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741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6:4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4年3月2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作家愚公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
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周三我们主要学习,岐黄使者
        主人公曹东义,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1977年考入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读研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曹东义为什么学医,怎么学的医,学成之后又是怎么行医的,书中都有答案
第一章     仲景村里的药箱君
第二章     更无慈母望当归
第三章     远志去寻使君子
第四章      厚朴继承神农药
第五章      誓愿普救含灵苦
第六章       英雄肝胆照华夏
第七章       我以我血荐岐黄
第八章       斗士诚坚共抗流
第九章       却是人间奈废兴
第十章       神仙手眼乃良春
第十一章    生生不息杏林风
第十二章      玉竹重楼国老家
第十三章      秉笔春秋写岐黄
第十四章      不负黎庶不负师
今天晚上且听黄胜昔医师为大家分享第一章仲景村里的药箱君。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作家愚公(胡君)先生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岐黄使者》第一章“仲景村里的药箱君”的有关内容。
       该书于2022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太白文艺出版社根据陕西省新闻出版署的有关要求,请河北省卫生健康委进行审稿。,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阅,并复函太白出版社,大力支持该书出版。
       曹东义作为被书写的主人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征询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李佃贵先生的意见。路老曾经很担心,怕尚属“年轻”的曹东义有了这样的“传记”,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认为不是一个好事。但是他老人家阅读书稿之后,在书中看到了这是一个“小人物见证大历史”的大场景描写,不是专为曹东义个人树碑立传,而是折射毛泽东时代的赤脚医生的成长、改开之后中医人求学上进、不懈奋斗,在“名师指路、贵人相助、有人督促”的过程里,逐渐成长起来。其中的有关事件,都出于事实而非虚构,其中有领导关怀、名师帮助,同道鼓励,也有与中医黑斗争的难忘时刻,是从曹东义一个人的经历,看其背后的社会、历史,中医药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状况。
        因此,可以说“传承发展中医,都是歧黄使者”,这也是愚公(胡君)先生创作、书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与他曾经的小说《青囊》《当归》《重楼》三部曲有所不同,是“纪实文学”。
        在书籍的出版过程之中,正值新冠疫情流行,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很多朋友、同道、领导,得知这本书即将出版,纷纷解囊相助争相购买;
        书籍出版后,河北省健康养生文化产业促进会的领导组织座谈会,在省中医院举行了2022“金秋读书会”,有十几位领导和专家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场面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难忘。
        希望随着这本书的进一步传播、被更多人了解,对中医药复兴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其中不足之处,请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反馈给作家胡君先生,以便进一步修改、补充。
        非常感谢各位的关注和帮助!
       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7:3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3月21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三十八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三十八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辟秽。用于脘腹胀痛,泄泻,水肿,风湿痹痛,脚气痿躄,风寒感冒,雀目。
          厚朴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广藿香,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门恶心,鼻渊,手足癣。
     佩兰,芳香化湿,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 。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别录》)。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 毒(《开宝》)。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李杲)。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芳香行散,降中有升。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
      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作调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实入药,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好多中成药离不开它的配方,如透骨搜风丸、益肾丸、开郁舒肝丸、宽胸利膈丸、洁白丸等。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74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8:3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分享《名老中医之路》,今天(2024年3月22日)介绍的是: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教授:刘树农
         题目是“弥甘蔗境忆从前”
        刘树农教授是江苏省淮安县人,从事中医事业60余年,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金贵》、内科、各家学说教研组和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室主任等职,任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上海中医学院刘树农(1895~1985年)教授的文章“弥甘蔗境忆从前”
