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59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1:0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0月2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16讲主要学习奇经八脉之任脉重点腧穴上篇。学习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上脘等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及配穴理念。
                祝贺河北中医针灸讲师高春花主治医师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第16讲奇经八脉之任脉重点腧穴上篇。学习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上脘等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及配穴理念。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任脉的“任”字,含有担当任务、妊养化育的意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任脉居中而深,所以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前辈们称任脉“总任诸阴”“阴脉之海”。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59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05:1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10月26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十八讲“发散风寒药:麻黄”,内容为麻黄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十八讲“发散风寒药:麻黄”,内容为麻黄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买麻藤纲、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用于风寒表实证。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为辛温解表之峻剂。用治外感风寒,腠理密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如麻黄汤(《伤寒论》)。
2、用于咳喘实证。本品主入肺经,辛开苦降,能够宣降肺气,以宣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气壅草麻黄遏所致的咳嗽气喘,无论寒、热、痰、饮以及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宜适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 用治:①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及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 ②外寒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等,常配伍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③热邪壅肺之高热、喘促,可与石膏、杏仁、甘草配伍,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用于风水水肿。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59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07:19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世中联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相会了,我是来自河北的刘云双,本周(2023年10月27日)继续给大家分享山东中医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中的徐荣斋先生 写的互勘已求证,比类而索义理,会参而见源流,第三境界等内容,请曹老师和大家收听指导。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医师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山东中医学报《名老中医之路》徐荣斋先生的有关内容。
       徐荣斋 字国椿,晚年自号三补老人。生于1911年,卒于1982年,浙江绍兴人,先生师从名医杨哲安先生,又曾问业于曹炳章先生。
          徐荣斋早期专注于整理、重订清俞根初的遗著《通俗伤寒论》十二卷,遂成书《重订通俗伤寒论》。全书共分为伤寒要义,六经方药,表里寒热、气血虚实、伤寒诊法、伤寒脉舌、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共计十二章。其辨析诸证,颇为明晰;其条列治法,温寒互用,补泻兼施,亦无偏主一格之弊。方方切用,法法通灵,其定方宗旨,谓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全在一片灵机,对症发药。先生还对晋唐及宋时期伤寒学说的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撰写了"略论晋唐时期之伤寒学"、"略论宋代之伤寒学",重点阐述了晋唐、宋代伤寒学说的发展,并归纳了各派医家伤寒论之特色与精妙之处。同时,还研究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特点、提炼了郭雍《伤寒补亡论》勘六经病的三要点和三要求,为后人学习提供参考。晚年又着眼于家乡的"绍派伤寒",上溯明末清初,下逮民国,为三百年来的"绍派伤寒"探源、析流,功不可没。
         感谢刘云双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59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0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10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国医大师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
        引言: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渐寻找出来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值得人们珍惜和借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随意创造,也不能推倒重来。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药,探索可贵难可靠。
        第一节:《山海经》的宝物令人向往。
         1.南山宝物多,食之无肿疖。
         2.西山很迷人,奇物可疗疾。
         3.北山很壮丽,食物治痛疽。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 序言、 引言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药,探索可贵难可靠。 第一节:《山海经》的宝物令人向往等内容。
       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医几千年以来,对此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探索出丰富的经验。河北省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名医辈出,扁鹊、刘河间、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王清任、张锡纯等,都是影响深远的大师,学术创新的典范。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的有关专家,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中医养生预防保健技术研究与传播”、“中医综合外治干预老年痴呆进程的研究”等,先后被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经过课题组和项目有关人员的不断努力,利用学术研讨、科普讲座、下乡义诊、基层培训、带教学生、网络宣传等形式,把有关知识传播到广大的社区和农村,逐渐形成了文字性的总结,发表有关文章,编成专门著作《外求内养找健康》和《颐养天年》,2016年出版发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养生保健措施,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必将有助于社会大众的健康生活,对于从源头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也是一剂行之有效的良药。
        中医养身保健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是主动地养生,还是被动地保健;是向身体之外求方法,还是向身体之内找根据。
主动的养生保健,就是通过自身努力,利用各种可以得到的方法,进行主动养生保健。
被动的养生保健,就是依赖他人提供的方法,治疗疾病,维护健康。
当然,自己主动养生,与医生帮助互动起来,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5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08:49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10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九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别个卑惵,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第九章神志失和类疾病之别个卑惵的有关内容。
          别个,是指 其他事情、其他人、其他方面: 如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休説别个,则俺这一套衣服也衝动他。”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莫説别个,就是 闕忠 辈阿,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鐙随鞭。”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卑惵,中医病名,见于《证治要诀·怔仲》、《杂病源流犀烛·心》等,是指患者心肾不足或瘀血内阻所致,表现为自卑愧疚,惊恐胆怯,神情疑虑,精神惶惑,不能自主的一种精神神志疾病。其发病与情志所伤或精神刺激、暴受惊骇等因素密切相关。又称卑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等。
                卑惵以情志所伤;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为主要发病机制;故治疗本病当以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作为基本治则;并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全过程。痰浊内阻;瘀血停留多属病理性产物;往往使病情复杂或加重。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在采用涤痰开窍或祛瘀开窍治法时;还应针对其致病之源标本兼顾;以提高疗效。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59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09:2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10月3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一、逐渐完善伤寒辨证体系

