颇有缓痛之
   效,后世多引用之。迨至明代,李时珍全面总结药物治疗经验,在《
   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达107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
   类药得到很大的扩展。随后,清代温热病学专家如叶天士、杨栗山、王孟英、吴鞠通以及善于应用活血化瘀方药的王清任等,敢于创新,应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疾病,给后世留下不少珍贵的经验。近代善用虫
   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建国后,中医药
   界非常重视虫类药的应用和研究,不仅广泛应用于内外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用于恶性肿瘤、血液病、心脑血管病、结缔组织疾病、肝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诸多疑难杂症、沉疴痼疾,大大扩展了虫类药的应用范围和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虫类药的功用主治,因其配伍不同而异,一般可概括为如下10个
   方面:
   攻坚破积机体的脏器发生病理变化,形成坚痞肿块,如内脏肿瘤、肝脾肿大等,宜用此法治疗,如大黄?虫丸治慢性肝炎、宫颈癌、子
   宫肌瘤等。近人用全蝎、蜈蚣、守宫治疗癌肿等。
   活血祛瘀机体的循环瘀滞或代谢障碍,出现血瘀征象,使用此法
   推陈出新,如抵当汤(丸)治疗热性病瘀热在里,其人如狂(精神错
   乱)的蓄血症;下瘀血汤治产后干血内结,腹痛或有瘀块,血瘀经闭。
   熄风定惊肝风内动,出现昏倒、抽搐等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常用此法治疗,如止痉散治疗乙脑、流脑的昏迷抽搐等。
   宣风泄热热性病早期,邪热郁于肌表,症见发热,疹发不透等,宜用此法清热、化毒、透邪,如升降散治疗温热病;消风散治风热瘾
   疹。
   搜风解毒所谓中风、历节诸症,即麻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之类,可用此法治疗,如苦参丸、搜风散治疗麻风病,麝香圆治疗白虎历节
   等。
   行气和血气郁血滞,出现脘腹胀痛诸症,可用此法治疗,如乌龙
   丸治疗肝胃气痛,王孟英用蜣螂虫治吐粪症。
   壮阳益肾肾阳虚哀症见怕冷、阳痿不举、遗尿、小便失禁等,宜
   用此法治疗,如蜘蜂丸治阳痿,海马健肾丸治慢性肾炎等。
   消痈散肿毒邪壅结,导致痈肿、恶疽顽疮等,多用此法治疗,如
   《救急方》用蜒蚰治足胫烂疮;守宫治淋巴结核,海马生肌拔毒散治
   顽疮久不收口等。
   收敛生肌痈疽溃疡,久而不愈,需用收敛生肌之品,如《普济方》
   治一切疮疡屡用五倍子等,各种金疮或跌扑外伤出血,常用虫百蜡,朱丹溪盛赞其为“外科圣药”。
   补益培本肺肾两虚之虚喘,宜用“参蛤散”温肾纳气,以治其本。
   肾阳虚衰之阳痿、遗尿或小便失禁,宜用桑螵蛸、海马;肾功能不全
   用冬虫夏草等。上述10个方面的主治功用并不是虫类药所独有,其他
   有关中药也同样具备,不过虫类药在这方面的效用,往往比较好而可
   靠,加用以后,常常效果更为显著,得心应手。
   在此应该指出的是,使用虫类药时,应辨证明确,选药精当,注
   意配伍、剂量、疗程,特别是对毒性较大的斑蝥、蟾酥等,使用应当
   谨慎,应掌握“邪去而不伤正,效捷而不猛悍”的原则,以免产生不
   必要的副作用。
   虫类药因其含有较多的动物异体蛋白质,少数过敏体质者,服后
   会有过敏现象,如有皮肤瘙痒、红疹,甚则头痛、呕吐时,应立即停
   服,并用徐长卿15g,地肢子30g,白藓皮30g,煎汤内服,多数均可
   缓解,极个别严重者,则需中西药结合以缓解之。
   虫类药其性多为辛平或甘温,但熄风搜风之药,其性多燥,宜配
   伍养血滋阴之品,如与地黄或石斛同用,攻坚破积之药多为咸寒,应
   伍以辛温养血之品,如当归、桂枝等,这样才能既制其偏又增强疗效。
   虫类药应尽可能制成丸、散、片及针剂使用,如此既节省药材,提高疗效,便于服用,又可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因此,剂型
   改革也是今后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朱良春)
应用虫类药经验点滴
2005年5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
    虫类药,为有血有情之品,或善飞行,或善疏土,或善游水,或善爬行,总之,擅长走窜,因而大多具有祛风通络之效。笔者将虫类药与他药相伍,用于多种难治病及顽证,收到了满意效果。兹将其点滴经验择要简介如下。
   一、坐骨神经痛
   笔者治疗本病9例,其病程都在1年以上。9例中,有7例伴局部发凉、酸胀,遇热痛减,受冷痛增,苔白滑或白厚,脉缓或弦等,辨证为寒湿阻滞经络型坐骨神经痛。其治均用川乌、草乌、桂枝各15g,薏苡仁45g,乳香、没药各6g。先煎川乌、草乌1小时30分钟,再入余药煎熬,取液450ml,分3次温服,每服送下蜈蝎散(蜈蚣、全竭各等分为末)1.5g,7天为1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停药3~4天。其中服2个疗程而愈者1例,服3个疗程而愈者5例,2例有效,1例无效。如刘某,男,45岁,农民。1980年6月10日抬来就诊。述左侧下肢疼痛已4年,虽经多方治疗,不能根治。现证为左侧臀部至大小腿外侧疼痛,伸屈及行走痛剧,局部酸胀发凉,遇寒痛剧,得热痛减,苔白脉缓。遂用上方1疗程而痛大减,余症亦轻,2疗程后,其病豁然而愈。随访4年,未发。
   二、顽固性偏头痛
