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64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09:11: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12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神医扁鹊之谜》之<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境内的扁鹊墓>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了《神医扁鹊之谜》之<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境内的扁鹊墓>。
        扁鹊遇害于何处?司马迁没说,河南汤阴伏道有可能是扁鹊遇害的地方之一。《针灸大成》认为扁鹊“死于道路之旁,故名伏道。”“伏道村”村名的来历与“神头村”“祖业庄”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怀念扁鹊,纪念这个杰出医学家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山东境内的扁鹊墓,扁鹊“为医或在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云;“号卢医,今济州卢县。”隋唐时杨玄操注《难经》称渤海秦越人“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扁鹊在那一带治病救人,解除病痛,施惠民间,受其恩浲,人也不在少数,他死后人们修墓立祠进行纪念,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扁鹊行医到过秦国,为当地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过贡献,甚至“为三秦人民健康献出生命”,所以,有可能死于秦,并葬于秦,秦地人民,“关中百姓爱戴,怀念这位终生为群众解除病痛的德才兼备的一代良医”,将其安葬,或立衣冠冢、纪念冢,永志不忘,世世传颂是有可能的。
       扁鹊秦越人生活于春秋末期,处于三家分晋时期,山西是晋侯所居之地,扁鹊曾受诏为赵简子治病,他到过山西境内是比较可信的,侯马一带的山西永济县扁鹊墓,来历也十分久远。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64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09:1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2月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肿瘤的身世起源——东方、西方认识各不同。癌症和肿瘤是西方的医学术语,我们古老的祖国医学认为,肿瘤属于“症瘕积聚”、“积”、“岩”的范畴。几千年之前的《黄帝内经》论述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阳化气,阴成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清代吴谦著作《医宗金鉴》论述曰:“五积六聚本难经,七症八瘕载千金。肠蕈石瘕辨月事,痃癖之名别浅深。”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曰:“怪病多因痰作祟。”西方医学所说的癌症一词,首先由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所命名,意思就是有爪样突起,横行霸道横行侵犯的螃蟹。癌细胞是“无政府主义”的失控性生长,是一个怪胎,无限制地向四周扩散和浸润,侵犯要害器官,导致衰竭和死亡。所以说,西方医学认为的基因突变,癌症猛于虎,谈癌色变不是空穴来风。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继续为大家讲述了《体质肿瘤学》的内容,题目是肿瘤的身世起源——东方、西方认识各不同。

癌症和肿瘤是西方的医学术语,他们从“构成论”来认识,从有和“果”求因。
中医药从“生成论”来认识,从“无”和生成的原因来研究。

西医针对有形的病灶做文章,中医从产生病灶的原因说治疗。

西医主要依靠外力作用,
中医主要依靠内在力量。

癌症没有特效药,扶正祛邪很重要。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64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09:12:5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12月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二十四讲“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概述及石膏、知母”,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第二十四讲“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概述及石膏、知母”,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石膏,别名细理石(《别录》)、寒水石(《纲目》)。朱震享(朱丹溪)说∶“火 细研醋调,封丹灶,其固密甚于脂膏。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正与石脂同 意。”李时珍说∶“其纹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CaSO4·2 H2O).其中CaO 32.5%、SO3 46.6%、H2O 20.9%, 此外, 常含有黏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 石膏中尚含有钛、铜、铁、铝、硅、锰、银、镁、钠以及铅、锌、钴、铬、镍等微量元素.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白虎汤和单味石膏煎剂对实验性致热家兔都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不含石膏的知母甘草合剂和去钙白虎汤等均未见明显退热效果, 可以认为石膏是白虎汤退热作用的主要药物, 石膏作用可被处方中的其他药物所加强, 但不随石膏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对实验动物给药前后血钙水平进行测定, 表明血钙升高水平与退热作用关系密切.有报道指出, 石膏与知母合用的退热效果较单用为强, 知母的解热成分为芒果甙, 纯硫酸钙无效, 因此推测石膏的解热作用为其所含硫酸钙以外成分所致.实验表明: 麻杏石甘汤及石膏再用(煎煮后碾碎再次使用)麻杏石甘汤的退热作用均强于石膏及石膏再用水煎液.
       知母,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64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09:13:5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世中联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相会了,我是来自上海的黄小平,本周五(2023年12月8日)和大家一起学习名老中医之路 ---凌耀星教授,本周我们学习内容是:“精读与博览等”
凌耀星先生上海青浦县人,十六世祖传中医,自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起担任《内经》教学工作,多年来孜孜以求。请曹老师和大家收听指导。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名老中医之路 ---凌耀星教授论:“精读与博览”等有关内容。
凌耀星教授1956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任教担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同时在岳阳医院应诊带教学生,1984年起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擅长中医疑难杂症,中医治疗各种肿瘤。1983-1990年负责卫生部科研项目《难经》整理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进步二等奖。《难经语译》、《难经校注》列为我国九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198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及上海市卫生局表彰三十年来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突出贡献颁发荣誉证书。主编了《实用内科语句辞典》、《难经校注》、《难经语译》等六种医籍及专著《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发表中医学术论文60余篇。
她晚年曾在编著的《中医治癌秘诀》《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中谈到,癌是可治之症,对于癌症最重要的就是整体治疗。她用自己归纳总结的四字口诀“攻、补、调、导”治好了大量疑难杂症。
主张癌乃顽症,非“攻”无以克之。癌者易虚,非“补”无以治之。癌乃杂症,非“调”无以平之。癌者易郁,非“导”无以畅之。
至今仍有不少人,一说起中医治癌,要么把中医当最后的安慰剂,要么是祈求灵丹妙药把中医当菩萨拜。事实上,中医治癌在很多方面不逊于西医,从中医“扶正驱邪”原则出发治疗癌症的疗效实为西医所不能及,这是因为中医治癌的智慧建立在中医特殊的哲学思想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辨证论治的成果。
感谢黄小平院长讲述和分享。

