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1:41:5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8日20:30),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她讲述的题目是“中西医团结合作,衷中纳西”。不少人把中医说成是“经验医学”,把西医称为“实验医学”。这样划分并不准确,因为所谓“经验医学”,指的是只有零散经验,而没有系统理论的医学,中医学不仅有理论,而且其理论相当稳定,是一个逐步完善的以“肯定之肯定”为主体的医学体系,而不是西医学以“否定之否定”为特征的医学体系。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中医学由一颗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其树干的年轮不断增多、增大,没有被彻底否决过,这就是“肯定之肯定”的过程;虽然西医擅长研究人体的结构,但是用不同结构决定不同功能的方法,在细胞之内的细胞核阶段,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肺细胞与肝细胞带着相同的DNA!             因此说,结构是由层次构成的,器官、组织、细胞、细胞膜、细胞核、核酸等不同层次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水的功能不能用它的组成氢原子解释,也不能用氧原子解释,它们加在一起就爆炸。认识水的特性,只能用它的整体性来解释。解释人的特性,也是这样。细胞、分子,不是人,甚至DNA也不是生命,更不能代表人,揭示人的特性离不开天地万物、社会、精神等对人体的影响。
宏观与微观也是相对的,相对于细胞而言,器官、组织结构都是宏观的,是“不精确”的“宏观”,是相对的“黑箱”。 “黑箱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可以在体内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肝癌”就是一个黑箱,“冠心病”也是一个黑箱!因为它还可以再细化,它还不是完全的“白箱”。我们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
            王红霞,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 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医师带徒继承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教授高徒,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教授师承弟子。从事临床工作以来共发表论文30篇,参编论著10余部。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来,尤其擅长运用心理疗法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及心身相关性疾病包括胃肠消化性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性、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肺系疾病包括各类咳嗽、哮喘、肺纤维化、肺心病等;失眠、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证等而达到“心身同调”的效果。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中医依靠生成论,生成的物质有结构,因此,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能够包容西医。现代医学对于病灶的认识,延伸了中医对于“物象”的观察,完全可以纳入四诊的体系里,作为诊断与治疗的一种体征,这种物象只能是“理法方药”完整体系之下的一种指征,不能以之取代四诊,作为唯一指标。
           综括起来说,中医的临床优势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只有证候而没有病灶的病人,西医没有可以攻击的靶点,他们的雷达发现不了目标,只好找中医治疗。这往往是“早期介入”的最佳时机,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是中医的长处所在。
中医的第二个临床优势是她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现代西医没有靶点的时候,不能介入,而靶点太多的时候,就好象四面楚歌,难于下手,这是还原论方法学上的缺陷,难于弥补。现代科学或者只研究一种属性,或者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要素之间如何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四个、五个要素之间如何和谐、平衡、动态变化?现代医学、科学还没有这样的成熟理论模型。
          中医道术并重的生成医学,可以包容研究构成、主张单靶点治疗的西医。

262
发表于 2018-1-29 07:21:02 | 只看该作者
             重新认识医学
     医者仁术也,这是社会学的定义。
     医学,是维护人体稳态(健康)的智慧。他不仅仅是一类技术、一门科学、一种学问,而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
     医学的任务:1  维护人类的个体心理健康;2  维护人类个体功能稳态;3  要求整个社会为维护个体健康做出努力;4  为维护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平衡做出努力。医学是维护天人合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维护健康的智慧),在人类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医者仁术也,是为仁政服务的,具有天然的、为人民服务的特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转型不谋而合,用“仁术”改造西医技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是医学界能够解决的,希望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
263
发表于 2018-1-29 07:25: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
        1     指导思想不同:阴阳五行;机械唯物论
        2     参照系不同:功能;结构
        3      方法不同:取象比类;科学实验
        4      思维方式不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1:57:1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29日20:30),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他结合《神医扁鹊之谜》对于扁鹊著作的著作形式,以及扁鹊《内经》《外经》与《黄帝内经》《外经》的关系进行论述。更为重要的是,扁鹊著作与《灵枢》《素问》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马王堆汉墓、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量古书都没有书名,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也没有书名来看,扁鹊的著作,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没有书名,即使流传到了汉代也不会有书名。
            那么,《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外经》,又是如何认定的?
