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281
发表于 2009-2-12 19:25: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12 03:11pm 发表的内容:
--------------------------------------------
(一)表部常见证候
   1.由于病人的体质有强弱,感受病邪有差异,所以又分中风、伤寒、风温、湿温、暑湿、温燥等不同。
  (1)表部中风证  发热,恶风,汗出, ...
希望能通阅您的大作!
282
发表于 2009-2-14 11:25: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在08年的三部六病年会上,本人谈了三部六病学术发展的一些观点,属于内部交流,不是十分的成熟。愿意和同道门切磋、共勉。
三部六病学术发展的“三步走”策略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总结三部六病学术发展近三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三部六病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伟大的医学创新。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医学发展状况和三部六病自身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超之过急,也不可丧失机遇,特提出“三步一并”的发展策略。
一、占领伤寒阵地
三部六病学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而伤寒学派林立,莫衷一是。要想确立三部六病学术在中医界的地位,首要问题是正本清源,从理论源头入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开展学术大讨论。
1、确立同盟军:从三部六病的形成渊源而看,曾经受到皇汉医学的深刻影响。目前,活跃在国内伤寒界的的流派有两支也来源于皇汉医学,一是胡希恕老先生的“九纲辨证”,代表人物有冯世仑、张长恩,他们反对六经辨证,否定《内径》和《伤寒论》的渊源,提倡“方证对应”。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提倡方证和体质辨证,不尚空谈,注重实践。这两支力量一南一北,是我们的同盟军,应加强联系和合作。
2、找到突破口:《伤寒论》最大问题是理论问题,不是临床疗效。理论上最大障碍:一是以经解病,指鹿为马。二是混淆三阴三阳概念,脱离临床。
3、与时俱进,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首先,搞清《伤寒论》的本意,做好文献学的整理和研究。第二,理清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应用和发展。第三,用现代语言阐述和创立新伤寒学派。
二、统领中医各家学术
伤寒学派在整个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目前,中医无论理论还是临床,经方的使用并不占主导地位。时方学派如温病、金元四大家、火神、大行其道,特别是藏象学术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是摆在三部六病同仁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绝不可以简单的视之为糟粕加以批判。我们必须理清不同学术流派的核心价值,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新中医体系。
1、结束寒温之争,把温病纳入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
2、对金元四大家全面发掘、整理、提高,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3、对宋以前的,特别是《千金》《外台》等一批方书系统整理,发现并找出解决对当前一些重大疾病的方法和思路。
4、深入研究“协调疗法”的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体和局部病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脏腑辨证许多有价值的方证加以发掘和提高。
三、融通中西,创新医学体系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征服疾病的生力军和人类健康事业的保护神。二者和而不同,长期并存,最终融通。三部六病事业中有一大批西学中、中学西、中西结合的高级人才,创造一个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应该是广大医学工作者共同愿景。
四、产业化发展,齐头并进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知识网络化,经济多元化的时代,三部六病事业能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产业化。
---------------------------------------------------------------

    这既是一张宏伟的蓝图,亦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工程。
283
发表于 2009-2-14 12:09: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主题词: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提要:“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属性论。中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特性。《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

    赞同先生的观点。
    需要与先生讨论的是:一,我认为三阴三阳的时空性不仅是一个整体(宏观)上的时空概念,而是一个无限可分的,一个脏腑器官、一个组织结构、甚至一个细胞都可分为三阴三阳。二,单纯的时空是一个结构概念不会有阴阳,只有从这个结构的“象”(神、功能)中才能看到阴阳。三,阴阳的太极之所生,太极为一,阴阳为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世界观,是中医的物质观、世界观、生命观。
284
发表于 2009-2-14 23:03: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解先生好!“三极”的时空观既可以用于宏观,也可用于微观。既可用于无机世界,也可用于有机世界。古人也曾经进一步分分过,如四极、五极、六极……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无限分分下去,作为认识论是越简单、越容易、越好操作就可以了。《周易》《老子》都是三极机构论者。三包含奇数1和偶数2的一个复数,再分下去就变成了万物,离开了“大道”的层面,成为具体的规律和个性、特殊性层面。
285
发表于 2009-2-14 23:08: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周易》与象数
《周易》是一部占筮性质的专著。“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候者”。《襄公九年》也说:“阳虎以《周易》筮之”。
一、自然之数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刻划记数源于结绳记数。数起源于结绳,它除了“数”外,还有“象”,刻划就完全抽象化了,只有数的意义。
结绳计数多不过三,长期的记数就会出现类似八卦的组合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结绳八卦”,        。
刻划文字是甲骨文中指事文字的前身,它把图形文字变为平直的几何文字,使文字的意义更加抽象化,并可以刻契在骨片、陶器、青铜器上,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播,大大推动了文字的快速发展。刻划文字起源于计数,最简单的刻划文字可能就是“一、二 、三 、   、X(      )、∧、┼(七)、)( 、(九)、│”(《甲骨文合集》)十个数目字。
二、天地之数
《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地之数即十个自然数,并产生了奇偶概念,天为奇,属阳,地为偶,属阴。
天地之数起于一,为万物之始,包含对立统一的双重涵义。《系辞下》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就是太极,是统一,兼有奇数和偶数的性质。一加在偶数上便成为奇数,加在奇数上便成为偶数,是构成奇数和偶数相互转化的条件。二是偶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始。因此《说卦传》说:“叁天两地而倚数”。叁天两地与天圆地方说有关,《周髀算经》认为:“圆方者,天地之形,阴阳之数”。郑玄《说卦传》注:“天三覆,地二载”。
“五”为阴阳交错,写作×。《系辞上》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五”。把两个×重叠起来就是“爻”字,五是天地之数的中间数,也是天数叁与地数二的和数,含有上下交媾,阴阳交午的意思。
三、河图数与洛书数
河图数的形式与生数和成数有关。《尚书•顾命》说:“河图在东序”。数产生奇偶的概念之后,就与○和●(昼夜)的阴阳概念“偶合”在了一起,这些符号就赋予了新的含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歧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五为中数,小于五为不及,大于五为太过,不及为生数,太过为成数,成数6、7、8、9是生数1、2、3、4加中数5而形成,它们的生成关系图即河图。后人将方位、四时等内容附会其图则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实际上它是自然数形成的“示意图”。
洛书是一个数字方阵,无论是横排竖排还是沿对角线斜排三个自然数之和都是15,总数为45。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三阶幻方”。
《灵枢•九针》“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九”,《灵枢•九宫八风》把这一数字方阵与八节(风)相附,则赋予了神秘的内容,把一个纯数字的东西赋予了理性。
河图与洛书的形成,标志着自然数和四则运算法则的产生。
286
发表于 2009-2-14 23:20:5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阴阳学说的“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二分法。即2的倍数。是物质的属性。离开了物质本身,阴阳是不存在的。阴阳学说讲的不是“本体论”。把阴阳看成是物质,是中医的一个重大误区。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找阴阳的本质却找不到的原因。
287
发表于 2009-2-15 09:35:4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阴阳学说的“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二分法。即2的倍数。是物质的属性。离开了物质本身,阴阳是不存在的。阴阳学说讲的不是“本体论”。把阴阳看成是物质,是中医的一个重大误区。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找阴阳的本质却找不到的原因。
-------------------------------------------------------
    马先生的认识到位。

