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9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1:1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0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临证解难篇>路老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与产后头痛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临证解难篇>路老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与产后头痛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路老说,凡恶露经久不绝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继发热毒感染。凡气虚、阴虚血热、血瘀久积,特别是后两者,极易引起蕴热化毒,因此助以清化、解毒在所难免,不可拘泥于“产后宜温宜补”之说。二是子宫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全,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能会导致大出血。三是要防止恶性病变,久漏不已,要警惕黏膜下子宫肌瘤和滋养细胞疾病的可能,需做进一步检查,如血、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B超以及诊刮病检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傅氏以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诸证,衍化出31方,如加味生化汤、加参生化汤、生血止崩汤、安神生化汤、健脾消食生化汤等。治疗产后恶露不尽时,生化汤可随证加减,如虚损为主,可加党参,甚则红参之品以益气摄血;若感染邪毒,可加地榆、黄芩、槐花、生地之品以解毒邪,清血热;若瘀血较重,可加蒲黄、益母草、茜根等活血祛瘀止血之品,化瘀生新,邪去正安。应用生化汤宜注意:生化汤辛温走窜,故有肝虚血燥体质,肝阳上冒见证者不宜使用;尝有服此成痉厥者,不可不知;脾胃虚弱所致的大便溏薄,心火素亢所致的心悸怔忡,肝阳横逆所致的眩晕胁痛,阴虚内热所致的口燥咽干,冲任固摄无权所致的时下血块,以及产妇感受一切温暑时邪、表里邪热未解,都是本方的禁忌证。
        产后头痛的治疗,肝郁乘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神失所养,故倦息乏力;卫虚失固,故脊背痛,恶风,自汗,侧卧时上半身汗出。脾胃失于运化水湿,湿热内阻,故大便干,溲黄,口干口苦,喜饮,带
下。热邪迫血外出,故月经先期而至。舌体瘦,边红,苔黄腻,脉沉细弦,均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之象。立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之法治之。方中炒芥穗、柴胡疏肝解郁、理气升阳,芍药平肝柔肝,柔疏并用,可使肝气调畅,得以疏泄,为君药;陈皮、半夏、苍术燥湿健脾,山药健脾滋阴益肾,为臣药。平肝以扶脾,脾气自能旺盛,所以本方未加入人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以免过于补益而闭门留寇。车前子、茯苓健脾利湿,加黄柏清热燥湿,使热去湿化,均为佐药;炒芥穗入血分能祛风胜湿,鸡冠花增强清热燥湿止带之功,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可疏肝理气调经,为使药。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6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1: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4年10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
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主人公曹东义,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1977年考入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读研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今天晚上听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第十三章:秉笔春秋写岐黄下半部分的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今天晚上为大家分享的第十三章:秉笔春秋写岐黄下半部分的内容。
        2006年春季,反中医思潮的沉渣泛起,诋毁污蔑中医的歪风邪气甚嚣尘上,曹东义挺身而出,放下手边的研究课题,以笔为枪回击反中医思潮,在邓铁涛、朱良春等老一辈名中医鼓励下捍卫中医,为中医维权。短短几个月内,曹东义在《中国中医药报》《中医药通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30余篇系列文章与之论战。
这场风波也引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意识到中医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筹划了“中医中药中国行”等大型宣传活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特别邀请曹东义参加出版社编辑策划会议,受邀主编《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一书,2007年6月出版,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赠送的主要图书。新任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为这部书写了序言,国家局网站专页介绍本书主要内容。2009年,该书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建国60周年科普著作二等奖。
        感谢愚公先生的传神之笔、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6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2:3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10月1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四讲“温化寒痰药白芥子、旋覆花、白前、皂荚”,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六十四讲“温化寒痰药白芥子、旋覆花、白前、皂荚”,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旋复花,又名:驴儿草、百叶草。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本经》)。
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 ,利大 肠,通血脉,益色泽(《别录》)。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甄权)。行痰水, 去头目风(宗 )。消坚软痞,治噫气。
        白前,别名:嗽药、水竹消、溪瓢羹、芫花叶白前、石蓝、消结草。功效:辛、苦,微温。降气化痰,止咳。
       皂荚,别名皂角、扁皂角,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的功效。主治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96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3:54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10月18日)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本次分享的是山东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张珍玉  写的“学无止境,学无捷径”。
