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09-2-10 19:53: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卜、筮、卦的结合
《说文》言:“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龟兆之纵横纹也”。卜、其形象炙龟之裂纹“├”,其声象灼剥之响声。兆,灼龟坼也。兆卜即视其坼裂纹以定吉凶。就我国考古学方面的材料看,用龟卜的习俗在黑陶时代就有了。璋如先生说:“周人之用龟卜,乃学自殷人者”。龟之纹理错综有致,而且坚硬,古人作为一种装饰品和盔甲使用而逐渐成为被崇拜的图腾,如商人则以“玄鸟”(龟)为祖。用龟甲作为器与火接触便产生了“兆卜”,而以坼之多少和样式来定龟质,大概是最原始的“龟卜”了,也可称为“相龟”。从文献记载看,古人看卜兆没有固定的样式,皆因事、因时、因人、因地而异,随机而作。因为龟甲本身就有纹,把纵作为本纹,则横为生纹,生纹断本纹为凶,未断为吉。
筮是一种以箸草为工具的数卜方法,类同于凉山彝族中“雷夫孜”,运营三次则可得出三个数字,按其奇偶排列起来,则可形成八种组合方式,以“占筮”逐渐取代原始的“龟卜”是周人的一大进步,并对“龟卜”零散的、随机的,经验的卜辞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数卜”,使“龟卜”这种贵族宗教活动逐渐转变为民间预测方法。
占卦、算卦、推卦是古人择时选日的推算历法的一种方法,以指导农事、战争等社会活动。“八卦历”类似于现在的“挂历”,是一种图表,一目了然。随着“八卦历”与回归年的实际时间误差的加大,“八卦历”逐渐被“阴阳历”取代,失去了其历法的意义和功能,最后彻底地脱离了科学的范畴,沦为巫师们选择“黄道吉日”的工具。
周人将“龟卜”、“数筮”、“占卦”三者结合,则产生了象、数、理一体的“易学“体系,逐渐使“卜筮”系统化、规范化、理性化。使八卦仅剩的一点科学的外壳也被“卜筮”所大肆渲染后而“神化了”,这种“偶合”在世界史上是极为相似的。马克思说:“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它一方面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来说,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列宁也说:它们体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一种联系,而今天呢?同样还是这种联系,只是科学和神话的比例却不同了”。
262
发表于 2009-2-10 19:54: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周易的哲理
《周易》的直观思维方法和辩证思想是《周易》哲学的基点。它得益于“阴阳数度之学”即:四时、八卦(节)、十二度(月)、二十四节等天文历法、星度、节气、物候的“八卦历”。阴阳数度之学对《周易》卜筮框架充实了数理和哲学的思想内容,赋予了它许多新的涵义。《易传》基于古代天文观测形成的数度之学明确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总结了早期阴阳数度之学的内容,吸取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成果,从而发展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263
发表于 2009-2-10 19:54:5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一、        易理与西方哲学
易理注重形象思维,刻意创造出一些符号和框架,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因此可以称为“框架哲学”,这就形成了易理的规范性。西方哲学注重抽象思维,因此可以称其为“思辩哲学”,随意性强,可以任意发挥,容易创新。另外,易理不注重考查事物的特殊性,“重道轻器”,对具体规律的研究被列入“小道未枝”,只重视整体综合的一般性规律,严重阻碍了局部分析思维的发展。西方哲学注重对事物的个性考察和局部具体的分析方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人研究《易经》喜欢从它的零乱无章的材料中找到一位圣人或数位圣人,由一开始便形成了其完整性和合理性。用机械的“因果性”来解释其演变过程,这样就容易形成今不如昔的结论,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易经》的形成是在占有各学说材料之后并进行取舍深化而逐步完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易经》的形成时间,是其中最晚出现的观点和史实,而不是构成它原始材料如卜、筮、卦的源渊。
264
发表于 2009-2-10 19:55: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1、《周易》的思想结构是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符号是载体,文字是内容,这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
波尔说:“自然界凡允许存在的事物,若没有一个框架和形式,内容就无法掌握”。易理若离开了易象,就会流散无穷。《周易》的符号系统即易象可以帮助人们把思维内容规范化、系统化、图式化。若不辅以文字即内容,易象则难以单独传递思想,落入神秘的“空套子”。
2、取类比象:这是《周易》所独具的哲学思维模式,是东方哲学的形象思维和西方哲学逻辑思维的分水岭。《周易》象学为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成为不同学科如:天候、气候、时候、物候、病候、证候。
《系辞下》说::“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它按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以找出事物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这一思维模式抓住了“象”和“类”两个方面。列宁说:“类概念是事物的本质,是规律”。这种本质与现象的统一,避免陷入唯象论的机械唯物论和唯理论的唯心主义玄学泥沼。
3、给矛盾双方赋以属性,代之以阴阳两大类,这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又一大差别。
《系辞下》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称名也,杂而不越”。西方哲学对矛盾双方只有类而无性,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撼。
4、象、数、理的完美结合
《系辞上》说:“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一种学科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数与象的结合起源于河图与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象数是理的活水源泉,圆润而神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易数是悬挂于易学这座神秘殿堂之中的长明灯。
265
发表于 2009-2-10 19:56: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二、易理所揭示的宇宙基本规律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系辞上》也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1、生生则为易——质量互变
易即交易、变易,非交则变,非变则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二二相耦,非复即变”。交者变之始,变之渐;变者交之终,交之成。《系辞下》说:“氤缊交感,变化无穷”。
生生即潜生和显生。潜生即量变,显生即质变。《系辞上》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八卦相错”,阴阳对立,谓之错,错即对应、交感、潜生。 “八卦相荡”,上下颠倒,谓之综,综即统一、变化、显生。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规律。
2、一阴一阳则为道——对立交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对立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意配日月”。宇宙的基本存在形式为一分为二,对待而立,矛盾双方互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并且矛盾对立的双方各不相同,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升一降,一刚一柔、一健一顺。一言以蔽之,阴阳以代之。
3、        盈虚消长,穷极必反――否定之否定
复卦象传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十二消息卦象征十二个月阴阳寒暑的消长。月缺月圆,盈虚消长,穷极必反,乾卦象传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盈虚消长是量变,穷极必反是质变。《系辞》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往来不穷谓之通”。环周不息,周而复始是构成《周易》的基本概念。圆道即天道,天道是循环往复的,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都说明天体的运动是周期性的,圆道即“循环律”。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就是循环,时间的循环、物质的循环、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经络循环,营卫气血循环等,无一不是以圆的规律出现。
