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ayuan_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穴

[复制链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0:5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2-21 00:59 编辑

补充完善手指肚穴位。手指肚穴位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独特穴位。手指肚穴位是用经脉的名称命名的,命名的时间大约是在明代。可见当时的古代医学家们再一次的使用了经脉感传技术。考虑到小儿无法描述出经脉感传的情况。因此受试者的年龄一定是少年或成年人。很遗憾这个研究并不完整。为了补充完善这些内容我就重复了古人的实验。我把所有的手指肚都做了一遍。结果发现古人的命名是完全正确的。一个手上共有十四个手指肚。直接对应着十四经脉。由远端到近端排列:其中拇指是脾经、胃经;食指是肝经、胆经、任脉;中指是心经、小肠经、任脉;环指是肺经、大肠经、三焦经;小指是肾经、膀胱经、督脉。因为肾经、膀胱经和胆经都是双线,所以可以把对应的手指肚分成上下两半。肾经前线在前半部分,后现在后半部分;膀胱经小趾内侧线在后半部分,膀胱经小趾外侧线在前半部分;胆经前线在后半部分,胆经后线在前半部分。从以上经脉在手指肚的分布情况对比可以看出表里经脉分布规律是:1)表里经脉是邻近的结构或对称的结构;2)双线分股的经脉都在一个手指肚上呈远近各半分布;3)部分阴经或里经在远端手指肚,阳经或里经在中间的手指肚;4)任脉和心包经在食指和中指近端手指肚;5)三焦经和督脉在环指和小指近端的手指肚;6)任脉和督脉呈横向对应关系,心包经和三焦经呈横向对应关系。阴经偏桡侧,阳经偏尺侧分布。
以上补充的内容可以用在小儿推拿中也可以用在成人治疗中一可以用在医学检测中。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1:0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2-21 01:07 编辑

从以上手指肚的经脉分布情况可以看出:1)经脉可以分成左右对称的十四经脉(包括任督经脉);2)在十四经脉中肾经、膀胱经和胆经是呈分股的状态。因此临床的应用应当以十七经为主;3)任督经脉也具有表里经脉的特征;4)手指肚穴位是一组经脉全息穴位;5)手指肚的全息经脉特点可以从理论上解释推三关望指纹的诊法还可以扩大到其他的四指。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1:59:14 | 只看该作者
修改张颖清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张颖清在1973年发现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当时他认为这十二个穴位与人体十二经脉相关。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找出这十二个穴位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后来他创立了全息胚理论就改了路数。当时我也购买了他的书籍《生物全息疗法》。因为我在临床中使用有效,就进一步研究了第二掌骨穴与经脉对应的关系。我发现:1)第二掌骨穴所在的经脉是肺经和大肠经(并行关系);2)在第二掌骨穴区域的确是有十二个敏感点;3)这些敏感点在病理情况下会更加敏感;4)刺激这些敏感点可以诱发出十二经脉的感传线路。如果从远至近排列个经脉的内容如下:肺经,大肠经,心包经,心经,肝经,脾经,小肠经,肾经,膀胱经,胃经,胆经,三焦经。张颖清的部位排序如下:头,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肢,腿,足。对比一下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看了张教授的猜测还是正确的,只不过他并不会经脉感传的技术无法完成他的设想。随着全息穴位的经脉感传研究进一步的扩大话,很多全息胚的全息穴位都被做出了经脉感传线。那么全息胚的理论是否可以被经脉全息理论所替代呢?全息胚理论是一个没有具体实验操作的宏观设想或者是被模糊处理的无奈之举。经脉全息研究的内容填补了全息胚理论的具体实验内容。那么…
25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2:14:38 | 只看该作者
在第二掌骨全息穴位中除了肺经和大肠经是本经感传之外,其他的都是泛经感传。在泛经感传中肺经和大肠经的感传路径较短,泛经的其他经脉就较强较完整。
25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2:29:5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用第二掌骨穴治病的典型例子。记得在国内当医生的时候(大约是98年)。有一位肾阳虚哮喘的病人来看病。内科医生给开了近千元的药物(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只用氨茶碱就可以了,几块钱就够用)。结果病人因为没钱买药在医院大厅中哭泣。我当时负责医务科工作,于是出来调节。我检查该病人第二掌骨穴的肾区或肾经区有明显的压痛,然后就在这个压痛点缓慢的揉摩了一会。结果也就两分钟左右病人的喘息声就消失了。后来我用圆珠笔在那个肾经区画了一个小圆圈,让病人回家自己揉摩。最后病人只花了三角钱的挂号费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病人的月工资(退休金)只有五十元。我也就没要治疗费。这个治病过程是一个简单的经脉诊断和经脉治疗过程。疗效非常突出。近千元对比三角钱的费用差距。当医生就是要有一个菩萨心肠。
2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3:43:4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把寸口脉当作全息穴位使用的情况。在网上看到一篇短文说是他把寸口脉当作治疗穴位用了。方法是每天推摩两侧寸关尺三个部位,用于调整虚弱的身体。以往我们都是用寸口脉诊断疾病。从没有人用寸口脉当作全息穴治疗疾病。看起来有点别出心裁,但仔细分析却也有道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介绍了研究寸口脉经脉分布的医学实验方法。重复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出与古人同样的结论。寸口脉的经脉分布是经脉全息的。这正是我们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之一。左手寸部对应双侧心经和小肠经;关部对应双侧肝经和胆经;尺部对应左肾经和膀胱经。右手寸部对应双侧肺经和大肠经;关部对应双侧胃经和脾经;尺部对应右侧肾经和膀胱经。好像还缺点什么?如果把诊区向近端扩大两个诊区的话就可以得到:左手尺脉1诊区对应左侧心包经和三焦经;尺脉2诊区对应任脉和督脉。右手尺脉1诊区对应右侧心包经和三焦经;尺脉二诊区对应右侧任脉和督脉。如果我们吧三个诊区扩大为五个诊区就可以诊断出十四经的情况了。后来我的诊脉就都是五个诊区了。手只有五个都是长短不同,只能分两次摸脉了。我就从来没有过用寸口脉治病的想法。结果一个网友的发言竟然给出了答案。可以!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有的时候就是敢不敢想和敢不敢做的问题。智慧和智商也就只能靠后了。
25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3:5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2-21 03:55 编辑