张珍玉:山东平度人,幼承家学,青年时期,悬壶青岛,1956年调山东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8年任教于山东中医学院,医理精深,长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对于医学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编著和主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病机十九条》、《谈脏腑辨证》、《内经摘要》、《中医基础学》等。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之山东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张珍玉先生当年写的“学无止境,学无捷径”。
           张珍玉 (1920.11~2005.5.23)男,山东省平度市人。中共党员。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珍玉教授,是入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全国百名中医专家之一。基础、临床两擅其长。拥有众多著述,获过多项奖项。
        张珍玉,1920年11月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16岁中学毕业随父习医。在其父指导下,他四大经典手不释卷,金元四大家之作孜孜以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业医始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已见成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
         1952年青岛市中医学校成立时,作为优秀青年中医首批被安排进修。1956年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又作为师资培养对象首批被推荐入学。1958年作为高水平师资培养对象被选派赴南京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中医教学研究班深造,1959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执教,成为该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经遴选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晋升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历任山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先生多次主持自编教材,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撰写,相继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者。
      感谢刘云双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6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0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存废迫在眉睫中医奋起抗争。
        这一篇章内容较多,我们先学习前半部分:
        废止中医的事件是逐渐发生的,也是蓄谋已久的事情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五章:存废迫在眉睫中医奋起抗争。
        道光帝在其继位第二年(1822年),下诏说:“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这份禁止针灸诏书,对于在北京行医的王清任撰写《医林改错》是否有影响,我们不敢断定。但是深受《黄帝内经》推崇的针灸被禁止使用,尤其是其后不久鸦片战争失败,与日本取消汉医政策的实施,都对中医存废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日本的医学,几千年以来,属于从中国传入的“汉医系统”。自1868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采取新的医学政策,引进建设德国与欧美的医学体系,逐渐废止“汉医”,促使日本医学得到很快的发展。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法规颁布后,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人带头提出抗议,还联合了其它省市的中医药同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至1913年10月已有19个省市的医学团体响应此举,推举的代表晋京请愿。争取办学立案,将中医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之内。未曾想,遭到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他于1913年12月29日,在接见请愿代表的时候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又说:“按日本维新已数十年,其医学之发达,较之我国不啻天壤,乃日本乡间仍有中医者。我国欲全废中医,恐一时难达目的,且我国所有西医不敷全国之用也。”此论一出,全国哗然。
         1915年4月,丁甘仁、夏应堂、谢观联合发起,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们向北洋政府递呈了备案申请,其《呈大总统文》说:“教育为国家之基础,医学实民命之攸关。我国光复以来,各省学校林立,恩准奉行,仰见我政府陶铸医学真才,为四百万兆生灵造仁寿无疆之福。洵乎民之强,即国之强也。”
        丁先生的大胆设想,还不止于办成一所学校,培育中医人才。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5:05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0月20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
      内容简介:叙述六经病衰的日程和临床表现;病逾期不解,邪炽正衰的危候;指出重感异气的各种不同变病,及施治原则。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六经病衰的日程和临床表现;病逾期不解,邪炽正衰的危候;指出重感异气的各种不同变病,及施治原则。
        《伤寒例》说:“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这是张仲景对于《素问·热论》“两感伤寒学说”的继承,他对于不是两感的患者,如何逐渐好转,也是赞同《素问·热论》的论述,因此《伤寒例》说:“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传经:指病情的变化发展,由这一经的证候,演变为另一经的证候],不加异气者[异气:指又感受了另外一种病邪],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囊纵,指阴囊由缩入转为松缓],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9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5: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0月2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七章  杨上善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杨上善学术思想(经脉脏腑相连理论、诊法合参思想、旁征博引内容丰富)和医论摘粹,顺养。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七章  杨上善
