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701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7:4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2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国医大师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引言: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渐寻找出来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值得人们珍惜和借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创造,也不能推倒重来。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养生是每个人根据的条件,身体状况自己去做的事情,是主动的过程,而治病则需要求助于医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医治。被医生治疗时,可以知其然,更多的是不知其所以然。
       中医的健康观是动态的,随时随地在变化,治疗疾病,调理亚健康,应该与医生、体疗师、健康专家互动,以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要达到能与医生互动,就要了解有关的知识。
       第一节:辨证治病,辨体养生
       一,辨证论治,保护正气
       中医治病救人的主要方法,是辨证论治,目的是恢复和保护患者的正气,让人恢复健康。
       人体患病之后,是否传变,如何传变,是”化热入里,热极伤阴“,还是”突变虚寒,转为内伤”?这都要看患者的身体状况,其正气的强弱决定日后的转归。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法宝,评价身体状况,疾病转归的善恶,都必须依靠证侯变化来判断。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第三章:   第一节:辨证治病,辨体养生
       一,辨证论治,保护正气:在古代,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对于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又极为常见,因此,历代中医都进行研究,甚至有一句名言说:“不会看伤寒,就不是医生。”
由于传染病多发、频发,相应的预防思想、预防措施也很多,未雨绸缪“治未病”的思想,也由此而萌芽了。《素问·刺热论》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色赤,是因为邪气瘀滞,使气血不能畅通,出现了面色、皮肤发红的现象,尽管还没有出现发热的全身表现,这已经是感染、传染病的早期表现了,因此,在这个是治疗,用针刺的方法,通血脉,泻郁热,这就是“治未病”。
当然,更好的治未病,不是等到有了皮肤发红,而是在疾病没有出现之前,就进行预防接种,打疫苗,这是更好的治未病措施。
        人体患病之后,是否传变,如何传变,是“化热入里,热极伤阴”,还是“突变虚寒,转为内伤”?这都要看患者的身体状况,其正气的强弱决定日后的转归。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法宝,评价身体状况,疾病转归的善恶,都必须依靠证候变化来判断。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7:44:5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4年2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十一章形神失和类疾病之颤病,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王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第十一章形神失和类疾病之颤病的有关内容。
         颤病是一个老病,不是说只有老年多见,而是说它老多年之前就记载于古籍之中了。《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颤病就属于这类疾病。
         颤病也是一个新名词,诊断标准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中老年人发病。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2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病。
       临床采用记分法,测定患者手部动作、头颈部和肢体拘痉、运动姿势、步态和上肢协调动作、头和肢体震颤等项内容,评定病情严重程度。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703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7:45:4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2月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五、坚守道术并重逐渐走向复兴
(四)中医是系统科学的先驱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五、坚守道术并重逐渐走向复兴
(四)中医是系统科学的先驱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就断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他多次关怀中医事业的发展,与很多热心于研究中医学术的专家学者,多次通信讨论中医学的未来发展问题,甚至直接参与人体科学的研究。
所谓“系统”,是指不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但又能协调统一到一起的事物。因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有联系、有区分、有上下左右、结构层次的区别,这样的结构层次的东西,称之为系统。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较复杂的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更简单的次系统,许多系统可组织成更复杂的超系统。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人体的复杂性,既有其自然属性的复杂性,也有其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心理特点的复杂性。
         整体才具有,而部分没有的性质,叫做“整体涌现性”,也就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然,有的时候“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在人的整体里,很多器官、细胞的功能是被压抑着的,不能“满负荷”运转,不能充分施展其生长特性,否则,人体就会陷于混乱的无序状态,细胞就会变成癌症,而不断增殖。由此推测,有的时候会出现“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这三种情况,是不同状态的转化。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04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7:46:2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2月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扁鹊著述之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了《扁鹊学术思想研究》扁鹊著述之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扁鹊师徒有医学著作流传后世,为医经学派的创立建立了基础。
        《汉书·艺文志》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二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汉书·艺文志》收载托名黃帝及其群臣的著作二十余部,有十多部被班固注明为“依托”。依托之人多在先秦“六国”时期。汉初黄老之学大盛于世,托名黄帝之风更甚于战国。由于医学是一种应用科学,它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后人在传抄和继承扁鹊学术成就的同时,有所创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创新的部分,或记于原著末尾,或附于某病,某药,某理论之下。后在流传中,补入正文,也是可能的。
也就是说,扁鹊所创医学成就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其所著医书日渐丰富完备,是极有可能的。毫无疑问,这些补充与纠谬的后世文字,正是扁鹊当年深切期望的,而不存在故意伪造的问题。