   笔者将全蝎4.5g,蜈蚣3条,当归、川芎、枣仁各12g,熟地、丹参各24g,白芍18g,枸杞、首乌各15g,组方名养血祛风活络汤。水煎,分3次服,治阴血虚弱引起的偏头痛,特别是顽固性偏头痛,效果很好。笔者治疗此型偏头痛8例,结果痊愈5例,显著好转2例,好转1例。如田某,女,32岁,农民。1968年8月16日初诊。患者自述右侧偏头痛,时痛时止已5年余。每于劳累或精神紧张,其病即发或加剧。曾经长期的中西药及针灸、按摩治疗,均未治愈。近年来,发作频繁,且伴头昏眼花,时而眩晕,四肢发麻,夜难入寐,入睡梦多,鼻准发青,舌质微紫,苔薄,脉细弱等。此为血虚生风,脉络不通之候。用上方水煎,分3次温服,1剂痛减,3剂而痛止,连服6剂后,停药2月,其病未发。继用上方制成丸剂,每服6g,3月而愈。随访3年,未见发作。
   三、久病足跟痛
   久病足跟痛,治疗棘手。笔者依据《难经》“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循咽喉,交贯冲脉。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之理论,从跷脉论治,用药以细辛为主,随症配合蜈蚣和其他药物,治疗11例,其中痊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跷脉病所以用细辛为主而能获效者,以足少阴肾经和跷脉相交,细辛入肾经,并通过肾经而贯通阴跷、阳跷,从而使其气血阴阳得以调整故也。如周某,男,55岁,商人。述双足跟痛已半年余。曾用中西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之,皆未见显效。1986年12月18日来诊,述其痛遇阴雨则剧,得热则减。初从寒凝血滞论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化裁,数剂无效。改用蠲痹汤以风湿痹痛治之,痛仍不减。后详问病史细查,发现患者双足跟痛,皆引及内外踝和小腿内外侧。遂断为阴跷阳跷脉俱病,药用细辛12g,续断24g,艾叶9g,蜈蚣5条,炙甘草6g,迭进6剂而痛大减,8剂而痛止。继令每周服上方2剂,并连服3周而愈。随访6年,未发。
   四、颈淋巴结核溃烂,久不收口
   颈淋巴结核溃烂,久不收口,多属本虚标实之顽疾。此病采用外治法祛邪,内治法扶正为良。笔者曾治本病4例,外用守宫30g,蜈蚣10g,瓦上焙干,研极细末,和匀,外撒患处,每日换药1次,同时服用下方:熟地、山药、沙参各30g,麦冬、山萸肉各15g,百部18g,丹皮、茯苓、泽泻各12g,五味子9g,水煎,分3次温服。服10剂而收口者2例,服18剂而收口者1例,服26剂而基本收口者1例。如欧某,男,51岁,打铁工人。颈淋巴结结核溃烂,久不收口,时轻时重已年余。曾用抗痨治疗,未见显效。现证除颈部两则各有4个成串珠状之核块溃烂,有少量黄液流出外,尚有形体消瘦,咽干,入夜尤甚,舌光无苔,舌质纤细,脉细数。此阴虚挟邪实为患也。遂用上法外撒内服,半月而收口。停用外治法,只服内治方,月余而诸症悉去。随访8年,其病未发。
   五、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属中医之“乳癖”。《疡科心得集》云:“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肤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其病因多与肝郁血滞有关,肝郁不舒,血行不畅;肝气乘脾,脾伤而运化不力,湿聚成痰,积于乳房。据此,笔者用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加地鳖虫、地龙、海藻,并有意使用反药,共治此病14例,其中痊愈7例,显效5例,无效2例。如周某,女,34岁,农民。1995年10月21日诊。患者述1年半以前,双侧乳房内外侧各长1核块,均如拇指大。2年后,其核块略有增大,但不疼而微胀。近10天来,核块增大显著,特别是右乳核块,大如红李状,按之微痛。其特点是情志舒畅及月经来潮时,核块可变小,反之,则稍增大。此外,月经量少,色黑,舌质两侧发紫,脉弦缓等。遂用柴胡、赤芍、川牛膝、桔梗、桃仁、红花、地鳖虫、地龙各9g,川芎、当归各12g,生地、枳壳、海藻各15g,甘草6g,水煎,分3次温服,3剂而症略减,6剂而核块缩小减半,12剂而诸症若失。继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白芍、五味子调理,数剂而愈。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陈国华)
虫类药应用3则
虫类药应用3则
2006年7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
    蝼蛄治癃闭
   刘会送,男,71岁。2006年5月11日初诊。近半年来,小便点滴而下,欲出不畅,甚则梗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时时欲解,但解不畅或涓滴而出,或点滴全无。一夜起床十余次,痛苦异常。舌质稍紫暗,脉涩,辨为膀胱气化不利,瘀浊壅塞。处方:桂枝12g,乌药15g,桃仁8g,红花6g,白蔻5g,三七5g,木瓜10g,泽泻10g,地龙5g,水蛭4g,蝼姑5g,黄芪10g,车前子10g。5剂。服药5剂后,坠胀、尿滴沥不畅俱见好转,小便畅利无梗阻感,夜晚起床次数减少或不起床。宗前方再服7剂,治愈。
   方中桂枝、乌药增强膀胱气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能出焉。”白蔻宣畅气机,芳化水湿,宣畅三焦:桃仁、红花、水蛭、地龙、三七活血化瘀散结扩张尿管:黄芪补气通淋;木瓜行气利水;车前子行水;蝼姑性善钻透,以具飞翔之性,上能宣展肺气以助肺行水,中能穿土松湿而助脾利水,下能直入膀胱搜浊滞引水外出。一物而兼海、陆、空三能,能飞、能钻、能行,此借其窜利行水之性耳,为治标之急药。是方标本兼治,故得效迅速,效果较好。
   穿山甲愈石淋
   王业林,男,38岁。1995年3月12日初诊。症见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腰腹部绞痛难忍,痛时弯腰打滚,B超示双肾结石。以石苇散为主方加减服药25剂,疼痛少发,但结石未除。后改用保产无忧方加穿山甲、徐长卿,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2g,荆芥5g,羌活10g,黄芪8g,厚朴8g,菟丝子10g,枳壳8g,甘草5g,川贝5g,艾叶3g,生姜三片,甲珠5g,徐长卿8g。服药3剂,结石蠲除,B超检查已无结石。
