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9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47:0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1月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八章  王冰

     本周一我们学习王冰的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渊源、王冰次注《素问》的学术思想。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八章  王冰的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渊源、王冰次注《素问》的学术思想。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20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道教所托的教主老子姓李,与李唐王朝同宗,因此道教在唐代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王冰在年轻的时候,崇尚道家思想,他研究《黄帝内经》的初衷,是因为喜欢养生。因此,他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序言之中说:“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他认为《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他认为,先秦的扁鹊秦越人,汉魏之际的华佗、张仲景,都是与《内经》一脉相承,才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感谢马京雪医师讲述和分享。
298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48: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1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妇科杂病”,介绍路老治疗郁证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妇科杂病”,路老治疗郁证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抑郁症的发生与七情过用,情志内伤密切相关。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忧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论》提到七情致郁云:“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论及九气(怒、喜、悲、恐、寒、热、忧、劳、思):“一曰怒则克视梦热心百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也;二曰喜则其气缓,荣卫通利,故气缓;三曰悲则气消,悲则使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热气在内,故气消也;四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七曰忧则气乱,气乱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九曰思则气结,气结则心有所止,故气留而不行。”

         路志正国医大师承先启后,认为精神心理活动直接影响该病的病程和预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才能彻底治愈。路老在临床中善用“以悲胜怒”和“以喜胜悲”等中医以情胜情法,并将此法推广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等心身疾病。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0: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4年11月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
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主人公曹东义,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1977年考入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读研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今天晚上听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第十三章:不负黎庶不负师上半部分的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本书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今晚分享的是第十三章:不负黎庶不负师上半部分的内容。
        2015年冬,恩师朱良春以九十八岁高寿谢世,一代国医远去了。次年为恩师邓铁涛老人庆过百岁寿诞后,曹东义心中特别牵挂邓老,每有去广州的机会就要去拜望恩师,平时常向邓老身边的师兄弟打听邓老的健康状况,祈祷这位百岁国老安康。但年2019年1月10日凌晨,邓老停止呼吸,104岁的邓老可能是太累了吧,就那么静静地合上眼睛。“一定要传承好、发扬好中医”,这句话成了邓老最后的遗言。10号下午,曹东义在北京开完审稿会议即刻赶往广州。
邓老灵堂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会议厅,曹东义与很多外地赶来的师兄弟一起向邓老告别,灵堂上悬挂着邓老为自己写的挽联:“生是中医的人,死是中医的魂”。看到那两行铁钩银画铿锵有力的字迹,邓老为中医振臂呐喊的音容如在眼前。邓老是不仅是个中医教育家、临床大家,更是一位中医理论家、思想家、战略家,在很多中医人心中,邓老是中医人的主心骨,有的老中医说,邓老在中医在,今天,邓老去了,他在大家心中,中医也在大家心中。邓老一生期盼中医腾飞的时刻,随着中医人的努力一定会到来。
    翌日,曹东义从广接直飞沈阳参加一个中医学术会议。离开前,邓老的亲属与传人带领曹东义参观了邓老长孙邓任斯办的国医堂以及设施现代的线上教学办公室,进行了短暂的座谈,介绍了颇有特色的“铁杆医讯”发布情况,他们知道邓老与他的爱徒之间最关心的是什么。
飞离广州上空的时候,曹东义从舷窗俯瞰着羊城,城郭渐远渐小如沙盘,恩师音容越来越清晰,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放心吧邓老,弟子会像您一样,把毕生献给中医!