            既没有书名,也没有篇名的扁鹊著作,能在流传了几百年之后被人们辨认出来,靠的主要是师徒传承的脉络不绝。
            扁鹊之前的医学家,都是诸侯国的官吏,有位有禄,世袭相传,也是周代“百工”之一家。扁鹊起于民间,周游列国,是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民间医生,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医学者。官医由于服务的人数少,活动的范围小,不可能像扁鹊那样“名闻天下”,更不可能“随俗为变”,开创临床各科。我们一起期待霍立轩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霍立轩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著作的有关考证,尤其是在汉代前后的流行情况。西汉年间的齐王侍医遂,也学习扁鹊的医学理论,他自己患病之后,尝试着用扁鹊的理论为自己开方治病,“自练五石服之”。恰在这个时候,仓公淳于意臣路过,遂医生很谦虚地让淳于意为自己诊病,并讨论自己开的药方。他说:“不肖有病,幸诊遂也。”淳于意也不客气,诊查之后,他告诉遂医生说:“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遂医生不明白,他争论说:“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
           原创于扁鹊的学术流派,在汉代也逐渐分化,这是由于不同中医学家对于相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并逐渐加以补充的结果。医学首先是一个实用技术,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有关学术发展,并留下时代的特征。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22:05:3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30日20:30)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解《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古人对于外感热病病因的认识,汉代之前都主张温热病是伤于寒邪。《素问》的热病、张仲景认为是伤寒、曹植认为是疫气,其实是一物而三象,不是三类不同的病症,是古人在认识取向上的不同侧重点造成的。也就是说,《素问》重视外感热病的发热症状,张仲景重视外感热病的得病原因,曹植看重外感热病的流行性危害,因此才有了三种不同的名称。温病学派兴起之后,张凤逵将夏季的温热病,称为暑病;吴又可把流行的温热病,称为瘟疫;清代温病四大家,把一切温热病概括为四时温病。他们对温热病的命名,都反映了温热病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我们切不可因为其不同的名称,而将它们说成是不同的疾病。当然,温热病在发病季节上的不同,病人体质各异,可以导致其在证候表现方面有很大区别,可以有风热、温热、湿热等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才有《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学说,其实“伤寒”何只有五?《伤寒例》称伤寒有十,朱肱称伤寒有十二,吴又可称疫气之病各有异气。古人试图区别不同的外感热病,但由于时代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与现代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在名称上一一对应。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外感温热病”包括了现代医学许多传染和感染性疾病,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定古人已经掌握了众多不同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具体而详细的区别。相反,古人还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将众多不同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概括为成一类病症,来探讨它们共有的发病规律、传变过程和治疗概况。他们在命名这类外感热病时,或名之为热病,或名之为伤寒,或名之为温病。由于他们在认识上的细微区别,或者说他们的不同着重点,是他们命名成不同温热病的原因。那么,伤寒学派的“伤于寒”与温病学派的“感于温”在病因学中有着哪些区别呢?请关注今天晚上张海涛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之中,历代医家关于外感热病“共有理论”的形成问题。毫无疑问,古人所说的伤寒、瘟疫、温病,不等于现在某个具体的传染病,或者等同于某个感染性疾病,都是对于发热性疾病共同规律的研究。《素问》《灵枢》在学术上继承了前人的成就,总结出热病的病因主要与伤于寒邪有关,因此主张“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虽然认为热病的病因是伤寒,但是在命名疾病的时候,却只重视病症之热,而对病因之寒没有给予突出的地位。故《素问》《灵枢》之中有“热论”“评热论”“刺热论”“热病篇”,却没有一篇是以“伤寒”命名的专论。这也反映了“热病”的称谓,在来源上更古朴,因为发热的证候,既可以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也可以是被医生检测到的体征,所以古人早就有热病的名称。
            人们在患发热的疾病之时,往往可以追溯到近期遭受寒邪伤害的情况,而且在发热的初期常可见到“恶寒”的表现,很容易认识到发热的诱因是伤于寒。对于那些既不是处于寒冷季节、又没有恶寒症状的发热病人,古人也推测是与伤寒有关,只是把伤于寒的时间大大地向前推移到冬季,称其为“伏气伤寒”,或叫温病、暑病。故《伤寒例》云:冬季“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此足以说明寒邪致病的严重性和广泛性。
            《难经》五十八难,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将热病与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创立了广义伤寒学说。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广义伤寒学术,建立了伤寒学派,启迪了后世温病学。

点评

一锅浆糊。好好学习《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当你们在一锅浆糊里打滚的时候,中西医融合观已经把伤寒、温病融为一体,并且与现代感染病学融合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0 22:35
266
发表于 2018-1-30 22:35:14 | 只看该作者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30 14:05
今天晚上(2018年1月30日20:30)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解《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他讲述的主要内容是 ...