   前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法,久服不效。更方反客为主以补托正气,加强膀胱气化,辅以通瘀行水之法而而奏捷效。方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羌活、荆芥疏解太阳经脉,太阳能经脉最长,太阳治则诸经皆治;厚朴、枳壳擀旋脬气;黄芪扶元气;菟丝子补肾;川贝化痰;艾叶通行十二经;生姜止呕和胃;徐长卿温中通络止痛;穿山甲通瘀排石。张锡纯谓:“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气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痛故能开之。”(《衷中参西录》)
   水蛭疗头痛
   范新秀,女,19岁。头痛偏在双颞侧,畏风,心烦口苦,情绪易激动,口渴,舌边红,少苔,脉细数,叠经彩超、核磁共振检查,无特殊发现。中西药治疗一年余,时轻时重,来诊后四诊合参,辨为肝阳上亢、兼挟痰瘀为患。以清肝凉血法进,生地15g,当归15g,丹皮12g,三七6g,水蛭6g,甘草8g,红花9g,北杞12g,防风10g,川芎9g,升麻9g,天麻10g,法夏10g,泽泻8g,白芷10g,粉葛9g。5剂,复诊云:“自服前方后,头痛未发作,以原方稍事出入,再服药15剂,治愈。
   方用生地、丹参清肝凉血;白芍、北杞养肝缓急;红花、三七、川芎活血行瘀;法夏化痰;防风、天麻除风熄风;泽泻利水而通阳;升麻升清逐浊;粉葛舒筋脉;水蛭破血逐瘀,通经消癥。徐大春谓:“……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难。水蛭最喜人之气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则生血不伤,缓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本草百种录》).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
虫类药治验二则
虫类药治验二则
2006年5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
    例一,杨某某,男,32岁,农民。
   主诉:右足背部被灰链鞭(蝮蛇)咬伤1天。患者1968年9月8日上午,在田间劳动时,不慎被灰链鞭咬伤右足背部,当即疼痛难受伴头晕,即去当地卫生所,土蛇医告其用草药外敷内服,因自觉头晕、心悸、冷汗、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肌肉酸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酱油色尿等症状进行性加剧24小时入本院外科。
   检查:体温37.3℃,脉搏56次/分,呼吸36次/分,血压158/90mmHg。神志清,神疲,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视物模糊,复视,眼睑下垂,颈项抵抗,全身肌肉均有压痛,四肢厥冷,心率56次/分,心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罗音,腹平有压痛,脾未及,右下肢肿胀至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性水肿,皮下瘀血,活动障碍,右足背可见牙痕二枚,相距1cm伴有水血疱。
   血常规:血红蛋白14g,白细胞24100/mm3,中性98%,淋巴2%。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少量,颗粒管型(++),上皮细胞0~1。
   患者脉来迟慢,软弱无力,有规则歇止。苔色薄黄,边有齿痕。
   西医诊断:蝮蛇咬伤中毒。中医认为此系蛇毒内侵肌肤,留于肉中,入于营血,内传脏腑,治以平肝熄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处方:全蝎5g,蜈蚣三条,炒僵蚕12g,淡黄芩12g,炒川柏12g,焦山栀10g,银花30g,连蒿12g,丹皮12g,虎杖12g,赤芍12g,制军10g,车前子15g(包煎),生甘草5g。羚羊片3g,煎汤代茶,另伽楠香0.3g吞服,三剂。
   二诊:精神好转,双眼旋力改善,全身肌痛消失,四肢温暖,患肢肿胀渐消,症状大有好转,脉至细数,苔色白腻,继以前方加减,去羚羊角、伽楠香、制军、赤芍、虎杖,加杭菊10g,蝉衣12g,4剂。后又改服育阴养血之剂7剂,视力得以恢复,复视症状消失,全身症状消除,患肢肿胀消退,功能恢复。在治疗过程中,局部采用草药半边莲、凹叶景天湿敷,并配合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共住院14天,康复出院。
   按:蝮蛇俗称灰链鞭,为我国剧毒蛇种分布最广的一种。中医学对毒蛇咬伤的认识,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蛇虽阴类、却为火口”的记载。因蝮蛇毒为混合毒,故蝮蛇咬伤病情变化多端,可呈现一系列动风症状和大毒症状。此例运用羚羊角、全蝎、蜈蚣、蝉衣有平肝熄风、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中对解除神经毒素样症状如视物模糊、复视、全身肌痛、四肢厥冷、末稍循环衰竭等,疗效满意。取黄芩、川柏、山栀、银花、连翘、丹皮、虎杖、赤芍、杭菊、生甘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大黄、车前子通利二便。伽楠香行气止痛、定喘防脱,对改善肺功能、防止肠麻痹有一定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全蝎含有全蝎毒素以及蝎酸、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甾醇、卵磷脂、铵盐等。蜈蚣含组织胺、溶血蛋白质,以及酷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诸药合用,有效地促使蛇毒之邪得以外泄。此病例充分说明,中草药对解除蛇毒有独特疗效,加之配合西药对症处理,获得较好效果。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首创自行研制生产精制抗蝮蛇的毒血清针剂,如早期配合使用,可有效地阻断蛇毒对器官功能的损害,从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造福于人民。