(四)破除“日传一经”重视辨证
(五)四季都有伤寒影响深远
(六)寒毒深藏伏气变温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第三章  医经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一、逐渐完善伤寒辨证体系之(四)破除“日传一经”重视辨证(五)四季都有伤寒影响深远(六)寒毒深藏伏气变温的有关内容。
          张仲景伤寒辨证体系,破除“日传一经”,不像《素问·热论》那样格外重视患病的日数,而是强调按照证候,辨证,按证候抓病机,选方遣药,唯证候和背后的病机为准。
       《素问·热论》以六经分类伤寒热病证候,便于人们从整体联系上把握外感病的变化过程。但若过于拘泥“日传一经”,并与“三日前后分汗泄”联在一起叙述,其缺陷就更加突出。仲景吸收此学说之精华而按六经分篇述其证治,同时又不拘泥“日传一经”,处处以证候为据,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伤寒例》正是体现出仲景遵经而不泥古的学术风格,《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为限定之词,《伤寒例》则改为“当一、二日发”等或然之词,意寓不必“日传一经”。将“入脏”改为“入腑”,因腑病多用通下之法,而脏病少有可下之证;将“可泄而已”改为“可下而已”,《素问》用“泄”字与其多用针刺有关,《伤寒例》改为“下”字则能与《伤寒论》六经病篇诸承气汤证相呼应。
《伤寒例》将六经病主脉增补在证侯之前,弥补了《热论》的不足,也与仲景重视脉诊的特点颇为一致,如仲景六经病各篇题均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其自序云:“并平脉辨证”;治坏病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等等,均为脉在证先,观脉识证。由此可知,《伤寒例》与《伤寒论》文字内容如神龙出没,前呼后应。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5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13:1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3年10月3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扁鹊文化研究院曹东义讲述,主要讨论出土汉简与扁鹊脉学的关系,以及后代传承。
请大家批评指正。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三号汉墓出土了14种的古医书,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帛书,是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12万字帛书中,与针灸经络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全面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的著作。并且,《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都仅有灸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书中以"足"表示下肢脉,共有6条;以"臂"表示上肢脉,共有5条。这十一条脉的排列顺序是先足后手,循行的基本规律则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或头面部。《足臂十一脉灸经》主治疾病有78种,但尚未对疾病进行分类。《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乙两种文体,成书时间较《足臂十一脉灸经》稍晚,该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基础上对11条脉的循行及主病作了较大的调整和补充,以先阴脉后阳脉的原则,来确定各脉的排列次序。即全身9条经脉仍由四肢走向躯体中心,而"肩脉"与足少阴脉则与之相反,由头或少腹部走向四肢末端。《阴阳十一脉灸经》共记载了所主的147种疾病,并将各脉的病候按致病原因的不同,区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生)病"。
       有专家介绍说,从总体上看,《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十一条经脉在循行分布上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①经脉的起点多在腕踝部附近;②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非常简单,有的脉甚至为只有起点与终点的两点连一线的最简单形式;③描述经脉循行时,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让今人难以理解的术语是"出"字;④经脉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脉之间不相接续,而且与内脏不相联系。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经脉的概念很原始、很简单,还没有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的概念,但是《十一脉灸经》这些记载与《灵枢·经脉》篇中十二经脉的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为我们了解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的经络形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继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之后,1984年又一座古墓的出现,打破了湖北荆州市张家山一个江陵砖瓦厂往日的平静。从此,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频繁地见诸报端、杂志,一跃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自1985年《文物》第一期刊载《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以来,该墓部分简文内容被陆续报道,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考证,该墓所葬年代应当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或稍后,墓主人是一名基层官吏。
  全部竹简计1236枚。由于出土时竹简保存完好,可知这些简书原来是各自成卷堆放在一起的。竹简内容相当明确,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策》。除《遣策》另置它处,其余竹简均存放在一个竹笥中。
       《脉书》是有关古代针灸方面的内容,该竹简共66枚,内容分两部分:(1)依照从头到足的顺序记载60余种疾病的名称。(2)人体经脉走向及所主治病症等。《脉书》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是按照从头到足的顺序排列的,其中不少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又可以在《灵枢·经脉》中找到相应的段落,由此可见这些古文献之间有着相互传承的迹象。
      老官山汉墓3号墓中有两具木棺,随葬各类器物160余件,竹简950支左右。这些简牍包括五部医书以及一本治疗马病的兽医书,除一部《五色脉脏论》(简称)之外,都没有书名。其中一部医书(约57支简)记载了名医“扁鹊”的医论,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与竹简“遥相呼应”,三号墓还出土了另一件古代医学史上的国宝——一尊高约14厘米的髹漆经脉人。这位五官、四肢造型准确的“裸体小人”,让学者们立刻想起了1993年于四川绵阳双包山西汉大墓发现的一尊漆俑。
它们最惊人的共性在于,漆俑上都标注有人体经脉的循行路径。双包山漆俑通高28.1厘米,老官山漆俑虽然个头稍矮,但却另外标有穴位、铭文,经脉条数也更多、更复杂,堪称双包山漆俑的“升级版”。
纵贯全身的22条彩绘红色经脉线、45条白色经脉线、109个黄色圆点(可能为穴位点)以及标注有“心”“肺”“肝”“胃”“肾”等人体部位的铭文,汇聚在这方寸大的漆俑之上,实在令人无法不对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掌握的精深医学叹为观止。
     2023-9-30 08:45:18 | 只看该作者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