    一锅浆糊。好好学习《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当你们在一锅浆糊里打滚的时候,中西医融合观已经把伤寒、温病融为一体,并且与现代感染病学融合了。
267
发表于 2018-1-30 22:42: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卫分表证-前驱期证态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71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277
三、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281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283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284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286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287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289
九、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291
十、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292
十一、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295
十二、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297
第二章  气分、阳明病、少阳病-典型期证态
一、气分-Sepsis综合征        300
(一)热入气分~SIRS证态        300
(二)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03
(三)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305
(四)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证态        307
(五)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309
(六)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        312
二、肺部感染综合征        312
(一)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315
(二)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18
(三)暑伤肺络-咳血、鼻衄证态        321
三、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323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330
1.霍乱样综合征        330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35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339
4.厥阴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        340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340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341
(二)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342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342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44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344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347
5.邪伏膜原证        350
(三)黄疸综合征        352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355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355
四、急腹症综合征        358
(一)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358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359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63
3.悬饮-胸腔非炎症性积液证态        364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365
(二)肠腑不通综合征          366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366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71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372
4.脾约-便秘证态        373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374
(四)蓄血综合征          379
1.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86
2.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387
3.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388
五、风湿综合征          389
(一)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394
(二)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96
(三)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397
(四)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399
(五)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401
六、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403
(一)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406
(二)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409
(三)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10
(四)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412
(五)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416
(六)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418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418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419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420
七、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425
(一)卫、表-感冒证态 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435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436
2.少阳里虚热陷证        437
(二)气分-典型期证态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438
1.热陷心包-急性脑感染证态        438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441
第三章  营血分-MODS证态
一、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453
二、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455
三、热盛迫血-DIC证态          457
四、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459
五、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461
六、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464
第四章  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一、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473
二、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477
三、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78
四、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479