   例二:何某某,女,31岁,工人。
   患者自述自1970年3月头部震颤已四个月,始则右颈拘急,继而强直震颤,运动不能自主,一周后,出现头向右侧歪斜,曾住杭州、上海等医院神经科诊断为痉挛性斜颈。运用中西药物、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显。来本院就诊时,见患者头向右肩牵制,颈部强直,震颤频繁,脉象浮弦,苔色薄白,此为外风袭入少阳、厥阴两经所致。治宜熄风、镇痉、祛风利络,并养血活血。
   处方:大蝎尾七条,蜈蚣二条,炒僵蚕9g,净蝉衣4.5g,双钩藤12g(后下),冬桑叶6g,秦艽6g,威灵仙6g,全当归9g(酒炒),白芍6g,甘草6g,滁菊6g,鸡血藤12g。二剂。
   隔二日复诊。震颤已止,头仍歪斜。按上方去威灵仙、冬桑叶,加川芎3g,忍冬藤12g。三剂。
   三诊颈部已能转侧活动,拘急已减,症势大有好转,续开上方,将大蝎尾改为四条,蜈蚣一条。二剂后症状完全消失。后又服滋阴养血药十余剂。最近随访,30余年来未曾复发。
   痉挛性斜颈为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学属于风病范围。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肝脉上至巅顶,风气通于肝、肝属木,风动则木摇,故头颈呈现强直震颤之兆。此例采用牵正散加减,以全蝎、蜈蚣熄风止痉,僵蚕、威灵仙祛风利络,佐入当归、白芍、忍冬藤等养血活血,取川芎为引药上行,故疗效颇显。 (岳善永 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
虫类药临床应用
2005年10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
    我国应用虫类药历史悠久,历代医家留下了很多应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成功案例。我在学习前辈与同道的基础上,应用虫类药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偏头痛 龙荷妹,女,68岁,农民,2004年4月8日来诊。患者右额刀割样剧痛、间歇性发作已10多天。曾摄X片检查无异常,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处方用柴胡12g,甘葛18g,黄芩10g,荆芥10g,赤芍12g,双钩藤12g,苍耳12g,薄叶6g,甘草10g,蔓荆子12g,全蝎8g,蜈蚣3条。服此方并加减10剂后,疼痛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面瘫 闻庚华,女,50岁, 2004年10月6日来诊。右口角歪斜,右眼痉挛、流泪。患面神经炎已半个月。针灸、按摩等治疗未效。处方用黄芪30g,双钩藤20g,白芍20g,白附片6g,防风10g,川芎10g,蝉衣15g,僵虫15g,全蝎10g,蜈蚣2条。上方加减共服用12剂,症状消失,脸颊恢复正常,至今情况良好。
   中风偏瘫 徐水才,男,69岁,农民,1993年12月10日来诊。患者7天前突然跌倒,昏迷,鼾声呼吸,伴右侧偏瘫。到医院经CT检查为脑栓塞。住院7天后神志情醒,呼吸正常,但右侧偏瘫。处方用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赤芍15g,双枝30g,甘葛20g,地龙15g,水蛭10g,田七10g。上方加减服用,同时针刺右侧太溪、太冲、三阴交、阴陵泉,1个月后可靠人搀扶行走。3个月后能生活自理,并能干些轻农活。至今情况尚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 谌有光,男,21岁,农民,1987年10月11日来诊。3年来全身关节疼痛,经常住院治疗,虽服用大量中、西药物,仍反复发作,被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个月前曾连续大剂量肌注地塞米松30天,感疼痛若失,一身欣快。现病情加重,双侧髋、膝、踝、肩关节肿胀疼痛,踝、膝关节尤甚,屈伸不利,行走艰难。思药酒治顽痹,古已有之。遂处方:土鳖虫20g,地龙30g,水蛭30g,全蝎15g,蜈蚣10条,乌梢蛇100g,黄芪60g,党参60g,熟地100g,枸杞100g,大枣20枚,舒筋散10袋,浸泡白酒5000ml。20天后服用,每天中午、晚上各1次,每次50ml。服用1个月后疼痛减轻,3个月后能做一些农活。连续服用半年,病告康复,随访至今稳定。
   全蝎、蜈蚣、地龙、水蛭、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药都入肝经,具有祛风止痉、逐瘀通络的功效。肝藏血,主筋爪。上述疾病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全蝎、蜈蚣有毒,中病则已。偏头痛、面瘫一般3至7剂见效,7至15剂治愈。服用15剂仍治不好,应当停药,考虑其他方法治疗。
   偏瘫、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时间较长,要注意掌握虫类药的剂量。既要治好顽疾,更要尽量避免毒副作用。 (刘 云)
虫类药“蝎”的临床应用
2004年7月21日 清阳客栈
-
    盛国荣
