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9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01:53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2024年9月20日)讲课组黄小平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本次分享的是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张伯臾,张伯臾,上海川沙县人。一九二三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又在丁甘仁先生门下学习一年,深受教益。一九二四年返乡行医,一九三七年又在沪悬壶。一九五六年应聘到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和教学工作。中医临床前后凡六十年,长于内科杂病,辨证细致,分析精当,疗效卓著,深得病家信仰。撰有《张伯臾医
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等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之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张伯臾先生的事迹。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幼年在农村中度过。当时农村哀鸿遍野,疫病流行,农民染病之后,常无力求医,倒毙者不可胜数。这对张伯臾童年的心灵触动很大。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在上海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名噪大江南北,它是许多有志于岐黄之术青年的响往之所,张伯臾也是其中一个。经过努力,终于在十八岁那年考入了该校,成为该校第三届学生中的一员。
入学后,同窗学友多有聪慧敏捷者,而张伯臾自知性较钝缓,故加倍努力,以勤补拙,终于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于1923年毕业。旋又师事丁甘仁先生,得蒙深造,获益良多。一年后,返乡梓行医。1937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兵燹延及浦东,全家移居市区,设门诊所于当时的中医疗养院。解放后,应聘到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后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十年内乱期间,虽身遭迫害,犹潜心医业。粉碎四人帮后,张伯臾虽已年届耄耋,但党和人民仍然绐了张伯臾中医教授及上海市科学大会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这对张伯臾来说是且感且愧的。在有生之年中,除了加倍努力,做好工作,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之外,其余一切皆无所萦怀。
         张伯臾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张伯臾
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伯臾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还主编了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张伯臾治学,主张寻本溯源,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9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0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9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医人、医医、医国、三境界。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一章:医人、医医、医国、三境界。
          章太炎(1869--1936)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曾经有人问他:“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笑答:“我是医学第一”。这颇令听者感到意外,很多人都不了解章太炎先生说这番话的原因,其实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与中医近代充满坎坷有关系,是那个时代如何看待中医一个响亮的回声。
2014年出版的《章太炎全集·医论集》,在“点校说明”之中说:“太炎先生一生,医学著述丰富。他生前除零星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医论外,余均散在他衆多的著作中。一九三三年徐衡之先生主编的《宋元明清名医类案》,辑录了太炎先生医论十四篇,取名《太炎先生论医集》。太炎先生去世后,《苏州国医杂诘》 出了《章校长太炎先生医学遗著特辑》,共收録了他医学文字五十二篇。 一九三八年孙世扬先生以章氏国学讲习会名义,出版了太炎先生的《猝病新论》,共载医论三十八篇。“
        有了这样的集大成著作,我们就可以对章太炎先生所说“我是医学第一”进行研究和探索了。
2019年我应邀去杭州参加学术会议,参观了余杭章太炎先生的故居,并获得时任馆长张君国先生馈赠的这部著作,捧读之后,深感获益良多,撰写了《寻求中医“卓然自立”,章朱学派探索百年》的纪念文章,在纪念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和传承章朱学派的会议上,分别进行介绍,得到很多学者的赞赏与共鸣。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08:4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9月22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七)
      内容简介:提出了时行病的特点;根据斗历推算节气变化,借以测知四时发病的因素;讨论冬温与伤寒的区别;春季伏气温病的发病机制。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七)
