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期——哲医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09-2-5 20:45:4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牢、革之争久矣 各家都有各家的看法,自己的看法,革脉相当于阴阳格拒之义,其体盈指要比牢脉微弦(以弦长为象),而牢脉盈指要比革脉略宽近乎洪(以大长为象),内经上虽有革字,乃是取革之义,并非讲明是革脉之体。革脉是阴阳格拒不交通,气冒明之意,而牢脉属实是气血有余之象,经满而脏急也。仅凭以前的理解,理解有限,不知对不对。
262
发表于 2009-2-6 20:56:1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06 08:59pm 第 1 次编辑]

内经上虽有革字,乃是取革之义,并非讲明是革脉之体。

回楼上。《内经》之革,确实是取革之义,而非革脉之体。
263
发表于 2009-2-7 09:58:38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继承,在实践中发展。
264
发表于 2009-2-7 11:53:4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革脉的脉形、脉体、脉位已辨别清楚。那么革脉所主之病、所主之证是什么?
265
发表于 2009-2-7 13:15: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07 11:53am 发表的内容:
革脉的脉形、脉体、脉位已辨别清楚。那么革脉所主之病、所主之证是什么?
回楼上:《脉经》和《千金方》都说:“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这说明,革脉对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大出血的患者,其脉当革,变为沉细,这说明患者自身的调节机能尚好,故有生机,若其脉不革而牢,脉象不发生变化,说明调节机能已很差,故主死。扁鹊脉法所说:“病若吐血而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也是这个意思。所谓浮大牢,牢乃坚牢固守之意,与革正相反,浮大牢的意思是说,浮大之脉坚牢固守,不变为沉细,这说明,患者的调节机能已很差,故主死。另外,《内经》所说“浑浑革至如涌泉”,也是其脉革,故曰“革至”,可直译“变革为”,意思是,由”浑浑“之象变为“如涌泉”之象,所以也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这说明,《内经》《脉经》和扁鹊脉法所说的革脉,都是一回事。在临床上,疾病是不断化的,脉象也应该随着变化,所以,其脉是革是牢,对分析病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66
发表于 2009-2-7 14:02: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牢”,恐怕不是 坚牢固守之意,病者脉象若能坚牢固守,也不至于变死。
“牢”,有一说,划地为牢,“而反浮大牢者死”,虚弱没有能力来去之意?比短更短的脉象?
267
发表于 2009-2-7 14:56:4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请教wuboqin 先生:

长久以来,看一些争辩,对同一具体问题的看法,有时争辩激烈,往往虚实寒热竟相反。却缺少主体。
比如[第 241 楼]:〈〈伤寒论—辨脉法篇〉〉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薄,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很显然,革脉
的主病属性为虚。〉
脉弦而大 是说 脉象、脉体,不知是吗?
“弦则为减”,此“减”的主体是啥?是血减?是气减?是君火减?还是相火减?
若wuboqin先生所说:革脉的主病属性为虚。,那么是血虚?是气虚?是君火虚?还是相火虚?
若笼统一个虚,就是软弱无力;“脉弦而大”又不似软弱无力?

268
发表于 2009-2-7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再请教哲医先生:
二位都是脉诊行家,既然争议,还请解疑。
[第 260 楼],”,《脉经》所说的实脉是“大而长微强”。《脉经》对革脉的解释是这样说的: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大而长微强”和“大而长微弦”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病脉,主实证,后者是体质强壮的正常脉,不是病脉。
请教哲医先生:若后者是体质强壮的正常脉,不是病脉。那么为何称革脉,而不称常脉?
谢谢二位先生,请一起解疑哦。
269
发表于 2009-2-7 15:26: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9/02/07 03:04pm 发表的内容:
再请教哲医先生:
二位都是脉诊行家,既然争议,还请解疑。
,”,《脉经》所说的实脉是“大而长微强”。《脉经》对革脉的解释是这样说的: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大而长微强”和“大而长微弦”虽 ...
回丁和先生:《脉经》不是把体质强壮的正常脉称革脉,而是通过“大而长微强”和“大而长微弦”来表达什么是革脉。对这个问题,哲医曾在河北中医药学报发表过专题论文,先生若有兴趣,请参阅。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86&show=0
270
发表于 2009-2-7 15:33:56 | 只看该作者

