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界和反中医者均需补“科学概念”这一课——兼答白先生

[复制链接]
281
发表于 2014-8-14 10:33:0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82
发表于 2014-8-14 11:24: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8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11:2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14 18:2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4-8-13 20:32
王教授说:“有西医的对比,患者都是急功近利者,想马上见效,5副药不见效,患者就会走。千先生那个肾不 ...


         看来千先生这次是真的误会了!而且发挥的太多、太离谱。因为前两天的争论之故,说心里话,你要说的不这样离谱,我真的不想多说。但你说那么多,我要不出声,似乎不妥。不得不解释几句。
      我发的原贴子绝对读不出你理解的那么多意思。我们两人唠疗效,说的是当下的患者的心态,急于见效。如果几天不见效,有很多患者就会失去信心,这是与西药治许多病见效快养成的思维。应当看到这一点。我只不过举例子提一下你那个病例而已,但并没有说你那个病人没见效,那是两句话,有句号隔着。事先我真的不知道你不让提你那个病例。结果把八百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全翻出来了。不至于这样兴师动众吧。
      1、我对你那个病例的分析见于125楼:“但以这个病人治了三年不见显效的情况看,5副药就能治愈的可能性不大。若有效,患者还会回来接着服药。但此患没有回来,可能是按肾不纳气治,效果不佳。正如千先生所说,另寻高明了。” 我个人认为没有贬低你的意思,大家也都能看得出来,显然是你多心了。
      2、你提到我说的确“在治病中,擅长使用中西医两法,屡创奇迹。治愈了大量西医专家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也治愈了大量老中医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这段话决无虚言。我的这样的病例太多太多,你会在我的以后发的贴子陆续看到。对我来看,不值得大惊小怪。介绍实际病例而已。这就是中西医理论结合指导临床的成果,可以提高疗效。我倡导这个理念,是提醒注意,不能故步自封。
      你说:“看来只有你王教授才是天下唯一的“学贯中西,名震古今”的神医了啊!” 就有些离谱了。难道我还不能叙述实际病例了? 难道疗效好的不能说,只能说那些疗效一般的?疗效一般的能叫“典型病例”吗?这就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发挥是否有些走板?

      我在你的“肾不纳气”医案中,花费了不少文字帮你分析,总是好意吧?你对我的意见并没有回复对与不对。
      如今你这样借题发挥,是否有意打击我呢?

      我们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讨论具体的问题上,而热衷于学术之外的无谓争论呢?


284
发表于 2014-8-14 11:30:34 | 只看该作者
      【 一些中医精英还把中医科学化发展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整体论和系统论呢!】
    一些中医精英还把中医科学化发展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科学呢!以西方科学为金标准解读元气就是一个伟大的成果!
       [精气也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精气,而是赋予先天精、气为现代科学手段可检测的细胞结构及其产生的功能。]
       [你是不懂瞎犟主义。你学中医一辈子,到老也不懂元气,扬言要测一测,中医理论讲究辨证施治,让你测了吗?]
      [元气虚,中医是通过四诊辨证来完成的。你见过中医有测的吗?你傻啊?]


285
发表于 2014-8-14 11:3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8-14 03:41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4 03:24
中医的辨证论治,应该说是伟大的思想方法。中医两千年都是用来治病,从未有人想过用来治医。因为中医自古的 ...