      外在气候变化,可以引起生物的相应变化,甚至可以在不同季节流行疾病,因此有“时行病”的特点;有些人“根据斗历推算节气变化,借以测知四时发病的因素”,这就是“五运六气学说”的主要原则。但是,临床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万人一病”都一样;即使是“万人皆病”,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需要解表,有的需要清里,有的需要泻下,有的需要和解。不同的治疗需要,与五运六气只强调环境因素有所不同。不能看不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能只说环境变化而不顾人体的个体差异。因此,张仲景格外强调“随症治之”,辨证论治是活的灵魂,五运六气是疫病流行的大体规律。讨论冬温与伤寒的区别也很有意义,冬温是里热外发,不需要辛温解表,只用“清泻里热”;而“伤寒”发热无汗,必须解表发汗才能退烧。春季伏气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郁而化热,里热外发,治疗直清里热,不需要发汗解表,所以与伤寒病的治疗不同。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9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09: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9月2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五章  皇甫谧
     皇甫谧是位非常励志的文史学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的代表著作是《针灸甲乙经》,被后世尊称为“中医针灸学的宗师”。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皇甫谧的医案以及世人对《针灸甲乙经》的评价。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第五章  皇甫谧的医案以及世人对《针灸甲乙经》的评价。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最系统、学术体系完整的针灸学专科巨著,是晋以前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成就的系统总结,该书标志着针灸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起点,对后世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的发展和兴盛起了重大影响。不仅在国内是一部传世之作,且在七、八世纪即流传海外,尊奉为针灸学经典教材。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重要参考书。
      《甲乙经》主要学术成就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完整的学术体系确立了针灸学作为一门专科的学术地位。②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理论与临床。③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特别是《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早已亡佚,全赖是书保存了其主要内容,④确立了针灸学的主要腧穴。书中确定穴位已达349个,从晋到明代张景岳著《类经附翼》时止,总穴名才增加12个。⑤提出了约150种病证的治疗选穴原则,对临床富有指导意义。⑥总结和肯定了晋以前九针法度、针灸手法、禁忌、逆顺,成为后世针灸术的准则。另外,该书对古代医书精华的选拮、对古代医学的发挥补充和完善、对针灸俞六学的贡献等等,尚在未枚举之例。
但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处,如卷六关于“八正、八虚、八风”的说法,阴阳人等方面的问题,有些提法尚值得研究,或有失之武断或偏颇之嫌。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10:0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9月2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带下病症验案(下)。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妇产科学术经验集》——路老治疗带下病症验案(下)。
        经带胎产是很常见的妇科疾病,开创妇科疾病的医学大家是扁鹊,司马迁说他“过邯郸,闻赵人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赵人贵妇人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最早记载于历史的妇人是女娲,她在邯郸涉县有纪念的娲皇宫,女娲被当做皇帝来纪念,足见这一带的民众对于女娲这位伟大的女性是非常尊敬的。
         当然,在扁鹊的时代,赵简子攻伐卫国,卫灵君失败了,为了求和,他就把五百家人口放在邯郸,三年之中,也许有很多妇女患病。扁鹊治病,有救无类,自然也需要救助她们。
        路志正国医大师有很多治疗带下病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9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10:4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4年9月2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
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主人公曹东义,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1977年考入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读研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今天晚上听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第十三章:秉笔春秋写岐黄上半部分的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第十三章:秉笔春秋写岐黄上半部分的内容。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为中医写史的历程始于1989年,曹东义研究生毕业刚刚分配到河北中医研究所,从这时就开始了在中医史科研领域里的跋涉。
这年底,时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的高濯风先生,在“王好古学术思想研讨会”一番讲话,使曹东义意外地结缘第一个研究目标——扁鹊。
原来,近两年,山东中医学会两次召开全国性“扁鹊里籍研讨会”,发函邀请河北省中医学会派人参加,山东学会说过去人们认为扁鹊是河北省任丘鄚州人是错的,根据最新研究,扁鹊应该是山东长清卢人。高濯风为难了,这个会怎么参加啊?同意人家的观点吧,他们的考证说服不了人,心里也不是滋味儿,不同意吧,人家有备而来,我们也没有详实的根据与人家论证。因此,山东召开两次相关会议,河北学会都没有派人参加。
讲完事情经过,高老先生情绪冲动地说:“东义呀,你们搞医史文献的人,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如果人家说的有道理,符合历史事实,我们就认可人家改写历史。假如他们的观点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我们的研究有证有据,那就一定要把扁鹊老先生请回来。不能在我们手里,因为研究的缺失把中医的祖先扁鹊让人家山东请走了,那我们河北省学者就是丢了人,丢了先人啊!”