        刘树农幼承家学,初从塾师卢竹居,既习四书五经,又读《黄帝内经》。17岁随堂伯父刘小泉和大方脉家应金台侍诊。1920年正式开业不久,在诊治当地的流行热病和霍乱过程中脱颖而出,声誉日隆。1936年治愈唐生智将军的头晕顽疾兼休息痢,以后曾任唐氏的医学顾问年余。1938年冬定居上海。1956年后,先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内科教研室、中医文献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先生从事临床医疗及医学教育长达65年,兼通医理与哲理。勤于思考,悟出了中医学的三大规律。即:⑴生理活动规律——阴平阳秘(消而不偏衰,长而不偏亢;相生相制,自动调节)。⑵病理变化规律——邪正斗争(内出之病多不足,外入之病多有余等)。⑶中医临床学规律——辨证论治(识别阴阳,审证求因;祛邪以安正,扶正以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刘氏强调通法祛邪在久病治疗中的作用,善于化解古方,突破陈规,扩大古方应用范围,用以治疗多种疑难病、常见病。如用《千金》紫圆治疗眩晕,用《金匮》当归芍药散治疗妇女经漏等,均获得满意效果。还非常重视“血气”的生理和病理,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慢性病、难治病,如慢性肝病、久泻、咳喘、心血管疾病等,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感谢刘云双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3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二节:内外相关,手法通玄。
       五、熏蒸洗浴,健身强体
      第三节:内外结合,形神一体
     内外分阴阳,生命有根基。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二节:内外相关,手法通玄。 五、熏蒸洗浴,健身强体    第三节:内外结合,形神一体
       维护健康和疾病痊愈,无非是向内求正气和向外求帮助,求正气需要自己用各种手段,增强抗病能力,维护好自己的健康。向外求医学帮助,就需要“有一双慧眼”,因为医学是外力,帮助对了就是救助、正能量;帮错了,就是干扰、破坏自身的抗病能力,属于“负能量”,甚至造成“医源性疾病”,这类因为医疗越帮越乱的情况并不少见。
       张仲景的时代就有越帮越乱的情况,《伤寒论自序》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可悲的是,张仲景之后,很多读书人并没有认真学习好张仲景的教导,仍然“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悲剧不断上演。
       正确认识中医,首先要学习“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内容。内外分阴阳,生命有根基。《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9:5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同道,新春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3月24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三讲 《伤寒论校注》的校注说明、后记及序言(下)。内容简介:《伤寒论校注》序。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讲座成功!他讲述了第三讲 《伤寒论校注》的校注说明、后记及序言(下)的有关内容。
          读古书,首先需要读序言,因为序言阐述该书的来历,以及整理的过程,或者揭示该书的流传情况、主要内容。今天王洪昇先生首先解读明代赵开美刻《张仲景全书》的过程,父子二人相互鼓励,前赴后继,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他的刻本非常精美,至今仍然是很多学者的首选版本。
        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琦美,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中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官太仆丞。父亲用贤(1535-1596年),字汝师,号定宇,隆庆进士,万历中官吏部左侍郎,卒谥文毅,撰有《赵定宇书目》。开美继承父业,藏书愈富,详情见其所撰《脉望馆书目》。赵开美刊书甚多现知有:

《东坡先生志林》五卷,宋苏轼撰,万历二十三年(1595)海虞赵开美刊;

《仲景全书》四种二十六卷,汉张机撰,万历二十七年(1599)海虞赵开美刊;

《陈眉公杂录》讹二十四种,明陈继儒辑,万历二十九年(1601)赵开美刊;

《仇池笔记》二卷,宋苏轼撰,万历三十年(1602)海虞赵开美刊。
          最为学者赞誉的是他保藏整理的《古今杂剧》和翻刻《宋版伤寒论》。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伤寒论》小字原刻本为底本,聘请优秀刻字工人赵应期翻刻,逼近原版,称为"宋本《伤寒论》",但所据底本旋即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本也。业内人士皆将赵开美本称为宋本。宋本原刻今存五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皆为国宝。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746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0: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3月2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这说明扁鹊是中医学的主要奠基者,扁鹊是如何把他的医术传下来的?有哪些著作流传下来?扁鹊对中医学又有那些影响?今天晚上且听马京雪医师一一道来。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这说明扁鹊是中医学的宗师,而不是流派。但是,《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流传了几百年之后,又有了《素问》《灵枢》的集大成著作,扁鹊的医学思想也被吸收在其中,但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历史变迁过程,误以为扁鹊师徒必须学习《素问》《灵枢》的理论,才能有“理论指导”,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就好像说:“康乾盛世的出现是学习《毛选》之后取得的成绩”一样,是缺乏历史知识的表现。但是,错误的观点流传上千年,要想改变过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扁鹊的时代,孔夫子“述而不作”,《论语》是其弟子所作;老子的《道德经》,也不是“主动作为”,而是被关尹子软磨硬泡才写出来的著作。
       医学有其特殊性,师徒之间讨论医学道理,学习医学也必须有理论和技术,因此中医经典基本都是“师徒问对”的记录。
       无论《难经》是否源出于扁鹊,但是,大约成书于东汉的这部医学著作,一定继承了很多扁鹊的医学思想,其独取寸口的脉学创见,一直影响至今。其著作之中谈论脉学的内容很多,在这个意义上说,《难经》很符合“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的司马迁的定论。
        王叔和热心脉诊,《脉经》这部著作,它主要论述脉学,其对脉学集大成的医学宗师扁鹊的著作非常重视,在王叔和能够说清楚来源,明确其“知识产权”的古代著作之中,扁鹊的医学著作占了很大的比例。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2: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3月2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阐述病机,侧重脏腑经络。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第三节 阐述病机 侧重脏腑经络         113
一、虢太子尸厥属于“五脏厥中”         113
二 、脉应天地分六经阴阳        114