"中医这个中介怎么建立?不是谁都能建立的。汇通派百年来的名医大家,也未尝试建立,甚至未提出过。建立的前提是对中医基础理论要科学破解,对中医的绝技绝学也要科学破解,再研究二者之间的科学关系,而不是哲学关系。科学关系清楚了,中介就建立了,后学才能容易学会。不能要求每一位后学都去当创新家,这是不现实的。这个工作也只有少数天才来做。如果成功了,大家就都能学会,而不是以往的绝少数人会。这才能全面振兴中医学。"
"谁不知道西医的弊端有多大。中医要开拓这个新领域,治疗西医不擅长的病,深入到西医的背后,来弥补它的弊端,这才是中医学术最有价值的前景。
     其次,大家都知道中医与多门科学都能扯上关系。那么,怎么把这些关系的存在用科学手段证明了,是中医未来的一个大课题。一旦证明了,西医的理论都会改写,这一点是你告诉我的吧?"
"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也就包含着救不了中医。要能救,我们把周易内经宣传了十多年,中医并没有起色。大家攻击国家搞中西医结合教育,学生全被西化了,不会看病。但民间没有西化。一个拥有13亿数量的民间,师带徒教育从未停止,中医在民间振兴了吗?为什么?  倒是脱颖出一大批的“神医”。由此可见,不是教育问题,也不是西化问题。中医学院学生即便不西化,照样不会看病。
      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医界就是不承认。总是怨天怨地,怨国家怨西化,沦为怨天尤人的一代怨女!
而时代在发展,中医理论滞后,这一点中医界始终不愿意承认。不知改进理论,却大肆回归传统。
50年前回归还可以,现在不行了。国家也按回归派的意思,回归了一个“师带徒”教育,名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也搞了十多年,您见谁学会中医绝技了?
中医传统理论改造成功,中医的一切难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岳兄说得很好!!!有水平
286
发表于 2014-8-14 11:42: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87
发表于 2014-8-14 11:52: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88
发表于 2014-8-14 16:17:36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4 10:16
1、华人平均智商全球最高是世界公认的,不是谁想说就说的。
2、您见过哪个学中医的只想学理论而不想学技术 ...

您误解了!除了中医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含中医思维方式)是哲学外,中医没有哲学内容。要不您从中医里找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来,我看看?
关于傅教授的观点,我慢慢给您转帖子吧
289
发表于 2014-8-14 16:2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14 16:24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4 11:42
高兄弟,我上面所说的观点,过去可能还是一个空想空谈。据我掌握的中医前沿领域的信息,现在可能不是空想和 ...

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作者傅景华
一、开辟道法自然的天地


1. 自然是无限的过程


    自从文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会是这样?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对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西方人自始至终都在有形的具体物质中去探讨。古代的中国人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形无象,无限大有,无疑代表无限的自然过程及其中无限的相互作用。老子深刻地领悟到了道的存在,并解释为“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尽管他借广义的物而论道,仍然被诬为主观唯心主义。惟《管子》的理解最接近老子,并能通贯有无而发人深省:“道在天地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大千宇宙,无穷无尽,万象更新,无始无终。自然处在无限的运动之中,杳杳渺渺,无边无际,浩浩茫茫,涵盖八荒,至微至着,至隐至显……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万千变化,如果我们想简单和谐地把握自然的真谛,则需要把自然看作一个过程。自然过程是无限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的总和才是自然真正的本原,而同时又是结果。



    自然不是如今所谓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如此,是无限自在。无限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无限的变化,在无限的相互作用中有数、序、类的规律可循,而无限的变化又各处在态、势、象的境界之中。于是,便有形、气、象展示着多彩的世界,而以神、气、形显现着生命的奇迹。



   《类经.摄生类》中载:“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之以明,雷雨风云得之以旋,四时万物得之以生长收藏,何非之所为?”广义的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囊括宇宙,包罗万象。因此绝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指无限的运动方式。生命之气则指各类生命运动方式。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均属生命运动方式的归类。气和则生化,气化以顺,乃合于道。和能生物,同则不济。相反和谐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新的运动方式,相同是没有意义的。“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自始至终是一切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数即数术,与算术相对,但算术被后世称作“数学”,因此易发生概念的混淆。既然算术被称作数学,那么数术应称作数道,方能区别其标本主从。数学描述物质结构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数道描述自然过程的时间方式与作用关系。阴阳、三元、四象、五行、六气、八卦、九宫等均属道之数,即自然运动之数。数的作用规律则表现为序。《周易》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组成二元序列。二进制是其序列演进的数学表达。扬雄《太玄经》三元、九州岛、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等组成三元序列。三进制是其序列演进的数学表达……。类是关于运动方式的归类。态是关于变化方式的描述,势是关于变化属性的描述,象是关于变化显现的描述。《素问.阴阳类论》有“阴阳之类,经脉之道”,即以类述其理;《素问.示从容论》有“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即以类述其法;《素问.疏五过论》有“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即以类述其诊;《素问.征四失论》有“不知比类,足以自乱”,即以类述其治。