曹东义所学专业就是医史文献,听了高老先生的话犹如芒刺在背,虽不敢当下表态,但心中暗下决心——把这个课题研究好,给老一辈中医学家一个交待。
         感谢愚公先生的传神之笔,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11:3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9月2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六十二讲“化痰药概述”,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六十二讲“化痰药概述”,内容为化痰药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痰是中医的重要概念,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之中,没有痰这个概念,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之中,提到痰饮,也和后世有所不同。
       张仲景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显然这个痰饮主要是腹部的疾病,而不是胸部肺系的病变。
         《内经》与张仲景对于痰的论述,多与咳嗽混杂在一起。后世逐渐有了痰咳的有关论述,并且说“怪病多痰”,很多疾病都归结为痰饮作祟。
         从现在中医角度分析,常见中药方剂有:健脾、燥湿化痰药:如二陈丸和三子养亲汤。清肺化痰药:包括清金化痰汤、复方鲜竹沥液、牛黄蛇胆川贝液、羚羊清肺丸。养阴清肺、止咳化痰药:包括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口服液、养阴清肺口服液等。痰浊内蕴的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白黏痰、痰比较多不容易咳出来,还会伴有食欲不振、大便偏溏、胸闷等症状。痰热内蕴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咳黄黏痰、痰黏稠不容易咳出来,或者咳脓血痰,伴有胸高胁胀、喘息气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等症状。如果是阴虚肺燥型,一般可以见到咳嗽、痰少或痰中夹有少许血丝,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午后低热等症状。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93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12:2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2024年9月27日)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本次分享的是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张伯臾写的“精研覃思,老而弥坚笃”后半部分的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 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张伯臾写的“精研覃思,老而弥坚笃”后半部分的内容。
          张伯臾从农村到市区行医后,临诊中内、妇杂病增多。在诊病之余,深入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并常置<类证治裁>于案头,随时翻阅。此外,到沪以后,也常有机会与老同学秦伯未、程门雪等互相切磋,如此历经20年,处理疾病日趋稳健。1956年到曙光医院工作,病种接触面更为广泛,并担任了上海中医学院的内科临床教学任务。从而他经常注意把掌握的中医理论系统化,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之条理化。然而从中张氏又深悟自己的学术经验还较局限,“时方”轻灵之剂用于有些疑难杂症,常有杯水车薪之憾。因此,他用“学无止境、以勤补拙”激励自己,花甲古稀之年犹攻读不止,结合临床潜心研究各家学说,这是他虽年迈而学术仍不断长进的原因所在。
张伯臾常说:“习医之道在于熟读医理,又善触类旁通,达常知变。”这正是他的学术特点。此外,又如他在精通《伤寒论》桂枝汤方加减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桂枝汤的药物配伍,具有和营、温通、止痛、振奋脾胃功能的作用,而又广泛运用于辨证虚寒的慢性泄泻、慢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神衰、虚劳等内科病证的治疗中,疗效卓著。
张伯臾十分注意总结,精于思考,大胆谨慎地提出自己的创见,张氏常说:“精通医学,以熟谙医理为首务。但是,欲求发展,又不可为成说所囿,不敢越雷池一步。须结合临床深入体察,反复思考。以得真知,抒发己见。
       感谢刘云双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1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9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西医东传,逼迫中医衰落。
         尽管中医学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不断丰富,在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温病学,临床各科也有许多成就,但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対于人体和生命认识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用解剖实证的观念为标尺,西方医学明显优于讲究气的中医。因此,1830年就有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出版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 第二章:西医东传,逼迫中医衰落。
           有人说,王清任把自己所获得的解剖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医学上提出了不少新的创见,其实也是一种误导,王清任的有效方剂,与解剖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密不可分。
王清任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依据中医气血理论而不是解剖,认真总结出气虚症状60种(包括半身不遂门40种,小儿抽风门20种)和血瘀症状50种,在立方用药方面,王清任把补气和逐瘀结合起来,自创方剂31个,中医以他的某些方剂来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疾病,都有良好效果。
        解剖实证是西医学取得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曾经是中医理论依靠的基础,后来却不是发展中医的方法。毫无疑问,中医的脏象学说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有脏与腑的划分,如果古代没有对于器官解剖的基本认识,就不可能提出“五脏”“六腑”的概念,也就不可推测脏腑在功能上有何异同,不能把脏腑的具体功能作用说清楚。但是,中医的解剖只能停留在肉眼可见的水平,是由于时代技术手段的限制,没有发展到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但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人体怎样进行新陈代谢,怎样维持健康,如何战胜疾病,等等,都要脏腑功能来阐述。气一元论构成了万物的基础,阴阳学说的矛盾论思想,有无相生的哲学认识,五行学说的多元并存,广泛联系、平衡制约、稳态和谐的思想,都给了寻找理论解释的中医学有力的理论支撑。就是说中医学建立之后,其发展不再是解剖的微观化,而是主要依据广泛联系的“关系论”,而不是脏器解剖的“实体论”。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94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1:13:4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9月29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八)
      内容简介:本节课内容指出寒疫病的原因,并说明其热势的轻重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讨论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及与外感疾病的关系。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八)寒疫病的原因。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在《伤寒例》之中,为了弘扬《难经》的广义伤寒学说,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其他季节,甚至全年都可以有伤寒病,这就是“非其时有其气”的“寒疫”,他说:“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从三四月到七八月,这应该是比较热的季节,应该发生“温热病”,或者“温暑病”,但是证候不一样,就是“温暑病”多数发热比较明显,没有恶寒的表证,需要“直清里热”,不需要发汗解表。而“时行寒疫”,则有明显的恶寒表证,必须发汗解表,否则不能退烧缓解病情,因此说“其病(恶寒)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26 , Processed in 0.07634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