把寸口脉当作按摩的全息穴用可以,那么针刺是否也可以呢?没试过,理论上还是可以的。针刺的部位在桡动脉的两侧缘。因为表里两经各占一半的脉管(斜向分布的)。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的表经是在桡动脉的绕侧缘,里经在尺侧缘。只有胃经和脾经相反。反复做实验的结果也是这样的结果。后来我查阅《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实验结果也是这样。看来只能实事求是了。阴阳的规律只能让位给实际情况。臆造的结果即便是很规范也绝不敢写出来。毕竟误人子弟事小,害人性命事大。看来《素问脉要精微论》的作者也是很有科学原则的。
25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4:34:0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规范的全息穴位和区域。以上讲的几个全息穴并不规范。但是大部分的经脉全息穴还是很规范的。例如鼻翼部分和鼻孔的经脉分布就很规范。鼻翼的经脉是横向分布的,从下至上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肝经、任脉、督脉。在鼻翼与面部的交界区就有对应的鼻翼全息穴位。有一个网友说他老师让他撸鼻翼治疗鼻炎。结果一个月后就治愈了。我们知道鼻炎是一个很难治愈的疾病,因为鼻孔中的经脉是全息的。在十七条经脉中,任何一条经脉都可以导致鼻炎。临床中经常是多经脉发病的情况。因此辨证施治的难度很大。中药学中曾介绍将白芷、苍耳子、辛夷用香油炸后,用药油涂抹鼻孔来治疗鼻炎。我试了的确是有效,只不过刺激太大不能坚持使用。后来我在电视的广告中发现有人用硬像膏剂贴敷在鼻翼上治疗鼻炎的内容。于是我就模拟该用药油涂抹在鼻翼上。结果不良的刺激没有了,疗效尚存。搞定!这个方法屏弃了复杂的经脉辩证,保留了局部治疗的近距离取穴,避免了不良的刺激,行之有效,老少皆宜。
25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5: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2-21 05:16 编辑

以上是综合治疗的情况。下面讲一个需要分开治疗的全息部位疗法。牙痛的全息疗法。在中医学中讲述了胃经分布在上齿龈,大肠经分布在下齿龈,肾经分布在牙根的内容。不过我做的研究就略有不同。其中胃经分布在牙龈外侧,大肠经分布在牙龈内侧,肾经前线分布在下牙根,肾经后线分布在上牙根。关于这些经脉整体的分布情况差别不大。我发现在牙痛的临床中大部分的牙痛并不是整体的而是具体到每一个牙齿。因此传统的牙齿的经脉分布内容方式并不适合。于是我用正反两种方法探索经脉在每一个牙龈的分布情况。我发现:1)每一个牙的牙龈都有表里两经的经脉;2)经脉在牙龈上的分布是对称的。包括上下对称和左右对称;3)里经在内侧或内前侧,表经在外侧或外后侧;4)每一个牙龈对应着不同的表里经脉,但是肝经对应着两个牙的牙龈。如果用牙的序号为准的话,经脉与牙龈的对应关系如下:1号牙(门牙)-肺经和大肠经;2号牙-脾经和胃经;3号牙-心经和小肠经;4号牙和5号牙对应肾经前线和膀胱经小趾内侧线或肾经后线对应膀胱经小趾外侧线(由于拔牙的关系无法确定具体的序号);6号牙-心包经和三焦经;7号牙-肝经和胆经后线;8号牙-肝经和胆经前线。牙龈上没有穴位,只能用经穴中感传重点部位在牙的经穴。不管怎样我可以依据每一个牙的疼痛选择对应经脉的穴位治疗了。当然需要分辨是表经还是里经。如果五大分辨就用络穴表里兼治。治牙痛分的越细就越有效。这等于精准打击或精确制导。牙痛不是病,分经能救命!
2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05:24: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2-21 05:25 编辑

所谓正反两种经脉感传的研究方法是:1)刺激局部诱发经脉感传;2)刺激经穴诱发经脉感传。在需要验证的部位或区域做局部入静。体验十七条经脉在局部的具体分布情况。两相结合以避免错误或幻觉。因经脉的流向相反故称之为正反验证法。我知道在考古学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用在经穴研究中也是可以的。不过也有很多内容是不能用这个方法的。例如肺脏的经脉分布就只能有从外周到肺脏一条路可走。别无他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7-1 05:28 , Processed in 0.0469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