        感谢作家愚公先生,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分享。
29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1:0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11月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七讲“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打击岁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六十七讲“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杏仁,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如镇咳、平喘、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调节血脂、补脑益智等。
       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功效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临床用名有紫苏子、炒紫苏子、蜜炙紫苏子、紫苏子霜。
        百部,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性甘、苦,以粗壮、肥润、坚实、色白者为佳。外用可杀虫、止痒、灭虱;内服有润肺、止咳、祛痰之效, 其功效在历代本草著作,例如《本草纲目》《本草经疏》中均有记载。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9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1:5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

  今天(2024年11月8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的有关内容。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地肤子是“掃柱籽”,过去农民家里扫地,一般说多用一种类似蓬草做成的掃柱,而不是用竹子做的扫地工具。
掃柱苗可以吃,用水煮一下,用盐巴和香油调一下,很好吃。
地肤子是利湿止痒的好药。
       山豆根清热解毒,它本身也有一定的偏性,因此需要注意用量和时间,不要出现副作用。
      感谢雷宝淳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8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1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七章:太炎先生没想到余云岫越走越远
        本章内容较多,先学习上半部分:
         余云岫是近代历史上反对中医的人物之中最卖力气,”成就”也最大的一个代表,被反中医人士尊为”领袖"。他反对中医主张的”心主神明”,也不同意五脏为“五神脏”的说法。但是他只要使用汉语,就与中医脱离不了干系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七章:太炎先生没想到余云岫越走越远(上半部分)。
         学习了西医就看不起中医,甚至反对中医的人,远不止鲁迅、余云岫,学术之争,植根于世界观的不同,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也有例外,出身于西洋医学,又学习了汉医知识的有识之士,1895年之后坚持恢复汉医学术体系。这是很多人在实践之中,看到了汉医能够独立解决西洋医学所不能解决的临床难题,看到了汉医巨大的现实价值,才起而维护汉医的。邓铁涛先生倡导“临床史观”,说没有临床疗效做基础,很多人的“中医专业信念”是难以牢靠的。
日本成功取消汉医之后10年,余云岫来到日本,他看到曾经千百年向中国学习的岛国日本,在各个方面的迅速崛起,他和鲁迅等人一样,也觉得“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此就希望依靠医学革命,来改造中国。今天我们说,余云岫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他开出来的“治病药方”却是“饮鸩止渴”。
      从余云岫的论述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借用西医的解剖、生理,来评价中医理论,已经不是论高低优劣,而是专门批判中医学的解剖错误。余云岫之所以选择《灵枢》《素问》,是为了从根基上废止中医,“堕其首都也,弃其本源也。”是斩草除根的措施,而不是帮助中医传承发展,不是让中医不断完善。他与日本首先从行政上废止汉医不同,是先造舆论,把中医理论搞臭。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8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3:2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1月10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三)
       内容简介:以汗下治法各有宜忌,说明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重要意义。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三):以汗下治法各有宜忌,说明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重要意义。
        辛温发汗法适用于表寒证,苦寒攻下法适用于里热证,法随证施,庶不致误。如果治法与证相反,里热证误用辛温发汗,表寒证误用苦寒攻下,那么,必致病变加剧,甚至死亡。所以说“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关于阳盛阴虚与阳虚阴盛,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根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虚实原则。
        所谓阳盛阴虚,当是指邪热盛而里阴虚,所以治宜下法以泄热救阴,切忌辛温发汗。所谓阳虚阴盛,当是指寒邪盛而表阳被遏,所以治宜发汗以解表散邪,切忌苦寒攻下。这就充分说明汗下治法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忌,万一误用,必然发生不良的后果。接着举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就是具体的证明。之所以会发生如此的错误,总由于庸医糊涂,辨不清病源的缘故。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98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3: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1月1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八章  王冰
     本周一我们学习王冰王冰次注《素问》的学术思想中以阴阳为纲部分及王冰次注《素问》的释文阐发之阐释医理原委。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八章  王冰的学术思想,他以阴阳为纲注《素问》的释文阐发之阐释医理原委。