    纵向的序列与横向的类别交互作用,形成了自然和生命过程中无限的作用关系。包罗万象的阴阳、三元、四象、五行等归类是我们认识自然和生命过程中各类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变化态势象的基本数序。数、序、类与态、势、象纵横交错,经纬运变。同气相求,同数相应,同象相类,同类相感。所以,我们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可以条分缕析地认识这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释家以性为气,以相为象,统称为性相。《大智度论.第三十一》谓:“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法华经.方便品》谓:“知是相,如是性。”这是说性是本,相是可识别的表现,通过相可以了解性。程颐《易传序》谓:“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微不可见的是自然原理,宏大可见的是变化之象。二者一源,不可分割。理气数象,浑然无间,见其象而知其理,致广大而极精微。童中州和陶渊明《神释诗》谓:“天运无停机,万象自昭著……而我居其中,动息有理数。”生命与自然过程一样,有理,有数,有象。以取象比类,知气运数理。恰如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于是,我们如果能够超出具体事物中所人为限定的主客体界限,而进一步看到一切主客体关系中都存在着统一运动,以及其与它类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所认识的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与道、气、数、序、类、机、化、态、势、象的概念范畴,及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方法,就具有了普遍的、一般的意义。其实,光学家在研究光的运动方式的共同性时,并不计较发光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物理学家在研究摆动的共同特征时,则不必同时深入了解摆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要求中医改变自己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从“朴素”“自发”起步去重新解决西医已经解决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问题,是无端强加于中医的痛苦而灾难性的脱胎换骨的任务。由此可见,立足于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原理去认识中华医道,不仅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2. 世界是简单和谐的


    世界是简单和谐的,它将带给人类简单和谐的理论。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许多远见卓识的科学家都曾坚定不移地怀着类似的信念,毕生为之奋斗。然而,遗憾的是,人们总是企图以精确的定量形式,去追求世界的平衡和实现理论的统一。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就曾以其似乎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向人类宣告:“凡是可能测量的,都要进行测量,并且要把目前尚无法度量的东西,变成可以测量的。”这—实证论的科学思想,至今仍然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可动摇的科学研究方法。


    古代的中国却以道论自然和生命的过程性本原,以气论过程的运动方式和相互关系,以数论运动的时间方式和作用关系,并用数、序、类及态、势、象等简单的概念范畴去描述复杂的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中的千变万化,从而形成了与西方近现代科学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理论纲纪。《周易》则内涵至简至易。《易.系辞》中载:“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简从。”如阴阳五行数序就是道的实用范畴,是描述自然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相互作用的至简至易。至简才能通用。因而其不仅可以简单地把握自然过程中的各种运动节律,而且也是认识生命过程必不可少的基本范畴。其不仅可以展示现代理论物理中关于闭合空间、动态量子化弯曲空间和静态量子化弯曲空间运变的全过程,而且也可以实现对现代生命科学中关于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描述。



    气作为运动方式,则可包容物质、能量、信息。数、序、类、态、势、象亦如此。爱因斯坦认为,物质是由“实物”和“场”两部分组成。“自然界或生物体的场和实物双重构造原理”被看作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原理之一。物理学中的任何场,都不是能够看得见或凭一般感觉可以感受到的实在物。它被认为是呈现为一种力或能而无处不在,所以也必然以力或能的形式存在于生命中。然而这一认识尽被医道中运动方式、宇宙数理、形气阴阳、开合聚散等理论所包容。相对论创始人毕生致力于统一场的研究,但没有成功。



    随着现代科学向物质纵深领域的挺进,科学家们一再企图重新点燃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希望。正如物理学中的“场”被认为具有作为最富魅力的概念一样,囊括场、信息、时空等的“气”的概念,无疑将具有深远的自然、生命与社会之道的意义而席卷未来。中国人把自然和生命过程中的简单性与统一性称作“唯一气耳”。这里同时即包括了宇宙信息的连续性,如把人看作小宇宙等。