264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09:1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12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国医大师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引言: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渐寻找出来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值得人们珍惜和借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创造,也不能推倒重来。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药,探索可贵难可靠。
      第三节:千年丹鼎炉火盛,兴衰历史让人叹。
      4.炼丹有学问,西方称化学。
      5.服丹药为长生,魏晋很流行。
      6.五石散害身体,影响社会风气。
      7.丹药能内服,多食就中毒。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药,探索可贵难可靠  第三节:千年丹鼎炉火盛,兴衰历史让人叹。炼丹求长生不仅发明了炸药、也启迪了化学的萌芽。但是,炼丹作为内服药物,经常会因为重金属中毒,甚至因此丧命。此后的气功锻炼,有了“内丹”、“丹田”的说法,相对安全也简便,这可以说是炼丹术的“传承性创新”,随着现代化学精准化的发展,炼丹、服丹药的益处,应该得到发扬。毕竟古人通过炼丹、服丹,获得过超越一般草药的疗效。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64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09:15:1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12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临证本草》一书。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临证本草》一书把每味中药谈的比较透彻和全面,特别是一些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 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临证本草》一书关于石膏妙用的有关内容。
        石膏是《汤液经》白虎汤的主要药物,经过张仲景和历代医家的使用,找出了很多经验,吴又可、余师愚、张锡纯、郭可明等在传染病治疗之中,石膏大显神威。
      《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6月2日刊登薛崇成先生的文章:“重用生石膏治疗非典”。他用自己的亲身试验,来验证石膏的用量、用法和安全性,其精神颇为感人。
       薛崇成说,自己先试服,看其副作用。从每日30g-200g,日服3次,生命体征、血压、食欲、大小便均正常,友好劝告,提防损伤胃气,但除100g以上剂量有时口干外,服用已一月余未有其他异常。服用期间,也没有改变饮食习惯。
张仲景白虎汤中用石膏一斤(500g),1938年教我伤寒的老师李斯炽折算为7钱6分,约23g,但现今书籍中多用60g;张仲景在大青龙汤用石膏如一个鸡卵大,木防己汤用两个鸡卵大,笔者秤之,相当于100g和200g,故试服采用此量。张仲景为减少其副作用,白虎汤中加入粳米、甘草,以作缓冲,或用棉裹而煮,笔者只单纯用生石膏,无其他药或措施。用水450mL,煎煮35分钟(按张仲景粳米煮熟为度),每日服3次。笔者即将85岁,平素身体健康,没有热证表现,人格与体质分类属于太阳兼少阴型,性格刚直,体型木形。大概因系本命年;生物时间规律,今年体力不如往年,但外出仍能骑自行车,每日脑体力劳动约14小时左右,中午不休息,因考虑对生石膏之无反应与自身体质有关,遂让笔者夫人胡文华试服。她年过75岁,情况一样。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64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09:38:0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12月1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三、运用脏腑辨证治疗杂病