         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学说是《内经》医学理论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王冰注曰:“谓变化生成之道也。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故为万物之纲纪也。故《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阳之与正,阴为之主。”历代或以阴阳滋生万物而称之钢纪,或以阴阳统率万物而称之纲纪,如马莳称:“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张景岳释为:“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高士宗注为:“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纲,大纲;纪,散纪也。”巫君玉认为,纲纪亦有管理规律和法度之义,阴阳之于万物,既有滋生、发展的一面,如王冰所注,又有管理约束的一面,庶能概括阴阳对万物完成生长化收藏的融合过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王冰注日:“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此之谓也。”《素问》高保衡、林亿等序称:“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天昏札,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五运六气理论也是以阴阳为基础,从多维角度进行理论建构的。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8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4: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1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妇科杂病”,介绍路老治疗失眠和狐惑病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妇科杂病”,介绍路老治疗失眠和狐惑病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路老治疗睡眠障碍的临证经验之中,,调节阴阳,使脏腑调和,气血通达,故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路老根据“和阴阳”的治疗原则,注重从心、肾、肝、脾胃多脏调治入手,尤其是脾胃为升降的中枢。故治疗失眠的根本原则就是“和解枢机,调和阴阳”为大法。胃气主降,胃气降则心气随之下降,脾胃位于中焦,《慎斋遗书》言:“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脾气主升,脾气升,影响肾阳气化;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交通失调,心肾不交,故有不寐诸症。如果五脏精气亏损,神失所养,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人的睡眠是阴阳调和、营卫和谐的结果。
         路老认为狐盛病的难点在于如何预防其复发,从大量临床患者病程进展来看,大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当患者的主要症状控制后,此时正气虚弱,湿热未尽,应继续缓服中药,以扶正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持以恒,方能巩固。从中医病因病机来讲,狐惑病主要是脏腑失调,积热郁久转化为热毒。因此,饮食上应当注意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重症患者可少量多餐,必要时采用流食。平常多食豆制品、新鲜蔬菜、鸡蛋、牛奶、猪瘦肉,以及山药、枸杞子、黑芝麻、赤小豆、绿豆、西瓜、冬瓜、薏苡仁等药食同源食品;肥甘厚味、辛辣食品可导致脾胃蕴热,因此要少吃。羊肉、狗肉、驴肉、生姜、生葱、生蒜,特别是辣椒等辛辣食物少吃;口腔溃疡同样不要吃太硬或太烫、辛辣的食物。烟酒能助湿酿热刺激眼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西医学研究证实葡萄膜炎发病的原因,就是眼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导致。所以戒烟忌酒,对有烟、酒嗜好的白塞综合征患者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9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9:55:2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1月13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大家一起学习,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三)
      内容简介:《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内经》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难经》广义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内经》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难经》广义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内经》提出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的学说,为伏气温病说的滥觞。 温与热只是程度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异,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初期墓葬,出土有一本《脉书》,其中关于温病与火疢的论述,都是证候的描述,没有将季节因素与发病情况结合起来叙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并没有明确说伤于寒的邪气可以伏藏在肌体的内部,而仅仅是说温病和暑病,可以有很遥远的原因,是在冬季伤了寒邪之后,就容易在春夏季节患温病、热病。因此可以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情况。但是,当后世有了“伏气温病”学说之后,人们才进一步上溯并追认《素问》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说的就是伏气温病,其中确有强迫古人的嫌疑。
         《难经·五十八难》云:“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拘何经之动,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五”,将热病与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尤其是把热病纳入到广义伤寒之下,从此,成了伤寒的一统天下,热病一词很少有人提到了。隋唐之际的扬上善编著了《黄帝内经太素》,在整理《素问》《灵枢》有关热病内容的时候,却冠以“伤寒”的名称,由此可见东汉末年以来,范汪、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名医,都闭口不谈热病,而是众口一致地说起了伤寒,成了不可逆转的时代风尚。到了扬上善的时候,把当代的“普遍认识”上溯,似乎“内经”也是只说伤寒不提热病的,所以将就着用“伤寒”做了篇名。
  “伤寒有五”既体现出《难经》“审因论治”的思想,也反映了《难经》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区分外感热病的多样性。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8:22 , Processed in 0.1457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