足泰(太)阳温(脉):出外踝窭(娄)中,上贯膊(),出于();枝之下(胂);其直者贯臀,夹(挟)脊,出项,上于豆(脰);枝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渍(眦),之鼻。

其病:病足小指废,膞()痛,()(挛),脽痛,产寺(痔),要(腰)痛,夹(挟)脊痛,□痛,项痛,手痛,颜寒,产聋,目痛,(鼽)(衄),数瘨(癫)疾。?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

●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枝于骨间,上贯膝外兼(廉),出于股外兼(廉),出胁;枝之肩薄(髆);其直者贯腋,出于项、耳,出(枕),出目外渍(眦)。

其病:病足小指次指废:胻外兼(廉)痛,胻寒,膝外兼(廉)痛,股外兼(廉)痛,脾(髀)外兼(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聋,(枕)痛,耳前痛,目外渍(眦)痛,胁外穜(肿)。?诸病此物者,皆久(灸)少阳(脉)。

●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

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穜(肿),腹穜(肿),乳内兼(廉)痛,□外穜(肿),頯痛,(鼽)(衄),数癫,热汗出,脞()瘦(搔),颜寒。?诸病此物者,皆久(灸)阳明(脉)。
     ●足少阴(脉):出内踝窭(娄)中,上贯膊(),入(),出股,入腹,循脊内上兼(廉),出肝,入胠,(系)舌本。

其病:病足热,膞()内痛,股内痛,腹街、脊内兼(廉)痛,肝痛,心痛,烦心,洇□□□□舌辂(坼)□旦(瘅)尚(上)气□□数(喝),牧牧(默默)耆(嗜)以欬(咳)。?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足少阴温(脉)。

●足泰(太)阳阴(脉):出大指内兼(廉)骨蔡(际),出内踝上兼(廉),循胻内兼(廉),上膝内兼(廉),出股内兼(廉)。

其病:病足大指废,胻内兼(廉)痛,股内痛,腹痛,腹张(胀),复□,不耆(嗜)食,善意(噫),心烦,善肘()。?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足泰(太)阴(脉)。

