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951
发表于 2024-10-4 19:23:19 | 只看该作者
等觉 发表于 2024-10-4 05:17
董建军就你这糊里糊涂的低能逻辑混乱的脑代还能学习统计学数学。

别又在这蒙人骗人了。

董建军会不会统计学数学是经过国家考核认定,不可能经过你同意,你的意思是说国家考核认定时还要通知你?
29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0:16:03 | 只看该作者
2024年9月30日--10月6日,国庆节期间暂停讲座一周,10月7日恢复
29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0:17: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0月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六章  全元起
     全元起,南北朝时期齐梁间人,约活动于梁天监、普通年间,是最早对《黄帝内经》做注释的医学家,虽然他的著作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但全元起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对唐宋医学家注释《黄帝内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也有所保留。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六章  全元起
       全元起与后世杨上善、王冰、林亿等人整理《内经》不同,他的注本既未像杨上善一样对全本内容打乱重排,也未像王冰一样对文字篇章大作改动,而是依附原本次序,逐句进行认真注释,可以说是严谨翔实、务实明白,也正因全元起注本对《内经》原本次序的尊重,故而探寻全元起注本的原貌特点与学术内容特征,对研究并理解现行本《内经》中的一些语言、医学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还原早期《内经》的版本特征和分析《内经》中蕴含着的早期医学流派的学术特点也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南史·王僧孺传》记载“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该书是目前可考的最早为《内经》作注释的著作,更是唐宋两代整理校注《内经》的重要基础文献。该书虽然在南宋孝宗之后便已失落无考,但其内容仍被零散地引用在北宋林亿等人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的新校正词条中,并因宋本《内经》在后世的沿用而流传至今,故而仍可窥见其中零散的全元起注释内容。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2: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0月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妊娠病证的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妊娠病证的经验。
        妊娠期间腹痛、出血,是一个常见的病理现象,路老认为长期下血不止,常可导致堕胎或小产,与现在所说的“先兆流产”不无近似之处。多缘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等所致。前人对其脉因证治均有较详的论述。男女媾精,受孕成胎,贵在冲任旺盛,气血充盈,脏腑安和,情志调畅,饮食如常,身体强健,则可保十月满足,分娩无虞。《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妊娠数堕胎方论”明确指出:“若血气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数堕胎也。”“胎漏”之因,为受孕之后,阴血内聚以养胎气,母体卫外之气相对较弱,易受外邪之侵袭;或饮食失节,伤脾败胃,日久则血失生化之源;或久病体虚,或精血素亏,胎失所养;或情志所伤,肝失调达,郁久化火,迫血妄行;或房室失节,损伤肾气,冲任失固等引起。其治疗当宗“治病求本”之旨,血热者清之,血虚者养之,气虚者摄之,肾亏者益之。但应随时注意保护胎元,以防小产。
       子痫也是妊娠期间一个严重的疾病,路老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重身后精血下趋滋养胎儿,肝失血养而上亢,心失血濡而火炎,阳亢火炎,风火相煽,虚风内起,夹火夹痰,蒙闭清窍,则发为神昏、抽搐之证。其治当本“急则治其标”之旨,先以“息风开窍,降火祛痰”为当务之急,虽古有“切忌香燥”以免重伤其阴之说,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勿以妊娠而又阴血亏虚而不敢投剂,致风火愈炽,痰火胶结,误病机,铸为憾事。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5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4年10月9日)的空中课堂,由刘敬章主任与我们继续学习《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抗癌中药对药。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的时候,由于病情复杂,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往往无法全面顾及到复杂多变的病情,因此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药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既可以全面照顾病情,又可以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安全。另外,这些药物的配伍还可能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作用,这种组合我们称作“药对”或者“对药”。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
刘敬章主任与我们继续学习了《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抗癌中药对药。

中医中药在治疗组合的时候,古人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制约,兼顾主次等不同的作用,这样的“两两互相联系的中药关系”我们称作“药对”或者“对药”。
三个中药的关系叫“角药”。