所谓“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仁者爱人”,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705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7:4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4年2月7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0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特定穴之五输穴。五输穴为“井荥输经合”。井穴 ,多位于手指、足趾末端,是经气所出的五输穴。荥穴,为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方,是经气所注的五输穴。经穴多位于腕 踝关节 以上,是经气所行的五 输穴 。合穴,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 大海 。 合穴 位于肘 膝关节 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祝贺河北中医针灸讲师高春花主治医师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第20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特定穴之五输穴。五输穴为“井荥输经合”。井穴 ,多位于手指、足趾末端,是经气所出的五输穴。荥穴,为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方,是经气所注的五输穴。经穴多位于腕 踝关节 以上,是经气所行的五 输穴 。合穴,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 大海 。 合穴 位于肘 膝关节 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腧穴的井荥输经合,都是由指端向心性走向,这是一个古老的经脉思想,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十一脉灸经》,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记载的经脉走向基本一致,没有与脏腑相联系,也不互相衔接,没有循环的含义。因此,这是一个早期的学术遗存。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分别是: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少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06
 楼主| 发表于 2024-2-9 17:47:5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2月8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三十三讲“泻下药芒硝、番泻叶、芦荟”,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第三十三讲“泻下药芒硝、番泻叶、芦荟”,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芒硝一种分布很广泛的硫酸盐矿物,是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治破痞,温中,消食,逐水,缓泻。用于胃脘痞,食痞,消化不良,浮肿,水肿,乳肿,闭经,便秘。
       番泻叶别名旃那叶、泻叶、泡竹叶,来源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为刺激性泻药,通过肠粘膜和神经从刺激肠蠕动,属于猛药,建议尽量少用。作用于结肠,一般几个小时内生效。
        李时珍曰∶芦荟原在草部。《药谱》及《图经》所状,皆言是木脂。而《一统志》云∶爪 哇、三佛齐诸国所出者,乃草属,状如鲎尾,采之以玉器捣成膏。与前说不同,何哉?岂亦 木质草形乎?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 ,解巴豆毒(《开宝》)。主小儿诸疳热(李 权)。研末,敷 齿
         感谢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70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21:09:48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刘云双今天和大家分享《名老中医之路》,今天(2024年2月16日)介绍的是:中国农业民主党党员,我国著名中医妇科科学专家,原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渭川。题目是“我的六十年岐黄之路”。
王渭川(1898年~1988年),江苏丹徒人,自幼打下较好的经学基础后从师学医,毕生致力于各科临床,尤擅内科和妇科,在理论上也有较深造诣。著有《王渭川临床经验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等。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著名中医妇科科学专家,原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主任:王渭川教授的文章“我的六十年岐黄之路”。
        王渭川(1898年~1988年),江苏丹徒人,号鲁同,江苏省丹徒县人。6岁即随祖父鲁直公读书,兼学中医常识。1916年祖父病故后,由其门生袁桂生和何叶香资助并教授医学。1924年参加恽铁樵主办的“中医函授”和“诗词函授”。曾悬壶丹徒、麻城县和武汉市等地。1938年,因避日寇之乱,入川客居万县,在万县自办诊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万县第三联合诊所所长、万县卫生协会执行委员及卫校执教。1956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凡68年。先后任四川省万县医务工作协会执行委员兼学术部长,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副主任,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等职。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70余年,对妇科杂病研究较深,总结出温、清、攻、补、消、和妇科六法,对带下、乳核、功能性子宫出血、子痫、阿狄森病等的治疗,疗效显著。著有《妇科治病经验》《金匮要释》《内科治疗经验选要》《王渭川疑难杂病治验选》等书。
       感谢刘云双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0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21: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2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国医大师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引言: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渐寻找出来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值得人们珍惜和借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创造,也不能推倒重来。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养生是每个人根据的条件,身体状况自己去做的事情,是主动的过程,而治病则需要求助于医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医治。被医生治疗时,可以知其然,更多的是不知其所以然。
       中医的健康观是动态的,随时随地在变化,治疗疾病,调理亚健康,应该与医生、体疗师、健康专家互动,以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要达到能与医生互动,就要了解有关的知识。
       第一节:辨证治病,辨体养生
       二,包容疾病,获得健康
       三,辨别体质,有利养生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一节:辨证治病,辨体养生   二,包容疾病,获得健康   三,辨别体质,有利养生
       随着检验指标的不断细致化,医药所可纠正的指标越来越多,要关心的有病没病人群,随着体检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增大,这样的医药费支出,举措连美国那样富裕的国家,也倍感压力,叫苦连连。
       在慢病高发难治,化学制药滥用成灾,费用高昂难付的世界医学难题面前,需要中医智慧救世。提倡养生治未病的中医,与努力找病的西方医学大不一样。
       中医说通过养生保健,可以使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秦皇汉武以来,古人积累了很多好的养生经验。曹操所说“富贵之命,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也是强调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不仅可以利用药物,更应该想到身心的调整,许多中医的养生健身方法,比如按摩、气功、导引、针灸、拔罐、足疗、药浴、食疗,都可以选用,并且可能达到药物治疗所没有的效果,可以避免药治疗的毒副作用。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0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21:11:15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各位同道,新年好!   