●足帣(厥)阴(脉):循大指间,以上出胻内兼(廉),上踝八寸,交泰(太)阴(脉),循股内,上入脞间。

其病:病脞()瘦(搔),多弱(溺),耆(嗜)饮,足柎(胕)穜(肿),疾畀(痹)。?诸病此物者,皆久(灸)帣(厥)阴温(脉)。

皆有此五病者,有(又)烦心,死。三阴之病乱,不过十日死。循(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温〈(脉)〉绝如食顷,不过三日死。烦心,有(又)腹张(胀),死。不得,有(又)烦心,死。唐(溏)泄恒出,死。三阴病杂以阳病,可治。阳病北(背)如流汤,死。阳病折骨绝筋而无阴病,不死。

根据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页177注14,以下修订省称《考释》;张家山《脉书》省称《脉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



臂泰(太)阴(脉):循筋上兼(廉),以奏(走)臑内,出夜(腋)内兼(廉),之心。

●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阴(脉)。

●臂少阴(脉):循筋下兼(廉),出臑内下兼(廉),出夜(腋),奏(凑)胁。

●其病:胁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少阴(脉)。
      ●臂泰(太)阳(脉):出小指,循骨下兼(廉),出臑下兼(廉),出肩外兼(廉),出项□□□目外渍(眦)。

其病:臂外兼(廉)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阳(脉)。

●臂少阳(脉):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兼(廉),奏(凑)耳。

其病:产聋,颊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少阳之(脉)。

●臂阳明(脉):出中指间,循骨上兼(廉),出臑外廉上,奏(凑)(枕),之口。

其病:病齿痛,□□□□。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阳明(脉)。

●上足(脉)六、手(脉)五。
       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释文

钜阳眽(脉)

钜阳眽(脉):潼(踵)外踝娄中,出中,上穿(臀),出猒(厌)中,夹(挟)脊,出于项,□头角,下颜,夹(挟)(齃),(系)目内廉。是动则病:潼(肿),头痛,□□□□脊痛,要(腰)以(似)折,脾(髀)不可以运,腘如结,如裂,此为踝蹶(厥),是钜阳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耳强,疟,北(背)痛,要(腰)痛,尻痛,(痔),()痛,痛,足小指痹,为十二病。

少阳眽(脉)

少阳眽(脉):(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上,出目前。是动则病: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甚则无膏,足外反,此为阳蹶(厥),是少阳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头颈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踝〈痹〉,为十二病。(及温)。
         阳明眽(脉)

阳明眽(脉):(系)于骭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膑,出鱼股之外廉,上,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龙〈伸〉,娄(数)吹(欠),颜黑,病穜(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肠〈荡〉,欲独闭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为骭蹶(厥),是阳明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颜痛,鼻(鼽),领〈颔〉颈痛,乳痛,心与胠痛,腹外穜(肿),阳(肠)痛,膝跳,付(跗)□□,为十病。

肩眽(脉)

肩眽(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臂外,腕上,乘手北(背)。是动则病:嗌痛,颔穜(肿),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臑以(似)折,是肩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领〈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耳眽(脉)

耳眽(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辉辉,嗌穜(肿),是耳眽(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齿眽(脉)

齿眽(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挟)鼻。是动则病:齿痛,朏()穜(肿),是齿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朏()穜(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大(太)阴眽(脉)

大(太)阴眽(脉):是胃眽(脉)(也)。彼(被)胃,出鱼股阴下廉,上廉,出内踝之上廉。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复(腹)张(胀),善噫,食欲欧(呕),得后与气则怢(快)然衰,是钜(太)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心烦,死;心痛与复(腹)张(胀),死;不能食,不能,强吹(欠),三者同则死;唐(溏)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
      厥阴眽(脉)

厥阴眽(脉):(系)于足大指菆(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眦)旁。是动则病:丈夫隤()山(疝),妇人则少腹穜(肿),要(腰)痛不可以卬(仰),甚则嗌干,面疵,是厥阴眽(脉)主治。

其所产病:热中,降(癃),隤(),扁(偏)山(疝),□□五病有而心烦,死,勿治(也)。有阳眽(脉)与之俱病,可治(也)。
        少阴眽(脉)