抗肿瘤的中药,也有这样的联合用药的情况。

中药抗肿瘤,虽然说法很多,但是大多都是扶正祛邪为主。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5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4:2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10月10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三讲“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三讲“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痰为阴邪,需要阳气温化,才能逐渐消散郁结和结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半夏,天南星,白附子都是常用之药。
         当然,痰可以化热,就不能再用温热药了,或者加清热之品。
         如果痰浊与与瘀浊互结,多需要加活血化瘀之品才能得到治好。
        临床上有“怪病多痰”和“百病多痰”,说明痰浊与与瘀滞为病很普遍。
祝贺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95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5:0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4年10月11日)的空中课堂由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医院讲座,我们继续来学习《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抗癌中药药对。有金银花与连翘,金银花与甘草,金银花与天花粉,金银花与黄芪,金银花与生地,蒲公英与夏枯草等等。
      祝贺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中医院讲座成功!
他与大家继续学习了《体质肿瘤学》的内容——抗癌中药药对。有金银花与连翘,金银花与甘草,金银花与天花粉,金银花与黄芪,金银花与生地,蒲公英与夏枯草等等。
感谢刘敬章主任讲述和分享!
295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4-10-21 21:49 编辑

本周六晚上(2024年10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章:章太炎的老师俞越说废医。
       第四章:章太炎的时代使命是起医。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章:章太炎的老师俞越说废医。
         俞越家人因病多人不治身亡,再加上清末西方医学的传入,国家政务腐败,在失望中提出了“废医论”。
       第四章:章太炎的时代使命是起医。
        章太炎反对满清,主张民主革命,所以他与老师在大家的事情上分道扬镳了。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出版了《医术平义》,批评了俞越的主张也为老师开拓,说他是反对庸医,“此非废医,乃起医也。”毫无疑问,俞越先生绝对不是中医复兴的播种者,章太炎先生大力推广张仲景的学术,这才是真正的“起医”。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5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6:1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0月1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七章  杨上善
     杨上善,生于隋开皇九年,卒于唐永隆二年,享年93岁。杨上善是我国著名医学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两本书约成书于唐高宗龙朔二年至成亨元年,杨上善研究《黄帝内经》《黄帝明堂经》,演绎经旨,旁征博引,体现了该时期医家思想多元化特征。
      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杨上善的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七章  杨上善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将杨上善著作列入,唐末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序中说:“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太素》标题作:“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因此,《太素》一书是杨接受唐高宗的敕命而做的,因此他应该是初唐时人。
         其所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简称《太素》,共计30卷,该书取《素问》与《灵枢》之经文,以分类研究之法撰著而成,现存本共19类,是最早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著作,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文献,其所著《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一书,简称《黄帝明堂类成》,共计13卷,该书是杨上善在类编注释针灸书籍《黄帝明堂经》的基础上撰注而成的,是最早解释穴位名称的针灸书籍,唐代时曾为太医署规定的针灸学习的主要课本,现仅存1卷。
        《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共计30卷,据目前考证,杨上善奉敕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成书时间大约是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至咸亨元年(670),此书取《素问》与《灵枢》之经文,以分类研究之法撰注而成,书中分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兵等,现存本共计19类。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0:15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0月13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九)
      内容简介:指出伤寒病应当早治和随证论治,并说明搜采仲景旧论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治病应当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指出一般伤寒与两感于寒在预后上的差异;说明六经病发病的大约日期和主要脉证,以及三阳病、三阴病的治疗原则;两感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不良预后。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九)关于伤寒病应当早治和随证论治的有关内容。
       《伤寒例》是张仲景与《素问·热论》等中医传统理论对接的桥梁,其中说:“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说明早期治疗,就是“治未病”精神的体现。
         “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这是对早期治疗重要性的进一步解释。“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这是抄写和整理的人(比如王叔和)的注解文字混入了张仲景的著作,这不是故意泄露机密,而是重视张仲景的内心独白。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8:22 , Processed in 0.1224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