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医学之梦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19-8-28 08:59:22 | 只看该作者
在《伤寒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实现了中西医急腹症的融合。
272
发表于 2019-8-28 09:01:08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8-28 08:59
在《伤寒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实现了中西医急腹症的融合。

但是如果你并没有对于中药治的症状有病理学方面的说明研究,或疾病反应中它们一些症状产生原因是什么的说明研究,。
一些症状与现代疾病病理的关系是什么的说明研究,。
就妄称病理学与中医药治药症状它们已经融合了,就是很可笑非常可笑。
也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研究能力,如此简单的发现不值到处玄耀。
273
发表于 2019-8-28 09:0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8-28 09:04 编辑

如果你并没有对于急腹症的证与急腹症的关系是什么的说明研究或急腹症的证产生原因是什么的说明研究,就妄称实现了中西医急腹症的融合。
就是很可笑非常可笑。
也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研究能力,如此简单的发现不值到处玄耀。
274
发表于 2019-8-28 10:05: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75
发表于 2019-8-28 10:25:12 | 只看该作者
腹膜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根据发病的几率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的两类,原发性的腹膜炎是指腹腔内并没有原发病灶的病原,经过血型淋巴途径细菌经过常肠壁播散和,经过女性生殖系统进入腹腔引起的腹膜炎。

现在来说, 就是原发性腹膜炎已经很少见了,我们临床上所称的急性腹膜炎,都是指继发性的细菌性的腹膜炎,继发性的细菌性是由于腔内器官炎症,穿孔、损伤破裂或者是有手术合并症等引起的,感染也可以来自妇女生殖器官的炎症,最常见的病因就是急性阑尾炎、穿孔、其次就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腹膜炎在治疗的初期往往是不能吃东西的,那就是禁食不能吃东西,这时候当然也不也不能用中药治疗,大多数的腹膜炎都是需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临床上用的中药治疗往往是在手术后,就是手术后使用胃肠减压的时候。

可以通过卫生减压或者是胃肠功能恢复以后口服清热解毒、行治理气的中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也有就是将那些原发现的腹膜炎保守治疗不是手术治疗的同时呢,可以在病情能吃东西之后,可以加用中医辨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方剂,这样治疗能够加速病人的康复。

收起内容
276
发表于 2019-8-28 10:27:14 | 只看该作者
腹膜炎在治疗的初期往往是不能吃东西的,那就是禁食不能吃东西,这时候当然也不也不能用中药治疗,大多数的腹膜炎都是需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临床上用的中药治疗往往是在手术后,
277
发表于 2019-8-28 10:30: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连细菌的痢疾都不能治愈,
278
发表于 2019-8-28 10:33:23 | 只看该作者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虚证。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染。
279
发表于 2019-8-28 10:34:07 | 只看该作者
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虚证。
280
发表于 2019-8-28 10:36:5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沿革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1]  

2、《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3、《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2]  

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之说,以“痢”称本病,逐步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5、《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6、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7、《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3]  

8、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

   


痢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1、 外感时邪

本病多由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病,感邪的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肠胃,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胃肠气机阻滞,发为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2、 饮食不洁(节)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央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阻滞,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病机

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症状。

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发生。

   


病症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泄泻、痢疾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相关检查

粪便常规、血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

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辨寒热偏重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则紫黑,稠厚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口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 辨伤气、伤血

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治疗原则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辩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

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肉桂、金银花。

(二)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三)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四)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瓜蒌。

(五)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六)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主穴:天枢、下脘、上巨虚、关元、合谷。

配穴: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操作:关穴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寒湿痢、休息痢及久痢脱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转归预后

至于痢疾的预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下痢纯血或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辨病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是否虚脱。一般来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虽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7:50 , Processed in 0.0553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