(四)内伤借用外感方起争鸣
4.杂病常取法于外感,失当则伤正气
5.刘河间倡导寒凉药治疗伤寒

(五)寒凉攻邪有局限
1.以运气论火热病机失于以偏概全
2.谓“六经皆热”难免矫枉过正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三、运用脏腑辨证治疗杂病,(四)内伤借用外感方起争鸣,4.杂病常取法于外感,失当则伤正气,5.刘河间倡导寒凉药治疗伤寒,(五)寒凉攻邪有局限,1.以运气论火热病机失于以偏概全,2.谓“六经皆热”难免矫枉过正。
      与外感热病六经辨证体的丰富内涵相比,宋金元之前对杂病证治的辨治体系尚未形成,有关论述零散而薄弱。现今所习用的脏腑经络辨证,是经易水张元素提倡而始具规模,八纲辨证首先用于伤寒,而后才引入杂病证治。气血津液和病因辨证,发端虽早,系统应用于临床却较晚。
虽然《素问》《灵枢》对杂病证候多以脏腑经络分类论述,但诚如皇甫谧《甲乙经》序所云:“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书中无具体治法方药,对临床直接指导作用较少。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之后,其论述杂病的《金匮要略》长期隐而不传,北宋校勘订正之后,也未能在金元时期像《伤寒论》那样引起人们的重视,至明代始有研究性著作行世。尽管王叔和《脉经》推动了杂病诊断方法的进步,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借鉴,但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大量方书的编撰,亲验方、传效方、集验方、千金方、肘后方、惫急方、类聚方、圣惠方、和剂局方等等,这些方书多是收集零散的经验方,以病证为目次,分类罗列,执方疗病。这说明对杂病辨治的临床医学仍处于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辨治体系,无怪乎古人谓“仲景之前有论无方,仲景之后有方无论”。
杂病辨治理论的严重匮乏和大量经验方的积累,一方面使人们经常借用外感热病辨治经验,另一方面为杂病辨治体系的形成和内伤学说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64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3 09:38: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12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继续为大家讲述《神医扁鹊之谜》之<扁鹊时代已有医学著作>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为大家讲述了《神医扁鹊之谜》之<扁鹊时代已有医学著作>。
        扁鹊所处的春秋末期,医学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完全具备了出现医学著作的现实可能性。根据《左传》所载医学史料分析,《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载:“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卫侯的臣子)贷(贿賂)医,使薄其鸩,不死。”晋杜预注云:“衍,医名。晋侯实怨卫侯,欲杀而罪不及死:放使医因治疾而加鸩毒。”《国语.鲁语》也记载了这件事,并云:“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使医鸩之,不死,医亦下诛。”晋侯让医衍借给卫侯治病之机,往药中加入毒药杀卫侯,他于心不忍,减少用量使卫侯免于死亡,说明当时对于能致人死命的猛烈药物的用量,已经有相当精确的用量标准。这同《尚书.说命上》所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有相似之处.当时博学广识如孔夫子的人物却不敢轻尝药饵;《左传.文公十八(公元前609)年》云:“齐侯戒师期而有疾,医曰:‘不及秋将死。’”齐医能断定齐侯的死期,其诊断疾病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左传.成公十(公元前581)年》云: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缓,秦医之名)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毫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其后果如其言而死。其“膏育之疾,不可救药”成了千古传诵的名言。文中所述治疗方法有“攻之”,“达之”、“药”,可知其时治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非仅饮药一法。公元前552年楚医断定绝食卧冰而装作大病不起的申叔豫的病情时,用“瘠(杜注:瘠:瘦也)则甚矣,而血气未动(杜注:言无疾)”的话来概括。
       《左传.昭公元(公元前541)年》医和诊晋侯的疾病时,所阐述的医学理论就足以说明当时医学理论所达到的高度,《左传》所载医和论述医理的大段文字,不可能是作者的“创作”《国语.晋语》对晋平公有疾请医和诊治之事也有载述,而文有不同。《左传》作者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应是当时流传
于世著作。
        感谢张培红院长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64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0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2月1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给大家分享《医林集腋》。我们主要学习北方亦多湿邪论、汗症首应别虚实、过汗伤正论、火郁病因剖析、火郁临证四辨、火郁发之七法
、痹病杂谈一组、中风杂说一札。敬请大家关注!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医林集腋》学习路老大师关于北方亦多湿邪论、汗症首应别虚实、过汗伤正论、火郁病因剖析、火郁临证四辨、火郁发之七法、痹病杂谈一组、中风杂说一札的有关内容。
        国医大师路志正潜心研究湿病30余年,系统总结继承了中医湿病理论和临床证治经验,抓住湿病要害,创新性提出“北方亦多湿”论,弥补了叶天士之“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之论;提出“百病皆由湿作祟”的发病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火郁发之”强调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阴阳平衡的目的。该理论源自 《黄帝内经》,经过张仲景对发汗疏散之意的发挥、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明清及之后医家对其进行的贯通应用,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充实。
气之运行以顺为贵,以郁为失,若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逆乱,壅滞不通或通而不畅,郁结不散,怫郁于内,则使人体升降失常,出入失用,气机郁遏不达; 阳气宣发不得,郁滞之气在体内氤氲,冲和之性失司聚集生热,则郁而化火,此之谓 “气有余便是火”。
“火郁发之”正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治疗大法,旨在通过宣通、疏导、透达、升散等方法因势利导,使内热得清,邪得外出,达到郁解热散,纠正疾病阴阳偏颇之功效。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65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10:08:2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12月14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一起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的有关内容。
        芦根,性味:甘,寒。归经:归肺经、胃经。功 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主 治: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
       淡竹叶,有清凉,解热、利尿及催产之效;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杀小虫、除热缓脾。
        栀子,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本经》)。疗目赤 热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别录》)。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 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 虫毒(甄权)。解玉支 主喑哑,紫癜风(孟诜)。治心烦懊 不得眠,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元素)。泻三焦火,清 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震亨)。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 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时珍)。
        夏枯草,主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本经》)。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4 19:34 , Processed in 0.0501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