    中医通过对经络俞窍的作用而实现对生命过程的统一协调,就是本于宇宙乃至生命信息的连续性原理。中医望诊、脉诊、闻诊及耳诊、手诊、足诊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是本于这一原理。至于统一性原理所包括的同类事物的一致性和同步运动的共和性,更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均有着充分的应用。《荀子.王制》中谓:“神明博大以至约。”我们从自然的简单性原理出发,立足于自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更能宏观地把握运动的一般规律,从而由宏及微,由隐至显,见微知着,出神入化。中华医道就是在认识到自然与生命及其各种运动方式的共同性以后,根据自然的简单性、统一性、连续性原理,而通过取象比类、从容综合,以审时度势、把握病机。清代医家费伯雄所撰《医醇剩义》中谓:“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许许多多最伟大的发明和惊心动魄的创造正是从这“平淡之极”开始。又如导引按摩、推拿点穴、热疗浴疗、拔罐刮痧等就是提供了一些极其简单而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摄生和治病的方法。这些方法作用于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可以实现对人的所谓亚健康态的调摄和疾病过程的调和。包括生命信息的驱动,生命能量的利用,生命物质的转化,乃至生命力的激发,生命态的跃升,都会在简单的作用过程中得以实现。就象简单的针刺通过对经络、俞窍的作用,调和人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一样,二者都是这一自然的简单性原理的应用。道在于一。大一统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医道千古不易的自然观、生命观、思想律和方法论。



3. 宇宙是时空的运变


   《墨经》关于“宇,弥异所也;宙,弥异时也”的论述,是中国人对宇宙范畴的最精辟的见解。道作为过程,与时间观念紧密相连。关于时间的定义,至今仍困惑着西方学术界。其实,时间就是自然空间的运变。正如有物质就有暗物质,有粒子就有虚粒子,有空间就有虚空间一样,有时间就有虚时间。时间是自然空间的节律性运变,虚时间则是自然空间的非节律性运变。自然空间所包括的虚空间与实空间、合空间与开空间,即分别属于医道中先天气与后天气的范畴。例如,闭合空间的动态能禁闭量子与静态能量子则分别属于医道中元精与元神的范畴。生命空间与自然空间相通,其运变则为生命过程。医道的生命原理远非有形的具体物质结构的科学所能取代。



    中药的时空效应远非可见的生物化学实验的药理所能包容。牛顿描述的绝对时空,受到相对论思潮的否定。伽利略变换的相对性,已接近分析时空。爱因斯坦描述的相对论时空,就是分析时空。而普郎克描述的量子论时空,却是共和时空。时空因果关系是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包括相对论)的基本分歧。共和时空统摄分析时空。这样就不难理解,医道的过程性原理对结构性医学的超越,医道的方法论原理对分析性医学的超越。现代科学已知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超时空的,而魂神意魄志是对生命之神信息控发过程的分类描述。这样就不难理解,医道中生命之神与气对形的超越,以及神藏和气藏对形藏的超越。也就是说经络藏象之道可包容器官结构之学。而不应以器官结构之学毁灭经络藏象之道。



    一维时间方式是不可逆的,但三维空间形式是可逆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治疗一切疾病的可能性。恒变的时间态势是不同的,但空间态势却可部分相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取象比类方法的现实性。任一时间包涵全部空间,任一过程包涵全部结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道气数序理论的超越性。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流转不息”,苏格拉底称他们是“流动的人”。



    但古希腊人这一原始的悟性,却缺乏赖以发扬光大的氛围。如今以实验研究方法,以物质结构理论,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竟然是重复那遥远的历史。这与巴门尼德以物质一元论对赫拉克利特的批判惊人地相似。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老子的“无中生有”与“其中有信”,震撼古今而石破天惊。态势的差异产生信息,信息保存着历史的记忆,时空运载着全部的信息。以态势的差异及其运变程序定义信息,使信息超越了物质与能量的世界而进入了多维时空的领域。信息是记载和控发突变的因素,力是推动和协调变化的原因。信息是过程的历史存在方式,力是运动的现在存在形式。能量是力的作用形式的变换,质量是物的结构分析的参量。