三 、扁鹊重视寸口脉诊法         116
四 、扁鹊论呼吸与脉动、气行关系         117
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有要诀         119
      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 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 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 射,不可知也。脉病患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 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
又经言: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 也)。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 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脉困,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         (虾游者,苒苒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 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 脉如悬薄卷索者,死。脉如转豆者,死。脉如偃刀者,死。脉涌涌不去 者,死。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脉中侈者,死。脉分绝者,死(上下分散也)。脉有表无里者,死。经名曰结,去即死。
何谓结?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属肾,名曰结,去死近也。脉五来一止,不复增减者,死。经名曰代。
何谓代?脉五来一止也。脉七来是人一息,半时不复增减,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连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具知也。设病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 实而数,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复孰衄者,脉当得沉细,而 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四 逆,脉反沉细微者,死。病若大腹而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
者,死。此之谓也。
经言:形脉与病相反者,死。奈何?
然:病若头痛目痛,脉反短涩者,死。病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
者,死。
病若腹满而喘,脉反滑利而沉者,死。病若四肢厥逆,脉反浮大而
短者,死。
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 (《千金翼》云:脉大者生,沉
迟细者难治)。
病若目侯侯,脉反大而缓者,死。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 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脉来沉之绝 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脉来微细而绝者,人病
当死。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绝者,死。脉当大反小者,死。肥人脉细 小,如丝欲绝者,死。赢人得躁脉者,死。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死。 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死。人身小而脉来往大者,死。人身短而脉来往 长者,死。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死。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死。尺脉 不应寸,时如驰,半日死(《千金》云: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半日死)。
肝脾俱至,则谷不化。肝多即死。肺肝俱至,则痈疽,四肢重。肺 多即死。心肺俱至,则痹,消渴,懈怠。心多即死。肾心俱至,则难以
言,九窍不通,四肢不举。肾多即死。脾肾俱至,则五脏败坏。脾多即死。肝心俱至,则热甚,汗不出,妄见邪。肝肾俱至,则疝瘕,少
腹痛,妇人月使不来。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则为肿。肺之雍,喘而两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
偏枯。心脉满大,痫瘾筋挛。
肝脉小急,痫瘾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
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
为肺疝。
脾脉外鼓,沉为肠游,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游,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游下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游,亦下血。二脏同
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者为肠游,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紧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 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顺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
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有热者死。脉来如悬钩,浮,为热。
脉至如喘,名曰气厥。气厥者,不知与人言。 (《素问》《甲乙》
作暴厥)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 一息十至、十至以上,是为经气予不足也,
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新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木叶落作枣华)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泥九,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英落而死。(《素问》英作叶)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四十日死。 (《甲乙》
作交棘)。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 色先见黑,白垒(一作)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 色先见黑,白垒(一作)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 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 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春者,令
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问曰:尝以春二月中,脉一病患,其脉反沉。师记言:到秋当死。
其病反愈,到七月复病,因往脉之,其脉续沉。复记言:至冬死。
问曰:二月中得沉脉,何以故处之至秋死也?