       从杨上善对《内经》条文的逐条注解可以看出,杨氏还对脏腑、身度、营卫等人体生理特点,对九针、设方等治疗方法,对伤寒、邪论、风论、杂病等病证的病机特点、治疗方法都有十分丰富而深入的认识,表明其不仅具有许多成体系的医学理念,还有着许多细入机理的深刻认识。
       由于现存杨上善的著作只有《黄帝内经太素》和部分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且二书皆是以注解阐释为主体,故杨氏虽有“设方”的诸多思想,但可惜未有关于杨氏方药的文献记载。不过,从《太素·设方》中“知古今”“知要道”“知方地”“知形志所宜”“知祝由”“知针石”“知汤药”和“知官能”这八篇注文来看,杨氏对于汤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认识十分深入,且对于如何根时代变化、地域变化、病机变化以及病人的心里变化来调整或开具方药有着十分深刻的见解,所以,目前虽无杨上善的方药记载,但其在《太素》一书中关于“设方”的诸多思想却深刻影响了后世方药的发展应用。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6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2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二(2024年10月22日)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临证解难篇>路老治疗产后痹证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之<临证解难篇>路老治疗产后痹证的验案和临床经验。
        张仲景说新产妇人容易有瘈緃的“痙病”、郁冒、大便难三大主症,路志正国医大师进一步丰富有关内容。
       路老说,产后失血过多,四肢百骸空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致产后背部疼痛。女子腰肾,胞脉所系,去血过多,则胞脉虚,虚则肾气亦虚,故腰痛也。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常使心火偏亢,出现心肾不交之证候,故神志恍惚,心烦不安。气随血脱,气虚卫外失司,气主煦之,气虚则温煦功能减退,气不足便是寒,故见怕风怕冷、腰背冷痛及左半身沉重;气虚膀胱气化失司,故尿频;气血亏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故见劳累后小腹隐痛;气血两虚,心神失养,故见神志恍惚、心烦不安;舌质黯,苔薄白微腻,脉沉弦略滑,亦为气血两虚之征。
         产后痹的成因历代医书多有记载,如《妇人大全良方》曰:“妇人以血为本”。妇人在怀妊期间,需要大量气血孕育胎儿,故气血不足;加之产后失血过多或难产,或是分娩时间过长,精力损耗过度;或产后恶露不净使气血再伤,肌肤、筋脉关节、骨骼、脏腑等全身组织失于濡养。《经效产宝》言:“产后中风,由产伤动血气,劳损脏腑,未平复起,早劳动,气虚而风邪气乘之,故中风,风邪冷气,客于皮肤经络,但疼痹羸乏”。
       脾不健运,临床症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形瘦面白、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临床症状偏于中气不足、运化无力者。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张隐庵《本草崇原》载:“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运脾益气”适用于脾气困遏,运化失职,升降失司之证。临床除见纳呆、便溏等症,嗳气、脘腹胀满、矢气不爽为其主要证候特点,虚实夹杂为其病机关键。钱乙的异功散,体现了益气运脾、消补兼施、补而不滞的组方思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也体现了这一思路。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6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26:5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0月23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大家一起学习,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二)
      内容简介:《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目录介绍、寒温统一辨证缘起、第一节《内经》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
学以致用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任何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实用的目的,我们探索寒温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因为中医临床需要,而且这是很紧迫的任务,是临床现实逼迫出来的一个课题。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多年之前曾经探索过寒温统一诊治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治纲领。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有关问题。
  中医面对各种发热性疾病,无论是突破的大面积疫情,还是散发的以发热为突出证候的病例,都面临着一个抉择:这是伤寒,还是热病?或者这就是瘟疫?应该用哪些理论作指导?非典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按照中医学院教材的划分,伤寒、温病是不同的学科,一般人认为它们病因、病机、病证、治法、方药等都不一样,属于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疾病。但是,我们回顾历代医家的认识,以及临床中医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如冰火两重天。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97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5:29:1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10月24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五讲“清热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一起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六十五讲“清热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川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瘰疬结核,乳痈,疮肿。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瓜蒌,又写作栝楼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 种子含脂花肪油;果实含三萜皂苷、有机酸、树脂、糖类、色素;根含蛋白质、皂苷、酸类。
         竹茹,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竹沥,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主要用于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咳嗽,痰黄粘稠;亦可用于痰热蒙蔽清窍;痰热中风,舌强偏瘫;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常配清热化痰,息风定惊药。
       天竺黄,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8:25 , Processed in 0.05218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