少阴眽(脉):(系)于内(踝)外廉,穿,出()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本。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瞙()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黯)若(灺)色,欬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口热舌柝(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欬,音(瘖),为十病。少阴之眽(脉),久(灸)则强食产肉,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久(灸)几息则病已矣。
      臂钜阴眽(脉)

臂钜阴眽(脉):在于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滂滂(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是臂钜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

臂少阴眽(脉)

臂少阴眽(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痛,益(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是臂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

259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1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1月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国医大师路老的《路志正医林集腋》的中篇内容:痛经寒热虚实辨、变通当归四逆汤治痛经厥逆、
治闭经宜从肝脾肾人手、倒经、从心肺治崩漏、妊娠恶阻、胎漏、子嗽的辨治、子痫治验、妊娠便秘
,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路老的《路志正医林集腋》痛经寒热虚实辨、变通当归四逆汤治痛经厥逆、治闭经宜从肝脾肾人手、倒经、从心肺治崩漏、妊娠恶阻、胎漏、子嗽的辨治、子痫治验、妊娠便秘等病症的治疗经验。
     2008年我采访路老,问他关于妇科疾病的诊治经验,他说:就中医妇科疾病而言,不外乎经带胎产几方面,但要意识到现今的妇科疾病,与过去有些不同。旧社会她们受歧视,受压迫,可现在的妇女都解放了,不但是家里的重要一员,而且在社会上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思维方式也有变化,同男人一样,学习工作紧张,压力大,思虑多,情志易于变化,在治疗上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在临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一些疏理肝气,调和气血的药,如绿萼梅、素馨花、玫瑰花、八月扎等,收效甚为满意。另外,思想解放,对性生活的观念,也比以前有所改变。由于工作紧张,现在的大多数妇女,尤其是居住在大城市的妇女,为了事业,结婚都比较晚,许多人在工作取得成功后再结婚,35岁以后才想起要孩子,而出现一些生育上的问题,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在防治上的重视。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59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1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3-11-8 08:16 编辑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3年11月2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桂枝”,内容为桂枝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桂枝”的有关内容。
        中药材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节采收,去除叶后直接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桂枝辛温,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味辛性温,能发汗解肌,味甘而缓,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凡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虚均可应用。用治:
①外感风寒表实证,常与麻黄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散风寒之力,如麻黄汤(《伤寒论》);
②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有汗、脉浮缓等,常与白芍配伍,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
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温,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
①风寒湿痹之肩臂关节疼痛,常与附子、生姜等配伍,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②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常配伍白芍、饴糖、甘草等,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③寒凝血瘀之经闭腹痛或通经,常配伍当归、川芎等,如温经汤(《金匮要略》);
④胸阳不振,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常配伍枳实、薤白等,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⑤伤寒心动悸、脉结代,常配炙甘草、人参等,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3、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而能运脾化湿,又入膀胱经而能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用治:
①脾阳不运之痰饮证,常与茯苓、白术、甘草同用,即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②膀胱蓄水证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6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16:23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晚上好,世中联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相会了,我是来自上海的黄小平,本周(2023年满11月3日)继续给大家分享山东中医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中的朱良春先生,题目是《刻苦勤奋,自强不息》
时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朱良春先生,江苏丹徒人。治学勤奋,自强不息。擅长内科杂病,屡起沉疴。对于虫类药的临床应用,尤具心得。著作有《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汤头歌诀详解》、《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等。
请老师和大家届时收听指正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给大家分享了山东中医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中朱良春先生的文章《刻苦勤奋,自强不息》。
        我曾经撰文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认为可以用“朱良春现象”、“朱家军”、“章朱学派”三个关键词,纪念朱良春大师。2019年10月12日笔者在上海,参加上海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章朱学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讨班》期间,向诸国本先生、孟庆云先生、朱建华教授求教,深切感受到章朱学派在近代百年中医传承之中的困惑与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章太炎先生的废中医还是兴中医?章次公先生的中医如何“卓然自立”?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如何复兴中医?
在这大是大非的医学发展道路之中,他们站在历史的关键点上,虽然主张不尽相同,得失不一,但是他们为了探寻中医“卓然自立”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古人把立功、立德、立言称为三不朽,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朱良春先生可以称为大家学习的典范。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0:11 , Processed in 0.0538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