师曰:二月之时,其脉自当濡弱而弦,得沉脉,到秋自沉,脉见浮
即死,故知到秋当死也。
七月之时,脉复得沉,何以处之至冬当死?
师曰:沉脉属肾,真脏脉也,非时妄见。经言:王相囚死。冬脉本 王脉,不再见,故知至冬当死也。然后至冬复病,王以冬至日死,故知
为谛。华佗效此。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阐述病机,侧重脏腑经络。
        从《脉经·卷五》的原文,可以看出扁鹊学术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注重脉诊、脉理,还非常重视望色,并且上升到很高的程度,《脉经·扁鹊脉法》说:“相病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在,候脉要诀岂不微乎?”
        扁鹊望诊桓侯,诊断其病情不断加重的事迹,被张仲景极为赞叹。《难经》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华佗学习扁鹊望诊的学术,把其收录到自己的著作之中。中医望诊,在现在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脉经·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记录了扁鹊原创,华佗发扬的望诊内容。五色代表五脏,其脏气盛衰,疾病变化,可以在面部不同的部位显现出来。不同的面色,有不同的机理。五脏之间互相影响,因此,面色也不是单一的颜色,而是互相间杂,相比较而存在。
        《黄帝内经》吸收扁鹊五色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并且进一步系统化。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在这里,《素问》作者在扁鹊论述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五藏之象”,并且用“五色微诊”把望色的地位提升为诊断的基础内容,强调望色与诊脉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说“能和色脉,可以万全。”
并且,在色脉相参等的基础上,把五味也整合进来,“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这是中医诊断理论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这个新名牌,发展扁鹊望诊,不仅把五色配属五脏,而且把生理和病理的五色,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做到知常达变,让人一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容易流传后世。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74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4年3月27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2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经经络主治。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祝贺河北中医针灸讲师高春花主治医师在石家庄市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第22讲,十二正经之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经经络主治。
       把经脉分成阴阳,三阴三阳,始于很早的时候,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都有“足阳明脉”的描述,但是,没有说足阳明脉与大肠有关系,也不说足阳明与手太阴脉相表里,那是中医脉学的初创时期,到了“扁鹊脉学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进步,十二脉与五脏六腑有了联系,而且有了经和络的划分,并且能够依靠诊脉可以“尽见五脏证结”,而且把脉动与呼吸相联系,与天地阴阳相联系,有了“昼夜五十度”的循环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划分“损脉”和“至脉”,各有五等轻重不等的病情。
       因此,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3:3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2024年3月28日)分享各论部分第三十九讲“利湿药之利水消肿药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基础,做了第三十九讲“利湿药之利水消肿药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冬瓜皮,功在利水消肿,清暑化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暑湿泄泻。
      葫芦,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
        赤小豆,功能主治 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于利水渗湿。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猪苓新出土时,其味带甘,猪苓淡渗、故曰甘平,味甘平而淡渗,故利水道。久服则水精四布,故轻身耐老。猪苓皮色黑,内质色苍,甘淡而寒,善去热痰饮。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泽泻,主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经》)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 逐膀胱三焦停水(《别录》)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75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4:1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

  今天(2024年3月29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的有关内容: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备用。
      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大黄,中药名。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0:58 , Processed in 0.0521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