五、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480
六、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481

268
发表于 2018-1-30 22:56:52 | 只看该作者
         下篇: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导  论
第一章  正气-防御机制论
一、正气-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173
(一)宿主的防御机制:正气的基础。        173
1.天然屏障        173
2.免疫系统        174
3.黏膜免疫系统(MIS)        175
4.变态反应        177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的关系        179
1.心理因素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理        180
2.心理因素对免疫调节疾病的影响        182
(三)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83
1.气候与人类健康        183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184
3.环境污染与健康        185
(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正气-抵抗力的认识        186
1.卫气与免疫的关系:        187
2.肺脾肾与免疫的关系:        187
(五)机体抗各类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学特性:(正气的功能)        189
第二章  外邪-病因论
一、外邪与病原体        201
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病原体的关系        204
(一)媒介昆虫        204
(二)外界微小环境        205
(三)气候异常        206
(四)社会环境        208
三、“天人合一”思想        209
四、临床表现(症候群)与季节、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212
(一)风温综合征与春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        212
(二)秋燥综合征与秋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        215
(三)湿温综合征、暑温综合征、暑湿综合征        216
1.夏季容易发生下列传染病:        216
2.为什么夏季容易发生各类传染病?        216
3.湿温综合征与消化系统感染综合征        217
4.暑温综合征与夏秋季节神经系统感染综合征        219
5.暑湿综合征        220
第三章  正邪态势-病理过程论
一、感染过程(病机、传变过程)及治疗原则        222
(一)西医感染过程与中医传变过程的融合        222
(二)Sepsis与MODS的关系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体现        225
(三)风温-春季呼吸道感染综合征        226
1.西医呼吸道感染病        226
2.中医风温        229
3.中西医融合证态体系        230
(四)春温-春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综合征        230
1.春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231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32
(五)暑温-急性脑炎综合征        234
(六)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239
1.典型伤寒        241
2.非典型伤寒        242
(七)暑湿综合征        244
(八)伏暑综合征        247
(九)秋燥-秋季呼吸系统感染综合征        250
1.秋燥的定义        250
2.秋燥的证候特点        250
3.临床表现        251
4.西医肠道病毒感染与秋燥综合征的关系:        251
第四章  发热
一、西医对发热的认识        256
(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256
1.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        256
2.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257
(二)内生致热原        259
1.白细胞致热原        259
2.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260
(三)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260
1.前列腺素        261
2.cAMP        261
3.Na+/Ca2+比值        261
(四)发热的分类及常见疾病        262
1.按发热的程度分类及其常见疾病        262
2.按发热的病程分类及其常见疾病        262
3.按热型分类及其常见疾病        262
(五)中医对发热的认识        263
(六)发热的时相变化及其中西医融合        265
(七)发热的证态分类        266
(八)感染性发热的诊断程序(流程)        266
1.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鉴别        267
2.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267
3.发热诊断程序        267
4.长期发热        268
5.长期低热:        268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21:35: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31日20:30),张相鹏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收获香山会议”。在疫情过去不久,2003年11月18、19日,“香山科学会议”的第219次学术讨论会正在举行。邓铁涛教授应邀出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方法”。邓铁涛先生做的主题报告是“为中医药的发展架设高速公路”,以高屋建瓴之势,站在中西文化对撞的基础上谈中医药的发展,站在医学发展战略高度上从“天人合一”观点来看待中医药发展以及它在人类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报告一开始,他一语惊人地说:“21世纪一开始,炮火烟硝就笼罩着世界,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世界的战国时代。”我们一起期待张相鹏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qy
           祝贺张相鹏讲述《中医群英战SARS》成功!他介绍了邓铁涛先生当年,在非典过后的香山会议上,对于中医中医重要作用的论述。邓老经过论述,恳切地呼吁说:“政府应为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架设一条高速公路。21世纪的中医药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科学之林!如果认为上面的意见是正确的话,那么,目前最流行的一个口号:‘向世界接轨’,我认为错了,什么都向世界接轨,就把我们置于从属地位。21世纪是重新评价中华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的时期,世界文化的发展不能缺少中华文化的参与,东西方文化是互补性很强的两种文化,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把中华文化处于‘自我从属’的地位。那句口号应该改为‘与世界双向接轨’。中国科学家有志气、有骨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270
发表于 2018-1-31 22:1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31 14:13 编辑

       2014,12,25在本论坛发表的帖子。
        要从世界三次文化复兴看中西医的关系。
      复兴就是隔辈亲,孙子反对爸爸喜欢爷爷,孙子利用爷爷反对爸爸,最后战胜爸爸。世界历史中有三次复兴,一是孔子的克己复礼,复兴的是父系氏族社会的礼乐,打击的是奴隶社会,造就了一个封建社会理论;第二次复兴就是人人皆知的欧洲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希腊、雅典、罗马的奴隶社会中的民主,打击的是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建立打基础;第三次就是中华复兴,复兴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的精华,打击的是资本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开创社会主义。
      这就是为什么中西医之争只发生在中国的原因。复兴中医就是打击近代西医,建立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6 22:34 , Processed in 0.1094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