   虫类药用之于临床,肇源甚古。在祖国医学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虫类药28种,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扩展收载达99种。而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最早记载使用虫类药之医书,如书中之抵当丸、汤之用水蛭、虻虫;鳖甲煎丸中用蜣螂、虻虫等。 以后历代医家应用虫类药治病者日多,有记载者也不少见。解放后对于虫类药在临床应用上的研究,也引起了重视。很多顽固性疾患,疑难病症,乃至于癌肿之治疗,均在辨证施治之基础上应用了虫类药,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不少宝贵经验。尤其是虫类药用之癌肿已引起有关方面之重视和深入之研究。例如: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樊天徒氏曾指出:“蜂房、蝎、蜈蚣、守宫等对某些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缓解和顿挫之作用。”上海市第11人民医院也尝用蜂房、全蝎等治疗乳癌及癌肿转移而引起之淋巴结肿大等病。所以对于虫类药有深入钻研和发掘的必要和价值。兹就个人临床应用虫类药“蝎”的点滴体会,介绍于下:
   (一)蝎的性能
   蝎为节动物蝎科钳蝎的干燥全体。处方名全蝎亦称全虫,如单用尾者名蝎尾或蝎稍。蝎尾较全蝎之功力为胜。蝎性平,味辛甘,有小毒,入肝经。功擅:祛风止痉,蠲痹舒筋,用治诸风掉眩及惊搐掣最为有效;因其性善于走窜,且具解毒医疮之功,故对于诸风湿痹痛、瘰疬恶疮,颇有著效。近人用治癌肿、结核、即系据此而引伸之也。
   蝎之入药,以散剂为佳,亦可入煎剂,但煎剂之效又逊于粉末吞服。因蝎系有毒之品,故剂量宜从小量递加,一般蝎尾用一至三枚,全蝎可用三至八分,研末分二次吞服,如入煎剂,每剂可用一至二钱。体虚患者,需配合其它补正药同用,奏效始捷。
   (二)蝎的临床应用
   蝎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既可用于内科杂证,又可施于外科诸疮。现就个人临床使用蝎治疗卓效者,选几种病症,简介如下:
   (1)顽固性头痛:
   张××,男,35岁,技术员,已婚。
   患者自诉十几岁时即患头痛症,既往曾患过急性肝炎,经治疗已获愈。但十余载来,头痛经多方诊治,鲜见效机。现在头痛时作时辍,痛无定时,痛多位于后脑勺掣及两项大筋,痛如锥刺,近来二、三日即一发,痛不可忍。诊脉弦滑,舌红苔白微腻,报以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剂。药用:炙全蝎1.5克(研吞),菊花9克,葛根9克,白芷6克,白芍15克,生地12克,茵陈12克,天麻6克,鸡聆花12克,川芎6克,甘草3克,石决明30克。嘱服四剂。
   据诉服第一剂后,即觉头痛加剧,周身关节酸痛感,但翌日如常,再继服完三剂,症状明显改善。现在头痛发作次数极少,程度亦减,觉头晕,夜寐欠安。药中病所,再于上方去葛根,白芷,加牡蛎,赭石,续服六剂,诸症悉平。随访二个月头痛未见复发。
   按:本例乃属肝阴虚损、肝阳上亢、化火动风而致头痛搐掣,正如龚信曰:“诸风掉眩搐掣……皆属厥阴风本之病”,故报以全蝎为主药之平肝熄风养阴清热之剂10服,使十几年来之顽固性头痛,霍然而除。患者初服时感头痛,关节痛加剧,说明全蝎走窜之力甚峻,使药直达病所,而诸证迎刃而解。
   (2)急、慢性肝炎之胁痛:
   例一:傅××,男,45岁,干部。1965年9月13日初诊。既往史:患者于1964年患无黄疸型肝炎,肝肿大,经超声波检查:肝右肋下1.5cm,剑突下4cm。
   现在症:一年多来,右胁连及胃脘部剧痛,尤以下午晚上为甚,口苦,纳呆,时嗳酸,大便时溏时干,面色苍白,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弦。症属肝郁气滞,横侮脾土,拟以疏肝平木,补土实脾。药用:泡连尾全蝎4.5克,丹参15克,白芍12克,川楝子9克,佛手柑9克,绵茵陈6克,茯苓9克,鸡内金12克,枳壳6克,甘草3克。嘱服六剂,每日一剂。
   复诊:服上方六剂后,右胁痛已消失,唯觉胃脘部胀闷,便溏。药已中肯,仍守前法,加强健脾补土,上方再加白术9克,广木香4.5克,再服六剂,诸恙安然。
   例二:宋×,女,48岁,干部,1965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昨日突然昏倒,现在感头麻,腰酸,右胁痛,脘腹胀,大便日行5~6次,小便黄,舌淡苔薄白,脉濡。症由肝旺脾弱,湿浊滞络,当清肝调中,通利湿浊。药用:茵陈9克,川朴6克,大腹皮9克,白蔻仁4.5克,川楝子9克,枳壳6克,苍术6克,蚕沙15克,陈皮6克,车前子9克,嘱服四剂。
   复诊:服后脘腹胀、腹泻得愈,唯右胁下痛腰痛如故,仍守前意,增强平肝之品,于上方去车前子、茵陈、川朴,加泡全蝎4.5克,白芍15克,六剂后全愈。
   按:胁痛乃急、慢性肝炎患者共同症状,因胁乃肝之分野,故《灵枢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也说:“肝症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如因肝郁气血凝滞所致之胁痛者,则极为顽固,为患者精神上一大威胁。例一乃属肝木侮土,遵《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故初诊时即以全蝎、白芍、丹参、川楝诸药以疏肝平木,使横逆之木得以平息,并以茯苓、陈皮、内金、佛手柑、枳壳、甘草等以健脾补土;故前后药仅十余剂,而诸症顿失。例二初诊时偏重于通利湿浊,四剂后腹胀,泄泻即解,而胁痛、腰痛未除,故复诊时即增强平肝之全蝎,白芍,而六剂后即收全功。
   上述二例均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全蝎,收到较满意效果,因全蝎乃肝经之药,性善走窜而入肝,且具通络解毒之功,伍与诸药,相得益彰,效如桴鼓之应。
   (3)痹症:
   例一:郑××,女,18岁,学生。1976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三年前发现手脚关节痛,每于气交变化或潮湿天气时加剧,近来症情加重,发展至肌肉亦痛,疼痛时间从几小时至持续数天。
   西医诊断:(1)神经痛。(2)类风湿性关节炎?
