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09-2-10 19:59: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5、十二经脉与“三部六病”的联系
十二经脉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络内外,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在表在外属阳,在里在内属阴,由络属脏腑之不同及循行部位的区别而决定。十二经脉发生病变其表现往往是线型分布,或表现于所络属的脏腑。在诊断上为循经辨证,治疗上为随经取穴,迎随补泻。
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是以系统分布的;而六病则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其表现是全身的,其定位在三部之中,是划分症候类型的归类方法。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病时、病位,诊断上着眼于整体脉证,治疗上以方药学为基础,施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
经络在六病中只作为生理、病理等的参与者,而不是病邪所在,经络病证与六病有时也相互影响,如《伤寒论》中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即为经络病变影响到六病。第143条:“妇人中风,……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这是六病影响了经络功能而出现的经络病证。经络是病邪传变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如第124条“……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需要明确的是,六病的传变不是按六经的传变次序进行,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正治与误治,治疗的及时与否等。另外,六病与同名之六经没有任何关系,是两组本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六经指导针灸治疗,六病指导汤方治疗。
272
发表于 2009-2-11 11:26: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10 07:57pm 发表的内容:
第五节 《周易》对《伤寒论》的影响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内经》。中医学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以其各自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别奠定了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汤方辨证论 ...
同意马先生的观点
273
发表于 2009-2-11 11:34: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认真学习了马先生的论述。谢谢。
274
发表于 2009-2-11 14:00: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10 04:39pm 发表的内容:
..


----------------------------------------------------
...
谢谢鼓励!欢迎指导!共同提高!
275
发表于 2009-2-11 14:02: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1 11:34am 发表的内容:
认真学习了马先生的论述。谢谢。
李先生作为一名西医,对中医如此热心,是中医之幸!中医之福!
276
发表于 2009-2-12 14:16: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马先生对易学研究颇深,运用亦到位。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
277
发表于 2009-2-12 14:38:2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2/12 02:53pm 第 1 次编辑]

    易学是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万年、几十万年对客观世界实践认识的结晶。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形成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但是今天其仍然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并日益为世界人民所重视。

    易学是一把揭示物质世界自身演变规律钥匙。是把天机不断向人类透露的窗口。

     易学 是接通宇宙灵魂的天路,宇宙的灵魂是太极、阴阳。
278
发表于 2009-2-12 15:11: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
(一)表部常见证候
   1.由于病人的体质有强弱,感受病邪有差异,所以又分中风、伤寒、风温、湿温、暑湿、温燥等不同。
  (1)表部中风证  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脉浮缓,苔白薄。桂枝汤主之。
  (2)表部伤寒证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主之。
(3)表部风温证  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咽痛,头痛,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4)表部湿遏证  症见身热不扬,恶寒,头胀身重,肌肉或关节酸痛,汗出胸闷,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缓。藿香正气散主之。
  (5)表部暑湿证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重倦怠,胸脘闷,心烦,舌质红,苔薄腻,脉浮滑数。新加香薷饮主之。
  (6)表部伤燥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痰少,痰粘难咯,鼻燥咽干,口渴,或咳甚胸痛,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桑杏汤主之
-----------------------------------------------------------

    尽管我与先生对三阴三阳的用法不尽相同,但是对太阳病(先生谓之表部)的证侯分类却完全相同。(拙著《西医与中医现代化》2007年5月中新出版社。中编第二章,第一节,太阳病证治)
279
发表于 2009-2-12 19:22: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12 02:16pm 发表的内容:
马先生对易学研究颇深,运用亦到位。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
研究谈不上,只是感兴趣。
280
发表于 2009-2-12 19:23:3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12 02:38pm 发表的内容:
    易学是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万年、几十万年对客观世界实践认识的结晶。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形成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但是今天其仍然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
有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22:36 , Processed in 0.05630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