第四期——哲医

以下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河北中医药学报》,为方便起见,现予转录:
                                 
                                关于革脉的考证与研究
  近代脉书对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总的来说都理解错了。因此,近代所说的革脉,基本上已经没用。虽然中医学的各种教材都有革脉之名,但是,几乎没人见过革脉,也没人能将革脉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因为,中医教材对革脉的解释都错了。
   脉学史上,对革脉有很多争议,其争议沿续了一千多年,这是脉学史上的千古之谜。若对《脉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证实,这个千古之谜,是《脉经》留下的伏笔。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有弄清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近代脉书以“按之如鼓皮”为革脉,其实是误解了《脉经》对革脉的表达方法。
  《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只有革脉,没有牢脉,这是许多人不理解的。《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  “《千金翼》以革为牢”。这是导致革脉有争议的主要原因。《脉经》以后,脉学专书不下数百种,但对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以及《脉经》“有革无牢”和《千金翼》“以革为牢”等问题,都没说清。其实,若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清。
   在古文言中,“革”也读作“亟”,是“急”的意思。另一种含义是“变革”,即事物的变化和转变。如《礼.檀弓》曰:“夫子之疾革矣。”意思是说,夫子的病发生了变化。“革”字这种含义,可以反映古时代的哲学思想,即事物的变化和转变。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脉诊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因此,古代医家诊脉,特别重视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进行,并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这是“革”字被引进脉诊领域的历史渊源。
   “革”字被引进脉诊领域,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所谓“切脉动静”,是诊察脉象的“动”与“静”。在正常脉的基础上,若未发生变化,称为 “静”;若发生变化,称为“动”。这说明,脉象的“动”与“静”,即脉象是否发生变化或转变。所谓“浑浑革至如涌泉”,是“革”脉的最早出处。意思是说,由“浑浑”的脉象变为“如涌泉”的脉象,故称“革”至“如涌泉”。所谓“革至”,是由某种脉象变为另一种脉象的意思。由此说明,从“革”脉的最早出处来看,“革”脉指的是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革脉最根本的实际意义。
   《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与《内经》完全一致,只是文字不同。如《伤寒论.辨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这段经文,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脉理,二是病理。将脉理和病理有机结合,是张仲景的一贯特点。所以,不可认为这段经文就是革脉的定义,更不能认为这是论述革脉的构成条件,它只是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    “革”。比如,“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大则为芤、芤则为虚”等,这是对脉象的变化及其主病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不是说这是革脉的构成条件。再如,“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属于“精血耗伤”的病证。这类病证如果见大脉,必然是大而“空软”,故曰:大则为芤。这类病证如果见弦脉,与大脉比较而言,脉体必然“小”于大脉,故曰:弦则为减。弦脉主寒证,故曰: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和“减则为寒”的意思是说,这类病证如果见芤脉,则为虚证。如果见弦脉,脉体减小,则为寒证。显然,从《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来看,也是将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故曰:寒虚相搏,此名为“革”。这是用举例的方式表达革脉的实际意义。这说明,《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与《内经》完全一致,都是以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为革脉。
    后人误解了《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误认为是将“芤”脉和“弦”脉作为    “革”脉的构成条件。于是,产生了“芤弦相合”即是“革”脉的错误说法。因此,有的脉书认为,芤脉和弦脉合起来即是革脉。还有的脉书认为,《脉经》对革脉的解释错了,因为《脉经》没有“芤弦相合”的脉象。实际上,芤脉和弦脉,根本不能合在一起,更不能合起来构成另一种脉象。这是因为,弦脉是脉的张力增加,脉体相对较小,芤脉有“空软”的条件,脉体相对较大,这两种脉象有互相矛盾的因素。因此,以“芤弦相合”为革脉,这种脉形在脉理上说不通,不切合实际。