   月经于13岁来潮,经行腹痛,行经期7-8日,贫血外观,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濡,症乃血虚经络失养,风湿容于其间,法当养血祛风,舒筋通络。药用:当归9克,川芎9克,黄芪15克,白芍15克,泡连尾全蝎3克,炙蜈蚣二条,灵仙9克,乳没各9克,苡仁30克,秦艽6克。另:西红花3克,以上药汤冲泡浸十分钟去渣服,日服一剂,连服六日。另嘱以艾叶、泽兰、香附等药,水煎洗;或研粗末和粗盐500克炒热擦患处亦可。
   复诊:上药服至第六剂时,某日午后觉两膝关节及两小腿开始刺痛,即依上述外用处方,同粗盐炒热擦患处约40分钟,翌日痛即消失,并依原方续服六剂,计服药12剂,症状好转,疼痛时间缩短,程度减轻,方切病机,仍操前法,增强补益气血之品。上方去乳没,加潞党参15克,牛膝15克。另用祁蛇肉3克,川三七3克,合研,分二次吞服。嘱服六剂。
   以后乃守前法,于上方略加化裁,计服药40余剂,数年宿疾,竟收全功。
   例二:徐××,男,45岁,工人。1967年7月初诊
   主诉:病起高热,西医疑为流脑,经抽脊髓液化验,否定流脑,热退后即觉腰酸如折,痛不堪言,纳滞,寐不安。此系素本肾虚,脉络受损,当予补肾搜风,活血通络。药用:党参15克,狗脊9克,川断9克,木瓜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泡全蝎3克,炙蜈蚣二条,祁蛇9克,桑枝15克,钩藤12克,甘草3克,嘱日服一剂,连服六日。
   复诊:腰痛和,酸楚仍旧,依原方增损,药用:党参15克,桑寄生15克,牛膝9克,狗脊9克,泡全蝎4.5克,当归身9克,白芍9克,杜仲9克,川断9克,川芎9克,苡仁60克,桑枝30克,再进六剂。
   三诊:服药12剂后,腰酸痛顿挫,夜寐亦酣,精神颇佳,仍以八珍加杜仲,牛膝,嘱和以生物炖服,以善其后。
   按:痹者闭也,即闭阻不通之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善痹也”。可见痹症乃风寒湿诸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致使气血运行闭阻不通,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楚,运动不便等证。而就其病因而论,痹症在临床上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区分。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理,临床上无论何种痹症其关节酸痛乃共同之症也。本病因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地土方宜之影响颇大,故病证时辍时发,时轻时重,病程也较长,如临证选方投药,不切中病机,常缠绵数年乃至数十年,也有至死未得根治者,所以痹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作者临证四十余年,屡起沉疴痼疾,盖以理论指导临证。在治疗痹症方面,除了内外兼施,尚每于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虫类药物,诸如:全蝎,蜈蚣、祁蛇、地龙等,常常用之得心应手,疗效倍增,对于疼痛之消失恒收事半功倍之效。乃因虫类诸药多具搜风通络,蠲痹祛瘀之功效,善能通过推陈致新的作用,达到活血祛瘀,改变气血循环而疾病的目的,这显然不是一般草木之药所能比拟的。本案例一扬长避短女性青年患者,经西医诊断为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方治疗无效,缠绵达三年之久,采用养血祛风,搜风胜湿之剂,并选用蝎,蜈蚣、祁蛇等虫类诸药,服药40余剂,而诸证顿失。说明虫类药于其中所起之作用,案例二系因素体肾虚,又经抽脊髓液后致伤脉络,亦在报补肾虚之剂中伍以蝎等虫类之药,而达到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最后配以血肉有情之生物炖服,调补以作善后之图。
   (4)瘰疬:
   李××,女,18岁,未婚,1976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两侧颈部发现大如杏核,小如黄豆大的淋巴结核六个已半年。
   现在症:头晕,耳鸣,心烦、口干,伴有胸闷,情志抑郁,少寐多梦,纳呆,大便稍干,小便黄短,经某医院确诊为“颈淋巴腺结核”、曾用过抗结核治疗,未见成效,月经不规则,前后不一,经来腹痛,血色淡、量少,时有黄白带,有腥臭味。
   检查:左右侧颈淋巴腺结核如黄豆、杏核大各三个,质坚硬,推心置腹之滑动,有触痛,表面颜色不变。舌苔薄黄,质淡红,脉沉弦。病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而化火内燔,炼液成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而为瘰疬。法当疏肝解郁,通络化痰,软坚散结。药用:牡蛎30克,柴胡9克、元参15克,当归9克、山甲9克、山慈菇6克,桃仁4.5克、红花4.5克、浙贝9克。另以全蝎(泡连尾)3克、蜈蚣二条,微炒研末,每次以药汤冲服二分,日服二次。根据上方加减化裁,先后共服药64剂,两侧颈部淋巴结即告消失。