     物质(精气)是什么?人类对从结构方面探索经历与人类历史相同的历程,即使今天到了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还是没有到尽头。人类对物质的探索是一个无限的实践认识过程,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一个无限的实践认识过程。凡是将人类认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作为物质的本源都陷于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虽有区别,但是它们又是统一的。本体论是研究对象的本身,认识论是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水平,方法论是在认识论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方法。

     无极是人类尚未认识到的物质,太极是人类能认识到的物质聚合物。人类虽然没有见到物质的原型,可是物质聚合的万物则比比皆是。人类用物质聚合的万物的属性作为物质的属性来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为人类造福。

     马先生说:“阴阳学说...........是物质的属性”,这个认识十分到位。它不但是物质的属性,更是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属性。属性是什么?属性是从“象”(神、功能信息)中表现出来的。阴阳学说不但将物质及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赋予太极(形、四维时空)的概念,更为其赋予“象”的概念。阴阳学说建立在“象”的基础上。现代哲学虽然为物质赋予四维时空和运动的概念,但是对物质的运动观摆放的不到位。所以在用哲学指导具体的科学的时候存在着巨大的摇摆性。在社会科学方面(人的社会性)主要运用了人的“象”(神、功能)属性,而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则着重于形(四维时空,结构)。在其他的自然科学虽然亦用“象”(功能),但是用的比较单一,如光、电、磁、热等。

     物质的属性(象)唯独在中医学中完整的保存下来,阴阳学说唯独在中医学中完整的保存下来。中国古代哲学唯独在中医学中完整的保存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长林研究员最近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是”象“科学。突出了“象”的哲学地位,但是我认为“象”是“形”(四维时空、结构)的象,“形”、“象”(神)统一,才是中多古代哲学的完整,是中医哲学的完整,也是中医哲学与西医哲学的差别所在。
288
发表于 2009-2-15 10:23: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重新确立《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应该的。
     藏象学说的原基概念“藏象”以及基本理论框架在《内经》已经形成,但是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散在《内经》的各个章节中,后世各个朝代的著名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整理,直至明代末年(1644年明朝灭亡)张景岳(约公元1563~1640年)在其著作《类经》中列藏象专篇,藏象学说才趋完善,此后才有比较完善的脏腑辨证理论。此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遍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
     解放前以及解放初期,《伤寒论》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在原著中已经确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理论框架,《伤寒论》原著始终没有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中西医结合学派在政府支持下,开始大规模的证本质研究,本来《伤寒论》中的证是“证概念”的源头,证本质的研究应当以《伤寒论》为突破口,应当研究大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阳明腑实证、柴胡汤证……的证本质。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选择了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本质,如阴证、阳证、实证、虚证……,肾阳虚证、心气虚证……的证本质。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与《伤寒论》中的证的含义大不相同,中西医结合学派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力与人力,遭到惨败。失败乃成功之母,40多年的教训终于使大家取得了共识:证的本质就是病理状态。
    证态概念是我们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产生的。证态概念为病理状态这一现代医学概念规定了定义,也为病理过程与疾病的现代医学定义提供了新的思路。用现代科学语言如系统论的术语定义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按照系统分类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些原基概念将成为创立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必然结局。
289
发表于 2009-2-15 10:39: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证的本质就是病理状态。
证态概念是我们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产生的。证态概念为病理状态这一现代医学概念规定了定义,也为病理过程与疾病的现代医学定义提供了新的思路。用现代科学语言如系统论的术语定义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按照系统分类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些原基概念将成为创立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必然结局。

李老师的结论非常正确!证本质的研究从藏象、八纲是一个死胡同,必须落实到具体方证或类方证才有出路。
290
发表于 2009-2-15 10:48: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什么是纯中医?中医的核心理论究竟是《伤寒论》还是《内经》?我们另外开一个题目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22:39 , Processed in 0.0541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