   《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另有夹行小字说:“《千金翼》以革为牢”。革脉与牢脉的争议,由此开始。但是,为何《脉经》有革脉没牢脉?为何《千金翼》以革为牢?为何革脉的应用越来越少?这是脉学史上的千古之谜。破解这个千古之谜,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诊脉方法,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qs!@[
医学史表明,《脉经》作者王叔和,曾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并且,仲景之书经王叔和整理编次才流传后世。因此,王叔和不可能不知道《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但是,《脉经》又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从文字看,这与《伤寒杂病论》的解释完全不同。所以,两家之说的异同,是挖掘“革脉”实际意义的突破口。
   若对《脉经》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脉经》对革脉的解释,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完全一致,都是以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为革脉。这三部经典文献,对革脉的解释所用文字虽不同,但其实际意义是一样的。比如,《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涉及沉、伏、实、大、长、微、弦等七种脉名。“有似”二字,是举例说明的意思。《脉经》是通过两组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说明革脉的实际意义。其中,沉脉和伏脉,是同一类脉象,但有严格界限,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若沉脉持续下“沉”,超过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变为伏脉。若伏脉上“浮”,超出伏脉的界限,可变为沉脉。这种变化和转变,即是“革”脉。这说明,所谓“有似沉伏”,是用沉脉和伏脉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并不是将“沉伏”作为革脉的构成条件。
   所谓“实大而长微弦”,实际是两个脉象。“实”,是实脉。“大而长微弦”,是体质强壮的正常脉。这两种脉象也可以互相转变。所谓实脉,在《脉经》以前是概念性的,凡脉来有力皆为“实”。但是,《脉经》对实脉进行了改革,赋予了特定的构成条件是:“大而长微强,隐指幅幅然。”其中,“隐指幅幅然”,是对“大而长微强”的形容和比喻。“大而长微强”,是实脉的基本脉形。由此可知,所谓“实大而长微弦”,是将“大而长微强”和“大而长微弦”互相比较,这是举例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因为,“大而长微强”是实脉,是病理性脉象。“大而长微弦”是正常脉,是体质强壮的脉象。虽然一字之变,但脉象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两种脉象比较接近,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显然,《脉经》是举了两个实例来解释革脉,并不是将所举实例的脉名作为革脉的构成条件。可惜的是,后人没发现这一点,误解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宋、元时期,陈言、滑伯仁等著名医家,提出了革脉“按之如鼓皮”的说法。鉴于这些名医的影响,这种错误说法沿传至今。据考证,“按之如鼓皮”的说法,有两种依据:一是误解了《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以“芤脉”和“弦脉”为革脉的构成条件,故以“芤弦相合”为革脉,并用“鼓皮”比喻“芤弦相合”的脉形。二是误认为“革”字有“皮革”的意思,由“皮革”联想到“鼓皮”,将脉象与“皮革”扯在一起,遂将革脉说成是“按如按鼓皮”的脉形。如《濒湖脉学》说:“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这是将以上两种错误说法掺合在一起了。这样以来,革脉的实际意义就被埋没了。于是,人们在诊疗实践中,可以辨别弦脉,也可以辨别芤脉,但无法辨别“芤弦相合”的脉形,也诊察不到“按之如鼓皮”的脉象。因此,革脉几乎闲置起来,很少有人用它,人们也不会用它,几近失去意义。
   以上说明,革脉是一个被埋没了一千多年的脉象。现在,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对革脉的很多争议都可迎刃而解。比如,《脉经》没将牢脉列为常用脉象,这是因为,牢脉与革脉正相反,“革脉”可以涵盖“牢脉”的诊断意义。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动”观“静”或以“静”观“动”的哲学原理。再如,为何革脉的应用越来越少,是因为后人将革脉的实际意义理解错了。所谓“《千金翼》以革为牢”,并非《脉经》原文。这是因为,《脉经》是晋代之书,《千金翼》是唐代之书,晋代的《脉经》不可能引录唐代《千金翼》的内容。毫无疑问,这是后人校注《脉经》时附加的内容。
   还应说明的是,在疾病过程中,对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进行诊察和分析,是脉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该特别重视革脉的临床意义,它代表着脉诊在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24 , Processed in 0.05423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