   按:瘰疬即现代医学之颈淋巴腺结核,本例患者系情志抑郁,肝郁气滞,化火炼痰,痰火上升结于两颈而致瘰疬。曾经过抗结核治疗,而收效不大,后经投以疏肝解郁,通络化痰,软坚散结之剂而获效。其中又以全蝎伍以蜈蚣研未吞服。全蝎不仅擅于熄风定痉,而又有解毒医疮之功,今伍以蜈蚣,其解毒消坚之功更著,故能领诸药直捣病所,而收到较满意效果。
   (5)其它方面:本品对于一些顽固性胃痛,若于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3~6克,其止痛效果颇佳,殆因全蝎味辛甘,别具驱风逐邪之功也。此外,本品尚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惊风,破伤风,漏睛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泪囊炎)以及外科之流火,横痃,顽固性溃疡和烫烧伤等。在民间单方验方中也恒以本品伍以他药,颇具效验。因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2:22:24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学者能于此会悟之,则神农观天察地穷理尽性之学,庶几近之。
                                                  张志聪《本草崇原。序》
30
发表于 2009-8-9 12:32:14 | 只看该作者

用药论辑

葉天士溫病用藥特點
摘 要
溫病學的內容,可分為風溫、春溫、暑溫
、濕溫、秋燥等五種,衛氣營血是溫病傳變的
四個證型,但也有在衛分逆傳心包為腦中樞感
染者。溫病的病程發展,可分上焦、中焦和下
焦溫病,代表溫病疾病發展初期、中期和末期
的表現。上焦溫病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中焦
溫病與腸胃道疾病有關,而下焦溫病以肝腎陰
虛的體質為特點,與心臟功能受損和神經內分
泌生理反饋失調有關。其治溫病的用藥特點,
創立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方法治療呼吸道感染
,溫病大便不通除傷寒承氣法另闢增水行舟之
方,中焦濕熱以辛苦寒藥靈活運用法宗劉河間
思想,養陰復脈治下焦肝腎陰虛師法仲景更別
具風格。
前 言
葉天士治療溫病的學術思想主要見於其學
生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一書中,該書內容其實
多源自於葉天士先生的臨證指南醫案,研究溫
病條辨可以了解與學習葉天士的臨床用藥特色
,有關溫病學的內容,依大陸氣候季節分明,
各季節所發生的溫病,可分為風溫、春溫、暑
溫、濕溫、秋燥等五種:各種溫病的傳變過程
,理論上分四個階段:在衛分、在氣分、在營
分和在血分的階段,但也有在衛分階段後即逆
傳心包者。若依各種溫病的疾病性質演變和病
變部位,可分上焦、中焦和下焦溫病。本研究
以吳鞠通所整理溫病條辨中有關真正屬溫病學
的內容加以研究分析,如此可以了解葉天士治
療各種溫病的用藥特色,期能提供學習溫病學
的參考與臨床應用。
葉天士溫病用藥特點
一、創立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方法治療上呼吸道
感染
典型風溫傳變過程的治療,葉氏曾提出其
治病思想是『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
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
涼血散血。』而分別以銀翹散、白虎湯、清榮
湯、犀角地黃湯為治溫邪在衛分、氣分、營分
、血分的代表方劑。此四方具有各種不同程度
的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退熱作用。分析各方劑組
成,葉氏治上呼吸道感染及病延至下呼吸道感
染的用藥重點不同,其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藥,
即在衛分、氣分階段,因組織病變以扁桃腺、
咽喉或氣管上皮黏膜細胞發炎腫脹為主,故用
藥以銀花連翹石膏知母等來清熱消炎解毒,若
病變蔓延到下呼吸道感染,即在營分、血分階
段,因已嚴重波及到肺臟組織發炎且導致缺氧
病變,故清榮湯中清熱解毒(銀花連翹)與苦
寒瀉火藥(黃連)並用,以增加抗菌作用,且
用犀角涼血退熱,期能控制感染防止呼吸窘迫
發生,進而引起呼吸衰竭;病至血分多合併有
續發性感染,而導致敗血症發生,故葉氏於清
榮湯使用若無法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情轉為氣分
症,則主張以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防止續發性