4、河洛二象性——能量守恒
河图主全,数极于十,遂成天下之象;洛书主变,数极于九,遂成天下之文。河图与洛书,一方一圆,一动一静,一体一用。河图为体而中有用,外方而内圆,外静内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外圆内方,外动内静。河洛二相互为经纬,互补共济,有类于波粒二象性。河图如粒子之动,犹生成之象;洛书如波动之性,似变化之理。洛书主动,司循环,河图主静,司开合,河洛二象,动静相依。
河图与洛书二象性,揭示了宇宙间普遍运动规律,河图与洛书统一于“六爻八卦”之中,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六爻相错亦可成六十四卦,河图洛书的起始相同,中间生成虽异而结果一致。
《周易》河洛二象是动态的、互补的、平衡的。河图、洛书的运动都处在一种稳态平衡之中。这种阴阳平衡观反映在八卦六十四卦等各个方面。《系辞》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丰卦•象》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整个宇宙存在于一种稳态平衡之中,动静互补,如运气的胜复郁发,脏腑的升降出入等,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系辞上》说:“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河图的变化规律为自然倍数递增,洛书的变化规律是几何级数递增,
266
发表于 2009-2-10 19:56: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5、六爻之动,三极之道――时、空、性的统一
《系辞下》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位而成章”。三极六爻、既代表着时间,又代表着空间,三极是三维空间,六爻是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三极是对时间周期的分割,六爻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时。八卦、六十四卦则是对时间空间的高度统一。《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礼记•祭仪》也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是曰有易”。《周易》中天圆是一个时间概念,地方是一个空间概念,“天地”是一个时空统一的概念,故《系辞》说:“夫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揭示了时空的运动规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
6、阳主阴从——动静有常
《系辞上》说:“天尊地俾,乾坤定矣。俾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系辞下》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乘天”。阳动阴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阳主阴从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内经》将这一思想放大,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7、尚中,用中――中和观念
《系辞下》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即太极、整体、统一,这是《周易》所追求的完美统一的境界。“贞观”、“贞明”都是“保元太和”的结果。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立端于始,表正于中”。如丰卦“日中见斗”、“月中见斗”。“中”最初是古人进行天文观测的专用术语,表示过程和范围,后来被引申为“中道”,不上不下,居于二五之位,表示人的行为品德不偏不倚,处于适中状态,如“中正”、“得尚于中行”、“中行无咎”。中具有对立面的相互渗透,“阴平阳秘”之意,是暂时的稳定和平衡。是一种过程美、动态美。得中则吉,久中则恒。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观念”对中医的生理观、病理观、养生观、治疗观形成影响很大,《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度,故阳强而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267
发表于 2009-2-10 19:57: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第五节 《周易》对《伤寒论》的影响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内经》。中医学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以其各自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别奠定了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汤方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所创立的汤方论治体系,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和后世医家的妄解,把《内经》经络观念强加于《伤寒论》,从而混淆了经络辨证和汤方辨证的界限,形成了以经解病的混乱局面。
268
发表于 2009-2-10 19:58: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一、《周易》的两个哲学原理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这一思想在《老子•四十二章》也有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它不仅指出了万物的三极结构层次的划分,也指出了三极之中各有阴阳二性的对立统一思想和阴阳属性上的区别。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所谓功能。
《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269
发表于 2009-2-10 19:58: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二、《伤寒论》的指导思想源于《周易》而非《内经》。
1、《周易》的“一分为二”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的辨证分型总纲。《周易•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这种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所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把这种阴阳属性论最先引入辨证论治过程是《伤寒论》。如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就变哲学抽象的阴阳为医学辨证的阴阳。
2、《周易》的“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系辞上传》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有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如148条:“……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3、《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源渊。《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三部:表、里、半表半里;六病:太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一阴一阳则为道”,三部之中各有阴阳二性,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病。
270
发表于 2009-2-10 19:58: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4、《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的六病内容上完全不同。
《灵枢•经脉篇》对手足十二经脉的起止循行及命名作了详细的叙述,并配有脏腑之属。《素问•血气形志篇》又对手足十二经脉表里关系作了进一步论述,这样就形成了十二经脉的框架结构。
《伤寒论》六病在命名上虽与《内经》十二经脉名称相同,但内涵殊异,不属一个概念范畴。六病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表部一阴一阳,太阳主开,厥阴主合;里部一阴一阳,阳明主合,太阴主开;半表半里部一阴一阳,少阳主二之枢,少阴主二阴之枢。阳(天阳之清气)始于外而终于内,所以表阳(太阳)为三阳之初,主开;里阳(阳明)为三阳之终,主合。阴(地阴之水谷精微)起于里而达于表,故里阴(太阴)为三阴之始,主开;表阴(厥阴)为三阴之末,主合。半表半里居中,横跨表里二部,故少阴、少阳为表里之枢。三部阴阳开阖失常,故而出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可见《伤寒论》开创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即为“三部六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20:19 , Processed in 0.2053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