我是河北涿州中医学者王洪昇。
本周日(2024年2月18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一讲 《伤寒论》的来龙去脉。本讲内容简介如下:
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根据的版本是《汉书•艺文志》的《汤液经法》,张仲景的传经之功是第一位的,因《汤液经法》失传,张仲景的著作保存了下来,因此称呼张仲景为医家之祖,是正确的。
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能够流传下来,魏太医令王叔和的功劳至为巨大,如果没有王叔和的整理,就绝对不会有这样一种生命之宝典流传到今天。
三、从王叔和以后一直到隋朝建国以前,《伤寒论》的流传至为紊乱,错节盘根,这里面需要关注的是几个版本的问题,一个是纯话本,一个是《金匮玉函经》的本,一个是陈延之的《小品方》,还有梁朝陶弘景的《辅成诀—五脏用药法要》。把这些本综合起来加以研究,我们可以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六朝流传的情况大至描述出来。
四、隋朝在隋炀帝晚年时候,《伤寒论》复出了,标志是把“坚”字改成了“鞕”字。到唐朝,又出现了两个本子,一个是“六朝”辨伤寒的本子,收录在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还流传一个隋朝的本,是在唐朝末年对中医师进行考试的时候,所使用的就是隋朝的本。到了五代和宋朝,高继冲在《伤寒论》的贡献方面,我们要特别应该加以注视,重视它。
五、北宋校正医书局使用高继冲本作为底本,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保留了一个非常辉煌,至关重要的一个版本。它上承张仲景,由此上溯至殷商时期,他保存着《汤液经法》很多很多的内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大幸啊!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保健、治疗疾病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古人啊!
研究《伤寒论》文献的历史与发展、主本应该是宋本、唐本、《脉经》、《玉函》,同时研读高继冲本、《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敦煌《伤寒论》残卷S202 等。这样就可能对《伤寒论》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
               祝贺河北涿州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

他讲述了《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的来龙去脉。
讲述的主要内容为: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根据《汤液经法》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魏太医令王叔和的整理;三,王叔和以后到建国以前,《伤寒论》的流传情况。
       现在研究《伤寒论》应该依靠源自宋本(赵开美复刻本)、唐本(孙思邈整理)、《脉经》(王叔和)、《玉函》(高继冲本)、以及敦煌《伤寒论》残卷S202 等。这样就可能对《伤寒论》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
        张仲景的著作,能够在没有书记印刷的时代,靠手抄本流传千年,并且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之后,仍然被人们热爱和传承,是因为它的巨大使用价值,今后也不可偏废。今后随着我们讨论的逐渐深入,将会进一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有关内容。
        感谢王洪昇先生用深厚的学术素养,为大家详细讲述了《伤寒论》的版本,让大家分享了很丰富的学术内容。

271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21:11:4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2月1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五、坚守道术并重逐渐走向复兴

(五)《内经》倡导上守神粗守形
(六)大力拓展“内在卫生资源”(上)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五、坚守道术并重逐渐走向复兴(五)《内经》倡导上守神粗守形(六)大力拓展“内在卫生资源”(上)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自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
人体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每个人体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当然,如果克隆人成功了,克隆人就不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了,但也是从一个体细胞开始的,也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分部合成的,是先有整体,而后分化出部分。
         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揭示了脏与脏、脏与腑、脏与四肢、九窍、四季、七情等复杂的联系,都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人体内部的心跳、呼吸、消化、免疫、内分泌都是协调的,否则就是病态,严重的就会走向死亡。癌症的产生,就是不协同的结果。人体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很多细胞都是在整体的制约下,自生成、自调节、自修复、自终结。中医认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变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不能用他组织代替。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06:57 , Processed in 0.0900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