感染及敗血症發生。此葉氏治風溫傳變的用藥
特色,絲絲入扣,對病情掌握十分清楚。
二、不通除傷寒承氣法另闢增水行舟之方
張仲景於傷寒論『陽明之為病,胃家實』
主三承氣湯治療,首創通腑瀉熱法治療大便不
通。溫病在傳變的過程也有如傷寒論六經病學
說病傳陽明大便不通的病機,故傷寒與溫病的
起迄過程,初期與末期的病機表現不同,但中
間過程在陽明階段的病變是相當類似的,差別
在所感染的疾病性質與患者的體質不同,故在
藥物的應用上有些不同。溫病的性質屬熱邪易
發高燒傷陰及傷津液,依十二經病候,大腸主
津液之所生病,故葉氏治溫病大便不通,除宗
傷寒承氣法外。另闢有增水行舟之法,以大劑
增液湯(元參、麥冬、生地)養陰液以達潤腸
通便的功效。此葉氏增水行舟之法的發明,乃
深受明朝張景岳所著真陰論及治真陰不足用藥
思想的影響很大,景岳擅長治療真陰之病,於
腎陰虛有火脈證善用生地、熟地、白芍、麥冬
、知母、地骨皮之類,葉氏擅長治療肝腎陰虛
及胃陰之病,善用元參、麥冬、生地、沙參、
玉竹、白芍、阿膠之類。此外,葉氏於陽明溫
病大便不通的用藥特點,增液法常與承氣法並
用(增液承氣法),若溫熱之邪逆傳心胞,則
牛黃法常與承氣法並用(牛黃承氣法),另有
導赤承氣法、宣白承氣法,均為葉氏所擅長。
三、中焦濕熱以辛苦寒藥靈活運用法宗劉河間
思想
金元劉河間以素問病機十九條屬火熱者居
半,倡六氣化火學說,認為疾病引起的原因與
外在六淫之邪和內在六淫病變有密切關係,其
病機主要與陽熱拂鬱有關,導致玄府氣液不得
宣通,而引起各種風熱拂鬱、火熱拂鬱、濕熱
拂鬱、燥熱拂鬱等病證,河間於治風熱拂鬱屬
傷寒熱病在表者主發汗,使汗泄熱退而愈,治
火熱拂鬱以清熱利下為主,治濕熱拂鬱以辛苦
寒藥散結燥濕除熱,治燥熱拂鬱以潤燥散結退
熱為主,此河間治病手法對啟發葉氏治外感溫
病用藥思想影響很大。故葉氏治外感溫病,如
治風溫初起,風熱拂鬱於衛分主辛涼發汗;春
溫以火熱拂鬱為主要病機,主白虎湯清熱或承
氣湯增液輩利下;外感秋燥熱邪以辛涼潤燥祛
邪;中焦溫病尤其暑溫、濕溫多以濕熱拂鬱為
主要病機,葉氏法宗河間辛苦寒藥的用法,能
隨濕熱之偏重靈活運用,如濕熱在胃或小腸或
大腸的用藥有其獨到之處。以中焦暑溫而言,
主要病變在胃及小腸,暑溫在胃,治以苦辛寒
法,方以小陷胸湯加枳實或半夏瀉心湯去人參
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治;若暑溫波及小
腸,病勢發展,引起暑溫瀰蔓三焦,濕輕熱重
者以三石湯主治,濕熱並重者以杏仁滑石湯主
治,前者為微苦辛寒兼芳香法,後者為苦辛寒
法。以中焦濕溫而言,主要病變在胃、小腸及
大腸,濕溫在胃,治以辛苦寒法,方以半夏瀉
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生薑
治之;濕溫在小腸,神識如蒙、治以苦辛寒兼
甘法,方以人參瀉心湯加白芍治療,若邪阻膜
原,治以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方以三香湯
治療,若濕熱不退,治以苦辛寒法,方用黃芩
滑石湯清熱利濕;濕溫在大腸,治以苦辛微寒
法,方用加減正氣散。
四、養陰復脈治下焦肝腎陰虛師法仲景更別具
風格
葉氏治下焦溫病以甘寒養陰為主,此與張
仲景治傷寒少陰病以甘溫回陽救逆不同,蓋傷
寒少陰病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證,此為心臟功
能衰弱的表現,屬心腎陽虛的體質,故治療以
附子乾薑強心振奮心腎之陽氣為主;下焦溫病
因長期熱邪傷陰,亦會導致心臟功能受損,甚
則心臟功能衰竭,其在脈證的表現上與傷寒不
同,以脈虛大陰津液不足為主,屬肝腎或心腎
陰虛的體質,故葉氏治療立甘寒養陰復脈,法
取仲景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加減為治,稱
為加減復脈湯,方中除白芍一味外,其餘炙甘
草、生地、麥冬、阿膠、麻仁均源自炙甘草湯
,取其甘寒養陰之意。葉氏以甘寒治下焦溫病
,並能隨證靈活運用,故別具風格,如救逆湯
(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龍骨牡蠣)乃甘寒鎮攝
法,黃連阿膠湯(白芍阿膠雞子黃黃連黃芩)
乃苦甘鹹寒法,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生地知
母丹皮)乃辛涼台甘寒法,二甲復脈湯、三甲
復脈湯乃鹹寒甘潤法,小定風珠(雞子黃阿膠
龜板童便淡菜)為甘寒鹹法,大定風珠(加減
復脈湯加龜板鱉甲牡蠣五味子雞子黃)為酸甘
寒鹹法。
(本文摘自:2002國醫節中醫藥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 陳榮洲)
相关阅读:
JT叔叔秘講傷寒辯證 (余健楚, 2008-2-23)
导入论坛 收藏 分享给好友 推荐到圈子 管理 举报
TAG: 溫病 用藥 特點
查看全部评论 -5 -3 -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1:22 , Processed in 0.0667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