    对信息的发生、驱动、传递、反馈、演变的控制即是“机”。“机”是信息发生与控制的综合概念,只是半个世纪前西方尚不知信息。《庄子.至乐》中谓:“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此即阐明了信息的时空属性。《庄子.天地》所述的“机”,则是对信息的控发。五代谭峭《化书》中载:“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机不仅指信息的控发,而且包括对物质、能量的控发。知机就是把握信息。尝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诊治之道显然在于调理病机、调动生机,而不在于辨证分型、协定处方。《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诊治之道的根本原则。中医病机不在定性、定位、定量,而在求因、求属、求势。时空运载着过去的有,延续着未来的无。



    老子的“有生于无”及“无生有”,就包含了过去的有生于过去的无,未来的无生未来的有。时空范畴直接导出了因果范畴与同异范畴。因果是佛教传入的术语,中国古代称做故然。《墨经》中首论其义:“故,所得而后成也。”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与变化的时间先后分为因果。所以,因果是过程的时间性与连续性的反映。先为因,后为果。自然因果的连续性形成自然范畴的时序。即《素问》所谓“因时之序”。摄生及诊治之道皆顺应四时阴阳,遵循时、日、月、年之节律。五运六气循环往复,客主加临,更是诊治之纲纪。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态势差异的先后属于因果范畴。如以病态为例,则生命活动的失中、失和、失通为因,所累及的运动方式如藏府、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属,病机的变化属性如局势、趋势、时势等为果。因为有失中、失和、失通的变异,所以有虚实、寒热、燥湿的局势。失中则出现虚实,失和则出现寒热,失通则出现燥湿,水浊、痰饮、食积、瘀滞、结聚、症瘕皆为不通所致。审病之局势,反其势以治。虚实者反而中之,寒热者反而和之,燥湿者反而通之,余皆类推。



    病态因果的连续性形成病机范畴的时势。温病三焦、卫气营血、伤寒六病都是关于时势的描述。因而也属于时间范畴的阶段性的病势。审病之时势,守其势以治。各适其时,不失先后,相反和调,因势利导。同异是过程的空间性与局域性的反映。同为类,异为别。自然同异的局域性形成自然范畴的类别。以病势为例,病势同异的局域性形成病机范畴的趋势,内外表里、上下升降、开合聚散都是关于趋势的描述。因而也属于空间范畴的相对性的病势。审病之趋势,引其势以治。趋于表者汗而发之,趋于里者攻而泄之,趋于上者引而越之。治道之法,不外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调其势以使其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异是思维的基本范畴,比较是认识的主要方法。同异反映了时空方式与时空态势的普遍相对性与普遍联系性,人类应该确立普遍相对和普遍联系的观念。普遍相对性和普遍联系性反映在人类的认识领域内便构成了无数的范畴。不同的范畴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佛经中有“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借喻每一个小的事物中,都拥有各自的境界,都包涵着普遍的真理。哲学家狄慈根说:“一切事物既是小的,又是大的;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这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阐述了普遍相对性和普遍联系性的原理。恰如费尔巴哈所言:“自然界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自然界中,一切都在交互影响,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同时是效果,又是原因,一切都是各方面和对方面的。”西方哲学思想向古代中国的趋近,从未引起中国主流学术界的注意,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却以汹涌澎湃的浪潮席卷而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90
发表于 2014-8-14 16:40:38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14 11:24
中医的辨证论治,应该说是伟大的思想方法。中医两千年都是用来治病,从未有人想过用来治医。因为中医自古的 ...

中医要开拓这个新领域,治疗西医不擅长的病,深入到西医的背后,来弥补它的弊端,这才是中医学术最有价值的前景。

——————————————————

说得好!

起码目前是这样!

治好几个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何愁不能扬名立万?

西医治不好的病,何止几百种?

中医是有机会的!

就看中医大夫有没有真本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12:55 , Processed in 0.0707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